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10171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1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docx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要求

2.根据考纲要求,找出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

用规律指导正确答题

知识梳理:

一、考纲分析

1.近几年来课标全国卷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具有以下特点:

(1)文本为议论文性质,人文色彩强烈,内容厚重,向时评、文、史、哲类跨越。

近几年文本内容涉及时评(2017年全国卷2套)、历史学(2016年)、经济学(2015年)、美学(2014年)、文献学(2013年)等。

(2)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论证分析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方面。

2.从命题形式看,课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命题有以下规律: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多选择论述类文本中的社会科学时评类文章为阅读材料,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套试题在论述类文本方面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性,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

二、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选1。

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

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

(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

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

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

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

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

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

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

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项设置。

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5)条件和结果、原因和

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

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

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三、微察病理

论述类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负向设置选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

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

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

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同学们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自己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技巧,识别命题专家常用的干扰方法,这对于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四、案例分析

(2017·高考全国卷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

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D [解析]A项,“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并未指明“气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非政府组织”。

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

C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C [解析]“立足未来”说法错误,第三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B [解析]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约……能落实,那么后代的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

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续,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

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

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

其后的钱塘江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

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

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

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

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

如今,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

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摘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

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

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 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3)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D

(2)C

(3)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解析】【分析】⑴D项,“实现数据融合”与文意不符,原文说“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

故选D。

⑵C项,“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表述不当,应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故选C。

⑶题干要求概括“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可。

材料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为一个层次,主要引述外国媒体对中国桥梁的高度评价;第二、三句为第二个层次,列举一系列“世界之最”主要为了证明我国桥梁技术领先世界;第三句话为第三个层次,通过列举数字,证明我国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桥梁建设中的体现。

这些都是自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以来我国桥梁建设的突破。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⑴D;⑵C;

⑶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点评】⑴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

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对读,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

⑶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

题干要求概括“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公民的命运

(波兰)姆罗热克①

   让我们开门见山吧。

这个故事发生在本国遥远偏僻的地区,那里的天气跟首都的天气一样。

寒来暑往,刮风下雨,阳光普照,与大城市没有什么两样。

从气候特点来看,你分辨不出两者有何不同。

但是,令人吃惊、甚至恐惧的是权威人物的首创精神。

他们为了了解本地天气状况,决定在这遥远的地方建造一所气象台。

这不是件什么了不起的事,不过是划出一小块矩形地盘,四周用白色栅栏围起,中间有一个仪器箱,架在细长的支腿上。

   挨着气象台是干事的房屋,他的工作除了照看仪器外,还包括书写天气状况的准确报告,这样,假如有人询问情况,权威手头就有了必要的信息,不至于茫然不知所答。

   干事是一个非常尽心尽职的年轻人。

他写的报告清楚简洁,并且一直准确可信。

假如有雨,他会尽可能从每一角度记述雨情:

几时下雨,雨量多少,时间多少……否则他不会罢休。

假如阳光明媚,他也会不遗余力准确无误地给予记述,是一就说一,是二就说二。

他懂得全国上下都在勤奋工作,创造财富为他发放工资,所以他感到自己必须专心工作。

他永远也不会无所事事,因为在这个地区,天气总是变化无常。

   临近夏末时,暴风雨频繁起来,又是刮风,又是下雨,他翔实地记述下来,把报告交往上级办公室。

暴风雨还是接踵而来。

   一天,一位年老而经验丰富的同事拜访他,这位同事目睹了他的工作情况,临走前随口说:

“朋友,我觉得你报告的调子是否有点低?

   “此话怎讲?

”干事感到惊奇,“你可以亲眼看一看,是在下倾盆大雨嘛。

”“不错,是在下雨。

当然,谁都能看见。

但你应该明白,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处理这个问题,不是吗?

要采取科学态度。

请注意,这不关我的事,我只是出于友谊才提醒你。

”这位老气象学家穿上胶鞋走了,一边走,一边直摇头。

年轻的干事独自留在那里,继续写他的报告。

他有些焦虑地凝视着天空,接着又写了起来。

大约就在这时,他出乎预料地接到了上面权威的传唤。

虽不是最高权威,可仍然是一个权威人物。

他带着把伞进城了。

权威在一所漂亮的房间里接待了他。

雨点打在屋顶上,滴答作响。

“我们之所以召你来,”权威声明说,“是因为我们对你报告的片面性感到惊奇。

这段时间,你报告的调子太悲观。

丰收在望,而你却喋喋不休地报告雨情。

你不明白自己工作的性质吗?

”“可是在下雨嘛……”干事说。

“别找借口。

”权威面有愠色,拳头砰的一声落在桌上的一叠纸上,“这儿有你最近所有的报告,你不能否认。

你工作干得不错,可优柔寡断。

我要你明白,我们不会容忍任何失败主义情绪。

”会见后,干事把伞合起来,夹在胳膊下,回到了气象台。

这一举动意愿虽好,但他终因遍身被雨淋透,得了感冒,不得不卧床休息。

不过,他不承认这是因雨所致。

   翌日,天气好转。

他喜出望外,立刻写下了报告:

“雨停了,必须承认,下得并不太大,只是断断续续下了几点。

看现在,阳光多么灿烂!

”确实,太阳驱散了乌云;天气渐渐暖和过来,大地冒着蒸气。

干事一边欢快地低声哼着曲子,一边忙着自己的工作。

下午,一阵冷风吹过,乌云又开始聚集。

他走进屋,生怕患上流感。

下一份报告又该写了,他写道:

“太阳运行如故。

哥白尼早已证明,日落只是表面现象。

它实际上总是光芒四射;只是……”

   写到这儿,他突然停笔,感到非常不畅快。

当第一道闪电划过天空时,他摆脱了机会主义想法,只写道:

“17点,雷雨。

   第二天,又是一场暴风雨。

他作了报告。

第三天,虽没有暴风雨,可下了场冰雹。

他又作了报告。

他浑身洋溢着一种心安理得,甚至是心满意足的奇怪感觉。

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邮递员又给他送来传唤令时为止。

这次传唤令是从“中央权威”那里发出的。

   他从首都返回后,心里再没有什么疑虑了。

连续几天来,他的报告都是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偶尔还响彻着辩证的论调。

例如:

“虽然短期偶然出现的阵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灾,但是什么也摧不垮工程兵和救援分队的战斗精神。

   随后的报告描述了风和日丽的天气。

有些甚至是用韵文写成的。

然而,大约两个月以后,他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一定会使权威百思不得其解。

报告说:

“该死的暴雨。

”下面是用铅笔潦草地写着这样的话:

“村里寡妇生下的男婴发育良好,尽管人们都认为他活不长。

   一项调查表明,他是喝得醉醺醺之后写这份报告的,买酒的钱是他变卖气象仪器换来的。

自那以后,什么也妨碍不了本地区阳光明媚的天气了。

他在绕着田野行走时被闪电击死,当时手里还拿着一只卢尔德神钟②,他企图把乌云驱散。

他基本上还是个诚实之人。

【注】①姆罗热克,波兰当代荒诞派文学代表作家。

②卢尔德神钟,一种宗教祈请的器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荒诞小说,作者在相对平淡的文字表述中,利用荒诞的手法表现了扭曲的人和事,深刻地表现了批判之意。

B. 小说中,老气象学家目睹了干事的工作情况后“一边走,一边直摇头”,说明干事工作呆板教条,不能讨权威欢心。

C. “权威面有愠色,拳头砰的一声落在桌上的一叠纸上”,说明权威对干事长期以来的“失败主义情绪”的报告已忍无可忍。

D. 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呈现出人物曲折微妙的内心。

(2)请结合两次被权威召见的经过,简要分析干事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人认为,小说在倒数第二段处收尾会更好。

你认为哪一种结尾好,请谈谈理由。

【答案】

(1)B

(2)第一次:

①对于上面权威的传唤感到出乎预料;②因受到权威批评而内心震荡、焦虑;③回去后,因尝试写虚假报告而不畅快;④因如实报告天气情况而心安理得,心满意足;第二次:

①被召见后,心中无疑虑,决心写虚假报告;②因说假话内心煎熬,最终精神崩溃。

(3)本文结尾好,理由是:

①人物形象上,更为鲜明突出。

作者用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描写了干事企图驱散乌云,手拿卢尔德神钟绕田野行走被闪电击死的场景,更有力地凸显了他捍卫良知的意志和勇气。

②情节上,内容又生曲折,使小说情节更加摇曳多姿。

③主旨上,干事的死这个结局,及“什么也妨碍不了本地区阳光明媚的天气了”的陈述,对权威丑恶行为的讽刺和嘲弄,更加意味深长,对主题的彰显更为有力。

④表达效果上,更荒诞,讽刺意味更强。

倒数第二段结尾好,理由是:

①人物形象上,干事从最初“非常尽心尽职”“专心工作”,到结尾处喝得醉醺醺写报告,变卖气象仪器买酒,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

②主旨上,饱含着无尽的讽刺,凸显小说主旨。

③情节上,倒数第二段做结尾已经比较完整。

④表达效果上,采用留白式结局,未交代干事最终的命运,让读者根据社会状况和人物性格进行推想,留有想象空间,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

(1)B项,“干事工作呆板教条”理解不当。

故选B。

(2)第一次,“他出乎预料地接到了上面权威的传唤。

”开始他对上面权威的传唤他感到出乎预料。

见面时,权威说:

“你报告的调子太悲观。

丰收在望,而你却喋喋不休地报告雨情。

”权威面有愠色,拳头砰的一声落在桌上的一叠纸上,“这儿有你最近所有的报告,你不能否认。

你工作干得不错,可优柔寡断。

我要你明白,我们不会容忍任何失败主义情绪。

”“干事把伞合起来,夹在胳膊下,回到了气象台。

这一举动意愿虽好,但他终因遍身被雨淋透,得了感冒”。

通过一番对话。

他受到权威批评,内心震荡、焦虑。

回去后,干事这样写报告“雨停了,必须承认,下得并不太大,只是断断续续下了几点。

看现在,阳光多么灿烂!

”“太阳运行如故。

哥白尼早已证明,日落只是表面现象。

它实际上总是光芒四射;只是……”,“写到这儿,他突然停笔,感到非常不畅快。

”这就表明干事因尝试写虚假报告,内心不畅快。

当第一道闪电划过天空时,他摆脱了机会主义想法,只写道:

“17点,雷雨。

”第二天,又是一场暴风雨。

他作了报告。

第三天,虽没有暴风雨,可下了场冰雹。

他又作了报告。

他浑身洋溢着一种心安理得,甚至是心满意足的奇怪感觉。

这是因为干事因自己能如实报告天气情况而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第二次,“他从首都返回后,心里再没有什么疑虑了。

连续几天来,他的报告都是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偶尔还响彻着辩证的论调。

例如:

‘虽然短期偶然出现的阵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灾,但是什么也摧不垮工程兵和救援分队的战斗精神。

’”“随后的报告描述了风和日丽的天气。

有些甚至是用韵文写成的。

”干事被召见后,心中无疑虑,决心写虚假报告。

“大约两个月以后,他写了一份报告,……报告说:

‘该死的暴雨。

’”面是用铅笔潦草地写着这样的话:

‘村里寡妇生下的男婴发育良好,尽管人们都认为他活不长。

’一项调查表明,他是喝得醉醺醺之后写这份报告的,买酒的钱是他变卖气象仪器换来的。

自那以后,什么也妨碍不了本地区阳光明媚的天气了。

他在绕着田野行走时被闪电击死,当时手里还拿着一只卢尔德神钟,他企图把乌云驱散。

”最后,他因说假话内心煎熬,最终精神崩溃。

这道题是两个小问,要分开来回答。

如:

第一次:

出乎预料——内心震荡、焦虑——不畅快——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第二次:

心无疑虑,决心写虚假报告——内心煎熬,最终精神崩溃。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见仁见智。

但是在回答该题时,先要判断本文结尾或倒数第二段结尾各属于哪一种结尾形式,然后再明确自己的表态:

认为本文结尾好,或者认为倒数第二段结尾好。

但是不管是哪种认为,接着都要说出自己这样看法的理由。

在分析理由时,要从小说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