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564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单元重点一到四单元

1 窃读记

1.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答: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候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

这些句子或用形象的比喻,或用真实的描摹,把小主人公如饥似渴读书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不知要比那个时代好上多少倍,可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却相差很远,因此,我们要向小主人公学习,让读书伴随着我们成长。

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课文中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我”的这种心理活动,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答:

这些句子有的通过细节描写,有的通过自语式的独白,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小主人公苦乐交织、喜忧并存的独特心理感受。

3.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答:

这句话是国文老师对同学们的鼓励和鞭策。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成长的物质需要;“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是一个人成长的精神食粮。

对词语的理解:

适宜:

适合,相宜。

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都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

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 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

饿的肚子直叫。

     

依依不舍:

留恋,不忍分离。

白日梦:

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要求不高,只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

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难以实现。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1.在苗苗与季老的交谈中,用很长的时间在讨论看闲书的事。

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

请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

这里的闲书是指不是课本的书。

如苗苗看的《水浒传》,季老小时候读的《三国演义》《三侠五义》《彭公案》等课外书。

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家长的界定。

许多家长把读课外书称为看闲书,认为读这些书是无用的,浪费时间。

像一些儿童看的卡通、漫画、故事,还有《哈里·波特》等流行书,都被部分家长视为闲书。

实践证明,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这些课外书,对增强阅读与写作能力,对提高语文素养是大有益处的,由此可见,“闲书”不闲。

对词语的理解:

绿林好汉:

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

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

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

单,一个。

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

形容朗读、背诵的熟练流利。

   

偏科:

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

用文字解释字句。

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3.走遍天下书为侣

1.本文的最后作者写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读书的特殊理解。

首先,是指每个人的阅历不同,读书的方式、方法不同,即使是读同一本书,感受和收获也会各不相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次,作者倡导用自己的方式阅读,将一本书读精,读书要有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将书中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答:

从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作者对书有浓厚的感情,把书视为自己的挚友和家园,带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出行,是一件快事;二是不管看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得到新收获,给人以不尽的精神享受。

3.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

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答:

认真研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并不是盲目重复,而是讲究一定的方法的。

首先,通过读文理解故事的内容,揣摩写作目的;其次,品读精彩段落,感受文章写法的妙处,并试着续编故事;最后,再读某些细节,寻找自己忽略的地方,进而写体会、做积累。

看得出作者是按照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研读再到总结积累的读书方法,反复读精一本书的。

作者这种读书方法对我们今后读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它提示我们读书不要浅尝辄止,要从多角度反复读书,并注意读中思考,把书中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对词语的理解:

毫不犹豫:

一点也不迟疑,坚决果断。

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4*我的“长生果”

如何体会作者在写作上悟出的道理?

答:

作者在两次成功习作之后都阐释了从中悟出的道理:

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能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二是要写出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这样才是有生命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对词语的理解

流光溢彩:

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

形容色彩明丽。

一阕:

一首。

阕,量词。

       

眼羡:

看得到而得不到,令人羡慕。

饱览:

尽情地看。

             

天长日久:

形容长久。

津津有味:

指吃的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文中指看画片时非常有兴趣。

如醉如痴: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文中指作者读书到入迷的程度。

浮想联翩:

浮想:

漂浮不定的想象;联翩:

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

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文中指作者读书进入意境,产生许多联想。

   

悲欢离合: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

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如饥似渴:

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

喻:

了解,明白。

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黯然神伤:

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牵肠挂肚:

牵:

拉。

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千篇一律:

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

文中指文章公式化,非常机械、乏味。

大显身手:

显:

表露,表现;身手:

指本领。

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能。

心安理得:

得:

适合。

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日积月累:

(与读书有关的名言)

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陈寿)

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大量阅读、积累,写作时就会文思泉涌,好像有神灵相助。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书如同良药,善于读书可以医治愚钝,说明读书的重要性。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在少年时不知道发奋苦读,等到老了再想读书就迟了。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

5《古诗词三首》

一、字音

洛lùo榆yú畔pàn帐zhàng

二、多音字

(间)隔jiàn(还)有hái停(泊)bō(重)复chóng(更)改gēng

中(间)jiān(还)家huán湖(泊)pō(重)量zhòng(更)加gèng

三、全诗大意

1、《泊船瓜洲》: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乡。

2、《秋思》: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长相思》: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四、结构梳理

1、《泊船瓜洲》:

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从绝句的特点上来看,这首诗作者只选取了瓜洲古渡口作为切入点,船停在渡口,站在船头,放眼南望,只见江对岸的京口渡已然是一片葱绿。

画面非常干净利索,一派春天到来的盎然景象。

但是作者却借此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以小见大的特点非常明显。

短短的四句诗,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却意在言外,韵味悠长。

此诗对字的锤炼也历来被人称道,“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拂面。

2、《秋思》:

中唐时期作品,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这种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这个细节显示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把其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因而被王安石评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3、《长相思》:

词的上下两阙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

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

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其实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王安石的乡愁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由肃杀的秋风引起,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五、诗句理解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我的理解: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

他但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自己的家乡。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但诗人却觉得只是“一水”“只隔”。

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的理解: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去呢?

这思乡的愁绪像春草一样滋生、蔓延,当春风吹绿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

诗人的思乡之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

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这团圆之意。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我的理解: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

通过“……就是……也是……”的层层递进,愈加表达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6、《梅花魂》陈慧英

一、字音

魂hú幽yōu葬zàng颇pō腮sāi玷diàn

秉bǐng谓wèi飕sōu衰shuāi侨qiáo绢juān

二、多音字

漂(泊)bó(分)数fēn(抹)净mā

湖(泊)pō(分)外fèn涂(抹)mǒ

四、词语积累

缕缕幽芳漂泊他乡葬身异国能书善画颇负盛名不甚在意小小的早早地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凉飕飕整整齐齐泪眼蒙眬

五、全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应了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表露了以为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六、结构梳理

1、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

梅花年年开,“我”的记忆之门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开,而这梅花引发的回忆都跟外祖父有关。

2、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一共写了五件小事,以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这种感情。

3、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朦胧,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

4、段落划分:

(1)第1自然段:

故乡的梅花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2)第2-15自然段:

回忆外祖父的五件事,反映了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3)第16自然段:

写每当我看到珍藏的梅花和手绢,就会想到外祖父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七、品读语句

修辞手法:

1、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反问)

2、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

(比喻)

3、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

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

(排比)

4、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拟人)

关联词:

1、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递进)

2、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条件)

3、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条件)

4、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

(转折)

5、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递进)

标点符号的用法:

1、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冒号:

2、外公年纪太大了……(省略号:

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3、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省略号:

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4、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感叹号:

表示语气的强烈)

5、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破折号:

表示解释说明)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梅花魂

我的理解:

课文的题目是“梅花魂”,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

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经历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我的理解:

这三句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和北宋诗人秦观的诗、词句,字字写的都是乡思、乡愁,怎能不拨动外祖父那思乡的心弦呢!

他由诗句想到自己,思乡之情不能自已,因而潸然泪下。

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

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我的理解:

“秉性”是本性的意思,梅花的秉性指的就是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这一大段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

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7《桂花雨》琪君

一、字音

箩lúo杭háng

二、词语积累

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

完整尤其提前指指点点笨笨的香飘十里

三、作者通过这篇散文,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这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回忆。

四、结构梳理

1、散文,语言优美、寄情于叙事之中。

2、段落划分:

(1)第1-2自然段:

主要写了作者最喜欢桂花,喜欢它那迷人的香气。

(2)第3-6自然段:

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事情,说明桂花给童年带来的无限欢乐。

(3)第7-8自然段:

主要写作者离开家乡到杭州后常常去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心里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五、品味语句

修辞手法: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对比)

2、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比喻)

关联词:

1、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条件)

2、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条件)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假设)

4、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承接)

标点符号的用法:

 1、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省略号:

表示列举的省略)

2、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分号:

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3、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引号:

表示突出强调)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引号:

表示特定称号)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

“可别来台风啊!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我的理解:

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说明桂花树已经根植于母亲的心中,成为母亲心中的牵挂,同时也突出了母亲的淳朴、善良。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的理解: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桂花的香,已经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永远地香在人们的心里。

3、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我的理解: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

桂花,已经充盈着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因此,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4、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的理解: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

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

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才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8《小桥流水人家》谢冰莹

一、字音

潺chán婀ē粼lín涸hé缀zhùi螃páng蟹xiè

二、多音字

(和)气hé唱(和)hè(和)牌hú(和)面huó(和)稀泥huò

三、词语积累

清澈见底潺潺地长长的粼粼的细细的深深地

随风飘动依依多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

四、结构梳理

1、抒情散文,通篇以一个“爱”字贯穿,寄情于景。

2、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1)直接抒情:

①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②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2)间接抒情: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3、段落划分:

(1)第1自然段: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景画。

(2)第2-5自然段:

伴随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

(3)第6自然段:

概括说明了故乡人们安定、闲适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五、品味语句

修辞手法:

1、(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拟人)

2、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拟人)

关联词:

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并列)

标点符号的用法: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引号:

表示引用成语、古歌中的词句)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我的理解:

“当时的情景”指的是作者随着采茶女走过长石桥上山摘茶叶、在茶树下欣赏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的情景。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情景给作者留下了极为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所以他至今难忘。

一看到茶树,就会想起与茶树有关的这些事,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2、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我的理解:

这句话先写了老家的简陋,继而表达了我对老家的爱,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更加突出了作者对家的爱是发自心底的。

尽管老家十分简陋,但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永远也改变不了“我”对它的爱。

这种爱是岁月侵蚀不了的,是记忆遗忘不掉的。

3、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我的理解:

“那段日子”指的是在家乡生活的那段时间,也是作者的童年时光。

那些美好的印象,应该不光是家乡美好的景色,还包括作者记忆中童年玩耍的情景,以及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说明了作者对家乡印象之深,怀恋之久。

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眷恋。

9、鲸

一、课文内容

《鲸》这一课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课后练习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答:

课文是从鲸的体型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