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774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4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 易错 难题篇含答案1.docx

中考化学备考之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压轴突破训练培优易错难题篇含答案1

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

1.若向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稀盐酸,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滴加盐酸,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

A、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加入盐酸,溶液质量一开始就不断增加,故错误;

B、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加入盐酸,这两种物质都会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反应一开始就有,故错误。

C、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加入盐酸,这两种物质都会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开始pH大于7,稀盐酸最后过量,最终溶液的pH将会小于7,故正确;

D、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加入盐酸,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被消耗完,再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故错误。

故选:

C。

2.下列所示的图象能反映相对应实验的是

A.

向pH=12的Ca(OH)2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B.

向碳酸氢钠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C.

在40℃,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

D.

将足量的金属镁片和锌片分别和等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pH=12的Ca(OH)2中不断加水,稀释Ca(OH)2,使碱性减弱,PH不断减小,但不可能会小于7,故A错误,

B、向碳酸氢钠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反应:

NaHCO3+HCl=NaCl+H2O+CO2↑,故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的气体质量不断增大,故B正确,

C、在40℃,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由于温度不变,故同温下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误,

D、将足量的金属镁片和锌片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产生氢气的氢元素全部来自酸,故当消耗的稀硫酸质量相等时,产生的氢气也相等,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解答图像类的题目抓住“三点一走势”,即首先看清楚横、纵坐标各表示的量,然后从起始点、转折点、终点还有量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分析解答。

3.下列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A.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胃酸过多是,胃液pH的变化情况

B.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加强热

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胃酸过多,胃液pH不断变大,氢氧化铝不溶于水,胃液的pH不能增大到7,更不能超过7,故A错误。

B、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加强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不断减少,故B错误。

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质量变小,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C错误。

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无沉淀产生,然后氢氧化钾再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沉淀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沉淀量达到最大值,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C.

向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D.

向等质量的镁和氧化镁固体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红磷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容器中的压强先增大;后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本消耗,容器中的压强减小,且比反应前的压强要小,故选项图象错误。

B、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第一个过程溶剂增加的质量包括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和生成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大;第二个过程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剂增加的质量只是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小;故选项图象错误。

C、向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钠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故选项图象错误。

D、等质量的镁和氧化镁固体中,镁中含有的镁元素的质量比氧化镁中多,分别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最终镁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多,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多,故选项图象正确。

故选:

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5.在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下列关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时,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会继续与盐酸反应,所以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当盐酸消耗完后再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沉淀,所以刚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时无沉淀生成,当盐酸消耗完后,继续加入的氢氧化钠开始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此时才开始有沉淀生成,当氯化镁消耗完后沉淀量不再增加。

故选A。

【点睛】

几个反应在一起时,要分析反应进行的先后顺序,再根据相关反应进行解答。

6.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Ca(OH)2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曲线

B.

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

水的电解

D.

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铜固体中逐滴加入盐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正确;

B、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等到稀硫酸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一开始没有沉淀,等到稀硫酸反应完后有沉淀生成,硫酸铜反应完后沉淀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B错误;

C、通电分解水时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二倍,质量比为1:

8,故C错误;

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

铜在氢的后面与酸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

往氢氧化钾溶液中逐滴加入蒸馏水

C.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

D.

将等质量金属分别与足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煅烧石灰石时,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稀释氢氧化钾溶液时,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7,更不能减小到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随着硝酸钾的溶解,硝酸钾质量分数增大,当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不能溶解,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镁比铁活泼,和稀硫酸反应时镁的反应速率较快,反应需要的时间短,等质量的镁铁和足量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小的镁生成的气体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8.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所得图像如图所示。

从图中所获信息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50s时,溶液中溶质为AlCl3和HCl

C.80~100s,金属铝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D.100~150s,压强减小是因为无气体生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未打磨的铝片表面有一层氧化铝薄膜,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反应,首先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氧化铝反应完后,里面的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根据反应的压强变化图分析,0~50s压强无变化,说明稀盐酸与铝表面的氧化铝反应,50s~100s,压强变大,说明稀盐酸开始与铝反应,有气体产生压强变大。

【详解】

A、根据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图可以看出,反应过程中温度上升,反应放出热量,选项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压强图可知50s之后铝与稀盐酸反应,0~50s是氧化铝与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生成的氯化铝和未反应完的氯化氢,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压强图可知50s之后铝开始与稀盐酸反应,100s时反应结束,选项C不符合题意;

D、100~150s,压强减小是因为温度降低的原因,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

D。

9.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物质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

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

向一定量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中滴加稀盐酸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加入,水的质量不断增加,不会到最后保持质量不变,选项A错误;

B、

根据上述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生成硫酸亚铁质量减小,因此溶液质量随着加入铁粉之后,质量减小,当硫酸铜全部反应完毕,质量不在变化,选项B错误;

C、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加入盐酸后,二氧化碳就已生成,所以只要盐酸不为零,则二氧化碳质量不为零,等大理石全部反应完毕后,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增加,选项C错误;

D、氯化钠本身含有一定质量,因此未加入盐酸时,氯化钠质量不为零,加入盐酸后,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质量增加,当碳酸氢钠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随着盐酸的加入而增加,选项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B.

稀释氢氧化钠溶液

C.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D.

等质量块状、粉末状石灰石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当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再变化,对应关系正确,符合题意;

B、稀释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并且是由大于7逐渐趋近于7,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因为碳酸钙中也含有钙元素,反应前钙元素质量分数不能是0,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粉末状碳酸钙和稀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较快,需要的反应时间短,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1.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向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B.

向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a曲线)和碳酸钙(b曲线)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浓度的盐酸

C.

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分别逐滴加入镁粉和铝粉

D.

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一开始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就可以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故错误;

B、向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a曲线)和碳酸钙(b曲线)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浓度的盐酸,碳酸钠粉末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较快,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产生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100份质量的碳酸钙产生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碳酸钙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更多,故错误;

C、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分别逐滴加入镁粉和铝粉,镁的活动性大于铝,镁粉反应速率快,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4份质量的铝产生9份质量的氢气,铝产生的气体质量多,故错误;

D、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此过程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此时pH逐渐增大,然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此时pH恒定在7,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pH继续增大,无限趋近于14但不等于14,故正确。

故选D

1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常温下,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B.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C.向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D.CO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水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继续溶解质量会增大,当硝酸钾溶液饱和时,溶质不再溶解,溶质质量保持不变,但溶液的质量是从0开始,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所以溶液的温度开始时是降低,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向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稀盐酸先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消耗完后,氯化钡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由一氧化碳燃烧的方程式2CO+O2

2CO2可知,一氧化碳燃烧前后分子个数发生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二、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3.某气体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

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气体的成分。

请用符合题目要求的装置序号填空(装置可以重复使用,除杂试剂均足量)。

提示:

CO+CuO

Cu+CO2,H2+CuO

Cu+H2O;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

(1)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水蒸气,可将该气体通入装置_____。

(2)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_____,可检验并除去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3)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一氧化碳,可将该气体依次通过装置_____。

(4)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_____,可一次性确定该气体的成分。

【答案】④;①②;②⑤①;④①②③⑤④①

【解析】

(1)根据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解答;(3)根据先要除去二氧化碳,再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在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解答;(4)根据各气体的性质分析解答。

(1)由于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水蒸气,可将该气体通入装置④;

(2)由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①②,可检验并除去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3)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一氧化碳,首先要除去二氧化碳,再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在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所以可将该气体依次通过装置②⑤①;(4)要验证该气体的成分,应通过无水硫酸铜检验水蒸气,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再通过过氢氧化钠溶液将二氧化碳除干净,然后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将反应的气体先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检验是否有水生成,判断氢气的存在,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判断一氧化碳的存在;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④①②③⑤④①,可一次性确定该气体的成分。

14.垃圾回收,分类的关键确定垃圾的成分,是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前提。

某校化学实验室收集到一包固体废弃物,可能是由碳、镁、氧化镁、氧化铜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成分,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取样进行了如下实验:

(1)气体A是_____。

(2)由固体B得到气体C属于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原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

【答案】H2化合反应碳、镁、氧化铜

【解析】

【分析】

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氧化铜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铜和水,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不会与稀盐酸反应,氯化铜和镁反应会生成氯化镁和铜,气体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气体C是二氧化碳,铜和氧气加热会生成氧化铜,碳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样品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生成气体A,所以A是氢气,气体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C是二氧化碳,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镁、碳,由于固体A能与AgNO3溶液反应,可确定固体A中一定含有Cu。

固体B在空气中加热会生成残渣C,所以B中一定含有银,样品中一定含有氧化铜。

【详解】

(1)由分析知,气体A是H2;

(2)由固体B得到气体C的反应是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

(3)由分析知,原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碳、镁、氧化铜。

【点睛】

本题为物质推断题,根据题意涉及可能的四种物质,结合过程图进行分析,本题的突破口在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则固体中一定有镁;最后的固体B灼烧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推导出一定含有碳单质,还有固体残渣剩余,有涉及物质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可以确定氧化铜的存在。

因此物质推断题解答时,找准突破口是关键。

15.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A是烘焙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H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I是红棕色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________D________。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其实际应用为________。

(3)J制品在沙漠地区锈蚀缓慢的原因是________合金中________含有金属(填“一定”、“可能”或“不”)。

【答案】Na2CO3CO23CO+Fe2O3

2Fe+3CO2高炉炼铁在沙漠地区缺水一定

【解析】

【分析】

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烘焙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则A为碳酸氢钠;A加热可分解产生可通电分解的C,则C为水;B、D分别为碳酸钠和二氧化碳;H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且经高温可以转化,则H为一氧化碳,D为二氧化碳;I是红棕色固体,则I为氧化铁,J为铁。

代入验证,推断合理。

【详解】

(1)B是碳酸钠,D是二氧化碳,故填:

Na2CO3、CO2。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

2Fe+3CO2,其实际应用为高炉炼铁。

故填:

3CO+Fe2O3

2Fe+3CO2,高炉炼铁。

(3)铁制品在沙漠地区锈蚀缓慢的原因是在沙漠地区缺水,合金为某些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加热熔合而成的混合物。

故填:

在沙漠地区缺水、一定。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6.归纳总结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

(1)甲+HCl→NaCl+H2O,甲物质可以是、(填两种不同类别物质的化学式).上述转化中,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请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3)A、B、C、D、E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D、E均为氧化物,常温下B为固态,D为液态,E为气态;A、B、C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略去).

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B→C:

C→A:

【答案】

(1)NaOH,Na2O,NaOH+HCl=NaCl+H2O

(2)CH4+2O2

CO2+2H2O

(3)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解析】

试题分析:

(1)盐酸能与氢氧化钠或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填:

NaOH,Na2O,NaOH+HCl=NaCl+H2O;

(2)含有碳氢元素的物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例如甲烷,故填:

CH4+2O2

CO2+2H2O;

(3)A高温能分解生成固体B,则A可能是碳酸钙,生成的B为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是液态,故D是水,C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E是气体,故E是二氧化碳,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B是氧化钙,D是水,C是氢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填:

CaO+H2O=Ca(OH)2;C是氢氧化钙,E是二氧化碳,A是碳酸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填:

Ca(OH)2+CO2=CaCO3↓+H2O.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

本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题,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框图推断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17.图中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是由H、C、O、Na、Al、S、Ca、Cu、Ag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

在通常情况下,D与其他物质的状态不同,D、G、H、I均为单质,其中G为紫红色固体,H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B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A,F均为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盐。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

G。

(2)写出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H→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Cu

(2)Na2CO3+H2SO4=Na2SO4+H2O+CO2↑

CuO+H2

Cu+H2O

Al+3AgNO3═Al(NO3)3+3Ag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H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则推测H为铝;根据“G为紫红色固体”,则推测G为铜;根据“B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则推测B为氢氧化钙;根据“A,F均为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盐”,结合图框,则推测A,F分别为碳酸钠、硫酸铜;根据“在通常情况下,D与其他物质的状态不同,D、G、H、I均为单质”、“图中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是由H、C、O、Na、Al、S、Ca、Cu、Ag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则推测C可能为稀硫酸、D为氢气、E为氧化铜、I为银,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1)根据分析,G为铜,故其化学式为Cu;

(2)A与C反应,即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2SO4=Na2SO4+H2O+CO2↑;D与E反应,即氧化铜和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CuO+H2

Cu+H2O;H→I反应,即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铝溶液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l+3AgNO3═Al(NO3)3+3Ag。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18.A、B、C、D、E、F及甲、乙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氧化物,能与溶液A反应得到黄色溶液,则甲的化学式为

(2)乙为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可由A、B两种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得到,则

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固体C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且C与D反应可得到B,该反应属于基本类型中的,其中D的化学式为.指出D的一种用途

(4)已知上述物质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表示转化关系;“-”表示反应关系),其中E与F的物质类别相同,则E的化学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