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1817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docx

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

1.只含一种杂质的硫酸溶液M,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后,再加足量的稀盐酸,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M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B.图中ab间(不含a、b两点)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

C.bc段表示沉淀部分消失,有气泡产生

D.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两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

根据题意,只含一种杂质的硫酸溶液M,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后,再加足量的稀盐酸,开始沉淀增加,然后沉淀不变,最后沉淀减少一部分,然后保持不变。

【详解】

A、M中一定不含有碳酸钠,因为是硫酸和碳酸钠二者反应生硫酸钠和水、二氧化碳,不能共存,不符合题意;

B、ab过程中沉淀不变,说明加入的盐酸与过量的氢氧化钡反应,氢氧化钡显碱性,故图中ab间(不含a、b两点)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符合题意;

C、bc段表示沉淀部分消失,因为溶液中不可能存在碳酸根,故沉淀中没有碳酸盐沉淀,故无气泡产生,不符合题意;

D、d点溶液中有溶于盐酸的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的盐,有盐酸与剩余的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氯化钡,还可能有剩余的盐酸,故溶质不少于两种,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所示的图象能反映相对应实验的是

A.

向pH=12的Ca(OH)2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B.

向碳酸氢钠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C.

在40℃,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

D.

将足量的金属镁片和锌片分别和等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pH=12的Ca(OH)2中不断加水,稀释Ca(OH)2,使碱性减弱,PH不断减小,但不可能会小于7,故A错误,

B、向碳酸氢钠固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反应:

NaHCO3+HCl=NaCl+H2O+CO2↑,故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的气体质量不断增大,故B正确,

C、在40℃,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由于温度不变,故同温下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错误,

D、将足量的金属镁片和锌片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产生氢气的氢元素全部来自酸,故当消耗的稀硫酸质量相等时,产生的氢气也相等,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解答图像类的题目抓住“三点一走势”,即首先看清楚横、纵坐标各表示的量,然后从起始点、转折点、终点还有量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分析解答。

3.下列选项中的操作,与图像不能相对应的是

A.向一块表面锈蚀的铁片上滴加足量稀盐酸

B.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C.向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D.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块表面锈蚀的铁片上滴加足量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后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硫酸根和钡离子结合可以生成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向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后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

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

向稀硫酸和硫酸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B.

相同质量的铁和锌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C.

向一定量氯化钡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D.

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其中一份加入少量Mn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稀硫酸和硫酸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先与硫酸反应,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硫酸消耗完后再与硫酸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沉淀的质量先是零,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图象错误;

B、锌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由于盐酸是足量的,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锌的相对原子质量,要生成等质量的氢气,需要的铁就较少,所以相同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时,铁生成的氢气多,水平线靠上,故选项图象正确;

C、向一定量氯化钡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pH逐渐增大,稀盐酸消耗完,溶液显中性,pH=7;碳酸钠再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这一过程中pH=7;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故选项图象错误;

D、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故选项图象错误。

故选B。

5.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D向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图像应该是呈一条水平直线,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前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要增大,最后为一定值,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C、根据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铜>银,当把铁粉加入到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首先置换出银,银被置换完才继续置换铜。

铁过量时,得固体为铁、银、铜,所得滤液所含溶质只为生成的Fe(NO3)2,加铁粉为0的时候,溶质只有AgNO3和Cu(NO3)2两种,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至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7,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6.下列图象的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A.

向pH=10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B.

在久置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C.

分别向稀盐酸中加入等质量的Fe和Mg

D.

在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pH=10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入水,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pH值逐渐减小,无限的接近7,但是不会小于7,故A错误;

B、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久置氢氧化钠中存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在久置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后,才会出现气泡,故B正确;

C、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金属活动性强,所以镁的反应速率比铁的反应速率快,故C错误;

D、在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不会溶解,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会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7.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与图像相符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铁和水,开始溶液中铁元素质量为零,随反应的进行,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增加,反应结束不再改变;正确;

B、反应中氧化铁的质量逐渐减少,当加入盐酸的量达到一定量时氧化铁完全反应,固体质量等于零;错误;

C、反应前是盐酸溶液,反应后是氯化铁溶液,溶液的质量增加,反应结束后,只要盐酸还在增加,溶液质量就在增加。

反应时溶液质量增加的速率大,反应结束后小;错误;

D、反应过程中生成水,溶剂增加的更快一些;反应结束后溶剂水的增加速度变慢;错误;

故选A。

8.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

A.

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B.

向混有少量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

向等质量的镁与氧化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D.

向一定量氯化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铝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的pH逐渐变小,当加入过量稀盐酸后,生成的水将稀盐酸稀释,最终得到的溶液的pH应大于3,选项错误;

B、向混有少量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直至硫酸铜完全反应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选项正确;

C、等质量的镁与氧化镁中,镁中镁元素的质量比氧化镁中镁元素的质量多,等质量的镁与氧化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则镁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比氧化镁多,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也比氧化镁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多,选项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3CuSO4=Al2(SO4)3+3Cu可知,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与生成的铜的质量比为54:

192,即反应后生成的固体的质量比参加反应的固体的质量大,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向一定量氯化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铝后,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少,直至反应停止,选项正确,故选A。

9.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

往氢氧化钾溶液中逐滴加入蒸馏水

C.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

D.

将等质量金属分别与足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煅烧石灰石时,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稀释氢氧化钾溶液时,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7,更不能减小到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随着硝酸钾的溶解,硝酸钾质量分数增大,当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不能溶解,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镁比铁活泼,和稀硫酸反应时镁的反应速率较快,反应需要的时间短,等质量的镁铁和足量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小的镁生成的气体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10.如图实验(装置气密性好),三种固体质量相同,分别滴入相同体积的浓度8%盐酸,a处连接压强传感器,压强随时间变化图像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稀盐酸和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氧化钙溶于水也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瓶内压强会增大,后又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烧瓶逐渐冷却至室温压强也随着减小;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也放出热量,但是没有稀盐酸和氧化钙反应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它的曲线在氧化钙的下面,而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了大量气体CO2导致瓶内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结束加强增大最大后不再返回。

根据上述分析选项中压强变化图,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1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足量的锌、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

B.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滳加稀硫酸

C.

向一定量混有少量盐酸的氯化镁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D.

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活泼,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氢气,镁大于锌;该反应中稀盐酸的质量一定且少量,镁、锌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相同;故图像所示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值应大于7,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pH值应逐渐下降,故图像所示错误。

C、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没有沉淀产生;盐酸完全反应后,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故图像所示正确。

D、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不饱和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应大于0,起点错误,加入氯化钠固体后,溶质质量增大至饱和,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图像所示错误。

故选:

C。

12.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

用水稀释KOH溶液

B.

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直到过量

C.

室温时,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CaO

D.

常温下,把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水稀释KOH溶液时,pH减小至无限接近于7,但是不能减小到7,更不能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之后,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待氯化铜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室温时,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CaO,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直至降低至原温度,符合题意;

D、常温下,把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时,根据化学方程式

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的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故最终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3.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A是烘焙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H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I是红棕色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________D________。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其实际应用为________。

(3)J制品在沙漠地区锈蚀缓慢的原因是________合金中________含有金属(填“一定”、“可能”或“不”)。

【答案】Na2CO3CO23CO+Fe2O3

2Fe+3CO2高炉炼铁在沙漠地区缺水一定

【解析】

【分析】

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烘焙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则A为碳酸氢钠;A加热可分解产生可通电分解的C,则C为水;B、D分别为碳酸钠和二氧化碳;H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且经高温可以转化,则H为一氧化碳,D为二氧化碳;I是红棕色固体,则I为氧化铁,J为铁。

代入验证,推断合理。

【详解】

(1)B是碳酸钠,D是二氧化碳,故填:

Na2CO3、CO2。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

2Fe+3CO2,其实际应用为高炉炼铁。

故填:

3CO+Fe2O3

2Fe+3CO2,高炉炼铁。

(3)铁制品在沙漠地区锈蚀缓慢的原因是在沙漠地区缺水,合金为某些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加热熔合而成的混合物。

故填:

在沙漠地区缺水、一定。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4.A--E为初中化学五种不同类别的常见物质。

已知C含有两种元素,E为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能相互反应,“”表示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都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E是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B:

___________________D→E:

___________

(3)图中相互关系涉及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__________种。

【答案】铁

2

【解析】

【分析】

E为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则E是铁,D生成E,则D的铁的氧化物,C和D反应,C和E反应,则D是氧化铁,C含有两种元素,则C是稀盐酸,C能生成A,A和E反应,则A是氯化铜,A−E为初中化学五种不同类别的常见物质,则B是碱,B可以是氢氧化钠。

【详解】

(1)E为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则E是铁。

 

(2)A和E反应,则A是氯化铜,A−E为初中化学五种不同类别的常见物质,则B是碱,B可以是氢氧化钠,A+B反应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D生成E,D是铁的氧化物,D→E的反应是氧化铁和一氧化碳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图中相互关系涉及的反应是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铁和氯化铜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基本反应类型有2种。

【点睛】

E为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则E是铁,D生成E,则D的铁的氧化物,C含有两种元素,则C是稀盐酸。

15.现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钾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五种溶液。

鉴别它们可按下图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

(提示: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1)步骤①中通过观察_____,可以鉴别出硫酸铜溶液。

(2)步骤③用试剂Y鉴别氢氧化钾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时,试剂Y可以选用不同类别的物质。

①若试剂Y为酸,写出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②若试剂Y为碱,写出有沉淀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答案】溶液的颜色2HCl+Na2CO3=2NaCl+H2O+CO2↑(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即可)Ca(OH)2+Na2CO3=CaCO3↓+2NaOH

[或Ba(OH)2+Na2CO3=BaCO3↓+2NaOH]

【解析】

【分析】

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和溶液酸碱性及性质的不同可以鉴别物质。

【详解】

(1)五种溶液中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其他四种溶液都是无色的,可以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进行鉴别;

(2)若试剂Y为酸(稀盐酸或稀硫酸),碳酸钠能和酸反应生成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Na2CO3=2NaCl+H2O+CO2↑,若试剂Y为碱(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碳酸钠能和碱反应生成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Na2CO3=CaCO3↓+2NaOH或Ba(OH)2+Na2CO3=BaCO3↓+2NaOH。

【点睛】

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一般是复分解反应,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气体或者水生成。

16.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E、F的类别相同,C、M的组成元素相同,C呈固态时俗称“干冰”。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M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B的化学式___________。

(3)写出F→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E→D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示相互关系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答案】做燃料(或冶炼金属)H2SO4Na2SO4+Ba(OH)2=BaSO4↓+2NaOH产生白色沉淀分解反应

【解析】

【分析】

C呈固态时俗称“干冰”,C是二氧化碳,C、M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M是一氧化碳,又因为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故A、B、D、E是单质、酸、碱、盐中的一种,只有D能和二氧化碳反应,故D是碱、B是酸、A是活泼金属,又因为E、F的类别相同,D与E、F之间能相互转化,综上所述可推知:

A是活泼金属铁等、B是硫酸、D是氢氧化钠、E是碳酸钠、F是硫酸钠,代入验证成立。

【详解】

(1)M是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具有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

(2)B是硫酸,化学式为:

H2SO4;

(3)F→D是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SO4+Ba(OH)2=BaSO4↓+2NaOH;

(4)E→D是碳酸钠与可溶性钙盐或钡盐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或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

(5)二氧化碳高温下和碳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活泼金属A与盐酸或硫酸发生置换反应;BDEF属于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物质间没有发生分解反应。

17.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胃酸的主要成分,B在农业上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B和C的物质类别相同,它们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由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邻的物质间可以相互反应,其中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D物质是;

(2)若C是一种不溶性的固体,则C可能是;

(3)写出A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水

(2)Cu(OH)2(3)2HCl+Ca(OH)2=CaCl2+2H2O

【解析】

试题分析:

A是胃酸的主要成分,那么A是盐酸;B在农业上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B是氢氧化钙;B和C的物质类别相同,B会转化成C,所以C是碱,可以是氢氧化铜、氢氧化钠等,盐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铜都会生成D,所以D是水。

把推断出的物质代入,推断正确。

考点:

物质的推断

 

18.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七种物质,其中A、B、C均含有两种相同的元素,B、D、E、F、G是物质不同类别的物质,B和E反应同时有气体和白色沉淀生成。

D和E、F反应均有气体生成,G为黑色固体。

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反应关系,“→”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F→G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3)A→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NH4)2CO3化合反应CaCO3

CaO+CO2↑

【解析】

【分析】

B、D、E、F、G是物质不同类别的物质,而且D能和其他的四种物质发生反应,所以D是酸,可能是盐酸或者硫酸,D和E、F反应均有气体生成,所以E、F可能是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和活泼金属,G为黑色固体,常见的黑色固体有二氧化锰、氧化铜、四氧化三铁、铁粉和碳粉,又因为G和F能够相互转化,所以G是四氧化三铁,F是铁单质,铁和氧气能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F是铁单质,那么E是碳酸盐或碳酸氢盐,E、F、G分别是盐、金属氧化物、金属单质,那么B是碱,可能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钠,因为B和E反应同时有气体和白色沉淀生成,那么B是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而E是碳酸铵,因为A、B、C均含有两种相同的元素,且B能转化为A,A能转化为C,C能转化为B,所以B是氢氧化钙,A是碳酸钙,C是氧化钙。

【详解】

(1)E的化学式为(NH4)2CO3;

(2)F→G的反应是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3)A→C的反应是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CaO+CO2↑。

19.已知奥运五环中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