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891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经典诵读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诵读教案.docx

《经典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诵读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典诵读教案.docx

经典诵读教案

《硕鼠》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

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

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

(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

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

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

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

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

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

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

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

你。

      “贯”:

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

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

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

舒心;      “逝将”:

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

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

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

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

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 

(十一)、讨论:

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

《诗经》中说: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

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

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

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

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

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

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

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

(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

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

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

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 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

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动态景色   波澜壮阔

实景

静态景色   生机勃勃

登山观海                                  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想象)  月   博大胸襟

星汉 

 

杂诗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

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

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

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l

一、课前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朗读赏析

1.齐读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

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

“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讨论明确:

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

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

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5.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

讨论明确:

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6.自主朗读探究诗歌的主旨

讨论明确: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

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

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

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四,课外讨论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弃置”“空吟”“翻似”“歌”“长”等字词的意思。

2.能简单地评析“用典”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能正确选择和确认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产生认同感。

4.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名句辨析:

 能说出诗中名句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刘柳贬谪

《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

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

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

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文的故事。

二、朗读白诗----感受大意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

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

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

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三、辨体解题----朗读探究

1.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

从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可见那些信息?

 重点字词解析探究。

酬、乐天、见、赠。

酬答,白居易,久别重逢,见: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相当于“我”。

阔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

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

2.朗读诗歌,体会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叹?

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集体朗读。

存疑?

感情基调似乎不仅仅是悲叹,似乎与白诗不同。

到底是什么呢?

引出下文具体分析。

四、朗读探究----理解诗意。

1.朗读前两句。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而言?

写出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二十三年折太多。

探究关键词:

巴山楚水、凄凉、二十三年、弃置。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2.朗读前四句。

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请借助注释把它找(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

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翻似”,倒好像,有抑郁不平、愤愤不平的意思。

3.朗读前六句。

赏析颈联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2)如何理解此联的字面意思?

明确: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3)显然,本文不是写景咏物为目的的诗歌,“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明确: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那他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请看刘禹锡的人生写照:

【补充1】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一落名宦途,浩如乘风船。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

原来白诗的意思是您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作为哲学家刘禹锡的又一个注解,此联被后人赋予的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补充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24字标题)

明确: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朗读八句诗。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而言?

歌一曲、暂、长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此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振作精神、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气概。

事实上,战斗精神一直充盈在刘禹锡的血脉中,请看:

【补充3】《赠看花诸君子》(被贬10年后):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说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

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再次被贬到连州去当刺史。

【补充4】《再游玄都观》(被贬24年后):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人以昂扬不屈的口吻,再次显示了他坚持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

5.全诗总结: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悲叹,而本文前四句承接白诗,后四句翻出新意,表达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

下面请选择前后文各四句的感情基调或色彩:

伤感、雄健、低沉、慷慨、昂扬、沉郁、豪放、高昂、感慨、雄浑、愤慨、哀叹、愤懑、豪迈。

前文:

伤感、低沉、沉郁、愤慨、感慨、哀叹、愤懑

后文:

雄健、慷慨、昂扬、豪放、高昂、雄浑、豪迈

五、缘情探旨--刚健有为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

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称呼刘禹锡别名是什么吗?

--“诗豪”(语文书P56)。

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

这正是:

《学习酬赠诗有感》乐天赠诗悲愁肠,梦得酬诗志昂扬,进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

板书:

首联:

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

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

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

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  

 

《月夜忆舍弟》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

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

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二、读好诗题,拉开诵读方法指导序幕 

师:

各位同学,听了你们精彩的吟诵,我仿佛随你们一起到唐宋咏月诗的星空中遨游了一番,去领略了一轮皓月相辉映的锦绣诗篇。

是啊,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那脍炙入口的《静夜思》,会吟诵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顶峰”的《春江花月夜》,更不会忘记“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

”这一千古名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

 

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

 3、指名读题,要求读出诗题的节奏。

 

4、谈谈读题后的初步感受。

 

三、诵读第一环节:

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 

1、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读,交流评议。

 

四、诵读第二环节:

原汁原味地读 

师: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

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3、指名试读,鼓励摇头晃脑地读、个性张扬地读。

 4、交流诵读后的初步感受。

 

师:

各位同学,诗到这里,在我们的脑海里、心里有什么印象或感觉?

请大家说一说。

五、诵读第三环节:

入情入境地读 

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

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

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

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

何以见得?

 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

舍弟的“身”在哪里?

“心”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身在他乡 

                            杜甫                        舍弟                                          心忆对方 

4、师:

是呀,正是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让杜甫在月夜之下如此忆舍弟、忆舍弟。

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

(音乐起,学生齐读。

)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师:

(音乐)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杜甫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请仔细听老师朗读,认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了„„ 

依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总结:

你们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楼下,或追寻在边秋的古道上;听到了鼓声、雁声;甚至有同学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辗转于床上,看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课件出示,学生引读。

) 

6、还原故乡明月情景,进一步把握诗人思弟之心。

 

 师: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格外苍白?

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引导学生想象在杜甫记忆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