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5896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docx

09北宋南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两宋十八帝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

以其建都于北方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

北宋乃由后周末帝禅让赵匡胤开始,统治了黄河中下游流域以南一带地区。

北宋政权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次年灭亡。

共历九帝,167年。

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据研究,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而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前的1820年,中国GDP总量为2286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3%。

北宋时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西欧人口人均GDP为427美元,而1820年清朝时中国人均GDP为600美元,当时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GDP为1250美元。

最大统治地区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

帝王列表

北宋(960年-1127年)

序次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使用时间

1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960年-976年

建隆

乾德

开宝

960年-963年

963年-968年

968年-976年

2

太宗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赵炅(本名赵匡义,后改赵光义)

976年-997年

太平兴国

雍熙

端拱

淳化

至道

976年-984年

984年-987年

988年-989年

990年-994年

995年-997年

3

真宗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恒(原名赵德昌,又

赵元休、赵元侃)

997年-1022年

咸平

景德

大中祥符

天禧

乾兴

998年-1003年

1004年-1007年

1008年-1016年

1017年-1021年

1022年

4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赵祯(初名赵受益)

1022年-1063年

天圣

明道

景祐

宝元

康定

庆历

皇祐

至和

嘉祐

1023年-1032年

1032年-1033年

1034年-1038年

1038年-1040年

1040年-1041年

1041年-1048年

1049年-1054年

1054年-1056年

1056年-1063年

5

英宗

体干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赵曙(原名赵宗实)

1063年-1067年

治平

1064年-1067年

6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赵顼(本名赵仲针)

1067年-1085年

熙宁

元丰

1068年-1077年

1078年-1085年

7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赵煦(原名赵佣)

1085年-1100年

元祐

绍圣

元符

1086年-1094年

1094年-1098年

1098年-1100年

8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佶

1100年-1125年

建中靖国

崇宁

大观

政和

重和

宣和

1101年

1102年-1106年

1107年-1110年

1111年-1118年

1118年-1119年

1119年-1125年

9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赵桓(原名赵亶,又赵煊)

1125年-1127年

靖康

1126年-1127年

1.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宋朝开国帝王,在位时间960年-976年。

庙号太祖。

涿州(今河北)人。

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高祖赵朓,祖父赵敬。

为赵弘殷次子。

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

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为东西班行首,后随柴荣征讨淮南、扬州等地,官至匡国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后又拜为检校太傅殿前都检点,称为禁军总将领。

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

959年授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检校太尉。

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后蜀、南汉和南唐等割据政权。

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削夺了武官的权力,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使宋朝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问题。

宋太祖大力兴办儒学,增加科举取录的名额。

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会比较安定和公平,文学、哲学、美术、科技、教育等也比较发达。

但重文轻武的结果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战争多以败仗收场。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癸丑(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在万岁殿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毙,年50岁。

赵匡胤死因不明,儿子们也未能继位,而是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登基后,反常地立刻更改年号,隔年七月,方葬赵匡胤于永昌陵,宋太宗又逼赵匡胤儿子赵德昭自杀,赵匡胤儿子赵德芳则是离奇地病死。

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

相传太祖赵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说为铁块上)刻下留给子孙的遗言,宋朝历任皇帝在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不过,这份遗训至为机密,除了特定宫中人士之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

后来金朝打败宋朝,占领皇宫时,才发现这份文件的存在。

遗训记载的内容有下列三点: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从柴家子孙与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被杀,还可能会随着政局的演变由罢黜而回到中央这两点就可以证明。

赵匡胤温厚的个性透过这个石碑遗训,表现在整个宋王朝的政治上。

2.宋太宗赵炅

宋太宗(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1年(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享年58岁。

赵弘殷第三子,是北宋开国君宋太祖赵匡胤的胞弟。

本名赵匡义,太祖登基后改称赵光义,即位时又改名赵炅。

宋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

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迫使吴越“纳土”;次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耶律休哥射伤宋太宗,乘驴车逃走。

他两度伐辽失败。

任内爆发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太宗登基之谜

有记载认为宋太宗有弑兄谋篡之嫌,即“烛影斧声”疑案。

或有一说,在建隆二年(961年),即赵匡胤即位的第二年,皇太后杜氏临终前,告诫赵匡胤前朝后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继位的君主过于年幼。

若要常保大宋江山,必须要兄终弟及,传位给年长的天子。

等到皇兄的儿子成人,再由皇弟传回给皇兄的儿子。

此即为传说的“金匮之盟”。

但亦有人提出质疑:

皇太后杜氏去世之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而其子赵德昭已14岁,不会出现如后周世宗遗下7岁孤儿的局面。

太宗登基以后,“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之说一直不断,至南宋时,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自立于江南,是为宋高宗。

当时普遍有种说法,说因为太宗登基不明不白,所有才会让后代失去半壁江山,后又有孟太后之宋太祖托梦一说,赵构终传位给赵德芳之后赵昚。

统治时期

太宗稳固皇帝位后,继续统一事业。

其后,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吴越钱氏相机归降。

太宗遣大将潘美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安史之乱后近二百年藩镇割据的局面。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

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

太宗志得意满,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

太宗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未果。

七年后的雍熙三年(986年),太宗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

西路、中路军进军顺利,而主力东路军屡遭辽军挫败,粮道被切断,终未能与中西二路汇合,于岐沟关大败而溃。

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

西路主将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三日而死。

之后,北宋在对西夏党项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屡次失败,但因其厌战,与宋廷议和。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四川爆发王小波和李顺发动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所到之处调发富家大姓除生活品外一切财产于众,得到蜀地农民呼应。

次年正月,起义军占据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太宗得知后派遣两路大军讨之,起义军终于至道二年(996年)彻底失败。

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

太宗即位之事甚为蹊跷,是为“烛影斧声”之事,为确保政权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起源于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称要赵匡胤死后先传其弟光义,再传光美(后改名为廷美),再传德昭(赵匡胤长子)。

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然而,太宗却先后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贬黜廷美到房州,两年后廷美死于谪所。

太宗长子元佐因为同情廷美被废,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后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

时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顺利即位,庙号真宗。

宋朝始步入安稳守成时期。

赵光义晚年“身带旧疮,每年发作,痛苦殊甚”,多年后疮发去世。

死后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宋太宗的后代为宋真宗至宋高宗所有宋朝皇帝及宋宁宗初的宗室大臣赵汝愚。

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

太宗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也是太宗亲自题写的。

宋太宗好读书,“开卷有益”典故即来自他。

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卷六:

“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

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3.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

宋朝第三位皇帝。

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首都市长)。

997年以太子继位。

宋真宗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

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入侵宋,宋朝大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勉强北上,双方在澶渊(今河南濮阳附近)相交,宋胜。

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换取与辽之间的和平,定澶渊之盟。

这是宋朝以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

真宗时,铁制工具制作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又引入暹罗良种水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景德年间,专门制作瓷器(原名白崖场)的昌南镇遂改名为景德镇,贸易盛况空前,史称“咸平之治”。

宋真宗统治后期以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阳,诏令丁谓修建了玉清昭应宫,极侈土木,七年始成,有房屋近三千间,“小不中程,虽金碧已具,必毁而更造,有司不敢计其费”,给民众造成极大的负担。

宋真宗好文学,也是一名诗人,他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等。

1022年,宋真宗崩于汴京宫中延庆殿,驾崩后葬于永定陵。

太子宋仁宗继位,史称“(宋)仁宗以天书殉葬山陵,呜呼贤哉!

”七年后,昭应宫遭雷击,被大火焚为灰烬。

《宋史》称真宗“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踏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

”但又以为封禅其实只是为了要震慑强邻辽国。

4.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代皇帝。

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寿春郡王,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2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

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

在位41年(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

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

内政与外交

仁宗即位时,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听政11年后病卒,仁宗始亲政。

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国策,展开宋夏战争,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战宋军皆有失利之处,韩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战后被贬。

到定川之战,西夏分兵欲直捣关中的西夏军遭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全军覆灭,西夏攻占关中的战略目标就此破灭。

西夏因连年征战国力难支,最后两国和谈:

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史称“庆历和议”,取得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辽兴宗时以萧惠陈兵宋境。

接着,宋朝与辽国协议,以增加岁币为条件,维持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史称重熙增币。

但需注意。

岁币支出对宋而言并非沉重负担,比起选择战争的军费,岁币开支无足轻重。

宝元元年,陕西出支为1551万;宝元二年展开宋夏战争后,庆历二年陕西出支为3363万,几近赤字。

辽国失去南下劫掠的经济诱因,也是辽宋能维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

仁宗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

皇祐五年,狄青夜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之战。

次年,侬智高死于大理国,乱平。

仁宗执政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快速发展,并出现交子。

仁宗时冗兵特别严重,全国军队总计125万9千人,占赋税十分之七。

真宗与仁宗两朝土地兼并更严重,公卿大臣大都占地千顷以上。

仁宗晚年,“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由范仲淹十大政策揭开序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但反对势力庞大,难以推动,一年四个月后便宣布中止。

仁宗一朝对外虽无重大战争,对内亦无重大革新。

宋仁宗在位41年,是宋朝皇帝中执政最长的一人,生性恭俭仁恕,百司曾奏清扩大苑林,宋仁宗说:

“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

”宋仁宗去世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就连讣告送到辽国时,竟“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史载辽道宗“惊肃再拜,谓左右曰:

‘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

评价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

赵匡胤统一中国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向文官治国的转变,未杀有功大臣。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赵匡胤制定了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

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

到了宋仁宗赵祯继位,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

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

他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开了“四书”的先河。

在宋代有太多赞美、歌颂仁宗及其“盛治”的宋人,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胡安国、刘光祖、周必大、杨万里、王璧、陈俊卿、刘克庄、赵汝腾、叶适、王十朋、文天祥等等。

在大多数宋人眼里,“仁宗盛治”远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宋仁宗一生节俭,有天内宴,端上螃蟹28只,在得知食一只蟹要一千钱,竟不忍人下箸。

在嘉祐四年(1059年,距赵祯驾崩还有四年),以宰相富弼为首的群臣连续五次上表请求给他加尊号为“大仁至治”,赵祯都没有批准。

但他死后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给他加上“仁”的尊号了。

“仁”就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

但也有负面评价,如王夫之批评宋仁宗“无定志”。

“狸猫换太子”

(1)传说

在京剧《狸猫换太子》及小说《三侠五义》中,龙图阁大学士、钦差大人包拯在地方出巡时遇上了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老妇人向他述说自己姓李,是当今皇帝宋仁宗的生母。

原来当年她是后宫的宫女,得到宋真宗宠幸得以升为婉仪,并有了身孕。

但当时的刘德妃也就是后来的刘皇后起了恶念,买通接生婆将李娘娘的儿子换成剥了皮的狸猫,将她的儿子抢过来然后对皇帝说是自己的亲身儿子。

宋真宗一怒之下将李娘娘打入冷宫。

德妃升为皇后后打算杀死李娘娘,李娘娘逃出宫外。

包拯得知此事后将李娘娘带回京,向宋仁宗禀告并查明此事,最终坏人伏法,母子相认。

《三侠五义》中剧情有所不同。

两个妃子都有身孕,刘皇后产下儿子但6岁病亡。

李娘娘的儿子被送出宫外,由八大王抚养成人。

后因宋真宗再无儿子而将其认养,后为宋仁宗。

(2)历史记载

刘皇后本名刘娥,原本出身低贱,因在店铺中认识当时还是太子的真宗而飞黄腾达。

但宋真宗父母认为刘娥出身不好反对他们在一起,于是刘娥直到真宗登基,其母亲去世才得以回到宫中。

此时刘娥年纪已大,无法生育。

她的侍女李氏得到真宗的宠幸,生下一子,是为仁宗。

李氏被封为崇阳县君;又生一女,夭折。

后进才人,又为婉仪。

她的儿子尚在襁褓,就被刘皇后以为己子,同时由杨淑妃照顾。

李氏在真宗死后为他守墓,她至死也无法与儿子相认。

临死之前,晋封为宸妃。

李宸妃死后,刘皇后听从丞相吕夷简意见,将李宸妃以一品礼安葬。

刘皇后死后宋仁宗得知自己生母是宸妃一事,正打算找皇后的宗族算账。

吕夷简劝仁宗刘皇后厚葬宸妃,且对皇帝有养育之恩,仁宗才将放过了刘氏一族。

刘皇后在宋真宗死后,因仁宗年幼而听政,实际上控制着当时的朝政。

5.宋英宗赵曙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宋朝第五代皇帝,在位4年(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

原名赵宗实。

他是前任第四代皇帝宋仁宗的从兄弟赵允让的第十三子,生母为仙游县君任氏。

赵曙即位后因尊生父还是仁宗为皇考的争论,即濮议,和群臣、太后争论十多月。

后因体弱,疑为心脑血管疾病驾崩。

英宗本人对于北宋中兴抱有极大期望,相对其子神宗,政治手段也更为成熟。

无奈寿短,使得北宋过早进入神宗朝,从而失掉了可能的中兴计划,为神宗朝王安石的变法提供了机会。

宋英宗治平三年任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经费由政府资助,更准借阅秘阁藏书,并自选助手(刘恕、范祖禹、刘攽、司马康),并提供笔砚文具、水果、糕点等,让司马光无后顾之忧的从事史书撰述。

“濮议之争”

宋仁宗赵祯没有儿子,便收养了宗室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为子。

嘉祐八年(1063年)夏四月,仁宗崩,“皇后传遗诏,命帝嗣皇帝”,于是英宗在仁宗皇后及大臣们的主持下登上帝位。

由于英宗是北宋王朝第一个以宗子身份入继大统的皇帝,因此,在关键事情办完之后,对英宗的生父即濮王赵允让该如何称呼,便被提上了日程。

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

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英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也就是待到满24个月再说,这显然是英宗为了减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态。

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

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之争”。

结果,以王珪为首的两制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则认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他们还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都提交百官讨论。

英宗和宰执们原以为,大臣中一定会有人迎合他们的意图,谁知情况恰恰相反,百官对此反应极其强烈,大多赞同两制官员的提案。

一时间,议论纷纷。

就在这时,太后闻讯,亲自起草了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

英宗预感到形势的发展于己不利,不得不决定暂缓讨论此事,等太后回心转意再说。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英宗和韩琦等人逐渐意识到,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曹太后的态度是关键,只有争取太后改变态度,釜底抽薪,才能给两制和百官以致命一击。

治平三年(1066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英宗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皇上一份。

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

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不过是多了太后的签押。

曹太后一直与养子英宗不和,这一次竟不顾朝廷礼仪和群臣的反对,尊英宗的生父为皇考,确实令人费解。

于是,便有了诸多传言。

有人说,这一关键性的诏书乃是曹太后前日酒后误签,次日,太后酒醒,方知诏书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

另一传说则称,太后手诏的出台,是大臣韩琦、欧阳修等人交结太后身边的宦官,最终说服了太后。

但无论如何,白纸黑字,太后是不能抵赖的。

不管曹太后的诏书是否出于情愿,却正合英宗的心意,英宗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

同时又将宰执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

韩琦对英宗只说了一句“臣等是奸是邪,陛下自然知道”,便垂手不言。

欧阳修更是非常明确地对英宗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御史既然认为其与臣等难以并立,陛下若认为臣等有罪,即当留御史;若以为臣等无罪,则取圣旨。

英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

英宗明白这三个人无过受罚,心中也很过意不去,特地对左右人道:

“不宜责之太重。

”同时宣布,濮安懿王称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

英宗的这项决定,遭到了朝臣的坚决抵制,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台谏官员全部自请同贬,甚至英宗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称亲之举,这是英宗万万没想到的。

在严厉处分吕诲等人的同时,英宗又不得不拉拢反对派主要人物王珪,许以执政职位,可以说是软硬兼施。

为了生父死后的名分,英宗绞尽脑汁,用了各种手段,耗费了18个月的光阴,才最终达到目的。

其实,“濮议”并非单纯的礼法之争。

司马光等臣僚坚持濮王只能称皇伯,是希望英宗能以此收拾天下人心,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而韩琦、欧阳修等掌握实权的宰执们考虑的问题则更现实,深知仁宗已死,太后已无能为力,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因为毕竟英宗是皇权的现实代表。

6.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本名赵仲针,宋朝第六代皇帝,在位18年(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

熙宁变法与新旧党争

神宗即位后,对北宋积贫积弱深感忧心,而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振兴北宋王朝,是为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税、保马等新法相继出笼。

新法几乎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惟操之过急,利弊互见。

北宋学者陆佃说:

“造元丰间,积票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平之钱,不可胜计”,当时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7亿亩,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

但是变法受到守旧派激烈的反对,朝中的司马光、范镇、赵瞻纷纷上书陈述对新法的不满,司马光与吕惠卿为了青苗法在皇帝面前争辩,新法维持了将近20年,直到司马光尽罢新法为止。

此一时期,面临朝廷和后宫的双重阻力,神宗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高太后更是对神宗说:

“王安石是在变乱天下呀!

”岐王赵颢也从旁劝说神宗应该遵从皇太后的懿旨,神宗心烦意乱,怒斥歧王说“那你来当皇帝好了”,岐王诚惶诚恐,失声痛哭。

与西夏的关系

时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专权,西夏国势日非,图一举歼灭羌夏。

王韶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

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厥后兵不敢用于北,而稍试于西,灵武之役,丧师覆将,涂炭百万。

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

”灭夏之举未能实现。

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

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羌,惜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1085年)抱憾而殁,得年37岁。

其子宋哲宗亲政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