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6216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散文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文解析.docx

《散文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散文解析.docx

散文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牛铃叮当>>解析

第11题表面上好像考察的是引号的作用,但其实考查的是词语的作用和含义。

着重强调过无论是小说的情节作用还是散文的句子作用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对文中人物、事情、实物的对比烘托作用,这一点几乎每考作用题便是重要的踩分点,本次考试也不例外。

具体分析这道题:

首先,从含义的角度,要理解关键词“铁牛”“拖拉”的具体含义。

铁牛很显然是比喻,指代拖拉机。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说拖拉机,而说“铁牛”呢,显然是为了跟“水牛”相对比。

“拖拉”是动词,我们说过很多遍动词要答出背后的情感态度,那拖拉的情感态度是什么?

很显然根据上下文,“拖拉”应该是一种幽默的说法,而且和“拖拉机”相互呼应。

那么为什么加引号呢?

为了突出强调,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12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这道题其实比较简单,按照赏析的步骤,手法、原文概括、效果、情感,很容易拿到满分。

这里使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多角度描写(水深水浅不同),写出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与人相同的灵性,也写了人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

关于主题我们一旦看到写故乡的以前的东西,中心一定是怀旧伤感,有时怀的是过去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等,有时怀念的就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命状态,而本文中反复提到的“利益”“拖拉机”等词明显提示了本文属于怀念传统生活(中间戏水的部分也有和谐共生的意味)。

同时这种写故乡的千万不要忘记在主题中写上对家乡的怀念。

第13题为概括题和含义题的结合,首先直接在文中寻找有用信息。

原段中“黑色幽默”之前正是因“利益的驱动”产生的争夺和最后得不偿失的花费之间的反差造成了幽默的效果,这一点基本大家都能写出来,但是很多人会忘记我们还应该去考虑这里“黑色幽默”的深层含义,也就是与主题相联系,也就是作者从这种现代人注重“利益”和乡间的传统之间的矛盾,虽是“幽默”,但作者明显是表示惋惜无奈伤感的,回答到这种深层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就可以了。

第14题是非常明显的物象作用题,按照“线索+结构作用+象征含义+套话(鲜明生动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模板,很简单就能答出四点,一是全文线索,二是点题,三是象征乡村耕地的传统文化和我对家乡的情感,深化主旨,四是鲜明生动,富于艺术感染力,唯一可能不容易想到的是答案中的一句作用“形成背景旋律,增强文章感染力”。

但是此处“术语”至少应该可以答出来。

第15题主旨题加开放题,本题十分简单,结合之前说过的本文主题即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传统乡村生活的消失的惋惜。

开放题再加上考生自己对与这种社会现象的了解和自己的情感感悟即可。

 

散文《过岭》解析

1.本题考查了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清楚句子的特点,一般而言,这类句子的特点有:

含蓄蕴藉有意境,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在文章结构上起到特殊作用的句子。

就题干这句而言,应属比较含蓄蕴藉的句子,当然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需要透过显现表面,联系文章的中心主旨去理解。

把“云端不能驰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参透作者的本意——脚踏实地,面对现实。

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有了,有时这种含蓄蕴藉的句子具有比喻和象征的特点,答题时需要综合考虑。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2.解答的思路,首先,我们要据题意理清“我”骑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提取属于“我”对骑马感悟的句子,也就是能体现“马性”特点的句子。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概括。

要注意要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失分的原因往往在于要点不全面,表述中关键词不准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3.本题仍是考查对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题干要求的范围很明确,和上题考查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重合。

概括时,要特别注意选择能体现心理感受的概念,要做到全面准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根据选文第③段“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说明河流并非“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

根据选文第⑦段,作者重点说明了罗布泊消亡前后的情形,其断流的原因主要是塔里木河的断流,而对塔里木河、罗布泊断流的深层次原因只提及“人类自己饱尝苦果”,因此“从不同方面”错。

16.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可从分析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角度切入。

先概括胡杨林的特点,再分析它在主题、结构方面的作用。

作者用“郁郁苍苍”“高壮精神”“英姿勃发”“永远挺起胸膛在走”形容胡杨林,其坚韧顽强的特点就概括了出来。

这样写,与文章讴歌生命的顽强,生命离开河流(水)后就枯萎(死亡)。

从结构上看,河水→胡杨林→人,写胡杨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6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题目要求对选文标题中的“负重”的内涵进行审美解读。

先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负重”的基本义(因沙漠的阻隔,河流负重前行),再分析其比喻义和象征义(河流象征着生命与文明),最后指出作者(人们)的态度、情感(热爱、眷顾、惶惑等)。

1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

(6分)

【解析】此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此题可从河流(水)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的角度切入。

题目要求从“河流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探究,这就明确的答题的思路和角度。

我们可以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比如河流孕育文化,如黄河文明(文化),河流孕育、滋润生命等。

另外题目要求进行“思考”,这里的思考应当是阅读本文后的一种感悟,即从本文中悟出了有关河流与文化、生命的哪些哲理性思考,可从当前的热点——环保、文明传承等角度切入。

回答时选一个点即可,要切口小,作深入剖析,答案要点(观点)从选文中来。

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安徽卷考试说明

语文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

语文科考试说明是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安徽省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而编制,具体说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语文卷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并选编了题型示例,以帮助师生理解《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和要求

本说明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和“考试范围与要求”做如下具体阐释。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

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

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考试大纲》的具体内容,确定我省语文科考试范围并提出考试要求。

考试范围:

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的散文和小说部分。

对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的理解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包括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可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和内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侧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考查时,多是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综合在一起进行。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能对文中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并作综合概括。

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侧重于理清行文的线索、发展的脉络,并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文学作品主旨。

考查时也可与“鉴赏评价”综合在一起进行。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侧重于考查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一般考查小说中形象塑造的手法、情节安排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考查散文中形与神、情与理等方面的关系及所运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丰富含意”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艺术”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形式。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在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进行鉴赏。

欣赏形象,要求能把握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的意义;赏析内涵,要求能分析作品的主旨、情感和审美取向;领悟艺术魅力,要求能依据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要求对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做出恰当评说,侧重评价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及时代特色等。

考查时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赏析作品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综合在一起进行。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求。

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对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做出正确而深刻的把握。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在把握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在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前提下,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古代诗文阅读包括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浅显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赏三个方面内容。

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范围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诵读的篇目,以及我省应届高中毕业生所使用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选修)》要求背诵的部分篇目。

(具体篇目和默写范围见本考试说明的“附录二”)

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

实词的考查范围以中学学过的为主,虚词的考查范围为《考试大纲》列出的虚词。

二是侧重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以考查对文言句意的理解和表述能力。

三是侧重于文言文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以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侧重于诗歌内容的评说,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这些内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考查。

考查时,可以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的考查,侧重于“常见”。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考查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指定句中字形相同的虚词,要求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对这些句式特点和词类用法的考查,一般放在句子的理解和翻译中进行。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侧重于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做出分析,以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

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文言文中重要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和概括时,要求能够把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注意文章体裁,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做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把握隐含在文中的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

考查时,一般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结合在一起进行。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里是指鉴赏古代诗文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鉴赏,侧重于领会语言艺术的特色;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

考查时,常常对古代诗文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不考名词术语。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只要求辨识正误而不要求拼写。

考查重点不在声调上。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主要考查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等。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主要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和规范。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主要考查根据语境选择恰当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要求能准确理解词语(包括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等。

熟语的考查以成语为主。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采用选择题,修改病句的考查一般采用非选择题形式。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根据特定情境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

一般是根据要求将若干词语合理地扩展为一句话或几句话,或将一句话扩展为几句话或一段话。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根据要求准确提取信息、概括语意的能力。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句式主要考查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目的等选择恰当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仿用和变换句式主要考查根据特定要求对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仿写和变换的能力。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考查可以采用选择题形式,也可以采用非选择题形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侧重于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在现代文和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中,多要求分析常见修辞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要求通过删除多余语句、消除歧义等方式,达到表意简洁明确的目的;语言表达“连贯”,要求调整或选用语句,做到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衔接合理;语言表达“得体”,要求根据语境和语体特点恰当地使用语言;语言表达“准确”,要求用词造句能客观、恰当地阐明道理,说明特征,传达思想感情;语言表达“鲜明”,要求用富有感情的词语和不同语气的句子表明观点和态度;语言表达“生动”,要求用传神、鲜活的词句表情达意。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就是能准确、全面地审题。

写作前,要对题目、材料和要求进行审读和揣摩,从而确定写作范围、立意主旨、表达方式等。

(2)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包括两次意思:

一是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符合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

考查时可以给予选择文体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文体,而是要求考生在选择了某种文体后,必须按这一文体的规范去写作。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要求文章表达的感情自然、真诚,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

“思想健康”要求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健康、积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要求文章言之有物。

“中心明确”要求文章有清晰明确的统领所有材料的中心。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要求文章语言规范、准确、连贯。

“结构完整”要求文章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标点正确”要求文章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规范。

“不写错别字”要求文中使用现行规范汉字,书写正确。

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深刻”指文章的见解透彻、精辟、独到。

或抓住要害,或深入本质,或揭示原因,或说明结果,或指出规律等等,能给人以启发。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指文章材料充足,内容翔实。

“论据充实”指论述时旁征博引,有理有据。

“形象丰满”指描述对象具体可感,形神兼备。

“意境深远”指所写内容情景交融,言近旨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这是在语句通顺的基础上提出高一层次的语言要求。

为了使文章有文采,或用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用灵活多变的句式,或用恰当形象的修辞,或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句。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见解新颖”指文章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和见解。

“材料新鲜”指文章选择的材料鲜活,具有时代特色。

“构思新巧”指文章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新颖别致。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指文章推出的新结论或创作的新形象往往是一般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

“有个性色彩”指文章能体现出考生较鲜明的个性特点。

作文评分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占40分,发展等级占20分。

发展等级有四项,共16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阅卷时采用一点评分法。

所谓一点评分法,就是以16个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分,直至得到满分20分。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为150分。

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阅读题(包括必修课程模块和指定选修课程内容),占分比例约为44%;第Ⅱ卷为表达题,占分比例约为56%。

全卷指定选修课程内容的考查,占分比例约为16%。

试卷内容及占分比例: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包括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约占22%

古代诗文阅读

(包括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浅显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赏)

约占22%

第Ⅱ卷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约占16%

写作约占40%

试题类型:

第Ⅰ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等,第Ⅱ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