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65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docx

自考管理会计第八章讲义

第八章 短期经营决策

重点难点

  1.亏损产品是否转产或者停产的决策

  2.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

  3.零件自制或者外购的决策分析

  4.半成品立刻出售还是继续加工的决策

  5.经济订货量的决策和生产最优批量的决策

  本章对历年考试而言,都是绝对的重点。

  短期决策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利用经济资源,以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决策,一般只涉及一年以内有关的经济活动,不涉及新的固定资产投资。

(适合考核名词解释)包括:

生产决策、销售决策、定价决策、存货库存决策、生产设备最优利用的决策等。

(2003上全多选30涉及)

  

  第一节 产品生产的决策分析

  

  一、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分析(找利润较大的一种)

  1.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现在的经济资源条件,在这两种产品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互斥方案)

  2.其选择的标准是看生产哪种产品在经济上最为合算,能为企业提供较多的利润或者是贡献毛益。

  例如,某厂现有的生产能力为30000机器工作小时,可用于生产产品甲,也可以用于生产产品乙,有关的资料如表8-1所示。

   表8-1                        单位:

 

甲产品

乙产品

可销售量(件)

90000

30000

单位售价

20

30

制造成本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16

20

固定成本

36000

36000

销售与行政管理费

 

 

单位变动成本

2

2

固定成本

9000

9000

    根据上述资料,可通过两种产品的差别收入与差别成本的对比,考察其盈利性的大小,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具体计算如表8-2所示。

  上述计算的结果表明,该厂现有生产设备用于生产乙产品要比用于生产甲产品较为有利,前者可获得利润要比后者多60000元。

所以,从经济上看,应以生产产品乙的方案作为最优的决策方案。

   表8-2                        单位:

 

甲产品

乙产品

差额

销售量(件)

90000

30000

 

销售收入

1800000

900000

900000

销售成本(制造成本)

 

 

 

变动成本

1440000

600000

840000

固定成本

36000

36000

0

销售与行政管理费

 

 

 

变动成本

180000

60000

120000

固定成本

9000

9000

0

成本合计

1665000

705000

960000

净收益

135000

195000

-60000

  关于教材144页例题的简便思考策略:

  我们按照"单位贡献毛益=单位售价-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变动销售管理费用"这个公式为基础进行讨论,在这个例题中制造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和销售与行政管理费中的固定成本完全相同,可以作为无关成本不予考虑。

  那么:

  甲产品的贡献毛益=(20-16-2)×90000=2×90000=180000元

  乙产品的贡献毛益=(30-20-2)×30000=8×30000=240000元

  由于甲产品的贡献毛益比乙产品的贡献毛益小了60000元,其实就相当于教材中甲产品的净收益比乙产品的净收益少了60000元,所以应该选择生产乙产品。

  推荐例题:

(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教材188页习题一

  资料:

  设某厂现有生产能力--直接人工小时10000小时,可用于生产产品A,也可用于生产产品B;生产产品A每件需用1/3小时,生产产品B每件需用1小时。

这两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单位:

元):

 

产品A

产品B

单位售价

20

30

单位变动成本

16

21

单位贡献毛益

4

9

贡献毛益率

20%

30%

                                                                                                      要求:

请据以确定该厂现有生产能力宜用于生产产品A还是B。

  【解答提示】

  由于生产能力已经限定了,首先应该根据其生产能力推断如果单独生产A产品或者B产品最大的产销量。

如果将现有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A产品,则其最大产销量为:

10000/(1/3)=30000件,贡献毛益=(20-16)×30000=120000元。

如果将现有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B产品,则其最大产销量为:

10000/1=10000件,贡献毛益=(30-21)×10000=90000元。

显然,A产品的贡献毛益要大于B产品的贡献毛益,应该选择A产品进行生产。

  

  二、产品增产的决策分析(选单位小时中贡献毛益最大者)

  必须以每一机器工作小时用于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所能提供的贡献毛益的多少作为选择最优方案的依据。

  例如,某厂现有的生产能力为18000机器工作小时,目前同时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各2000件,生产能力尚有剩余。

有关资料如表8-3所示。

   表8-3                        单位:

 

甲产品

乙产品

丙产品

单位售价

18

20

8

单位变动成本

8

14

3

单位贡献毛益

10

6

5

单位固定成本

5

2

1

单位的净收益

5

4

4

  *固定成本按机器小时分摊,分配率为1元/小时

  根据上述资料,为充分利用该厂剩余的生产能力,在甲、乙、丙三种产品中应优先增产哪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分析思路一:

根据教材145页表格中单位固定成本分别为5、2、1一行,而且根据已知条件固定成本按照机器小时分摊,分配率为1元/小时,可以求出三种产品的单位产品生产工时也分别为5、2、1小时,由于产量都是2000件,所以已经利用的总机器小时为2000×(5+2+1)=16000小时,剩余生产能力为2000机器小时。

如果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甲产品,可以增加甲产品的产量为2000/5=400件,又由于甲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为10,可以实现的贡献毛益为10×400=4000元;如果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乙产品,可以增加乙产品的产量为2000/2=1000件,又由于乙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为6,可以实现的贡献毛益为6×1000=6000元;如果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丙产品,可以增加丙产品的产量为2000/1=2000件,又由于丙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为5,可以实现的贡献毛益为5×2000=10000元;可以看出,如果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生产丙产品,可以实现的贡献毛益最大。

在销售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应该增加生产丙产品。

  分析思路二:

(单位生产能力贡献毛益比较法/单位工时贡献毛益比较法),就是教材中的思路。

  从上述有关资料可以看出,不能简单地以甲、乙、丙三种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或单位的净收益作为分析、评价方案的根据,而必须以每一机器工作小时用于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所能提供的贡献毛益的多少作为选择最优方案的依据。

见表8-4。

产品

单位产品贡献毛益

每单位产品需用的机器小时

每小时提供的贡献毛益

10

5

2

6

2

3

5

1

5

    上表数据表明,该厂每一机器小时用于生产丙产品所能提供的贡献毛益最多,所以,假定丙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没有受到限制,剩余的生产能力应安排用于增产产品丙,但其增产的数量应为多少呢?

这就得再进一步分析。

根据上述所提供的资料,可见该厂可利用的生产能力为18000机器工作小时,按原来的生产安排,三种产品共需用的机器小时为:

  甲产品2000×5=10000小时

  乙产品2000×2=4000小时

  丙产品2000×1=2000小时

  说明还有2000机器工作小时未被充分利用。

现在,如果将这部分剩余生产能力全部用于增产丙产品,可增产丙产品2000件。

  推荐例题: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尚有一定闲置设备台时,拟用于开发一种新产品,现有A、B两个品种可供选择。

A品种的单价为10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件,单位产品台时消耗定额为2小时/件,此外,还需消耗甲材料,其单耗定额为5千克/件;B品种的单价为120元/个,单位变动成本为40元/个,单位产品台时消耗定额为8小时/个,甲材料的单耗定额为2千克/个。

假定甲材料的供应不成问题。

要求:

作出开发哪种品种的决策,并说明理由。

  【解答提示】

  开发A品种时可获得的单位工时贡献毛益=(100-60)/2=20元/小时,开发B品种时可获得的单位工时贡献毛益=(120-40)/8=10元/小时,因为20>10,所以开发A品种比开发B品种更有利。

决策结论:

应当开发A品种。

  

  三、停产何种产品的决策分析(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分析)

  1.亏损产品的"亏损"一词是针对完全成本法而言的,它不仅考虑了变动成本,而且考虑了产品负担的固定成本,所以是亏损的。

  2.只需弄清亏损产品是否能提供贡献毛益。

若贡献毛益为正数,说明该项亏损产品不应停产。

  例如,某厂原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上年度有关资料如表8-5所示。

   表8-5                        单位:

 

产品甲

产品

产品丙

合计

销售收入

60000

50000

15000

125000

制造与管理成本

 

 

 

 

变动成本

36000

30000

10500

76500

固定成本

12000

9000

3000

24000

毛利

12000

11000

1500

24500

销售费用

 

 

 

 

变动费用

4000

3300

1500

8800

固定费用

3000

2300

750

6050

净收益

5000

5400

-750

9650

        根据上述资料,可见按完全成本计算丙产品亏损750元,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该亏损产品(丙产品)是否应该停产?

  教材147页的例题看起来比较长,它主要通过列表的方式比较了停产前和停产后的净收益情况,解释了亏损产品为什么不一定停产的内在机制。

但实际考试时如果考核类似的计算决策题目,只需要计算亏损产品的贡献毛益就可以了。

  推荐例题:

(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教材188页习题二

  资料:

  设某厂目前生产A、B、C三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单位:

元)

 

产品A

产品B

产品C

合计

销售收入

600000

450000

150000

1200000

销售成本:

 

 

 

 

变动成本

360000

270000

105000

735000

固定成本

120000

90000

30000

240000

毛利

120000

90000

15000

225000

销售费用:

 

 

 

 

变动费用

40000

30000

15000

85000

固定费用

30000

22500

7500

60000

净收益

50000

37500

(7500)

80000

  要求:

请据以确定产品C应否停产。

  【解答提示】

  由于生产产品C的贡献毛益=150000-105000-15000=30000元>0。

  所以该产品不应该停产。

  如果你学习教材中的做法求出停产以后的净收益也可以。

思路如下:

如果停产C产品,那么原来由产品C分摊的那部分固定成本,就会转为由其他产品分摊,但是固定成本总额保持不变,具体指标如下表显示:

项目

合计

销售收入

1050000

销售成本

 

变动成本

630000

固定成本

240000

销售成本合计

870000

销售毛利

180000

销售费用

 

变动费用

70000

固定费用

60000

销售费用合计

130000

净收益

50000

      停产以后,企业的净收益减少为50000元,所以不能停产C产品,原因就是C产品能够提供贡献毛益,可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

  

  四、亏损产品转产的决策分析

  说明转产时核算的两个条件:

  1.只要转产的新产品是利用亏损产品停产后腾出来的生产能力,不需占用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固定成本是无关成本)

  2.同时新产品提供的贡献毛益大于亏损产品的贡献毛益。

   表8-7                        单位:

 

丙产品

丁产品

销售收入

15000

12000

变动成本

12000

9600

贡献毛益

3000

2400

固定成本

3750

3750

利润

(750)

(1350)

      上述计算表明,利用原来生产设备转产丁产品所获得的贡献毛益比丙产品少600元,从而使得企业的最终利润由原来的9650元减少为9050元(9650-600)。

所以,从经济上看,丙产品停产而转产丁产品是不合算的。

  

  五、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分析

  当企业利用现有剩余生产能力来接受追加订货时,只要对方出价略高于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并能补偿专属的固定成本,便可以考虑接受。

(1999下全单6、2000下全单4涉及)

  设某企业生产产品A若干件,单位售价为30元,其正常的单位成本如表8-8所示。

  根据目前的生产状况,该企业的生产能力尚有一定的剩余,可以再接受一批订货。

现正好有一购货单位要求再订购A产品1000件,但每件只出价24元。

   表8-8                         单位:

直接材料

10

直接人工

7

制造费用

 

变动费用

4

固定费用

5

合计

26

      上述资料表明,这批追加订货的价格不仅低于市价,而且低于A产品的正常单位成本。

所以从表面上看,接受这批订货似乎是不合算的。

但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接受这批订货对整个企业是有利的。

这是因为,该企业尚有剩余生产能力,接受这批订货不仅不会导致原有固定成本的增加,还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其计算方法如表8-9所示。

   表8-9                        单位:

差别收入(1000×24)

 

24000

差别成本

 

 

直接材料(1000×10)

10000

 

直接人工(1000×7)

7000

 

制造费用

 

 

变动费用(1000×4)

4000

 

合计

 

21000

差别收入超过差别成本

 

3000

  可见这批定货是可以接受的。

  推荐例题:

(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教材190页习题五

  资料:

  某厂只生产产品A一种产品,目前的产量为80000件,单位售价10元,有关资料如下(单位:

元):

 

全厂合计

单位产品

销售收入(80000件,@10元)

800000

10.000

销售产品制造成本

650000

8.125

毛利

150000

1.875

销售费用

120000

1.50

经营收益

30000

0.375

      该厂生产能力如充分利用,最大产量可提高到110000件。

上表列出的销售产品制造成本中包括固定成本250000元;销售费用中包括固定成本80000元,其余的40000元为销售运费,每件0.50元。

现有客户前来订货20000件。

每件只出价7.50元,但由客户前来取货,该厂不必支付销售运费。

  要求:

请据以确定应否接受该项特定订货?

  【解答提示】

  运用差量分析法进行决策分析,差别收入=20000×7.50=150000元,差别变动制造成本=20000×(650000-250000)/80000=100000元,不考虑变动销售费用的情况下,差别收入超过差别变动制造成本,同时未超出该厂的剩余生产能力,可以接受订货。

  换个思路:

由于客户订货20000件,没有超过剩余生产能力,所以无须追加专属固定成本。

比较客户的出价和单位变动成本就可以,而且变动成本无须考虑变动销售费用。

因为,产品单位变动成本=(650000-250000)/80000=5元,小于客户价格,所以接受订货。

  

  六、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分析(差量分析法)

  该类决策是计算类决策题目的热点考核对象。

  自制的差别成本在无需增加专用固定设备的情况下,只包括变动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不必考虑固定成本。

  外购的差别成本一般包括买价、运费、保险费、定货费、验货费等。

  几种情况:

  1.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且只能自制一种产品:

比较外购价与自制的差别成本。

  例一,某工厂制造某产品,每年需要甲零件1000件,如果外购其外购成本每件为25元,该厂有多余的生产能力,这剩余的生产能力亦无其他用途,可供制造此种部件,制造成本如下:

直接材料

10

直接人工

6

制造费用

 

变动性制造费用

4

固定性制造费用

7

合计

27

                                                                                    乍看起来,零件自制的单位成本比外购单位价格高2元(27-25),似乎应选择外购合算。

其实,这样的决策是错误的。

因为在自制成本中包括了与决策无关的成本,为此还必须对自制成本加以深入分析,剔除与决策无关的成本。

在本例中,只有为制造零件而发生的直接原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是决策的相关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为非相关成本,所以决策时可不予考虑。

现将甲零件1000件的自制与外购的相关成本比较如下:

自制差别成本:

 

 

直接材料

(1000×10)

10000

直接人工

(1000×6)

6000

变动性制造费用

(1000×4)

4000

合计

 

20000

外购差别成本:

 

 

购价

(1000×25)

25000

差异

 

5000

    上述计算分析表明,甲零件外购的差别成本比自制的差别成本高5000元,甲零件以自制为宜。

  推荐例题:

教材190页习题六(零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

  资料:

  某厂生产中一个月需用零件A10000件,外购价每件3元,如自行制造,每件单位成本为3.30元,它包括:

直接材料

0.90

直接人工(0.2小时)

1.60

制造费用(0.2小时×4元)

0.80

合计

3.30

  制造费用每小时分配率4元,是按下列方法计算:

  零件A制造部门正常开工每月直接人工小时共2000小时,月制造费用预算预计费用总额为8000元,其具体内容是:

间接人工

3000

物料

500

动力

1100

管理人员工资

2700

折旧

400

其他

300

合计

8000

  制造费用中,前三项为变动性费用,后三项为固定性费用。

  要求:

请据以确定零件A宜于自制还是外购?

  【解答提示】

  方法一:

  比较自制差别成本和外购差别成本的大小

  自制差别成本:

  直接材料(10000×0.9)      9000

  直接人工(10000×1.6)      16000

  变动制造费用           4600

  合计               29600

  外购差别成本:

  购价(10000×3)         30000

  差异               400

  上述计算项目中,每月的变动制造费用为:

  变动制造费用=间接人工+物料+动力=3000+500+1100=4600

  计算结果表明:

每月的自制差别成本比外购差别成本低400元,故应该选择自制。

  方法二:

  比较外购单价和自制单位变动成本

  制造费用中的三个变动项目,计算其单位人工小时对应的金额:

  单位人工小时的间接人工=3000/2000=1.5元

  单位人工小时的物料=500/2000=0.25元

  单位人工小时的动力=1100/2000=0.55元

  合计:

单位人工小时的变动制造费用=1.5+0.25+0.55=2.3元

  单位产品对应的变动制造费用=2.3×0.2=0.46元

  自制产品单位变动成本=2.5+0.46=2.96元

  外购单价=3元

  显然:

自制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小于外购单价,所以选择自制。

  2.如果剩余生产能力还可以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应该将生产其他产品丧失的贡献毛益作为选择自制零件的机会成本。

(教材152页例题一的后面部分)

  以上所进行的决策分析是假定用于制造甲零件的剩余生产能力(厂房设备)无其他用途。

现假设其剩余生产能力不仅可用于自制甲零件1000件,也可以用于生产丙产品900件,每件获利为10元。

两者是相互排斥的。

也就是用于自制甲零件,就不能用于生产丙产品,如果我们选择了自制甲零件,就放弃生产丙产品的机会,所以生产丙产品可获得的9000元(900×10)的利润,就成为自制甲零件的机会成本,在决策时应把它加到自制成本中。

在这种情况下,为正确作出决策,零件自制的成本与外购成本的计算如下表所示。

自制差别成本

 

 

直接材料

(1000×10)

10000

直接人工

(1000×6)

6000

变动性制造费用

(1000×4)

4000

机会成本

(900×10)

9000

合计

 

29000

外购差别成本

(1000×25)

25000

自制差别成本超过外购差别成本

 

4000

    上述计算可见,若考虑了机会成本,甲零件外购比自制节省4000元,应选择外购为宜。

而所剩余的生产能力则用于生产丙产品。

  3.自制一种产品需要追加固定成本:

计算决策临界点产量。

  决策临界点产量=追加固定成本/(外购单价-追加前的自制成本)

  如果零件需要量大于临界点,应该选择自制零件;如果零件需要量小于临界点,应该选择外购零件。

  例二,假设某厂生产上需用乙零件,每单位的外购价为20元。

如自行制造,每单位的变动成本为10元,但零件若自制,需为此每年追加固定成本20000元。

要求据此,对零件的外购或自制作出决策。

  我们应采用本·量·利分析法来研究零件需用量在多少的情况下,哪个方案为优。

  假设外购成本方程:

Y=20X;自制成本方程:

Y=20000+10X。

联立方程:

可以求出X=2000,Y=40000,就是教材中所强调的决策临界点,产量为2000件。

超过临界点,自制会算;低于临界点,外购会算。

(利用方程求解,可以回避记忆决策临界点的公式)

  4.由于采购批量的不同产生几种采购价格:

采用成本平衡法。

  例三,某厂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用某种零件,若外购,其单价随采购量的变化而变动。

当采购量在6000件以下,每单位外购价为1.55元,当采购量超过6000件,每单位的外购价为1.30元。

若自行制造,每单位变动成本为1元,每年还得追加固定成本为3000元。

在这种情况下,零件应自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