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6605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

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

(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Ø学科性质:

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Ø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Ø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Ø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Ø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Ø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Ø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Ø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Ø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Ø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

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Ø研究方法不断革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

✧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

✧遥感技术的应用。

Ø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4)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5)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5.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近代人文地理学:

Ø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

Ø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

Ø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

Ø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

Ø.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

Ø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

(3)文地理学的发展:

Ø.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

Ø1980-1990年,是人文地理学复兴的阶段。

1979年末中国地理学在广州召开第四届全国大会,李旭旦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口号,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

Ø1990年以来,人文地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特性或具有文化特性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分为: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2.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区的文化区。

(特征:

具有一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以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

3.功能文化区:

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的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乡土文化区:

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文化扩散:

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后,一直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扩大,有的缩小。

文化扩散分为:

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6.文化生态学:

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

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7.文化景观:

即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8.环境决定论:

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国家和地区文化景观的差异都是由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决定的,认为决定社会的发展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

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二)解析: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5)文化景观。

2.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3.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并评述各自的优缺点。

(1)环境决定论:

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这是近代地理学前期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前提,但这个理论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受到许多批判,影响大为削弱。

(2)可能论:

摈弃了环境决定论者的“必然论”,改为“或然论”,强调人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3)适应论:

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群对他们的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又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课能性。

(4)生态论:

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性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5)环境感知论:

(6)文化决定论:

(7)和谐论:

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4.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对文化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

“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经验主义方法论:

实验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

(二)解析:

1.理学调查研究的方法。

(1)地理社会调查;

(2)科技文献资料法;

(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

描述,比较和归纳。

2.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1)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2)时间地理学方法;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3.怎样运用社会生态方法来研究人文地理学。

(1)将人文地理空间看做重要资源;

(2)将竞争机制引进人文环境研究;

(3)使人文地理综合平衡研究定量化;

(4)发挥人文地理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名族

(一)名词解释:

(1)人口转变:

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人口容量:

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3)适度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模式。

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人口密度:

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了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5)人口移动:

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间变动,包括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为人口流动,后者称为人口迁移。

(6)人种:

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7)地理人种:

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有一定共性。

它是以洲为单位而划分的人种,但其分布范围实际上和各大洲的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8)种族主义:

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

是一种十分荒谬而又极其危险的论调,已经在历史上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

(二)解析:

1.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Ø极低的人口密度;

Ø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Ø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2)农业革命和人口增长:

Ø人口的死亡率先上升,后持续下降;

Ø出生率先上升,后下降;

Ø人口迅速增长。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Ø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Ø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Ø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4)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2.简述人口转变的主要理论。

(1)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

(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

(2)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减退阶段。

3,比较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及原因。

(1)西北欧模式:

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2)日本模式:

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及战争。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4)印度模式:

印度的人口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主要是生育控制较弱,政府意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导致实效不大。

4,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简述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1)影响因素:

A自然因素:

生产力水平愈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重要,愈明显,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会逐渐变小。

(1)气候:

气候较为适宜的中纬度地区成为人类密集的地区;

(2)地形:

低平地区,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和高原上的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低纬度地区人口可能集中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

(3)土壤:

中低纬指向性,冲积平原。

土壤有不同的天然肥力和适耕性能,会导致人们对其开发利用程度的不同,进而影响人口的分布;

(4)水体:

提供水源和交通载体,海岸地区比内陆腹地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许多大小城市是沿河,沿湖,沿海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体成为人口分布的先决条件;

(5)矿产资源:

能源丰富的地区成为现代人口稠密区。

B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决定性因素);

(2)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

居住历史长,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开发较晚的地区人口较稀疏;

(3)政治因素:

战争和人口政策;

(4)文化因素。

(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在20°-60°N之间的区域(中低纬指向性);

3)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近海岸指向性);

4)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人口众多(平原指向性)。

(3)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5中国人口不均衡分布格局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6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迁移与集聚有哪些,所带来的民族主义变化是怎样的。

(1)民族迁移与聚集:

1)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2)非洲黑人被迫迁移;

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的迁移;

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5)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

(2)民族主义变化:

1)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

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较弱文化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产生新文化;

2)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

各文化势均力敌,形成文化拼盘;

4)移民与民族整合:

7举例说明民俗和环境的关系。

民居,饮食民俗,服饰民俗。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现代农业:

又称商品农业,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越来越高,进入现代农业生产阶段。

其特点是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商品进入市场获得利润为目的。

2.观光农业:

又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

(二)解析:

1分析农业形成和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农业的形成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的出现使人口增长速度比过去大大加快。

随着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人口的普遍增长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可能。

(2)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农业形成了定居,聚居状态促成了村落的出现;

(3)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导致了家庭的产生;

(4)农业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文明的出现。

2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出现在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印度。

埃及,巴比伦,印度是灌溉的小麦文明,中国是旱作的

3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1)基本特征:

A是一种生计农业;

B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受自然环境影响大;

C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社会发展缓慢。

(2)类型:

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

4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1)基本特征:

A产品主要为居住在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提供;

B农场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

C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D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比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大得多;

E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2)类型:

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5简述世界主要农业生产的布局。

(1)世界粮食生产布局:

A.小麦的分布:

小麦是一种温带作物,在27-57°N和25-40°S之间最为集中。

(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

B.水稻的分布:

集中产区是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带,其次是墨西哥湾沿岸,密西西比河下游各地区,拉丁美洲部分地区,非洲和地中海地区。

C.玉米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美国,中国)。

(2)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A.棉花的分布:

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是世界棉花的主要产区,世界第二大棉花种植区是美国南部的棉花带。

B.糖类作物的分布:

甘蔗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甜菜适合温凉的气候,以中温带地区种植最广泛,主要集中在欧洲(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波兰)。

C.饮料作物的分布:

茶(印度,斯里兰卡,中国,肯尼亚),可可和咖啡是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集中产于非洲西南沿海和拉丁美洲沿海地区。

巴西种植咖啡的面积最大。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一)名词解释:

1.工业革命:

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分析,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力生产工具和手段的巨大革新,机器生产代替了大量的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工业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改变了生产体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生产的专业化以及社会分工。

生产领域的变革给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思想意识等领域也带来了根本性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在美国和德国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发明家多是专家学者,他们将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电力作为动力来源得到广泛应用。

电力及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也使通信业获得发展。

(二)解析:

1.世界上主要工业区。

(1)第一产业中的工业:

Ø伐木业:

俄罗斯北部及远东地区,加拿大北部,北欧,巴西,东南亚等。

Ø捕捞业:

亚欧大陆西面的北海,挪威海,波罗的海域地中海,及秘鲁附近海域等。

Ø采矿业:

(2)第二产业及其分布:

Ø北美工业带:

新英格兰区,中大西洋工业区,摩霍克河谷区…

Ø欧洲工业带:

英国工业区,莱茵-鲁尔工业区,莱茵中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Ø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

中央工业区,伏尔加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

Ø日本工业带:

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Ø其他国家的工业区:

拉美工业区,亚洲工业区,非洲工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

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和水文;

(2)资源条件;

(3)能源条件;

(4)市场条件;

(5)劳动力条件;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3.工业分布的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1)钢铁工业的变化;

(2)纺织业和成衣业的变化;

(3)汽车制造业的变化

(4)电子信息工业。

4.当前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的问题有哪些。

(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

(2)工业生产能力过剩;

(3)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重大的挑战。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一)名词解释:

1.聚落:

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

聚落不仅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还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城市化: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聚集,技术聚集和服务聚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3.城市体系:

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

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

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

4.等级规模法则:

1913年奥尔巴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

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的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

5.首位城市法则:

1939年杰佛逊提出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许多重要城市大许多倍。

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系统。

地区中心可以成为首都城市,一国也可以有两个首都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二)解析:

1.乡村聚落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1)一般类型的乡村:

Ø密集型农村聚落;

Ø分散型农村聚落;

Ø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Ø活动型村落;

(2)特殊类型:

Ø美国单户型;

Ø集体农场型;

Ø经营性农场。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

(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A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B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A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B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C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3)郊区的城市化:

A土地利用集约化;

B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C城市网络化;

(4)逆城市化阶段。

3.当代城市化的特征,如何看待中国的城市化。

(1)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

Ø城市化进程加快;

Ø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Ø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Ø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2)当代中国的城市化:

Ø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Ø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Ø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Ø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3)中国的城市化:

4.分析城市和环境的关系。

(1)地质环境与城市:

地质灾害对城市的毁灭;

(2)地形与城市: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山区和高原也有城市分布,山区城市一般分布在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世界上大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3)气候与城市:

影响城市建筑的外形;

(4)水资源与城市:

影响城市共供排水系统和城市水文景观;

(5)城市的生物环境:

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基础条件。

5.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及其模型。

动力:

(1)集聚力:

A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交通方便,商业最好的区位);

B市中心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

(2)离散力:

A经济条件方面;

B社会条件方面

(3)摩擦力:

(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模型:

(1)同心圆模型;

(2)扇形模型;

(3)多核模型

6.城市景观及其表现。

(1)城市景观:

(2)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建筑高度;

城市的标志与特征——著名建筑物;

城市的格局;

城市与环境的协调所形成的风格;

城市和历史的融合——城市文脉。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一)解析:

1.我国汉语根据语言特色划分的七大方言及其分布区域。

(1)北方方言:

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

(2)吴方言:

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的大部分;

(3)湘方言:

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广西的东北部;

(4)粤方言:

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

(5)闽方言:

福建本省,广东的潮汕地区与台湾省的绝大部分地区

(6)赣方言:

江西的北部和中部;

(7)客家方言:

集中分布在粤东,粤北,闽西,赣南,在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台湾还有分散的客家语言“岛状”分布区。

2.世界七大语系及其分布区域。

(1)印欧语系:

Ø日耳曼语族;

Ø曼语族;

Ø斯拉夫语族;

Ø印度-伊朗语族;

(2)汉-藏语系:

Ø汉语;

Ø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

Ø其他从属未定的语言;

(3)闪-含语系:

Ø阿拉伯语;

Ø希伯来语;

Ø其他语言

(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5)非洲语言:

Ø尼日利亚-刚果语系;

Ø科依桑语系;

Ø尼罗-撒哈拉语系;

(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7)其他语言

3.分析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

(1)自然环境的影响:

Ø自然地理条件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好,反正传播状况差;

Ø平原及港口地区,交通要道,铁路,公路及河流附近等地区由于位置优越,同外界交往频繁,有利于语言的传播扩散。

(2)社会人文因素影响:

Ø行政区划的影响(同一行政区内,要求使用语言上的统一);

Ø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频繁,其语言对外影响越大。

经济发达地区,科学技术先进,对语言词汇的创造发挥了带头作用;

Ø人口迁移的影响:

移民作为人口迁移的一种方式,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发展。

4.语言扩散的结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6)多语言国家出现。

5.语言景观的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