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6726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docx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

课题: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

授课时间:

4课时

地点:

主教111

目的:

使同志们熟悉对常规武器、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以及次生核化生危害知识及防护方法,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及保管方法。

教学方法:

采取正课教育与业余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幻灯片展示内容纲要,讲解中展开相关内容。

课堂中穿插分组讨论和随机提问。

授课人:

史洪强

要点:

1、对常规武器的防护

2、对核武器的防护

3、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4、对生物武器的防护

5、对次生核化生危害的防护

6、个人防护装备使用

课题引入:

如何在战场上保存下来,与有效的杀伤敌人是战场上取胜的重要因素。

科技的进步,战争也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核武器时代,熟练掌握常规武器及核化生等武器的知识、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有助于我们明悉对战场的态势,赢得战场的胜利。

授课内容:

个人防护及防护装备的使用

第一节对常规武器的防护

在战场上遭受敌常规武器袭击时,应善于利用各种地形、战斗工事和建筑物进行防护,有效保护自己。

一、常规武器及其杀伤破坏途径

常规武器就是除核、化学、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之外的其他武器。

如各种轻武器、火炮、炸弹、火箭弹、导弹。

常规武器主要是通过火力来杀伤人员,摧毁武器装备,破坏工事和其他设施。

所谓火力,就是指各种弹药经发射、投掷或者引爆后所产生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常规武器火力又分为地面火力和空中火力。

其中,地面火力又包括轻武器火力和炮兵火力。

轻武器火力主要以各种枪支射弹来杀伤人员。

如自动步枪、冲锋枪和各种轻、重机枪等,它具有方向性强,速度快,但火力威力相对较弱的特点。

而炮兵火力和空中火力主是以各种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的弹片和爆炸震浪威力来杀伤人员,毁坏工事,破坏各种设施等,它具有火力猛、精度高、射程远、覆盖面积大(1发155榴弹炮弹,杀伤面积约800平方米)等特点。

尤其是各种导弹和制导的炮弹、炸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直接命中率在50%以上),造成的杀伤和破坏程度更大。

二、对常规武器的防护

(一)开阔地上的防护

在开阔地上运动时,如突遭敌轻火力射击,应迅速卧倒,全身伏地,头部要低,以减少敌火杀伤,视情况也可出枪向敌射击。

如遭敌炮真和空中火力袭击时,卧倒后,胸部不要紧贴地面,防止被炮弹、炸弹的爆炸震浪损伤。

也可将双手交叉放在胸部或头部下进行保护。

在开阔地上防敌炮击一旦敌火力减弱,应观察周围地形,并迅速向有利地形或下个位置运动(最好采取匍匐姿势)。

敌火力猛烈的时候,一般不要移动。

但如发现炮弹、炸弹和火箭来袭时,应快速离开原来位置进行隐蔽,躲避敌火力打击。

(二)利用地形防护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

地貌足地而高低起伏的状态,如山地、平原、洼地等。

地物是地而上口定的物体,如土丘、坟包、土坎、树木、房屋等。

地形是地面上防敌火力袭击较好的遮蔽物。

由于遮蔽物的存在,就在遮蔽物的后面形成了一定范田的遮蔽界和死角。

遮蔽物越高大,其遮蔽界和死角就越大,反之,遮蔽物越矮小,遮蔽界和死角就越小。

在利用地形时,要根据遮蔽物的高低、大小、形状、敌火力的威胁程度等情况,采取适当的姿势利用遮蔽界和用角防护。

应做到:

快速接近,细致观察,隐蔽防护。

敌火力减弱时,应视情况灵活地变换位置。

利用堤坎、田埂时,应利用背敌斜面,根据地物的高低采取不同姿势隐蔽防护。

田埂低,应卧倒,身体紧贴田埂。

堤坎高,也可采取跪、蹲、坐、立等姿势进行防护。

如要射击,可利用堤坎的右侧或顶部。

利用田坎防护利用土堆、坟包时,应利用土堆的背敌斜面;如果土堆比较小,可纵向卧倒,头紧靠土堆;如土堆较大,也可横向卧倒,但不要暴露身体。

需要射击时,可利用土堆的右侧和顶部。

利用土堆防护利用土(弹)坑、沟渠时,通常利用其前沿和底部;纵向沟渠利用弯曲部;根据敌情和坑的大小、深度,可采取跳、滚、匍匐等方法进入。

在坑里可采取卧、跪、仰等备种姿势实施防护。

敌火力减弱时,才能实施观察、射击或转移。

利用弹坑防护树木可以有效防敌直瞄和间瞄火力的杀伤。

利用树木防护时,通常利用其背敌面,树干较粗(直径50厘米以下)可采取卧、跪、立各种姿势;树干较细,通常采用卧姿。

(三)利用工事防护

所谓工事,就是为作战而构筑的防护性建筑物。

如:

各种射击掩体、堑壕、交通壕、掩蔽部、崖孔(猫耳洞)、地堡、坑(地)道等,这些工事都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在工事内或在阵地附近行动而遭敌空、炮火力袭击时,要按信号或命令迅速进入隐蔽部或坑(地)道防护;如来不及进入隐蔽部时,应迅速在壕内卧倒或取适当姿势防护(有掩盖的堑壕、交通壕防护效果更好)。

利用跪、立姿掩体防护时,应将随身武器迅速收回,靠至胸前,采取坐、跪、蹲等适当姿势防护。

时间允许,应沿堑壕或交通壕快速进入掩蔽部、崖孔(猫耳洞)内。

利用掩体防敌炮火袭击崖孔(猫耳洞)是构筑在壕壁边上的一种防护工事。

由于是构筑在地下,有一定的天然防护层(50~100厘米),防敌空、炮火力打击的效果较好。

特别是有拐弯或孔口有防护设施的崖孔更好。

进出洞可采用跨腿屈身进入、撤腿屈身。

进入和退出猫耳洞退出的方法。

进入时,先进靠近崖孔的内侧腿,在屈身转体收武器的同时臀部进入,然后是上体、头部,撤回外侧腿进入并坐好。

退出时,先出外侧腿,在转体屈身的同时头部、上体、臀部出洞,最后撤出内侧腿。

(四)利用建筑物防护

坚固的建筑物对敌空、炮火力打击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当收到敌空、炮火力袭击警报和号令时,应利用墙根、房角、床、桌等物体,采取蹲、跪或卧倒姿势进行防护。

但要尽可能避开易倒塌、易燃烧建筑物,不要在独立明显或敌可能会重点攻击的建筑物内隐蔽防护,以免造成间接伤害。

如发现敌精确制导武器向防护的建筑物袭来时,应迅速离开建筑物进行躲藏,并利用其它地形实施防护。

在建筑物内需要射击时,应尽可能靠近门窗,采取适当姿势射击。

利用建筑物防护注意:

由于空中火力可以不断的变换攻击方向,因此,在防护的同时要不断观察空中情况,及时调整防护的方向。

另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按统一的命令,集火打击敌飞机。

第二节对核武器的防护

核武器是禁用的,但随着战争的升级,敌人也有使用的可能性。

在战场上,敌人一旦使用核武器,应充分利用地形和防护器材进行防护,尽量避免其伤害。

一、核武器概述

(一)什么是核武器

核武器亦称“原子武器”,是利用重原子核链式裂变反应或轻原子核自持聚变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统称,包括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

核武器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按作战范围,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按配用的武器,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

我国1964年开始拥有核武器。

核武器包括核弹头、弹头运载工具和其他部分。

一般所说的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是指弹头部分,而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核弹头的工具,有导弹、火箭、飞机、火炮、潜艇、鱼雷等,核武器的射程和命中精度与运载工具有关。

(二)核武器的威力

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弹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

它通常用“梯恩梯当量”(简称当量)表示。

当量是指核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多少重量的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例如,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放出相当于2万吨梯恩梯炸药爆炸的能量,那么,该原子弹的威力为2万吨当量。

核武器按其当量大小可分为百吨级、千吨级、万吨级、十万吨级、百万吨级和千万吨级等。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武器的当量。

目前核武器的当量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小型、安全和专门杀伤效应强的方面发展,以满足不同战术目的要求。

(三)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1.地下(水下)爆炸。

地下爆炸一般用于破坏地下目标,并且造成弹坑以形成障碍;深度较浅的地下爆炸可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

水下爆炸主要用于破坏水面和水下舰艇、水中设施等,也会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放射性沾染。

2.地面(水面)爆炸。

核心爆炸形成的火球接触地面(水面)的爆炸,称为地面(水面)爆炸。

地面爆炸主要用于破坏地面和浅地下的坚固目标(地下指挥所、导弹发射井、永备工事、地铁等),并能造成严重的地面放射性沾染。

水面爆炸主要用于破坏水面舰艇、港口等,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水域或地面造成放射性沾染。

3.空中爆炸。

核爆炸形成的火球不接触地面的爆炸,称为空中爆炸(简称空爆)。

低空爆炸,主要用于地面较坚固的目标(野战工事、集群坦克、交通枢纽等)和杀伤野战工事内人员,还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沾染。

中、高空爆炸,主要用于杀伤地面暴露人员和破坏不太坚固的地面目标(武器装备、飞机及机场设施、城市建筑等),不会形成影响部队行动的地面放射性沾染。

超高空爆炸,主要用于摧毁飞行中的导弹、火箭和高空飞行器(卫星等),以及利用核电磁脉冲效应来干扰、破坏对方的通信联络和电气、电子设备。

(四)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爆炸时,产生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前四种是在核爆炸最初的几十秒之内产生的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的作用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几个月、几年或更长时间。

1.光辐射。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指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

火球中心温度可达几千万度,能放出大量热能,比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要强千万倍。

光辐射是以光速作直线传播的,其作用时间只有零点几到几十秒钟。

光辐射作用于人主要是高温灼伤、强光致盲;作用于物,主要是易燃品燃烧、弹药爆炸、可燃物起火。

如当量100万吨的核爆炸,在距爆心点3公里的距离上,可使钢铁和地表熔化,木制品等炭化。

2.冲击波。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瞬间形成的高温高压气流。

它是核武器的主要杀伤因素。

冲击波从爆心以超音速向四面八方传播,作用时间只有几秒钟。

如当量为1万吨的核弹空爆时,冲击波到达1公里处约需2秒,到达2公里处约需4.7秒,到达3公里约需7.5秒。

冲击波到达时,能使空气压强突然间形成超高压,还迫使空气迅速流动形成动压。

冲击波对人造成直接杀伤和间接杀伤。

直接杀伤是超压对人体及其肠胃、心脏、肺部的挤压作用和动压对人体的抛掷和撞击作用;间接杀伤是受冲击波破坏的倒塌建筑物或抛射物体对人员的伤害作用。

3.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是指在核爆炸最初十几秒钟辐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伽玛射线和中子流。

它是核爆炸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

早期核辐射接近光速呈直线传播。

当发现闪光时,人员早已受到射线的作用了。

早期核辐射能像x射线那样穿透人体和物体,能穿透几千米的空气层。

当射线照射人体、杀死细胞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员就会得放射病;照射到土壤、食盐、碱、食品和某些金属器具上,还会使这些原来没有放射性的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也能对人员造成伤害。

它还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的性能。

4.核电磁脉冲。

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

它与自然界雷电十分相似,其作用半径随爆炸高度升高面增大。

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在几百千米的高空爆炸,地面上其他杀伤破坏效应范围很小,但核电磁脉冲的影响危害半径可达几千千米,它能消除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使自动控制系统失灵,无线通讯器材和家用电器受到干扰和破坏,它对人员杀伤作用相对较小。

5.放射性沾染。

在核爆炸的蘑菇烟云中,存在着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与带到烟云中的地面尘土混合在一起,造成对人员、空气、地面、物资等污染的现象叫放射性沾染。

核爆炸时的蘑菇状烟云随风传播,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到爆心下风方向的广大地面上,形成不同沾染程度的沾染区。

核武器地爆时放射性沾染严重,沾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伤害途径多。

处于沾染区的人员会受到体外照射;染有放射性的空气、食物、水通过口鼻摄入人体从而引起体内照射。

放射性沾染对物体没有破坏作用。

核武器对人员、物体的杀伤破坏往往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暴露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会同时引起烧伤、冲击伤兼放射性损伤,形成复合伤。

对物体的破坏,主要是光辐射,其次是冲击波造成的。

二、对核武器的防护

由于核武器袭击破坏威力大、毁伤效应全、杀伤反应快、环境危害长、心理震摄强,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护。

对核武器的防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核爆炸瞬时效应的防护;二是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

(一)对核爆炸瞬时效应的防护

1.利用地形防护。

当发现核爆炸闪光,在开阔地上的人员无工事和地形地物利用时,应迅速卧倒,尽可能背向爆心在开阔地上的防护。

卧倒时,将武器置于身体的一侧地面,两手交叉压于胸下,两肘前伸,头自然下压夹于两臂之间,闭眼闭嘴(有条件时堵耳),憋气(当感到热空气时),两腿伸直并拢。

人员卧倒能减少迎风面冲击波的五分之一;闭眼、遮脸、压手、头部下压置于两臂之间都能减少光辐射的烧伤;闭嘴、憋气能防冲击波扬起的泥沙从口腔灌入,并可防热空气灼伤呼吸道;两腿两脚并拢能减少辐射和冲击波的伤害,并能保护会阴部。

当收到核袭击警报信号时,正在行驶中的车辆、人员应迅速选择附近有利地形掩蔽,并做好防护准备。

利用各种地形防护

(1)利用土丘、坟包、土坎等各种高于地平面的地形地物防护。

这些地形背向爆心的一面,对光辐射、冲击波和早期核辐射有遮蔽和削弱作用,人员位于遮蔽区内可以减轻或避免伤害。

当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应利用就近地形(如土丘、坟包、土坎等),背向爆心紧靠遮挡一侧的下方迅速卧倒;若利用较大的土丘、坟包、土坡时,可对向爆心卧倒,重点防护头部。

(2)利用土坑、弹坑、沟渠等各种低于地平面的地形地物防护。

当发现闪光时,应携带自身武器跃(滚)入坑内,身体蜷缩,跪或坐于坑内,两肘置于两腿上,两手掩耳,闭眼闭嘴,暂停呼吸。

若坑大底宽,亦可横向或对向爆心卧倒。

利用沟渠时,宜用横向爆心的沟渠卧倒防护,若沟渠的走向面对瀑心时,只能利用拐弯处防护。

(3)利用建筑物防护。

坚固的建筑物对瞬时杀伤因素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当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室外人员应尽量利用墙的拐角或紧靠墙根卧倒;室内人员应在屋角或床、桌下卧倒或蹲下。

但注意不要利用不坚固或易倒塌的建筑物,避开门窗处和易燃易爆物,以免受间接伤害。

正在行驶的车辆,发现闪光后,驾驶员应立即停车,将身体弯伏或卧于驾驶室内;车上人员尽量在车上卧倒,不能卧倒的人员姿势要尽量低,并把紧车厢或把手。

此外,山洞、桥洞、下水道等都可用来防护;有时利用树木、丛林、青纱帐或潜入水中防护,也有一定效果。

如人员看到闪光后,潜入水中20秒后露出水面,能减轻伤害。

2.利用器材防护。

人员利用雨衣、防毒斗篷和衣物(服装、手套、毛巾)等防护,在一定距离上,可以减轻或避免光辐射的伤害。

衣物的防护效果,一般是厚的比薄的好,浅色的比深色的好,密实的比稀的好。

当收到核袭击警报信号时,暴露人员在既无掩盖工事、又无有利地形地物利用的情况下,应穿雨衣、披斗篷或做好服装装具防护的准备。

冲击波在一定范围内会损伤人员的耳鼓膜,对此,可利用炮兵防震耳塞、棉花或其他细软物堵塞耳孔防护。

冬天放下帽耳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3.利用工事防护。

各类野战工事对核武器都有较好的防护效果,与开阔地人员轻度伤害半径相比,堑壕、交通壕、单人掩体可减少1/2至2/3,崖孔、机枪观察工事、避弹观察工事可减少2/3至3/4,掩蔽部可减少3/4至5/6。

利用崖孔防护当人员处于具有密闭、滤毒通风设备的工事内时,发现核爆炸后,先行隔绝,再根据情况进行滤毒通风或清洁通风。

在隔绝时,应保持安静,不要吸烟,少用或不用明火照明,以减少工事内氧气的消耗。

当人员处于不密闭的工事内时,发现核爆炸后,人员应用棉球等堵住耳孔,以防鼓膜损伤。

当人员隐蔽在露天工事内时,发现核爆炸后,人员应卧倒在工事底部,闭眼闭嘴、腹部微收,两手交叉垫于胸下。

两肘前伸,使两大臂遮蔽头部,避免或减少光辐射对暴露皮肤的伤害。

在单人掩体内的人员可蹲下,姿势尽量低下,可用两手堵塞耳孔。

(二)对放射性沾染(污染)的防护

1.防止放射性灰尘沾染皮肤和进入体内。

人员在沾染区活动或遇放射性灰尘沉降,应穿戴个人防护器材进行全身防护,有条件时,最好利用有掩盖的工事防护,以防止放射性灰尘沾染皮肤或进入体内;留守人员在沾染区的行动要求:

徒步通过敌人核袭击造成的大面积沾染地域时,除选择沾染轻、距离近的路线外,均应戴口罩或面具和扎“三口”(领口、袖口、裤口);乘车通过时还应穿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同时适当拉大车距,以防前车扬尘落在后车上;在沾染地域执行任务时,除注意个人防护外,人员应根据分队指挥员的命令进行换班、轮换休息、进餐饮水或撤离沾染地域。

2.减少体外照射。

对进入污染区的人员,应控制照射量,不使其超过规定的容许标准。

战时的体外照射参考控制量:

人员一次(4天内)全身照射量为50伦,照射后30天不宜再照射;年积累量为150伦;终身积累量为250伦。

为减少体外照射,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避开高照射率的地区。

②推迟进入污染区的时间。

③缩短在污染区的停留时间。

④乘车快速行动;⑤利用工事防护。

此外,为减轻体外照射损伤和体内沾染的伤害,可提前服用预防药物,如口服碘化钾等。

3.消除放射性污染。

对沾染人员的消除,通常分为局部消除和全部消除。

局部消除是用毛巾擦拭或用水洗涤身体的暴露部位;对穿带的服装装具,用扫帚、树枝等就便器材拍扫或用抖拂的方法消除,其消除率达60~90%左右。

全部消除是用淋浴或用水冲洗全身,对穿带的服装装具用水洗涤,其消除率通常接近100%。

对粮秣消除污染,可采用过筛、水洗、风吹、加工脱壳等方法,其消除率在90%以上。

对饮水消除污染,可采用明矾等净化剂进行净化,或用过滤的方法进行消除。

其消除率可达30~75%。

对污染的武器装备、器材、可用扫刷、擦洗等方法实施。

对地面、工事消除沾染,可采用铲除、扫除或冲洗等方法。

对地面、工事实施消除时,应从上风开始,尽量避免扬起灰尘。

对消除下来的放射性物质,应集中起来进行掩埋处理。

消除后的食物,需经检查合格后才能食用。

第三节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为了避免或减少敌化学武器的杀伤,战斗中应充分做好防护准备,使个人防护器材处于良好状态,要便于使用和不影响战斗行动。

一旦遭化学袭击,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利用器材、工事等进行有效防护。

一、化学武器概述

(一)什么是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和器材的总称。

如装有毒剂的炮弹、炸弹、导弹以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等。

(二)化学武器的毒剂种类

1.按毒害作用分类

(1)神经性毒剂,是破坏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毒剂,如沙林、梭曼、维埃克斯等。

(2)糜烂性毒剂,是使细胞坏死、组织溃烂的毒剂,如芥子气等。

(3)全身中毒性毒剂,是破坏组织细胞氧化功能,使全身缺氧的毒剂,如氢氰酸、氯化氰等。

(4)失能性毒剂,是使人的思维和运动机能发生障碍,暂时失去战斗能力的毒剂。

如毕兹等。

(5)窒息性毒剂,是伤害肺部使人员缺氧窒息的毒剂。

(6)刺激剂,是直接刺激眼睛、上呼吸道和皮肤的一类化学物质。

此外,还有植物杀伤剂(也叫除莠剂),主要破坏森林、毁坏庄稼,超量使用时,对人、畜也会产生毒害作用。

2.按战术使用分类

(1)按能否造成人员死亡分:

①致死性毒剂。

这类毒剂的毒性大,主要用以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削弱对方战斗力。

如神经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等。

②非致死性毒剂。

这类毒剂使用后,不在极高浓度下,一般不会造成死亡,但常能引起躯体或神经性失能,从而使对方迅速出现暂时降低成削弱战斗力的现象,如糜烂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剂等。

(2)按杀伤作用快慢分:

①速效性毒剂。

这类毒剂中毒后,很快出现中毒症状,迅速致死或暂时失能而丧失战斗力,如沙林、梭曼、氢氰酸、毕兹毒剂等。

②缓效性毒剂。

这类毒剂中毒后,通常其毒害症状常在一至数小时后才出现,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也能影响对方的战斗力。

如芥子气、路易斯气、光气等。

(3)按杀伤作用持续时间分:

①暂时性毒剂。

这类毒剂使用后,通常造成气、雾、烟状。

主要使空气染毒,其杀伤作用持续时间短,从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如沙林、氢氰酸、光气等。

②持久性毒剂。

这类毒剂使用后,通常呈液滴和微粉状。

主要使地面、物体、水源染毒,部分也可造成雾状使空气染毒。

其杀伤作用持续时间长,一般在几昼夜以上。

如维埃克斯、芥子气等。

(三)化学武器的杀伤特点

与常规武器比较,化学武器具有以下杀伤特点:

1.杀伤范围大。

毒剂能使较大范围的空气或地面染毒,染毒空气能随风扩散到一定的地段。

一般情况下,化学弹与同口径的杀伤弹比较,其杀伤范围要大几倍至几十倍。

化学袭击不但能伤害被袭击地域和下风方向一定距离内未防护的人员,还能渗入不密闭的工事内,伤害隐蔽的有生力量。

2.伤害途径多。

常规武器主要靠弹头、弹片直接杀伤人员,而化学武器能造成空气、地面、物体、水源、食物等染毒。

人员吸入染毒空气,皮肤、粘膜(或伤口)接触了毒剂液滴,误食了染毒的水或食物都会引起中毒,受到伤害。

3.持续时间长。

常规武器只是在爆炸瞬间有杀伤作用,而化学武器的杀伤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4.易受气象、地形条件的影响。

气象条件对化学武器的使用影响很大。

有利的气象条件可增加杀伤效果,条件不利时,能使其杀伤作用大大降低,甚至无法使用;微风有助于毒剂云团的传播,风速过大能将毒剂云团迅速吹散,不易造成杀伤浓度,气温高,毒剂挥发快,持续时间短,严冬时,某些毒剂会冻结,降雨能冲掉毒剂液滴或使某些毒剂分解,降雪能将某些毒剂液滴掩盖;空气上下流动小(等温或逆温)时,毒剂云团不易消散,作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空气上下流动大(对流)时,染毒空气迅速扩散,作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等。

地形条件对化学武器的杀伤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开阔地面有利于染毒空气的传播,杀伤范围大,但杀伤作用时间短,在山谷、洼地、丛林、居民地,染毒空气不易传播和扩散,因而杀伤范围小,但滞留时间长,危害程度重等。

二、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一)遭化学袭击时的防护

1.利用地形防护。

利用地形防护化学武器不能像防护核武器那样就低不就高,而要根据地形和风向等条件综合考虑利用的地点,尽量避开易滞留毒剂的地点和区域。

条件允许时,应向上风向转移。

2.利用器材防护。

当接到化学武器袭击警报或发现敌人用毒剂征候时,应迅速戴好防毒面具,或用预先准备好的简易防护器材,保护呼吸道和眼睛。

当毒剂呈液体或气溶胶状时,还应穿上防毒衣、防毒靴套、戴好防毒手套,或穿上雨衣(披上塑料布),就便地包裹腿脚的器材,进行皮肤防护。

同时,应防毒剂液滴溅落在随身携带的装具和武器上。

情况允许时,人员应往上风向或高地转移。

存放粮食、食品的器具都应加盖密闭;水罐也应加盖封严。

3.利用工事防护。

情况允许,除观察和值班人员外,其它人员应立即进入掩蔽工事。

通常先关闭密闭门或放下防毒门帘,进行隔绝防护。

在查明毒剂种类并待其高浓度过后,再开启滤毒通风设备,即可不受伤害。

利用有防护设施的工事防护时,应根据指挥员的命令有组织地进入,不得随意进出。

进入时应防止将毒剂带入,进入后要减少各种活动。

人员在没有密闭设施的工事内,要戴面具防护。

遭受持久性毒剂袭击后,离开工事前要进行下肢防护。

(二)直接通过染毒地域时的防护

在徒步通过染毒地域前,应充分做好防护准备,到达染毒地域前先利用地形迅速穿戴防护器材,其动作顺序是:

①戴好防毒面具;②穿好防毒靴套(或利用就便器材包裹腿脚或扎好裤口);③穿好防毒斗篷或雨衣(为便于持枪,斗篷可扣第一、二两个扣子);④戴好防毒手套;⑤整理和相互检查防护是否严密确实和便于行动。

直接通过染毒地域时,根据敌情和地形情况,应选择地质坚硬,植物层低、少的道路,尽量避开弹坑、泥泞、松软、高草和有明显液滴的地点。

情况允许,可适当拉开距离,大步行进,快速通过。

通过后,应根据指挥员的指示或利用战斗间隙,检查染毒情况,对人员、服装、武器的染毒部位进行消毒,脱去防护器材,顺序是:

①背风而立,将武器装备放置下风2~3步处。

②脱去斗篷或雨衣,将染毒面向内折叠好放在武器一侧。

③先脱去一只手套,取出皮肤消毒液,戴好手套,按次序进行消毒。

消毒后的武器、器材放在上风(或侧风)处。

④处理消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