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6790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docx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

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含答案)智慧上进高二年级语文

【导语】所有学科都要靠语文为基础。

大准备了高二年级语文寒假卷,希望你喜欢。

第Ⅰ卷

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玷辱(zhān)央浼(měi)不省得(xǐng)锱铢必较(zhī)

B.怔住(zhèng)岑寂(cén)削铅笔(xuē)战战兢兢(jìng)

C.下乘(chéng)蕴藉(jí)捣衣诗(dǎo)咬文嚼字(jué)

D.讥诮(qiào)闷热(mēn)乱糟糟(zāo)垂涎三尺(xián)

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盘缠迤逦仗义直言没精打彩

B.噩梦撮和心荒意乱唉声叹气

C.帷幕流弊陈词滥调刻苦自励

D.干躁宣染得鱼忘筌学富五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构思新颖,________,值得一看。

②《每日秀》以离奇、轻松的特有风格报道突发事件,在众多新闻栏目中___。

③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山饰梅,。

A.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

C.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D.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青运会是全国瞩目的一场青年运动盛会,也是全国青少年体育运动水平的大检阅。

B.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灰霾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C.“一带一路”是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中国外交重心,表达了中国希望与全球,尤其是欧亚国家分享国家崛起红利。

D.“余额宝”是由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这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5.依次填入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2分)

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

,,

,,,,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优选择”。

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

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

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市场、政府和社会

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

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

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

A.④②⑤⑥①③B.④②⑥①③⑤

C.③①④②⑥⑤D.③①②④⑤⑥

6.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问征夫以前路既窈窕以寻壑

B.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C.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俨骖騑于上路

D.奚惆怅而独悲辩乎荣辱之境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

复驾言兮焉求?

A.农人告我以春及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D.遂见用于小邑

8.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之二虫又何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以供养无主

C.以五百岁为春不足为外人道也

D.实迷途其未远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①《史记》载:

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②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③然而,在__,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日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④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尤为重视。

⑤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⑥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

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⑦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魏晋风流,士人爱穿宽袍敞襟,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周飞亚《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有删减)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可谓博大精深。

B.民族服饰,既是个人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也是国家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一些亚洲、欧洲和中东国家都很重视。

C.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可以打造成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也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D.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等经典的中华服饰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然而在__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日渐衰微。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通常说“衣食住行”,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对“衣”特别重视。

B.我们通常不把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看作“正装”,而把西服看作“正装”,连外交官们也穿起了西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缺憾。

C.许多国家的人们认为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显得过于随便,是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而我国一些人却崇洋媚外,唯西服是穿,这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D.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国人认为中山装已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于是渐渐不穿中山装了。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是北魏孝文帝的“革衣服之制”,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与我国几千年来服饰文化的传承并不矛盾。

B.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探讨的话题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不容小觑。

C.“国服”不仅在设计上加入了中国元素,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因而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

D.宽袍敞襟之衣,体现自由不羁;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而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将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2-14题。

(甲)……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选自庄周《逍遥游》)

(乙)贾黄中,沧州南皮人。

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

父常令蔬食,曰:

“俟业成,乃得食肉。

”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

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

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

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

知宣州。

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

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

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

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

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上览表谓侍臣曰:

“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赐钱三十万。

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

端拱二年,兼史馆修撰。

凡再典贡部,多谏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

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

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

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

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

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黄中素嗜文籍,既居内阁,甚以为慰。

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

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

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

“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

军国政事,非臣所知。

”上益重之,以为谨厚。

及知政事。

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节选自《宋史?

贾黄中传》)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抢榆枋而止抢:

触、碰

B.仍设法弭盗弭:

消除

C.凡再典贡部再典:

再次主持

D.黄中构疾构疾:

生病、犯病

13.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及第者之称,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B.“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迁谪”来表示升官。

C.金陵,就是指现在的南京。

古时南京,又称建业、建康、江宁、白下、应天等;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14.下列对乙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黄中天资聪颖,幼年即能诗善文,其父经常让他吃粗茶淡饭,以此来激励他致力于学业。

B.岭南平定后,贾黄中担任采访使,他回朝上奏的几十个事项,都符合皇上的心意。

C.贾黄中非常廉洁,他发现了旧朝遗留的大量财宝,悉数上交,受到皇帝嘉奖,赐钱三十万。

D.贾黄中特别看重吕端的人品,极力向皇上推荐,让吕端出朝镇守襄阳,然后在朝中担任枢密直学士。

第Ⅱ卷

四、(28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

(4分)

译文: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分)

译文: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分)

译文: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野老①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②?

王师未报收东郡③,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释】①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

“野老”是诗人自称。

②琴台,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之处,此代指成都。

③东郡,指洛阳。

(1)诗歌的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2)诗歌颈联、尾联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乐琴书以消忧。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5)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6)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被人们广为传颂。

(7)苏轼《水调歌头》中“,”两句,既包含望月怀人的思念,又寄托了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谭木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

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

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

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

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

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

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

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

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

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

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

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

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

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

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

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

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

“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

“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

”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

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

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

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

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

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

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

“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

“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

”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

老谭向跑山彪一挥手:

“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

“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

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

“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

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

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

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

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

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

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

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

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选自xx年第3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18.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__的充分了解。

D.跳山彪是西猪山的响马,但很有孝心,积极为生病的母亲寻求治疗,不过对老谭木梳的功效和他女儿行医水平持有疑心,但结果发现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确实不同凡响。

E.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19.白知府这个人物形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20.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21.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

六、(6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l2个字。

(2分)

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

要知道,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

因为抗生素虽然可以治病,①。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引起皮疹和药物热,甚至过敏性休克。

因此强调②,重视抗生素的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23.下面是北京申办冬奥会标识,请写出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80个字左右。

(4分)

答:

七、(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陈寅恪是怪才。

他在海外留学20年,潜心读书,对学位淡然处之,连大学文凭也没有拿到。

1925年回国,梁启超了解陈寅恪,知道陈寅恪有才,向清华国学院推荐陈寅恪。

清华校长曹云祥曾问梁启超:

“陈先生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答:

“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校长又问:

“有没有著作?

”梁又答:

“没有著作。

”曹校长为难起来:

“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那怎么行呢?

”梁说:

“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了,却没有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最终曹校长同意聘用陈寅恪。

后来,陈寅恪被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