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7012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docx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真题训练卷中国近代史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高考强化班2010-2012真题训练卷

中国近代史

1.(2010·上海文综10)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土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

该条约是()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C.《辛丑条约》D.《南京条约》

2.(2010·海南单科1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

“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0·江苏单科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4.(2010·海南单科15)1864年,有人称:

“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5.(2010·浙江文综2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6.(2010·海南单科17)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

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7.(2010·重庆文综18)《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8.(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9.(2010·重庆文综19)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

“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10.(2011·重庆文综·1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

“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B.1895年C.1898年D.1906年

11.(2011·四川文综·16)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

“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A.收回通商口岸B.发展民族经济C.维护国家主权D.挽救国家危亡

12.(2011·上海单科·26)“岛寇荼毒,痛及滇西。

谁无血气,忍弃边陲。

桓桓将士,不顾艰危。

十荡十决,甘死如饴。

瘗忠有圹,名勒丰碑。

懔懔大义,昭示来兹。

”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

13.(2011·广东文综·16)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4.(2011·浙江文综·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中国红军万岁!

”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C.西安事变前后D.八一三事变以后

15.(2011·上海文综·29)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

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色政权的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6.(2012年海南卷历史,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

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7.(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8.(2010·海南单科1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C.以白银换取丝茶D.以白银换取棉布

19.(2010·海南单科16)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

如图2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

D.与洋商争利

20.(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8)右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21.(2012年上海历史,17)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

A.石油化工业B.冶金采矿业C.机器制造业D.轻工纺织业

22.(2010·福建文综16)图六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

据此判断他是()

A.顾炎武B.林则徐C.洪秀全D.严复

23.(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24.(2010·海南单科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

“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

25.(2010·北京文综16)1903年有人指出:

“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

”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C.批判宗法制度D.回击复古逆流

26.(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27.(2010·上海单科14)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

28.(2010·四川文综17)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

下述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相吻合的有()

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②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④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9.(2010·上海单科26)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B.遵义会议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二大

30.(2010·上海单科28)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体制改革B.拨乱反正C.经济建设D.对外开放

31.(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4)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

“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32.(2011·上海单科·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

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33.(2011·上海单科·31)有人说:

“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34.(2011·江苏单科·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35.(2011·重庆文综·1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

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36.(2011·浙江文综·20)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

“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7.(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38.(2012年海南卷历史,15)某学者曾提及:

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

39.(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

40.(2012年海南卷历史,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

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4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

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

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问题: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

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

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7分)

 

42.(2012年江苏历史,22)(13分)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

例如我说:

“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

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

”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

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

……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9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4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44.(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38)(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

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图14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

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6分)

 

45.(2010·福建文综38)(37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C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美: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

……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年

3.0

1.7

4.3

9.4

7.1

1930—1937年

9.9

2.7

0.7

—3.9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的走势。

(8分)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12分)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汁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12分)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C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5分)

46.(2011·福建文综·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5“没有开化得中国佬”图16“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图17“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7.(2012年上海历史,3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

能避免的。

”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12分)

 

DBADCBACCCABACBBDCBBDDCCADDBABBABAABDBDB

41.(3)康有为。

(1分)《孔子改制考》。

(2分

)翻译《天演论》;(2分)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

派的理论武器。

(2分)

42.

(1)内涵:

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

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4分)

(2)略(6分)

43.略。

44.

(1)主张:

教育救国。

(2分)

意义:

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

(3分)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3分)

(2)背景: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4分)

内涵:

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4分)

(3)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3分)

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