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7022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docx

洛阳市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洛阳市2010—2011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试题精粹

03-310723

洛阳市2010—2011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1至10页,第Ⅱ卷11至16页。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请把单项选择题1—6题、13—15题答案,按照试卷题号顺序,涂写在答题卡上。

2.请把多项选择题11题①小题或者是12题①小题的答案写在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3.所有主观试题全部写在试卷相应的位置上。

4.请在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四(实用类文本)中任选一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

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

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

《清明上河图》以汴梁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

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

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九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

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

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严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

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

尽管对“清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论争,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人胜。

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

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

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

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

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

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

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制度得以确立。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作。

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比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

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而趋向世俗化,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注】界画,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名称,中国画的画种之一。

1.下列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B.《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公元九世纪的繁华都市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史料。

C.《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同时蕴涵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2.下列关于宋代绘画艺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大发展,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的精品力作的涌现,使宋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B.宋代绘画和唐代绘画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各有千秋,但唐代因为未设画院,故导致唐代绘画的整体艺术水准稍稍逊于宋代。

C.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一度兴旺,市民阶层的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制度的确立,这都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宋代的一些绘画作品在表现帝王、贵族和宗教人物的同时,也关注平民生活,已经具有了突出的民本,民生倾向,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飞跃。

3.下列叙述或推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原来人们认为算盘的出现在宋代以后,后来人们在《清明上河图》中一商店的柜台上发现了一个算盘,从而推翻了以前的判断。

这一点可以说明,《清明上河图》可以为后人提供研究宋代科技的史料。

B.宋代设立的画院,在制度上保证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大发展。

《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也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C.《清明上河图》为后人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提供了形象的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特殊地位也得到了后人的重视和认可。

如今,对该画的研究专家们取得了一致的看法。

D.张择端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

“他日救时宰也。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

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顾佐为都御史,待僚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后,高煦①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

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帝大悦。

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

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

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

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

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

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

通政使李锡阿振旨,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

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

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

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

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

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

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

谦厉声曰:

“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平!

”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

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

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

于是给事中王竑奴廷击顺,众随之。

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

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

启王宣谕曰:

“顺等罪当死,勿论。

”众乃定。

谦袍袖为之尽裂。

退出左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

“国家正赖公耳。

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高煦:

宣德皇帝的叔父朱高煦,起兵反叛,后投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雅:

清雅

B.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按:

巡察

C.超迁兵部右侍郎迁:

提拔

D.帝命谦口数其罪数:

列举罪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能出众”的一组是(3分)

①举永乐十九年进士②顾佐为都御史,待僚属甚严,独下谦

③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④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⑤启王宣谕曰:

“顺等罪当死,勿论。

”⑥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A.④⑤⑥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谦在发生众朝臣围打王振党羽马顺致使局面混乱的事件时,果断地设法稳住了王振,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倚重。

B.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

他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C.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

“三杨”去世后太监王振当权,于谦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D.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诸王的请求下得以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他父母去世,朝廷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蝶恋花①高士奇

落尽杨花飘尽絮,报道春归,不见春归路。

欲问春归何处去?

数声窗外流莺语。

残梦惊回天未曙,暗惜韶华,半是风尘②误。

怨绿啼红谁可诉?

柔肠一寸愁千缕。

【注】①此词作于康熙二十八年秋遭弹劾解职,闲居乡里期间。

②风尘:

这里指流言蜚语。

8.这首词的上阕围绕着“春归”来写,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词层层抒情,到词的结尾句“柔肠一寸愁千缕”达到高潮,词中都抒发了的哪些愁?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对酒当歌,______________!

譬如朝露,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

(《论语》)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

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

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

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

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

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喊喊喳喳地叫。

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

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

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

那是什么呢?

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

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

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

“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

”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

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

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

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

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

那又有什么关系!

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由了!

身心自由了!

”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

“露易丝,你干什么哪?

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

”“去吧,我没事。

”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

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

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

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

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妁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丈夫的死亡对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妻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她的反应并没有像当时的大多数妇女那样“精神崩溃”。

在她“嚎啕大哭”之后,她平静下来,这里存在着大家的预想与马拉德夫人的实际表现的反差对比,它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也为后来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埋下了伏笔。

B.马德拉夫人突然之间看到丈夫回来,极度高兴而死,这样的情节过于夸张,令人难以置信,即使她患有心脏病。

C.“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这里的“它”,根据文意理解,应该是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是生命的轻松与自由,而马拉德夫人此时正在悲痛之中,有这样的感觉显得不合情理。

D.由初闻丈夫死讯时真诚的悲伤到稍后精神上的“松快”的变化,直至喜不自禁,最后,当丈夫出乎意料地站在她面前时,她因狂喜而突然死亡,故事至此突然终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E.《一小时的故事》记录了露易丝一生最后一小时的生命历程,情节极其简单,主人公由楼下走到楼上,再由楼上回到楼下。

而着力渲染的是露易丝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情感世界。

(2)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形象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小时的故事》一经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议论的焦点。

有人指责,有人赞赏,众说纷纭。

你持怎样的观点,请作简要分析。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

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

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

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已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

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他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

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

“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

”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平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

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

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

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

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

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

她说:

“我不相信。

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

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

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大家说:

“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太太问:

“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

“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

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

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

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

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

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

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对他劝导几句。

韩琦说:

“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

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

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做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

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

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

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

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

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

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

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

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贷款法,把他的新社会思想,实施了数项。

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

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

文中“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还有一个故事”等诸如此类的文字,可说是的一种笔法,既表明所写有来历有根据,但又能让读者看出其有别于正式的史书记载。

B.“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又清高孤傲、不谙世事、自以为是。

C.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批评韩琦的话:

“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而已”,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D.人物传记都会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择事而写,写出了个以往不为人所熟知的“怪人”王安石.

E.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虽然文风有些随意,但跟“逸事”的题目是一致的。

(2)传记一开篇就写到:

“王安石是个怪人。

”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王安石“怪”的表现。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