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70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docx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

——我省坚持走新型“三化”协调之路的认识与思考

河南日报2012年8月13日  作者: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编者按: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河南作为中国的缩影,解决好“三化”协调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型,是在“谋河南的事,解发展的题”。

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如何走好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之路,是全省乃至全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面临的一项课题。

为此,我院从3月底开始启动,历时三个月,开展了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之路系列研究,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

自2012年8月13日,《河南日报》理论版将陆续刊发相关文章,本网站将持续转载,以飨读者。

    卢展工书记在省委九届三次全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的工作要求;最近,在与省社科界茶叙中卢书记明确要求“理论应先行,理论应引领,理论应破难,理论应聚力”。

根据卢书记讲话精神,省社科院组织专家学者对新型“三化”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分析和论述,形成三篇理论文章。

本报从今天起予以连载,希望对广大干部群众准确理解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有所帮助。

    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河南作为中国的缩影,解决好“三化”协调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新形势下实现区域科学发展的时代命题。

    中原崛起,“三化”为途。

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我省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突出体现在“新”字上。

所谓“新”,新就新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新就新在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新就新在是在新型“三化”基础上实现协调发展。

    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是立足于对世情国情省情的深刻认识

    放眼世界,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正向纵深展开,不少国家和经济体正试图通过调整发展战略,赢得新增长周期,重塑竞争优势。

就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人口大国和地区而言,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实现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深度转型,更是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方面,在粮食危机的“马尔萨斯幽灵”随时可能不期而至的背景下,必须将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高度,着力保障粮食基本自给;

    另一方面,要着力规避当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发展阶段后,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长波动甚至陷入停滞,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这两方面都有深刻的教训。

前者,仅近年来就有西亚、北非等国家因粮食问题而频发国内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后者,一些拉美国家由于过度集聚化地实现大城市急剧扩张,导致城乡发展的失调和严重的社会危机,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过去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经济发展长期徘徊,迟迟难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训引人深思。

怎样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防止农业被削弱,努力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应当充分汲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由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发酵,国际贸易增速回落,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甚至有“硬着陆”的风险。

要进一步提振经济,实现更有质量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将扩大内需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的首要任务。

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和数额更大的投资需求。

同时,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并提升其比重,可以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为扩大内需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此,推进“三化”协调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路径,可以助推我国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河南的特殊省情决定了特殊的使命。

从自然条件看,河南的土壤、气候、日照等更适合粮食和农业生产,目前粮食总量约占全国的1/10,夏粮产量占全国的1/4强,所以,河南的粮食生产关乎全国粮食安全,只能加强,不能放松;从发展阶段看,河南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和蓄势崛起的新阶段,但主要人均指标低、城镇化水平低、“三农”问题突出,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努力实现赶超发展目标;从地理位置看,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大别山、太行山、伏牛山三山环绕,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因此,河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关系全局,不容有失。

基于以上情况,确保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也就成为河南决策层的不二选择。

而“两个不牺牲”又形成倒逼机制,迫使河南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并以此统筹破解资源要素等瓶颈制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发展,寻找到新形势下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持久动力和新的发展模式。

    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是自觉站位全国服务大局的历史担当

    粮食安全在我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无须赘言。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河南用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0%的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浪潮中,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粮食净调出省份仅剩6个,但同期河南粮食总产量一直稳步增加,2011年突破1100亿斤,每年净调出原粮及加工制品400亿斤。

随着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展开,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会加速,“粮食怎么保”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加之国际市场高粮价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通过国际市场平衡国内供给不仅空间有限,而且受“大国效应”影响,价格风险和政治风险都将越来越大。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部分地区以削弱粮食生产上工业尚有一定的历史原因,那么在新的形势下,中西部地区已不可能也不允许再复制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基于此,河南把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作为“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致力于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至1300亿斤,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河南应有的历史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许多地方为推动“三化”协调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两种不协调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了,粮食生产却下来了,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一些地方粮食生产、生态环境保住了,但经济发展却长期滞后。

实践证明,要做到既避免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也避免因保农业粮食、保生态环境而拖累经济发展,就必须创新“三化”协调的内涵和模式。

河南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思路,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在新型城镇化引领方面的战略基点作用,推动产业互动、产城互动、城乡互动,努力实现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协同、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红线”协同、协调推进“三化”与资源环境保护协同,构建起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保护好绿水青山,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河南的探索,有可能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长期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中原地区,到新中国成立时已沦为全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1949年,河南人均生产总值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工业总产值仅为全国总量的1.6%。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河南经济总量仅列全国第九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河南发生了巨大变化,已成为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大省。

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人均水平低的基本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

2011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5.2%,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9%,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7个百分点。

要看到,由于人口多、体量大、基础差,河南加快自身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是对国家的特殊贡献。

只要我们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和“四个明白”工作要求,持续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不断破解前进中的困难和阻力,在不久的将来,中原经济区一定能实现“五年彰显优势,十年实现崛起”的目标,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域。

    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基本途径

    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是一亿中原人民的殷切期盼。

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中原崛起的基本标志。

当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仍然是富民强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然选择。

但要实现负重爬坡、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产业集聚持续提高,这一切,都有赖于城镇发展环境的优化、综合功能的完善以及信息、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总之,有赖于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努力使河南主要人均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标志。

目前河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首位,但人均GDP、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低于全国水平。

实现赶超目标的途径只有加快发展,而发展的关键,在于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

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赋予“三化”协调“两不三新”的新内涵,以敢为人先的胆略和勇气,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实现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河南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最大障碍是“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如果到2020年,占河南人口一半左右的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没有显著改善,就谈不上全省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的出路,仍然是坚持“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我们高兴地看到,不少地市在“三化”协调的探索中,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型城镇体系,有效地推动了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加快了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开辟了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天地。

    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正当其时任重道远

    新型“三化”协调的主要标志和基本要求

    新型“三化”协调,比一般意义上的“三化”协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要素组合上,强调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视野中优化资源要素的空间重组,突出节约集约、提高科技含量;驱动机制上,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并将现代城镇体系延伸至新型农村社区;目标导向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致力于走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型“三化”协调的主要标志,突出体现为产业关系协调、产城关系协调、城乡关系协调。

产业关系协调,就是要防止产业发展失衡、失序,甚至畸形发展,形成三次产业互补、互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产城关系协调,就是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适应、互为依托,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格局;城乡关系协调,就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局面。

    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保障民生为根本,以统筹协调为重点,深化产业互动、产城互动、城乡互动,坚持稳粮强农、统筹兼顾、节约集约,坚持改革开放、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

要大力推进“五个协同”,即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协同,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工业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协同,“三化”协调与资源环境保护协同,城市繁荣与农村进步协同。

    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基础良好条件成熟

    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就提出“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河南明确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20多年来,河南持续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坚持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探索“以农兴工、以工促农”的有效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实践表明,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加工,推动相关产业集聚融合,使农业“长入”工业,大力培育涉农工业,是实现工农业良性互动的重要路径;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依托区域优势培育优势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壮大工业规模和提升工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坚持严格保护耕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是解决土地瓶颈制约的有效措施。

这些探索和经验,为新形势下持续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当前,河南持续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就是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和变化的调整、拓展和提升。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进入蓄势勃发的新阶段,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河南在全国的地位,扩大了河南在全国的影响,而且提振了全省人民的精神,使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更好地担负起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提供示范的历史使命。

    同时,中央和省委的决策为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国务院《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省九次党代会在对过去实践经验深刻总结和升华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省情,自觉遵循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任务,并进行详细部署。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重点是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任重道远前景光明

    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长期以来传统农区定位的分工角色相对“固化”,导致自身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乏力,“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这一“老四难”尚未根本破解,“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的“新四难”接踵而至,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面临协调难度大、压力大等困难和挑战。

协调难度大,是因为新型“三化”之间,虽然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但真正实现相互协调的确存在诸多矛盾,如工业化、城镇化与稳粮保粮的矛盾、推进“三化”进程与土地制约的矛盾、“三化”协调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等,作为后发地区,还面临着先发地区不曾遇到的诸如资源约束和路径依赖的“后发劣势”。

协调压力大的原因在于,河南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工业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等等。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要看到光明的前景,树立必胜的信心。

国务院《指导意见》赋予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的巨大空间,而先行先试的关键,在于“行”和“试”,在于敢于创新、率先突破,在于先思先谋、抢抓先机。

我们决不能守着政策要政策、机遇面前不作为。

凡是不违反国家大政方针的,只要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建设,都可以大胆地试,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

要借力“人地双挂钩”、资源税、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考核评价机制等国家赋予的探索权、试点权,在先行先试中不断破解制约“三化”协调的难题和瓶颈,进一步激发方方面面的活力和动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探索新型“三化”协调之路要遵循规律稳步前行

    坚持把持续提升统筹务实作为总体要求

    要把持续作为党性人品和从政品格,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韧劲,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

推进新型“三化”协调发展,既要持续、更要提升。

要勇于创新,提升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三化”协调发展的层次和质量。

统筹是实现新型“三化”协调的基本要求。

坚持统筹,就要做到“三化”协调、互促共赢,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务实是实现新型“三化”协调的重要条件。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潜力,找准定位,扬长避短。

“三具两基一抓手”,是推进务实发展的有效方法,要结合实际,坚决贯彻。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要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建立粮食稳产增产长效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和农业旱涝保收。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在提高农业效益上达到新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水产养殖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取得新突破。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

创新农民增收机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把转变城镇化模式作为主攻方向

    更加注重依产促城、以产兴城,推动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格局向产城互动转变;更加注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低成本推进城镇化;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紧凑型城市、复合型城市,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发展。

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构建布局合理、富有中原特色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等五级城镇体系。

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功能区组团式发展,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规划建设城镇,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

    坚持把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战略重点

    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推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

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优化环境,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和会展等新型业态,大力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

    坚持把实现内涵式发展作为基本任务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人力资源开发、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促进经济发展由物质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形成城市特色,建设复合型、紧凑型、生态型城市和宜居城市。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省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转变。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援助扶持就业,以维权保护就业。

坚持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相结合,以创业带动就业。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加快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我省在“三化”协调发展方面已经迈出坚实步伐,随着“两不三新”、“一个引领”等全新内涵的丰富、充实和完善,新型“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一个富庶安康、和谐包容、充满生机、魅力无限的新河南必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