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7246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docx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试题

联结主义学习的主要观点

1、联结主义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再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简述学习迁移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学说源于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官能心理学,把迁移看成官能通过训练而得到的改善来实现的。

训练时提高心理冠能的手段和方法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他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实现,对官能训练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而得到训练的官能又可以自动的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即一种官能改进了,其他所有的管能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加强

形式训练说认为,要发展和提高各种官能,除了训练之外,没有其他办法,官能训练注意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因为内容会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而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而达到的官能发展才能长久,才能迁移到其他的知识学习,会终生受用。

简述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

1、活动对象的不同,操作技能是属于实际操作活动的范畴,其活动的对象时物质的,具体的。

表现为外在的显而易见的骨骼和肌肉操作,是可以被观察,被感知的。

而心智技能的活动对象时头脑中的映像,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属于观念范畴,不具有相应的物质形式,具有隐蔽性。

2、活动的结构不同,操作技能系列动作的连锁,不能省略,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可以高度省略和减缩,甚至是难以觉察到其活动的全部过程

3、活动要求不同,操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心智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抛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看法,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既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

5、

6、

7、

8、目标明确,要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且具体正确、恰当

1、内容正确。

传授的是科学的知识

2、方法灵活:

方法多样,恰当、有效

3、学生主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

4、语言艺术:

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抑扬顿挫、有条理和逻辑性

5、学生思维活跃

教师具有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1、全面发展得教育质量观要求教师做到1、评价教育教学质量高低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状况,而不是仅凭考试成绩

2、考试成绩可以作为教学质量的一个标志,但应该成为主要和唯一的标准

3、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德智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衡量学生各项基础素质的发展状况

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

1939年苏联教育学家

班主任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应该抓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1、确定集体一致认同的奋斗目标

2、建立一支有威信的班集体领导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角色,道德观、价值观、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

2、授业解惑者角色:

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解除学习困惑,启发智慧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4、朋友角色:

与学生分担痛苦忧伤、分享快乐与幸福

5、研究者角色:

发展变化的人文、科学知识,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教学过程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内容: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要求:

1、熟悉《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2、认真设计课程教案,科学地调节每一节课的教学结构

3、备课必须材料准备充分

4、备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同时要关注工作对象的个体差异

5、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6、尽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

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德育原则:

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研究的功能

怎样贯彻启发性原则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思考,发展逻辑思维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什么是直观教学,直观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者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清晰的表像,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从而使他们能偶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二:

直观要讲解相结合

第三: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结合自己实际说说怎样优化教师人格特征

1、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他对教师工作有重要影响。

2、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如热情善交、乐于助人、友善合群、有责任心、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

3、不良品质:

冷漠木讷,主观偏心,过分挑剔、无耐心、爱训人、嘲讽学生等

4、联系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讨论

德国是最早的,在1763年普鲁士颁布普通学校的规程,规定5-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小学阶段一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情操、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社会本位论:

是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和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的需要当做教育目的的一种价值取向,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而卜,法国的涂尔干、其主要的基本主张是

(1)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其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是个人社会化。

(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本位论看到了社会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价值,不利于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分科课程:

亦称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科学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学时、学科教学的课程,他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

义务教育:

是依照法律法律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而成为义务教育或者强迫教育

研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校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最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成发展和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的手段

最后,教育史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要实现那六个改变

1、改变课程过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加强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

德育工作中,如何运用好奖励和处分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意宣传和教育

什么是陶冶法,运用陶冶法进行德育有何要求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陶冶法进行德育的要求是:

1、创设良好的情景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创设

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并联系实际说明

1、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

2、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指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品德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的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3、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学生品德的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的实现的,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能动的吸取教育影响的

(2)道德活动使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德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关键期:

是个体在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这个时期成为关键期。

从众:

是指人们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者必要性缺乏认知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创造力:

是人们运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信息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实验法的主要内容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

苏波尔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动机理论

奥苏泊尔认为成就动机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

二、是自我提高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相应地位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

三、是附属内驱力。

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认可而努力的需要,变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着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这个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影响无意注意的主要作用

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

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刺激物等;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

智力和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1)智力和创造力并非简单地线性关系,二者即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2)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3)高智商可能具有高创造性,也可能具有低创造性

(4)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5)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如何根据迁移的原理进行有效地组织教学

1、改善心智功能,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

2、传授基本知识,教师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详细而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

3、有效指导,给学生提供有效地、及时的指导给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4、提高迁移意识性,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把握好难度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

6、设计情景教学,创造引人注意的情景。

比如换位思考,设想

精细加工策略:

是一种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深层加工策略

定势:

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总动力准备状态

发现学习:

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从众:

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者必要性缺乏认知与体验,跟随他人的行动的现象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是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速度和质量,性格的个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该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学习者在练习学习曲线上会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

学习者的学习曲线存在差异,但是也有共同特点,表现在:

开始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短暂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后期进步较慢,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会出现暂时的退步。

为完成原型定向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工作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2、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意识:

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应形式,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觉知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别的觉知。

气质: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方面的一种稳定的特征,即平时说的脾气、秉性、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概念:

人们对事物本身的认识,逻辑思维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

人际沟通:

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就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和情感过程

青少年个体个性发展特征

1、从少年到青年,个性逐步形成,少年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稳定性低,进入青少年期,青年的个性虽然还有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可能,但是已经相对稳定,主要标志是,1、自我意识趋于成熟,逐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能较好的进行自我教育

2、世界观萌芽于少年期,初步成型与青年初期,到青年后期进一步成熟

3、兴趣、性格、趋于稳定,能力有所提高

4、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水平提高,开始进入自觉地道德水平阶段,形成信念,知道自己行动的原则,道德理想更为现实,知行脱节的现象日趋减少

知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整体性

2、选择性

3、恒常性

4、理解性

智力发展的特征

1、一般人的智力发展自2-3岁至12-13岁呈等速发展趋势,13岁后成负加速前进,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发展速度渐减

2、智力发展速度与停止年龄,虽然有个别差异,但是与人的智力高低有密切关系,智力低的人发展速度慢,停止年龄早,反之,智力高的人,智力发展速度快,停止年龄较晚

3、智力发展大概到25岁时到达顶峰

成就动机成分包括哪些成分

成就动机指个体力求完成自己认为有价值或者重要工作,以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1、认知内驱力:

认知的内驱力以求知作为目标本身,他是指学习任务的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

指隔日用自己的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他是一种外部动机,它将成就看做赢得题为和自尊心的手段

3、附属内驱力:

是指一个人为了取得长者(教师、家长)的赞许或者认可而产生的把工作或者学习做好的需要

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验:

当面对同一时间或者情景时,经验影响人们对压力的感受

2、准备状态:

对即将面临的压力事件是否有心理准备也会影响压力的感受

3、认知评估:

认知评估在增加压力感和缓解压力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样的压力使有些人苦不堪言,而另外一些人则平静对待,这就与认知因素有关

4、性格,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感受不同

5、环境一个人的压力来源于他所处的小环境有关,小环境主要指工作单位和学校家庭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与区别

1、感觉记忆:

又称感觉登记或者瞬时登记,指外界刺激以极端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感觉记忆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存时间极短,记忆容量大,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学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2、短时记忆:

又成为操作记忆或者工作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保持时间较短大约5-20秒,最长不超出1分钟,得不到复述就会迅速遗忘,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组块,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通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3、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者精细复述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他的特点为记忆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

在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1、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上,教师应水仙垂范,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注明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育工作者、教师做过高度概括,即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这就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而且要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典范。

2、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摇篮,一个好的班集体不仅使学生习惯系统的和有目的的学习,而且得到了克服困难的锻炼,同时品尝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在班集体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群、组织性、纪律性、自制性、责任感、勇敢、和坚强等积极地人格特征,同样,在班集体中也容易克服孤独、自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

3、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过程中,要善于因人施教,大凡优秀的教师都能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一个人能否成功,将来对社会能否有贡献,仅有发达的智力是远远不够的,个人的人格特点与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吧重点放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上,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有能力立足于社会,有能力顺应社会的变化并不断进步。

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制度、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教育目的:

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他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成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体学生集体上课

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并促进学生的智力与品德发展。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社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目的的这一表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教育的目的要求培养的人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相统一。

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要求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协调发展

3、适应时代的要求,抢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重视学生多方面的培养,还要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独立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

简述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独立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

1、教师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课外辅导,教师在正常教学之外,还要针对上课的具体内容,为学生答疑解难,解决学生在课上遇到的难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时候,需要将正式上课的内容结合起来,对课上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发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的情况,教师摘到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并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要求学生进行作答,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带到具体的问题中解决,从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理论结合实际

2、给缺课和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及哦啊是对学生进行辅导,主要目的是辅优补差,针对学习差和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尤其下功夫,解决在具体教学中和联系中的难题,使他们重拾信心,赶上全班的教学进度

3、岁成绩优秀和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增加作业难度扩大之势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4、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学习目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的开展学习明确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态度,向学生将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有助于灵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叙述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原则的含义及其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教育原则的含义:

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2、贯彻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印度原则的要求

(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对学生既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他们过去的表现,也要看后来的变化和现在的表现,要看到优秀学生德不足之处,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以促进他们的转变

(2)上善救失,通过发扬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促进他们呢的品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呢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一致和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养好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发展。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是主要靠他妈呢自我教育,自我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帮助学生善于虚心听父母教师同学等各方面的意见,善于剖析和正确评价自己吗,能对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