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7361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重庆市重庆一中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重庆市重庆一中2013届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论者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从“封建政治”到“郡县政治”实质上反映的政治演化趋势是

A.从分封制到郡县制B.从诸侯分裂割据到国家统一

C.从世卿世禄制度到科举取士制度D.从宗法血缘政治到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2.《元史》卷91记载: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材料中的“都省”是指

A.行中书省B.中书省C.尚书省D.枢密院

3.“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闻外患而有所变革也。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壬寅立约”应指

A.1842年,《南京条约》B.1860年,《北京条约》

C.1895年,《马关条约》D.1901年,《辛丑条约》

4.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转折点,1919年前后的上海见证了这一伟大历史转折。

关于五四前后上海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B.五四运动后期的中心城市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D.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地

5.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同时又强调“不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就不能实行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

上述材料表明

①九一八事变是影响中共调整政策的因素之一

②中国共产党不再坚持“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③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当时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交错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④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三次建交高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直接推动第二次建交高峰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④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7.如果为下列一组大事记设计一个研究主题,最合适的是

A.拨乱反正走向深入B.政治文明取得进步

C.民主法制建设加快D.改革开放逐步展开

8.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合理的判断是

①《共产党宣言》在当时已经过时②马、恩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政权实践

③马、恩为俄国十月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④马克思主义与欧美经济政治实际紧密相连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9.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中某年的部分大事记录:

“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北非德意军队投降”“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

这一年应是(  )

A.1941年B.1942年C.1943年D.1944年

10.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对国际关系格局深远影响。

关于这两次会议相似之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讨论了处置德国的办法B.都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C.都加快了世界大战的结束D.都作出了建立国际联合组织的决定

11.1946年9月30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读了对纳粹战犯长达250页的判决书。

判决书写道:

“本法庭认为,郑重废弃以战争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必然包含战争在国际法上为非法的主张;凡策划并进行这样的战争,因而产生不可避免的和可怕的后果者,在这样做的时候,就是犯了罪”。

该法庭对纳粹战犯作出有罪判决的法理依据直接来自于

A.《国联盟约》B.《非战公约》C.《大西洋宪章》D.《波茨坦公告》

12.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相对于印巴战争、中东战争而言更具“冷战色彩”,这是因为朝、越战争

A.爆发于冷战最为剧烈的时代

B.完全符合“冷战”的所有特点

C.具有更为浓烈的意识形态对抗特征

D.都由美国率先发动,随后苏联卷入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

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

美国人石约翰曾说:

“1911年的辛亥革命的突出特点也许就是表现为惊人的不流血的事件。

”有学者认为在辛亥年革命中双方将士死亡总数为数万人,平民丧生之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重庆的辛亥革命,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流血”革命。

(注:

农历辛亥年岁末为公历1912年2月17日)

材料二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政治状况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材料三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

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

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1)据材料一说明辛亥年革命“微流血”的内涵试结合武昌起义后的革命进程,对这一特点进行阐释。

(2)材料二中的图表信息凸显出辛亥革命哪一伟大历史功绩?

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民国初年有什么表现?

你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流血”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3)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怎样的政策方针?

这体现出孙中山怎样的斗争精神?

14.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法德关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和协约国拼杀四年,造成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灾难

(1)列举一战中法德对垒的两次战役;结合大战对两国的影响,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1919—1939年

1919年6月,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

(2)从巴黎和会到慕尼黑会议,法国对德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和约》《协定》并未给欧洲带来和平?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厮杀,西欧一片废墟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说: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1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会晤阿登纳时说:

“德国和法国必须结成紧密的友谊。

只有德法之间的友谊才能拯救西欧。

1963年1月,戴高乐和阿登纳在爱丽舍宫签署《法德合作条约》,从此两国由宿敌转为盟友。

(3)为什么阿登纳和戴高乐对西欧的前途深感忧虑?

为此,他们提出了什么对策?

这对战后西欧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宗法血缘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自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题干中的“实质上”的要求,排除;“诸侯分裂割据”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不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本身,排除B项;科举制自隋朝确立,秦朝实行军功爵制,排除C项。

2.B

【解析】

【详解】

元朝时期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即材料中的“都省”,故答案为B项;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单位,排除A项;元朝没有尚书省,排除C项;枢密院是军事机构,排除D项。

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根据材料“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闻外患而有所变革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

4.D

【解析】

【详解】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上海不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地,故答案为D项。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五四运动后期,上海工人罢工,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17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

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5.C

【解析】

【详解】

从时间信息“1932年4月”可以看出,九一八事变是影响中共调整政策的因素之一;从既“抗日”又“反蒋”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交错,因此①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

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直到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才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③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或③的A、B、D项。

【点睛】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6.B

【解析】

【详解】

从图示可以看出,第二次建交高峰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联系所学可知,主要因素包括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C、D项。

7.A

【解析】

【详解】

恢复高考制度,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平反冤假错案,表明拨乱反正不断走向深入,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涉及教育、经济等,并非只是政治和民主法制,排除B、C项;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D项不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总体主题,排除。

8.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来看,马、恩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政权实践;从“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来看,说明马克思主义与欧美经济政治实际紧密相连;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

“有些地方已经过时”并不表明《共产党宣言》在当时已经过时,列宁的《四月提纲》为俄国十月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①③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C项。

9.C

【解析】

“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北非德意军队投降”“美英盟军西西里岛登陆”“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均是在1943年,所以这一年应是1943年而非其他的年代,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0.C

【解析】

【详解】

巴黎和会是在一战结束后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两次会议都讨论了处置德国的办法,都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都作出了建立国际联合组织(国联和联合国)的决定,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11.B

【解析】

【详解】

1928年的《非战公约》,主张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与材料信息相符,故答案为B项;《国联盟约》是为建立国际联盟制定的规则,排除A项;《大西洋宪章》动员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联盟,打败德、意、日侵略者,排除C项;《波茨坦公告》声明在战胜纳粹德国后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排除D项。

【点睛】

1928年的《非战公约》主要内容是:

①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②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非战公约》是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大压力下签订的,它只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不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因而公约既不能解决任何国际纠纷,更不能废除帝国主义战争。

但该公约在国际关系中对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有一定的作用,在国际法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12.C

【解析】

【详解】

“冷战”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激烈对抗,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因此更具“冷战色彩”,故答案为C项;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多次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爆发时间上不存在特殊性,排除A项;B项中的“完全符合”说法绝对,排除;苏联没有卷入这两次战争,排除D项。

【点睛】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所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9年北约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在此之后,世界形势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3.

(1)内涵:

革命发展迅速,没有剧烈的社会动乱,人员伤亡小。

阐释:

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掌握了清政府军政大权的袁世凯迫使宣统帝退位,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和平让渡政权于袁世凯。

(2)功绩:

(当亚洲地区普遍还是君主统治之时)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其建立的中华民国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表现:

北洋军阀专制、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主共和制度破坏殆尽。

联系:

革命并未彻底铲除帝国主义及各种封建势力等。

(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3)原因:

革命党人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同盟会组织涣散,对革命认识不清;客观上受形势所迫,不得已与袁世凯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相妥协。

(4)政策方针:

提出富有反帝反封建精神的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精神:

不畏挫折、与时俱进,坚持民主革命

【详解】

本题考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辛亥年革命“微流血”的内涵,可以根据“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等信息,从革命发展迅速、没有剧烈的社会动乱和人员伤亡小等方面来回答。

对这一特点进行阐释,应当联系所学从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袁世凯迫使宣统帝退位、革命党人和平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等方面来说明。

(2)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可以根据表格信息得出是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民国初年的表现,应当联系所学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主共和制度破坏殆尽等方面来回答。

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流血”革命的内在联系,可以联系所学从革命并未彻底铲除帝国主义及各种封建势力来回答。

(3)孙中山分析的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4)联系所学可知,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政策方针,包括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出孙中山的不畏挫折、与时俱进,坚持民主革命的斗争精神。

14.

(1)战役: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说明:

德国战败,经济损失惨重,德意志第二帝国崩溃;战后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战胜国法国经济损失同样惨重,国际政治地位削弱。

(2)变化:

从削弱德国(严格限制德国)到纵容德国(对德国妥协退让)。

原因:

《凡尔赛和约》严厉惩治德国,德国极力复仇;《慕尼黑协定》助长了纳粹德国侵略气焰,加速了大战爆发。

(3)原因:

战后西欧经济严重削弱,国际地位下降;美苏两极对峙,加紧争夺控制欧洲。

办法:

和解合作(联合自强)。

影响:

法德关系的和解成为战后西欧联合的关键;西欧经济政治一体化大大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

【详解】

本题考查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德关系,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一战中法德对垒的两次战役,可以联系所学从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来回答。

联系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是因为:

德国战败,经济损失惨重,战后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法国经济损失同样惨重,国际政治地位削弱。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巴黎和会到慕尼黑会议,法国对德政策从削弱德国到纵容德国。

联系所学可知,《和约》《协定》并未给欧洲带来和平的原因在于: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严厉惩治导致其复仇情绪强烈,《慕尼黑协定》则助长了纳粹德国侵略气焰。

(3)阿登纳和戴高乐对西欧的前途深感忧虑,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厮杀,西欧一片废墟”“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当时的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内容来回答。

联系所学可知,他们提出的对策是和解合作。

这对战后西欧发展产生的影响可以联系所学,从促进西欧经济发展、提高西欧国际地位等方面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