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769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6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解析部编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

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

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

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

【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

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

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

《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主题思想】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赏析】

《关雎》中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美好的画面,作者以关雎之雄雌和鸣的细节来暗喻夫妻和谐相处之道。

“关关”,雎鸠鸟在河中陆地边相互呼唤,是那么地和谐。

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子,是那么地美丽,是君子追求的对象,很喜欢的配偶。

长长短短的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

文静美好的女子,朝朝暮暮想追求她。

追求没能如愿,日夜在心头牵挂。

漫漫长夜啊,辗转反侧,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念着那位美好的女子。

长长短短的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文静美好的女子,我多么想要出现在她的面前,为她弹琴鼓瑟,使她开心,感到我对于她的亲近。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仔细细地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女子,我多么想用钟声来换取她的欢声笑颜。

《关雎》描写的是对于爱情的渴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非常之正常的事情。

少女怀有思春之心,少年也不例外。

少女对于遇见自己喜欢的人内心里就会有一种真的很想跟他接近的感觉。

在他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心里就小鹿乱撞,会非常地开心。

看不到他的时候,会在想着他到底在干什么,幻想着跟他在一起的一些事情。

正值青春年少的少年,当然也不例外,《关雎》很细腻地写出了这样的一种心里感觉,让人不禁为那位君子着急,希望他可以和淑女在幸福快乐地一起。

爱情是美好的,尤其是两情相悦的时候,在一起的时候,就感觉对方就是自己的另一半,是另一个自己。

但是那位君子又不能真正地去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压抑在心里,不能做出出格的事情,要有君子的言行,所以注定那时候的爱情只有含蓄地表达。

诗中有很多艺术手法的运用,开章的起兴的运用,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用关雎和鸣的画面触发诗人想要追求淑女的情感,引起君子的思念以及接下来的一些动作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关关”叠词起句,双声的运用有“雎鸠”、“参差”“辗转”,叠韵的运用有“窈窕”等。

这些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朗朗上口,非常容易传颂,易于流传,给人以美的享受。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起兴的句子是: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

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2、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

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

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

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

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4、对《关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5、下列对《关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睢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

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荐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三、赏析: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2、为什么要写采摘荇菜的情景?

3、“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

4、文中写了男子如何在女子面前表现?

突出了什么?

5、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6、概括《关雎》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答案】D【解析】D、“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是错误的。

【答案】A【解析】A、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答案】C【解析】C、君子是对男子的美称;

淑女是指善良、品德好的女子。

“琴瑟、钟鼓”是指乐器。

【答案】B【解析】B、形容小伙子对意中人的爱慕和追求。

【答案】D【解析】D.有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男子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借此来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

突现女子的勤劳;

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通过弹奏琴瑟和敲击钟鼓来亲近她,突出了男子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

5、全诗的线索是如何的?

发现—思念(求不得)—相会(想像中)。

诗中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

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

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引出)】

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

“《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

这一个人是谁呢?

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

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

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

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

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2、《诗经·

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

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

“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

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4、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

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类”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拿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遍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着离。

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睢》相比,《蒹葭》的情感的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理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点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分析:

《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赏析题: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4、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

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5、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6、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答案】B【解析】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应该是“虚写”。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B【解析】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

应该是“清晨”;

第二句应该去掉“翌日”。

3、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