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7947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docx

华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第一章地质

华县在中国大地构造位置上,正处稳定性的华北地台南缘,南接活动性的地槽,与扬子地台相望。

它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活动的一面,在地质条件上,显示出双重性和过渡性特征。

县境纵贯华北地台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三个三级构造单元(渭河断凹、太华台拱和金堆城台凹)。

太古界太华群至元古界蓟县系地层层序清楚,且比较齐全。

有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发育和褶皱、断裂结构发育。

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占有相当比例。

华县这一多样性、复杂性的地质条件,造成了县境内阶梯状多层次地貌,形成了丰富的矿藏资源,并成为地震危险区。

县境北部为新生界第四系、第三系沉积物,中部为太古界太华群的火山岩和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的片麻岩,南部为元古界长城系及蓟县系的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皆北东方向分布,排列有致,层序清晰。

与相邻各县相比,地层层序多,出露也比较全。

第一节地层

(1)太古界太华群

此地层分布在山前大断裂以南,金堆城大断裂以北,共7个地层组,县内出露(由下而上)其中的三官庙组、秦仓沟组、桃峪组,总厚度6012米,最早地质年龄值为25.49亿年。

三官庙组分布在柳枝镇山区的港子至杏林镇石堤峪灰池以东,长13公里,宽2—4.25公里。

岩石组合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均质混合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均质混合岩,厚421米。

秦仓沟组分布于三官庙组南北两侧,北侧自沟峪至太平峪,南侧自港子南至小敷峪,出露宽分别1—3公里、2—3.5公里,长15公里。

组成岩石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及角闪斜长片麻岩,厚1741米。

桃峪组出露零星,主要分布在沟峪至涧峪,山前大断裂以南及花岗岩体北界之间。

下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少量斜长角闪岩透镜体,厚2310米。

上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厚层状斜长角闪岩,厚1540米。

(2)中元古界长城系

自下而上为铁铜沟组、熊耳群及高山河组。

铁铜沟组主要分布在金堆西坪—老牛山—草链岭—莫胡沟一线,总出露面积为60平方公里。

岩石由厚层状石英岩夹绢云母石英片岩组成,厚度大于440米。

邻区侵入该地层中的花岗岩体的地质年龄为15.32亿年。

熊耳群分布于西坪—西川—桃园一线以北,老牛山花岗岩体以南及华台子一带。

出露面积50平方公里,总厚度5822米。

主要岩石为细碧岩、细碧玢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集块岩、凝灰岩、千枚岩、大理岩等。

高山河组分布于西坪—金堆城—桃园一线南东的广大地区,总厚度2468至4453米,分三个亚组。

主要岩石为砾岩、变质石英砂岩、白云质石英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含铁石英砂岩、板岩、白云岩等,下亚组中的板岩等时线年龄为13.94亿年。

(3)中元古界蓟县系

县境内的蓟县系仅有龙家园组,分布在金堆镇栗西一带,厚729至817米,分两个亚组。

下亚组为紫红色中厚层白云岩,上亚组为灰白、白、深灰色白云岩。

(4)新生界第三系

出露在瓜坡镇南至寺王、马峪河两侧。

其岩性为胶结—半胶结的杂砂岩及砂砾岩、桔黄色砂质泥岩、棕红色泥岩,厚度大于10米。

北部平原区,据钻孔资料,第四系黄土之下(1161.8米)的第三系地层厚3341.71米,属河流相、湖相碎屑岩建造。

(5)新生界第四系

分布在山前大断裂以北广大地区及其以南的沟谷,河流阶地。

按地质年代,分为以下几组:

下更新统三门组,分布在瓜坡镇南及南东之沟谷中,为冲积—湖积层。

由砂质粘土、粘土、砂、砂砾石组成,厚约200米,其年龄为180万年。

中更新统泄湖组,仅有底部及上部出露。

分布在瓜坡镇南及南东沟谷中的主要是致密的黄土状质粘土,夹2至9层古土壤,含钙质结核,厚62米。

分布在涧峪口沟谷中的为褐黄、灰黄、浅棕色黄土状砂质粘土,粘质砂土,夹4层古土壤,含薄层钙质结核,厚14至48米。

上更新统乾县组,仅出露该组下部之沉积层,分布在瓜坡、金惠、圣山、高塘、大明、东阳等黄土塬,厚4至29米。

为淡黄色、米黄色黄土,垂直节理,大孔发育,夹1至2层古土壤。

全新统分上部和下部。

下部广泛分布于山前平原地区,其中崩积体堆积物分布在莲花寺镇高家河至柳枝镇之间,长5400米,宽2000米,厚20至50米,组成物质为黄土、古土壤、钙质结核及砂砾石等混杂体;冲积体分布在下庙—毕家一线,与赤水—县城—柳枝一线之间,长12公里,宽2400至7000米,厚10至83米,组成物质主要为砂质卵石、砂质粘土,据碳14测定,年龄为6000年;洪积层分布在赤水—东赵—县城—柳枝一线以南至山脚处,南西至赤水—瓜坡一线,长12公里,宽2400至6000米,厚10至20米,为砂质粘土、砂砾卵石、碎石、漂石等。

上部分冲积层及洪积层。

冲积层分布在下庙—毕家—义合村一线以北至渭河、赤水—瓜坡一线之南西之涧峪。

遇仙河沟谷中亦有少量分布,厚2至40米,为砂、砂砾卵石、砂质粘土、粘质砂土;洪积层分布在山前桥峪、涧峪、石堤峪、太平峪、肖家场、沟峪、小敷峪等峪口洪积扇裙,较大者有11处,一般面积为1平方公里左右,厚5至22米,为砂砾卵石、漂石夹砂质粘土层。

第二节

本县地质构造自北而南依次为渭河断凹、太华台拱、金堆城台凹。

总的构造线方向,包括地层走向、褶皱、断裂及岩体长轴方向,皆为北东向。

唯南东部之白花岭向斜及其组成地层走向呈近东西向。

(1)渭河断凹

渭河断凹是汾渭断陷的一部分。

县境内华山山前断裂及其以北地区处于渭河断凹东部,呈北东向展布,出露地层为新生界,地表全为第四系覆盖,总体为一阶梯状地堑构造。

断裂发育:

固市—潼关大断裂通过渭河,近东西向,断西北倾,倾角55°—70°,至今仍有活动。

宝鸡—渭南大断裂纵横中部,近东西向,断西北倾,倾角为高角度。

至今仍有活动。

华山山前断裂,沿山地北麓山脚延伸,在金惠乡以西作北东西,金惠乡以东近东西向,但马峪—石堤峪一段则近南北西,倾角22°—36°,其他处倾角为60°—70°。

华山山前断裂在石堤峪以西为秦岭与黄土台塬分界,以东则与平原分界。

华山山前断裂目前仍在活动。

(2)太华台拱

位于豫西断隆北部,南以金堆城断裂为界,北以华山山前断裂为界,呈北东西展布。

为一长期隆起的构造单元。

至今仍在上升,致使秦岭北坡形成陡峻的高山和幽深的峡谷。

太华台拱总体为一后期变形的复背斜构造,所见褶皱全系片麻理的变形构造,总的褶皱背线呈北东向,向南西倾没,两翼不对称,倾角30°—50°,局部直立成倒转。

太华台拱在县境内有两条大断裂:

金堆城大断裂位于台拱南侧,走向近东西,西部转为北东向,南西延伸到蓝田县许庙。

倾向160°,倾角70°—80°,为正断层;华阳川(在华阴县境内)—港子大断裂,向东经洛南县驾鹿至河南省小河,长度大于35公里,走向正东西向,倾向160°,倾角70°—80°。

(3)金堆城台凹

位于豫西断隆南部,基底为太华群,盖层由长城系、蓟县系、新生代等构造层组成。

总体为一宽缓的复向斜构造。

褶皱主要是北部的金堆城—黄龙铺(在洛南县境内)背斜及南部的白花岭向斜。

断层主要有14条北东向及8条北西向断层带,规模较大的有金堆城北河沟断层、马路沟断层、五圣沟—南沟断层、姥姥沟断层、登家湾断层、金堆城—西坪断层带等。

第三节侵入岩

侵入岩从元古代至中生代燕山期,碱性、中性、基性、酸性岩均有产出。

燕山期是县境内最强烈的一次岩浆侵入活动。

(1)元古代侵入岩

有英碱正长斑岩体分布在大岭坡—铁炉—任家滩—苇坪以东一带,长23公里,宽0.7至3公里,岩石矿物成份为钾长石、钠长石、石英、黑云母、绿泥石、副矿物有钛铁矿、锆石、磷灰石、电气石等。

脉岩在港子、沟峪等地较发育,矿物成份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等,在沟峪有的全为钾长石组成。

(2)古生代侵入岩

金堆镇界碑石一带为辉绿岩体,金堆镇下岔一带为钠英辉绿岩体,东坪、西坪、金堆城、栗峪一带发育有辉绿岩脉,小敷峪、沟峪一带有花岗伟晶岩脉。

主要矿物成份有更钠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钛铁矿、磷灰石、绿泥石、纤闪石、绿帘石等。

(3)中生代侵入岩

有早中生代印支期碳酸岩及晚中生代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尤以后者发育,反映当时岩浆侵入活动十分频繁而且强烈。

印支期侵入岩有碳酸岩和天青石、方解石、石英脉。

前者分布在柳枝镇石家沟及金堆镇桐木沟、草坪一带,主要矿物成份为方解石、白云石、含透闪石、黑云母、磷灰石、磁铁矿等。

后者分布于柳枝镇西沟至小敷峪一线,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方解石、长石、天青石、黑云母及磁铁矿、方铅矿、黄铁矿、磷灰石、独君石、铌钛铀矿、褐帘石等。

燕山期侵入岩分5种岩体和脉岩,其中老牛山岩体北至华山山前大断裂,南至金堆城大断裂北侧,东西各至县界,主要矿物成份有斜长石、钾钠长石、角闪石、透辉石、石英、黑云母,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褐帘石、锆石、绿帘石、黄铁矿、方铅矿、白钨矿等。

金堆城岩体位于金堆镇一带,主要岩石为绢云母化花岗斑岩及云英岩化花岗斑岩,主要矿物成份为钾长石、石英、斜长石、白云母,副矿物有磁铁矿、黄铁矿、萤石、辉钼矿、磷灰石、金红石、闪锌矿、锆石、独居石、钼铅矿等。

华山花岗岩体分布于沟峪以东,主要为二长花岗岩。

主要矿物成份有斜长石、微斜长石、石英等。

副矿物繁多,主要有磁铁矿、磷灰石等20多种。

莫胡沟岩体分布在县境南西莫胡沟一带,其特征与老牛山岩体相似。

脉岩有分布于柳枝西沟至小敷峪一带的天河石柘榴石伟晶岩脉,分布于金堆木子沟的正长斑岩脉,分布在金堆大栗西南西的煌斑岩脉,分布于金堆桃园、栗峪河东山坡的正长岩脉,分布于金堆鲁家沟及柳枝西沟、石家沟一带的花岗斑岩脉等。

第二章地貌

华县地势南高北低,相差悬殊;地貌分区明显,类型复杂多样。

南部高耸着逶迤不断的山地,峰峦迭嶂,高峻挺拔,占全县总面积的59.9%。

北部陡直而降,为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平原,沃野平川,一望无际。

二者之间为山前洪积扇,背山向川,波状起伏。

山外西南部高亢的黄土台塬,塬面破碎,沟壑纵横。

山地与其它几种地貌类型以秦岭北麓东西向深大断裂面为界,南侧地壳不断上升,北侧相对下降,使地势南北高差悬殊。

平原最低处海拔334米;山地最高峰海拔2646米,相对高差达2312米。

山地和平原呈东西向延伸,洪积扇和台塬因受河流切割,多呈南北向的条带,所以群众说“南北走,有上有下;东西走,有沟有岔”。

第一节山地

县境南部的山地面积675.0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9%。

属秦岭东段的华山山地,主要由片麻岩、石英岩和花岗岩组成。

群山拔地而起,高而险峻,海拔530至2646米,绝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

位于华县与洛南县交界处的草链岭海拔2646米,是本县也是渭南地区最高峰。

山脊线呈北东向,是渭河与南洛河的分水岭。

主脊线南西自华县、渭南市、蓝田县交界处的箭峪岭(2449米),经西涧峪东岔脑(2403米)、草链岭、老牛山(2540米)、小敷峪脑(2491米)、笔尖山(2303米),至华县与华阴交界处的老爷岭(2250米)。

主脊线中段高,向南西、北东方向递降。

主脊线北坡面积较大,挤压、褶皱及断裂发育,山势高耸,断崖壁立,以陡峭的三角崖面与黄土台塬和山前洪积扇直接相连。

南坡面积较小,山势也较北坡趋缓。

山地内沟谷发育,一公里以上的共574条,总长1249公里,多呈北西向展布,与主脊线相垂直。

其中较大的称峪道,在北坡自南西至北东主要的峪道依次有黄鹿峪、西牛峪、东牛峪、西涧峪、东涧峪、李峪、乔峪、马峪、石堤峪、太平峪、潭峪、小敷峪、白崖峪、沟峪等及大敷峪局部。

最长的为石堤峪,直线距离17.5公里,一般直线距离均在10公里以上。

这些峪道,沟狭谷幽,多呈“V”形。

南坡的峪道有杨家河、嵩坪川,文峪、大栗西、栗峪等。

与北坡峪道相比,沟谷较宽,呈“U”形。

第四节平原

县境北部的平原系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北界各是方山河、赤水河和渭河,南界大体在陇海铁路一线。

面积236.3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1%,海拔334至350米。

其中包括渭河漫滩阶地、一级阶地、残留的小部二、三级阶地。

1.河漫滩及漫滩阶地。

大体位于渭河防护大堤以北,由全新统粘质沙土及沙组成。

西高东低,地势平坦,比渭河水面高出0.7至7米,常被洪水淹没。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后,渭河上游挟沙在华县段河床淤积,滩地逐渐淤高。

2.一级阶地。

北接河漫滩及漫滩阶地,南接山前洪积扇。

阶面平坦,分布连续。

南高北仰,中间低洼,低于北部河漫滩及漫滩阶地2至4米,当地称之为“夹槽地区”,极易受内涝积水为害。

由全新统早期粘质砂土、沙及沙砾石组成,局部沼泽盐碱化较甚。

3.二、三级阶地。

分布在圣山、高塘、大明的涧峪河、遇仙河两侧,呈北西向条带状。

二级阶地阶面微倾向河谷,前缘高差5至10米,由上更新统黄土、沙卵石组成。

三级阶地阶面起伏,前缘高差20至30米,组成物质为中更新统上部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及砂砾卵石层。

第四章水文

本县有着较为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据计算,地表水年径流量22498万立方米,地下水年综合补给量为24864万立方米。

扣除重复水量,水资源总量为每年30394万立方米,全县每人平均929.1立方米,每亩耕地平均727.1立方米。

水资源利用条件较好,山区为水源涵养区,岭北有11608万立方米的径流量,沿沟谷自高而低流向川塬农业区;山前各峪口,利于建设水库,灌溉农田;平原地下水埋藏浅,富水性强,是理想的井灌区;北部渭河客水为发展提水淤灌、改良土壤创造了条件。

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耕地和人口分布不够协调。

以地表水为例,山区岭南产水量每年9196万立方米,占全县地表水的40.9%,而人口只占全县人口的4.3%,耕地只占全县耕地的2%。

径流量的丰枯变化更为突出,岭南丰水期水量为枯水期的3.2倍,岭北为3.7倍。

径流在年内的分配多集中于9、10两个月,而11月到来年3月占不到年径流量的10%,致使旱涝灾害经常在年内交替出现。

卷三自然地理志第四章水文第一节地表水

第一节地表水

地表水年径流量为22498万立方米,径流深198毫米,径流系数为0.26。

山区是地表水的集中产地,年径流量是20804万立方米,其中岭南9196万立方米,岭北11608万立方米,分别占全县年径流量的40.87%和51.6%。

台塬区年径流量1385万立方米,沿山区为309万立方米,分别占全县年径流量的6.16%和1.37%。

地表水基本属重碳酸型水,pH值6.9—7.6,总矿化度84—415毫克/升,总硬度8.41—16.32(德国度),大部分为弱软水,个别水样为极软水,耗氧量0.72—1.88毫克/升,一般都在2毫克/升以下。

氧化物最大含量为24.11毫克/升,氟含量低于1毫克/升。

地表水水体主要是河流,全县十几条河流均属黄河流域的渭河及南洛河水系,两大水系以山地分水岭为界。

岭南主要有蒿坪川、文峪河及大栗西河、栗峪河,自北向南汇入南洛河,流域面积228.77平方公里;岭北较大河流有赤水河、遇仙河、石堤河、罗纹河、沟峪河等以及方山河局部与大敷峪河局部,由南向北流入渭河,流域面积877.17平方公里。

岭北各河流经平原时,河床高出地面2至3米,形成“悬河”。

全县河道比降在山区陡达51‰至135‰,平原区缓为2.4‰至5.35‰。

境内河流的平面形状多为狭长形平行分布。

汛期洪水暴涨暴落,经常出现洪峰;枯水期大多断流。

过境客水渭河及境内几条主要河流的情况,分述如下:

渭河为过境河流,由赤水镇三张村西入境,经台台村西向北,自辛庄乡小涨滩到侯坊乡王里渡、下庙乡滨坝、吊庄,到毕家乡北刘,向东经拾村、北拾,至方山河口出县。

渭河华县段长47.25公里,河道比降1.2‰,河床平时宽1200米,洪水期可达2900米。

年平均径流量84.9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95.8立方米/秒,年最大平均流量615立方米/秒(1964年),年最小平均流量194.3立方米/秒(1972年)。

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秒(1954年8月),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800立方米/秒(1898年)。

1949年至1984年,出现2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91次,其中4000立方米/秒以上27次,5000立方米/秒以上的8次。

每年的1、2、3月渭河流量最小,一般为5立方米/秒,1972年最小流量仅为0.9立方米/秒。

渭河为多泥沙河流,据华县水文站记载,多年含沙量15%左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97亿吨。

1978年8月29日,实测含沙量最高达86.5%。

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后,因受回水影响,泥沙淤积更为严重,河床高出地面2至3米。

1960年至1973年,渭河华县段淤积达3.67亿立方米。

渭河华县段为弯曲性河道,曲流发达。

河道横向变化显著,渭河在历史时期曾由夹槽地区流过,平面向北摆动范围约一万米左右。

近100多年,河道忽南忽北,屡有变迁。

1960年以后,渭河河床一直南移,1960年至1964年,滩地塌岸严重,有7300多亩耕地崩入河内,1981年与1958年相比,渭河华县段由过去的三大湾变成五大湾,全县有1.9万亩耕地抛向河北。

1985年以后,渭河又开始北移,形成了六大湾。

赤水河发源于山地北坡,由箭峪河和涧峪河汇聚而成。

箭峪河古名竹水,又名大赤水,发源于箭峪岭下的海棠沟,出峪口不远即进入本县东阳乡境内。

其支流有渭南境内的羊峪、葫芦峪、黑掌峪和本县境内的黄鹿峪、西牛峪等水。

涧峪河古名灌水,又名小赤水,发源于东涧峪和西涧峪,分东西两道北流至涧峪口黑虎洞汇流后,先后纳东牛峪、处仁峪、李峪、霸王沟等水,流至圣山乡武家堡与箭峪河汇合,这以下即称赤水河。

赤水河向北流经陇海铁路、西潼公路后,沿渭南、华县交界处北流,于赤水镇三张村西注入渭河。

赤水河主河道长41.1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为247.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1%,多年平均径流量5110.7万立方米,平均流量1.621立方米/秒,汛期最大洪水流量为1914年的910立方米/秒。

平均年输沙量为8.13万吨。

赤水河水量充沛,具有开发价值,上游已建有西牛峪、箭峪两座水库。

遇仙河历史上曾叫过符禺水、乔谷水、招水等。

发源于大明乡桥峪老牛山下,出峪后沿大明、金惠两乡交界处西北流,经大明乡高楼、孙堡、王崖村等,过陇海铁路后,经赤水镇南会、北会、庵门前向北流,再经河涨村、北杜村、至辛庄乡小涨村渭河大堤以北流入渭河。

其支流有金堆峪、小峪、车夫峪、刘家沟诸水。

流域面积158.14平方公里,干流长41.47公里,平均比降3.94%,多年平均径流量2629.7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834立方米/秒,汛期最大洪水流量是1937年的512立方米/秒。

干流上修有桥峪水库,支流上有小华山等水库。

石堤河又名沙河,历史上还有石桥水之称。

发源于杏林镇石堤峪内五里场秦岭架,出峪后,流经杏林镇磨村、瓜坡镇寺门前,又北经东赵乡北沙、华州乡宜合堡、侯坊乡贾新堡,至湾柳村,穿渭河大堤河口桥入渭河。

支流有马峪、泉沟、五龙沟等水。

流域面积188.68平方公里,干流长36.76公里,平均比降3.62%,多年平均径流量2748.7万立方米/秒,平均流量0.872立方米/秒。

据调查,汛期最大洪水流量为338.3立方米/秒。

支流上已建成冀家河、泉沟两座水库。

罗纹河发源于莲花寺镇小敷峪,出峪后沿少华乡与莲花寺镇交界处北流,经罗纹镇进入下庙乡后,经安家桥折向东北注入渭河。

其支流有太平河、潭峪河等。

流域面积151.92平方公里,干流长32.75公里,平均比降5.08%,多年平均径流量1783.1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565立方米/秒。

罗纹河的支流太平河发源于杏林镇太平峪,1959年以前经少华乡西寨、何巷、东关、罗村,下庙乡车堡、吊庄直接入渭。

因为悬河沙堤,河身弯曲,水流不畅,经常在罗村北决口泛滥成灾,故于1960年后,改由西寨南折向东,经大小少华镇汇入潭峪河,变为罗纹河的支流。

沟峪河发源于柳枝镇沟峪,经李家堡出峪后,北经吝家河、中镇堡,1974年前注入渭河。

流域面积74.68平方公里,河长17.76公里,平均比降7.15%,多年平均径流量462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146立方米/秒。

1951年以前,沟峪河由老西潼公路北500米处转弯折向东北,流入方山河。

195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动员民工,将沟峪河从转弯处改道直通渭河。

1974年至1975年,因沟峪河堤未加高培厚,为防止渭河到灌。

而将河口堵死。

此后沟峪河水没有出路,涌入二华排水干渠。

文峪河又名金堆河,发源于金堆镇老爷岭的上岔和西川的干沟,曲折南流,经高家街、金堆城、白花岭、邓家湾、铁楼、车家台,至罗涧进入洛南县境,汇入南洛河。

县内流域面积89.01平方公里,河长23.1公里,平均比降1%,多年平均径流量3453.6万立方米;平均流量1.095立方米/秒。

蒿坪川河又名苇坪河,发源于金堆镇东坪的蜈蚣沟、东沟和西坪的八里坡寻马道,向南流经汪家院、瓦房沟、任家滩,过武家院进入洛南县境,入南洛河。

县境流域面积98.4平方公里,河长17.4公里,平均比降1%,多年平均径流量3959.88万立方米,平均流量1.256立方米/秒。

另外,县境内往昔亦曾有过几处湖泊。

如北宋熙宁五年(1072)少华山崩,其下水出,附近河流注入,遂成一水深数十丈、水面数百顷的湖泊,名白崖湖,又名移山潭。

其址位于今柳枝镇张家桥村。

直至清末,湖面仍“周回百亩”(《华州乡土志》),以后,水势渐小。

解放后,引水他流,白崖湖已成为一片良田沃野。

卷三自然地理志第四章水文第二节地下水

第二节地下水

本县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12787.36万立方米/年,河流入渗8610.31万立方米/年,渠水入渗1892.11万立方米/年,田间灌溉入渗1575.05万立方米/年。

总埋藏量(综合补给量)为24864.83万立方米/年,其中平原区为14923.68万立方米/年,占埋藏总量的60%,台塬区和山区的地下水综合补给量分别为5049.85万立方米/年、4891.3万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12006.15万立方米/年,其中台塬区为2279.74万立方米/年,平原区为9726.41万立方米/年,山区地下水无开采价值。

地下水按其水力性质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潜水埋藏较浅,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入渗两种,是本县地下水的主体。

按照每小时涌水量的大小,可将全县分为4级含水区:

水量大于100立方米/小时为强富水区,30至100立方米/小时为富水区,5至30立方米/小时为弱富水区,2至5立方米/小时的为极弱富水区。

承压水埋藏较深,一般在41至164米之间,也可按其涌水量的大小,分为4级含水区,即每小时涌水量30至100立方米的为强富水区,20至50立方米的为富水区,10至20立方米的为中等富水区,5至10立方米的为弱富水区。

各区域的埋藏及分布状况见下表:

华县地下水埋藏分布状况表

┏━━━━━━━━━┳━━━━━━┳━━━━━━━┳━━━━━━━━━━━━━┳━━━━━━━━━━━━━┓

┃┃┃┃埋藏状况┃┃

┃┃┃┣━━━━━━┳━━━━━━┫┃

┃水文地质区┃水力性质┃富水性分级┃┃┃分布┃

┃┃┃┃深度(米)┃厚度(米)┃┃

┣━━━━━━━━━╋━━━━━━╋━━━━━━━╋━━━━━━╋━━━━━━╋━━━━━━━━━━━━━┫

┃┃潜水┃极弱富水区┃—┃—┃河谷阶地┃

┃┣━━━━━━╋━━━━━━━╋━━━━━━╋━━━━━━╋━━━━━━━━━━━━━┫

┃山区┃┃┃┃┃┃

┃┃承压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