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8632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凉州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凉州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凉州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凉州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凉州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凉州词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凉州词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凉州词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凉州词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凉州词教案.docx

《凉州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州词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凉州词教案.docx

凉州词教案

凉州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

学法,即:

读通-读懂-读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并懂得当

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难点:

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

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作者简介。

二、深入理解

读通诗歌

1、学生齐读课文

2、出示生字,学生分析字形、组词并书写。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

rènqiāng

仞羌

3、出示多音字:

4、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

5、齐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积累字词,并能通顺的按节奏朗读课文。

读懂诗歌

1、指名读文,其他学生听,找出错误并纠正。

2、解释重点字词,学生批注理解。

黄河远上:

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

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何须:

何必。

怨:

埋怨。

度:

度过。

3、小组讨论交流:

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

4、归纳汇报。

5、分组读文。

理解课文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读透诗歌

1、指名读文。

2、学生小组交流:

“杨柳”有何含义?

“何须怨”是什么意思?

谁不必怨谁?

为何要“怨”?

3、小结:

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

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4、齐读诗歌。

让学生了解古诗中蕴含的道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

诗的首句由近及远眺望黄河,描绘出黄河汹涌澎湃的壮观画面;词句突出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第三句递转,引入羌笛所奏《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最后一句道出玉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

整首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消极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四、课外延伸:

1、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珍惜幸福生活。

2、学生试背课文。

3、小练笔:

用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2、背诵并默写古诗。

六、板书设计

见:

河城

凉州词听:

羌笛对戍边士卒的同情想:

不度

课后反思: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

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

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

浅。

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

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

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它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

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

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

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

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凉州词》教学设计

一、引入,解题,了解诗人

师: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

生:

母亲河。

师:

板书“母亲河”。

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

?

师:

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

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

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

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

你们知道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吗?

生:

交流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边塞诗”的知识。

师补充并板书:

曲调名、边塞诗

二、以读为主,探究学习

师:

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说说怎样学习古诗?

出示方法: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

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生:

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评价。

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

播放朗读,以作示范

全班齐读。

过渡语: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为什么?

谁来读一下?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

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

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看一看:

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你有什么感受?

4、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句吗?

5、读一读:

师:

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

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过渡:

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

诗人将目光移动,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

“一片孤城万仞山”。

师:

读读这句,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

为什么?

交流:

“孤”、“仞”、“一片”

教师补充玉门关的资料

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

小结过渡:

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齐读这两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理解较难。

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哪些字词较难理解?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补充资料:

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

“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

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

“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你能走近诗人的心里,猜猜他想说什么吗?

师:

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

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

――读

师:

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

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整体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拓展阅读

师:

板书“母亲河”。

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

?

师:

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

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

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

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

你们知道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吗?

生:

交流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边塞诗”的知识。

师补充并板书:

曲调名、边塞诗

二、以读为主,探究学习

师:

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说说怎样学习古诗?

出示方法: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

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生:

自由读诗,用铅笔划节奏。

生甲读,评价。

生乙读,再评价,老师点评。

播放朗读,以作示范

全班齐读。

过渡语: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

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

为什么?

谁来读一下?

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师:

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

好!

让我们像这位同学那样读!

2、看一看:

想看看黄河吗?

播放黄河课件。

3、你有什么感受?

4、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句吗?

5、读一读:

师:

为了读出这句诗的气势,我们最好能够站起来读,愿意的,请站起来!

好,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过渡:

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

诗人将目光移动,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

“一片孤城万仞山”。

师:

读读这句,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

为什么?

交流:

“孤”、“仞”、“一片”

教师补充玉门关的资料

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

小结过渡:

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齐读这两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理解较难。

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哪些字词较难理解?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补充资料:

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

“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

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

“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你能走近诗人的心里,猜猜他想说什么吗?

师:

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

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

――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