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评价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8786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2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防洪评价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洪评价报告.docx

《防洪评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洪评价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防洪评价报告.docx

防洪评价报告

 

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1任务缘由

1.1任务由来

杨庄至双龙220KV单回送电线路工程是江苏省进行电网改造、缓解我省用电紧张的重点项目之一,线路起始于杨庄电厂,经金沟进入220KV双龙变,途中横跨淮河入海水道(桩号12+500)和入江水道(桩号43+300)。

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滩面上分别布置了2座(61#~62#)和9座(122#~130#)铁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条:

“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述防洪要求审查同意。

”为此,项目设计单位徐州电力勘察设计院委托我院承担220KV杨双送电线路工程跨越淮河入海水道和入江水道的洪水影响评价工作。

1.2洪水影响评估内容

根据防洪法及水法有关规定,洪水影响评估应当提出工程对洪水的影响、洪水对建设项目的影响,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本项目的洪水影响评价内容如下:

1、建设项目对堤防安全和河道行洪安全的影响;

2、建设项目对工程管理和堤防交通的影响;

3、建设项目对航运的影响;

4、建设项目对背水侧堤防管理范围内的影响;

5、建设项目工程施工对防洪的影响;

6、河道规划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7、河道行洪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2评价依据

2.1法规、规范、规程与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6;

4、《防洪标准》(GB50201-94);

5、《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6、《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

7、《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JC30-2002);

8、《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利部、国家计委水政[1992]7号;

9、《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1997、7;

10、《江苏省流域性、区域性水利工程调度方案》,1994;

11、“关于印发《江苏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的通知”,苏水政[2002]34号;

12、《河道管理范围内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水利部办建管[2004]109号,2004、7。

2.2参考资料

1、《220KV杨双单回线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及附图》,徐州电力勘察设计院,2004.5;

2、《220KV杨双单回线路工程铁塔基础设计图》,徐州电力勘察设计院,2004.5;

3、《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利部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1998.7;

4、《淮河入江水道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1992.4;

5、《江苏省防汛防旱手册》1999.9;

6、《淮阴市防汛防旱手册》1997.5;

7、《江苏省近期防洪规划》,江苏省水利厅,2003.9。

3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3.1设计水位和流量的计算方法

3.1.1设计水位的计算方法

设计水位计算方法如下:

采用项目跨越区段内断面位置附近的闸、河道设计和规划(或实测)水位,用内插法推求建设项目跨越处的水位。

3.1.2设计流量的采用

采用建设项目跨越区段内河道的设计流量或实测流量。

3.1.3跨越断面附近闸、河道的设计和规划的水位、流量

断面附近闸、河道的设计、规划水位和流量的确定,所依据的基本资料有:

水利部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1998年7月编制的《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1992年4月编制的《淮河入江水道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苏省水利厅2003年9月编制的《江苏省近期防洪规划》。

3.2河道壅水计算方法

依据《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进行壅水高度和壅水曲线计算。

1、塔前壅水

塔前最大壅水高度计算公式如下:

△Z=η(

m2—

02)

式中:

η—系数,反映河滩路堤阻断流量(Q阻)与设计流量(Q设)的比值。

时,η取0.05。

Q设—设计流量,Q设=Q泓+Q滩;

o—断面平均流速,

o=

,ωo=ω泓+ω滩;

m—塔下平均流速(m/s)。

当土质为中等土时,

m=

×EMBEDEquation.3

Q泓(滩)阻=

×Q泓(滩)K=

ω、

—分别为泓滩的过水面积、湿周;

om—天然水位下塔下平均流速,

om=

Qom—天然水位下塔下通过的设计流量(m3/s),Qom=Q设—Q滩阻—Q泓阻;

ωom—天然水位下塔下过水面积(m2),ωom=

ωo—ω槽阻—ω滩阻;

ωj—塔下净过水面积,取天然水位下塔下过水面积,即ωj=ωom。

2、塔下壅水

塔下壅水高度△z′,一般情况下近似采用塔前最大壅水高度△z的一半,即0.5△z。

3、壅水曲线全长

根据水力学明渠恒定流水面曲线长度的分段求和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L=

式中:

I—水面比降;I=

z水位—相邻两断面的水位差。

L—相邻两断面的长度。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3.3河道冲刷深度计算方法

塔基的冲刷计算与桥梁墩台的冲刷计算相同,包括一般冲刷和局部冲刷。

一般冲刷计算根据河床泥沙的组成分为非粘性土河床与粘性土河床,根据河床的断面型式及水流的漫滩情况又分成河槽、河滩部分冲刷。

根据徐州电力设计院提供的《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洪水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揭示,工程位置处的滩地和泓道土质均为粘土。

依据《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JC30-2002),进行冲刷计算。

3.3.1一般冲刷计算

粘性土河床的公式如下:

1、河槽部分

 

式中:

hp——桥下河槽一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Q2——桥下河槽通过的设计流量(m3/s);当桥下河槽能扩宽至全桥时,Q2=Qs;当桥下河槽不能扩宽时,

Qs是设计流量(m3/s),Qc是天然河槽流量(m3/s),Qt是天然状态桥下河滩部分通过流量(m3/s);

Ad——单宽流量集中系数,其中

式中Bz和Hz都是造床流量下的河槽宽度(m)和平均水深(m);

μ——桥墩水流侧向压缩系数,根据《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表7.3.1-1的规定,取μ=1.0

hvm——桥下河槽最大水深(m);

hcq——桥下河槽平均水深(m);

d——河床泥沙平均粒径(mm),根据《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洪水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成果,d分别取0.011mm、0.008mm;

2、河滩部分

河滩的一般冲刷公式如下:

式中符号意义同前。

其中d分别取0.02mm、0.008mm。

3.3.2局部冲刷

塔基局部冲刷按桥墩局部冲刷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时,

时,

式中:

hb——桥墩局部冲刷深度(m);

——墩形系数,圆形取1.0;

B1——桥墩计算宽度(m);

IL——冲刷坑范围内粘性土液性指数,入海水道取0.26,入江水道取1.04。

V——一般冲刷后墩前行进流速(m/s),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4工程概况

4.1项目概况

4.1.1防洪标准

根据《220KV杨双单回线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及附图》,按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有关规定,220KV杨庄电厂至双龙变送电线路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4.1.2线路路径

由杨庄电厂二期出线,跨越220kV杨庄电厂~淮阴变双回线后,左转穿废黄河,至西湖南右转跨京杭运河后,平行220kV杨上线架设。

市区内经老庄、高庄至徐庄向南占用110kV杨越线通道跨越500kV任上II线跨在建徐淮盐高速公路。

经武墩村东侧右转向南方架设,经武墩镇东侧、胡庄、跨越500kV任上I线、500kV堡上双回线、跨在建宁淮高速后平行宁连公路向西南方架设。

在宁连公路东侧700m左右处跨越入海水道、跨越苏北灌溉总渠。

过总渠后经高庄、小李庄、罗子李、在沟徐庄右转,至小王庄向正南方架设,经朱坝镇东侧曹安村附近后向西南方架设。

经高庄、前淮徐庄、懂傅庄至南泽河进入金湖县。

由西野场向东南方经杨庄、高庄、小王庄、红卫队、大庄、至于庄左转至三河大坝北端,沿大坝东侧向南架设,至新寨村右转跨越入江水道,平行老三河架设至桥河口北,右转经新建、宝应湖农场至运西农场接入220kV双龙变。

线路全长约90.4km。

(详见线路路径图)

4.1.3塔基布置形式

4.1.3.1淮河入海水道

220KV杨双单回送电线路工程在宁连Ⅰ级公路东侧700m(12+500)处跨越入海水道,与泓道基本垂直穿过,跨越入海水道长度为580m。

在入海水道滩面上共布置铁塔2座(61#~62#),呼高均为35m。

距北堤脚62m处布置61#铁塔,距南堤脚26m处布置62#铁塔。

铁塔基础结构形式:

灌注桩基础,灌注桩长为14m,地面以下桩长10m,地面以上4m,桩直径均为1.2m,每个塔基由四根灌注桩组成,呈长方形布置,灌注桩间距6~7m。

灌注桩桩顶均高出自然地面4.0m,然后上接塔架。

4.1.3.2淮河入江水道

220KV杨双单回送电线路工程在金湖县城以东约7km处跨越入江水道,分别从入江水道左右堤桩号42+600和40+000处穿过,与河道基本垂直,跨越河道长度3124m。

在入江水道滩面上共布置铁塔9座(122#~130#),呼高分别为30m、35m。

9座铁塔均布置在东西偏泓之间的滩地上,其中122#塔基距东偏泓西河口80m,130#塔基距西偏泓东河口30m。

铁塔塔基结构形式与入海水道相同。

4.2土质情况

4.2.1淮河入海水道

220KV杨双线路工程跨越入海水道处(桩号12+500),位于淮安市清浦区境内。

根据《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线路入海水道沿线地表均为农田,地形起伏不大。

地貌属黄泛冲积平原。

工程位置处根据土层岩性、成因、时代、分布、埋藏条件,结合物理力学指标,将自然地面以下15m深度内土层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

自上而下大致描述如下:

1层:

高程10~4.94m为粘土或粉质粘土(地表以下0.4m为耕植土)。

灰黄色、暗黄色,可塑~硬塑状,含Fe、Mn结核。

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

2层:

高程4.94~4.44m为粉土。

黄色,密实状。

湿,无光泽。

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和韧性低。

3层:

高程4.44~2.70m为粉质粘土或粘土。

安黄色、黄褐色,可塑状。

稍有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4层:

高程2.70~0.84m为粉土。

黄色。

中密状。

湿,无光泽,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和韧性低。

5层:

高程0.84~-1.86m为粘土或粉质粘土。

灰黄色,硬塑状,局部夹贝壳,底部夹礓结石。

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

6层:

高程-1.86~-4.76m为粉土。

黄色,密实状。

湿,无光泽,摇震反应迅速,干强度和韧性低。

7层:

高程-4.76~-5.76m为粉质粘土或粘土。

安黄色,青灰色,硬塑状,含Fe、Mn结核。

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

孔深15米未揭穿。

各层土的详细分层界限详见综合柱状图,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

4.2.2淮河入江水道

220KV杨双线路工程跨越入江水道左堤桩号42+600、右堤桩号40+000,位于金湖县境内,线路沿线地表均为行洪滩地,地形起伏稍大。

地貌属滨湖圩田平原。

工程处根据土层岩性、成因、时代、分布、埋藏条件,结合物理力学指标,将自然地面以下15m深度内土层分为4个工程地质层,自上而下大致描述如下:

1层:

高程5.87~4.27m为淤泥质粘土。

灰色,流塑状,夹草根等腐植物。

有光泽。

稍有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

2层:

高程4.27~-2.13m为粘土。

灰黄色(局部底部变青灰色),可塑~硬塑状。

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高。

3层:

高程-2.13~-5.43m为粉质粘土。

灰黄色,硬塑状。

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4层:

高程-5.43~-9.24m为粘土。

灰黄色,硬塑状。

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高。

孔深15m未揭穿。

各层土的详细分层界限详见综合柱状图,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详见《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

 

 

土层描述

标准贯入击数

比重

湿

液限

塑限

砾-

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粒

粘粒

内摩

擦角

压缩模量

承载力特征值

N63.5

Gs

W

ρ

ρd

e

Sr

WI

WP

IP

IL

>2/2-0.5m

0.5-0.25mm

0.25-0.075mm

0.075-

0.005mm

0.005

mm

d50

---

C

φ

αV1-2

Es

fak

%

g/cm3

g/cm3

%

%

%

%

%

%

%

%

%

mm

KPa

“.”

MPa-1

Mpa

Kpa

1

灰黄色可塑~硬塑状粘土或粉质粘土

8

2.74

24.6

2.01

1.61

0.70

96

37.6

20.1

17.5

0.26

0.0

0.0

1.2

58.2

40.6

0.020

粘土

52

16

0.26

6.39

200

2

黄色密实状粉土

22

2.70

27.0

1.96

1.54

0.75

97

26.1

19.4

6.7

0.0

0.0

22.9

71.3

5.8

0.050

粉土

6

22

18.00

190

3

暗黄色可塑粉质粘土或粘土

7

2.73

29.8

1.92

1.48

0.84

97

38.3

22.6

15.7

0.46

0.0

0.0

0.1

62.6

37.3

0.011

粉质粘土

34

19

0.29

6.43

180

4

黄色中密状粉土

2.70

30.2

1.92

1.47

0.83

98

28.1

20.3

7.8

粉土

5

20

15.00

150

5

灰黄色硬塑粘土或粉质粘土

2.74

23.7

2.02

1.63

0.68

96

36.7

19.9

16.8

0.23

粉质粘土

58

17

0.23

7.23

280

6

黄色密实状粉土

18

2.70

26.4

1.98

1.56

0.72

98

25.1

19.1

6.1

0.0

0.0

16.7

75.3

8.0

0.052

粉土

6

22

18.00

180

7

暗黄色硬塑粉质粘土或粘土

2.73

28.8

1.97

1.53

0.78

100

42.5

24.9

17.6

0.22

0.0

0.0

0.0

78.0

22.0

0.018

粘土

44

20

0.22

7.81

250

表4-1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洪水评价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

 工程负责人:

      校核:

        审核:

 

表4-2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江水道洪水评价地基勘探试验成果采用表

土层描述

标准贯入击数

比重

湿

液限

塑限

砾-

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粒

粘粒

内摩

擦角

压缩模量

承载力特征值

N63.5

Gs

W

ρ

ρd

e

Sr

WI

WP

IP

IL

>2/2-0.5m

0.5-0.25mm

0.25-0.075mm

0.075-

0.005mm

0.005

mm

d50

---

C

φ

αV1-2

Es

fak

%

g/cm3

g/cm3

%

%

%

%

%

%

%

%

%

mm

KPa

“.”

MPa-1

Mpa

Kpa

1

灰色淤泥质粘土

1

2.74

41.7

1.80

1.27

1.15

99

41.0

23.1

17.9

1.04

0.0

0.0

0.0

52.8

47.2

0.008

淤泥质粘土

6

7

0.80

2.65

65

2

灰黄色可塑~硬塑状粘土

6

2.74

26.9

1.99

1.57

0.75

99

38.9

21.0

17.9

0.33

0.0

0.0

0.0

53.2

46.8

0.008

粘土

45

16

0.24

7.12

170

3

灰黄色硬塑状粉质粘土

2.72

20.1

2.08

1.73

0.57

96

31.0

17.1

14.0

0.21

0.0

0.0

8.0

55.5

36.5

0.018

粉质粘土

25

20

0.21

7.29

280

4

灰黄色硬塑状粘土

2.74

25.0

2.02

1.62

0.70

98

39.4

20.1

19.3

0.25

粘土

68

21

0.15

10.80

280

工程负责人:

      校核:

        审核:

5河道概况

5.1河道、堤防现状及规划状况

5.1.1入海水道

淮河入海水道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安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

干河西起洪泽湖二河闸,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向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3.5km。

其主要作用是与现有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分淮入沂等工程共同分泄洪泽湖以上15.8万km2的来水,还兼顾渠北地区1710km2的排涝,为改善环境、结合航运创造条件。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于1998年10月开工,经过5年的建设,工程于2003年汛前基本完成,当年投入运行使用,最大行洪流量1870m3/s,在2003年的淮河大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正在进行块石护坡等灾后重建完善工程建设。

依据《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远期按洪泽湖300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流量7000m3/s,采取开挖深槽筑堤行洪;近期工程在远期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采取泓滩结合,设计行洪2270m3/s,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目前的40~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并将渠北地区的排涝标准从现状的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自排加抽排)。

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两堤中心距运西段为580m,近期工程为单泓布置,远期工程将滩面部分挖成深泓,扩大河道行洪能力。

220KV杨双线路跨越淮河入海水道在堤防桩号12+500处,位于运西段,其上游桩号3+500处为二河新泄洪闸,下游桩号29+500处为淮安枢纽。

工程断面近期工程北堤顶高程为14.88m,北堤堤顶宽8.0m,南堤顶高程为15.38m,南堤堤顶宽38m,堤坡、泓坡边坡均为1:

3,泓道底高程4.0m,底宽32.5m。

泓道中心线距北堤南堤肩长约为440m,距南堤北堤肩长约为110m。

线路跨越入海水道长度约为580m。

远期工程堤顶高程为南堤17.6m,北堤17.1m,南堤顶宽10.0m,北堤顶宽8.0m,泓道底宽266m,泓底高程为2.31m,滩地宽为192.4m,滩地高程为8.0m。

200kV杨双线路在入海水道滩面上共布置铁塔2座(61#~62#),呼高均为35m,线路跨越附近范围内的堤身和河道无其他水工建筑物(详见断面布置图)。

5.1.2入江水道

淮河入江水道上起洪泽湖三河闸,下至长江三江营,全长157.2km,落差约11m,是洪泽湖以下的淮河干流,承担排泄淮河洪水的主要任务,兼有除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

淮河入江水道建有三河闸、金湖、高邮湖、归江河道四个梯级,分上、中、下三段,220KV杨双送电线路在上段范围内跨越。

上段自三河闸至高邮湖施尖,河长57.8km,建有三河闸、金湖二个梯级控制,左右堤防总长度158.1km。

左堤由蒋坝船闸起,经三河北堤、三河拦河坝、改道段东堤、淮南圩堤、大汕子隔堤退水闸止,长98.4km,堤顶高程15.2~12.0m,顶宽6.0~14.0m;右堤自三河闸至利农河尾闸,长67km,堤顶高程15.2~11.0m,顶宽6.0~14.0m。

堤防按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超高3m,顶宽6~8m,有7~10m的平台。

三河闸至尾渡长2.9km,两岸为岗地,河槽切割较深,局部河底高程达-7.0m,尾渡以下,河面开阔,堤距从1km左右展宽至3.5km,改道段堤距均为3km。

行洪水深4~5m,局部高滩近10m。

入江水道为洪泽湖的主要出湖河道,建国前的泄量很小。

建国后,在洪泽湖出口兴建了三河闸,并对入江水道进行了全面整治和加固,使其泄量由8000m3/s增加到设计排洪流量12000m3/s。

目前,中等洪水的90%水量经三河闸进入入江水道,穿过高邮湖、邵伯湖,在三江营汇入长江,注入东海。

在2003年加快治淮建设项目中,入江水道由于水位壅高的问题,规划对入江水道改道段东西偏泓按1600m3/s进行扩泓,泓底宽由现状80m扩至150m。

西偏泓通航,为等外级航道。

220KV杨双线路在河道桩号41+300处,跨越河道总长度约3124m,左右堤防等级为2级,东堤顶高程均为14.58m,堤顶宽为6.0m;西堤顶高程为12.0m,顶宽为6.0m。

迎水坡坡比均为1:

3,背水坡1:

3.25。

河床中有东西两道偏泓,东偏泓底高程约3.5m,底宽为7.0m;西偏泓底宽为3.0m,底宽约40m。

在入江水道滩面上共布置铁塔9座(122#~130#),呼高分别为30m、35m。

距该送电线路的北侧约100m为金湖大桥、漫水闸、漫水公路,在该线路的断面上,无其他水工建筑物(详见断面布置图)。

5.2水位和流量成果

5.2.1入海水道水位、流量成果

根据《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入海水道近期设计行洪流量为2270m3/s,远景工程设计流量为7000m3/s。

按规划的沿程水位,推求220KV杨双线路跨越入海水道处桩号12+500的近期和远期工程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