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9307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讲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docx

第七讲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第七讲语文教学中学生和

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2、领会语文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3、了解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4、领会语文教师如何促进自己的主体性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领会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2.领会作文语文教师如何促进自己的主体性发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CAI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传统语文课程与教学,把教和学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教师失去其主体性,他们被动地接受教学大纲、依赖大纲和教参,学生失去其主动性,他们被动接受书本知识,依赖教师传授书本知识。

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

语文教育的根本变革,就是把语文教学变成师生主体性不断生成发展提高的过程。

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语文教学要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语文教学怎样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传授

A、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发现学习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存在价值,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偏爱接受,忽视发现,导致学习的被动接受。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和教师的质疑超越,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就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好坏,首先决定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一)动机

当人和外界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使各种智力因素活动起来的心理力量,叫做动机。

需要产生动机。

各种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要,产生各种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动机;需要是发展变化的,动机也是发展变化的。

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也是由学习语文的需要产生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1、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发展阶段。

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一般都要经历从模糊到明确,从低级到高级,从微弱到强烈这几个阶段。

如:

(1)外力冲击产生的动机。

包括家长的希望,老师的要求,同伴之间的竞争等。

(2)个人发展需要产生的动机。

这种动机的明显特点,是能够把动机和目的联系起来。

动机是出发点,目的是落脚点。

能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是为满足个人的需要作了全过程的考虑。

但这种动机具有不稳定和无规律的变异性,如忽冷忽热,见异思迁等。

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表现出破坏性。

所以爱因斯坦告诉我们:

“好胜心……这种复杂的感情中,建设性的力量同破坏性的力量密切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防范使用那种容易产生个人野心的简单办法去引导学生从事辛勤的工作。

(3)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动机。

这种动机的明显特点是,能够把个人发展的动机纳入社会发展的动机和目的中来,即对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考虑,形成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协调的高级形式,这也是个人生活状态的最高境界。

教师指导的责任就是促进这个发展过程,最主要的就是指导他们把社会发展作为自己学习语文的动机和目的,控制和消除不良动机,孕育和激发良好动机。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的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

……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

……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

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的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

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所以,在学习动机的教育中如果无视这种矛盾和斗争,将是教育者的最大失误。

2、动机教育的主要方法。

(1)通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培养良好动机。

如通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优秀人物和英雄模范人物学习,树立远大志向;通过报刊、广播、影视等开拓其胸怀和视野;通过社会调查和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使命感和责任感等。

(2)通过树立远期的和近期的学习目标激发动机。

在各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都要首先树立明确的目标,使其产生奔向目标的动机。

(3)通过正确的评价,强化动机。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要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价,使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并产生新的需要,转向新的目标。

有教育实验证明,赞扬优于责备,责备优于无评价。

赞扬是积极的强化动机。

责备是消极的(从反面)强化动机,无评价是整体弱化动机。

教师的冷漠是学生心灵上的寒霜。

而有些击中要害的严厉训诫,也能成为学生的警策。

即郑板桥说的“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所以通过评价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更新更高的需要,不断增加更新更强的动机。

(4)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相互结合和相互转化。

前苏联教育改革家赞科夫指出:

“在传统教学法中,起特殊重要作用的是一些实质上跟认识没有内在联系的学习动机。

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就是要获得优良的分数。

当这一类动机起着作用的时候,教学论里所说的克服困难和作出努力就只是为了达到与认识无关的外部目的,而掌握知识只是一种手段。

在实验体系中,不借助分数及类似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压力。

实现我们的教学论原则,就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

增加和深化这种诱因,不断地以知识丰富学生的智慧,让他们思考,树立学生自己去探索真理的志向,让他们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稳定的内部诱因。

当然,这里也往往会产生勤奋,但是,勤奋是由内容丰富的、使渴望认识深入成为习惯的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勤奋没有来自外部压力所造成的不愉快性质。

”[5]外部动机是压力,是苦学之源;内部动机是动力,是乐学之本。

当然,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如果压力的来源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当主观认识了这种规律,并决定要掌握和运用这种规律的时候,外部动机就转化成了内部动机。

平时我们说的“变压力为动力”,就是通过分辨压力的性质,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的方法,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二)兴趣

人们在和外界发生关系时,不但产生需要,而且产生选择。

例如饥饿时,各种食物都能满足需要,但人们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去选择食物。

即人是通过具体选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

通过具体选择满足需要时所产生的能使各种智力因素活动起来的心理力量,就叫做兴趣

1、兴趣的种类和发展。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之。

”这就是兴趣的基本分类和发展过程。

(1)需要所产生的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目的的兴趣,叫间接兴趣,又叫理趣。

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者”。

这种兴趣理智性强,稳定持久,但吸引力差,在需要获得满足或遇到困难时容易衰退或消失。

(2)由选择所产生的兴趣,是对事物和活动本身的兴趣,叫直接兴趣,又叫情趣。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好之者”。

这种兴趣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

但容易消失或转移。

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相结合的效果最佳,而且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具有审美价值的兴趣叫乐趣。

这是由于对某种事物或活动具有完整的智能结构和从事活动的熟练技巧,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并从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欢乐,整个过程都达到了艺术化的高度。

这就是孔子的说的“乐之者”。

孔子说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就是这种境界。

2、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1)对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影响最大的是教师。

所谓对语文课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教师的讲课有兴趣。

根据有关调查材料,学生对语文教师讲课感兴趣的因素依次为:

●讲课有条理,能激发学生思考。

●讲课有深度,有力度,既有哲理的启发,又有艺术的感染。

●方法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而节奏鲜明。

●态度和蔼可亲,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严格要求学生,评价客观,没有成见和偏爱。

●有风度,有个性,语言幽默风趣。

●多才多艺,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或着作。

总起来看,最根本的是两条:

一是课上得好,二是对学生的态度好。

这也体现了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这种爱不是私爱,不是溺爱,不是偏爱,也区别于母爱;而是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为事业的爱。

这种爱最主要的体现是把课上好,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感染,给学生以切实的知识和能力。

(2)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兴趣依次为:

●有切实的内容,有系统性。

●语言简练生动,有艺术性。

●有生活气息,能感动人。

●有图画图表帮助理解。

●浅深适宜,厚薄适中。

其中最主要的,是内容切实而又有系统性。

这是目前语文教材的劣势。

(2)(3)两项是优势,所以学生对文言文和文学作品的教学最有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

但不是靠说教,而是靠教材。

所以布卢姆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11]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喜悦。

(3)调查材料显示,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兴趣依次为:

●讲练结合法。

●谈话法。

●演示法(电化手段)。

●讲授法。

●讨论法。

绝大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师生劳动的有效配合。

教师呆板的讲授,如果再加上讲得并不怎么好或者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就感到腻烦。

同时,对那种“主要靠自学”或近于自学的教学方法,也并不满意。

还普遍反映了对那些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所谓新方法并不敏感,也无多大乐趣,他们的目的比教师还明确——方法是为了掌握内容。

(4)调查材料显示,学生对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依次为:

文艺作品:

几乎全部喜欢。

自然科学书:

少数学生喜欢。

社会科学书:

极少数学生喜欢。

对影视的兴趣:

几乎一致倾向于故事片。

以下的次序为:

戏剧片,新闻片,科技片及其它。

无论在课内或课外,学生都爱读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

他们的兴趣是在阅读过程中经常把作品中的人物与自己进行对比,审查自己已有的经历,设计自己今后的道路,并在实际生活中模仿那些他们所崇拜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思维方式。

有人称之为第二次模仿(第一次模仿指在幼儿期模仿成人的语言和动作)。

这对他们树立人生观和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大影响。

如有学生写的《火刑》读后感:

“如果我掌握了真理,而又受到迫害,那我就当布鲁诺。

”由于学生涉世未深,所以在选择读物和正确理解等方面,很需要教师的指导。

所有这些方法,都要起到改善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作用。

因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表扬声和赞美声中欢度学习生活自学成才的;而那些一次又一次遭受失败的学生,是在教师、同学、家长的批评声和斥责声中苦熬学习生活的。

(三)感情

人在和外界发生关系所产生的需要和选择,都是双向的或多向的。

需要有能满足和不能满足,选择有可选择和不可选择。

这种不同的情况使人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体验,这就是感情。

1、感情的基本分类和发展过程。

心理学上按照感情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它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1)由肯定或否定直接产生的较为原始简单的感情叫情绪,包括应急、激情、热情、心境等。

(2)由肯定或否定引起,经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其它心理活动参加产生的感情叫情感,是较为复杂和高级的感情活动。

包括热爱,憎恨,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等。

(3)由肯定或否定引起,经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动机、兴趣、意志等心理活动参加产生的感情叫情操,这是最深厚、最稳定的感情活动。

包括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

教师指导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的感情活动向着纯洁、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能够控制情绪,主宰情感,形成高尚的情操。

2、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感情活动及引导。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感情活动是非常丰富的,作用也非常之大。

首先是学习语文的态度问题。

很难设想,那些虽有天,赋而厌恶语文学习的学生会有优异成绩;相反,那些虽不聪敏而乐此不疲的学生却往往后来居上,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在语文学习的各个过程中都有着丰富的感情活动。

如阅读要体验作品中的感情,作文中要抒发自己的感情,课外活动中要鉴别复杂的感情,在这些过程中还要同老师、同学交流感情等。

在这些感情活动中,特别是在师生的感情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感情活动的性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引导。

这些引导在各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进行。

任何一篇文章,不但有它特定的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而且有它特定的感情色彩。

抒情文自不待说,记人叙事不能没有爱憎,说明议论不能没有态度,即使是一项自然法则,也饱含着探索者的苦衷。

一篇文章中的感情内容可能是很丰富的,但总有一种统贯与笼罩全篇的基本情调,这就是基调。

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掌握这种基调,即根据教材的感情性质来规定自己教学的感情性质,并通过教学活动控制课堂气氛,使学生经受正确的感情体验,得到感情上的升华。

如《火刑》是悲壮的一幕,要激起学生崇高的感情,课堂气氛应当是悲壮肃穆的。

相反,《竞选州长》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假民主的辛辣讽刺,课堂气氛应当是轻松愉快的。

《孔雀东南飞》中一对恩爱夫妻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生离死,课堂气氛应当是深沉悲愤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应该是苦涩的笑,《孔乙己》应该是含泪的笑,《高祖返乡》是欢畅的笑。

《指南录后序》是痛定思痛,《纪念刘和珍君》是长歌当哭,《荷塘月色》是淡淡的哀愁,《最后一次讲演》是横眉冷对等等。

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和缓地拨动人类思想上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抚之,兴奋之,策动之,激励之。

理智的启迪和艺术的感染形成一种美的享受。

(四)意志

人在和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由于需要的能满足和不能满足,选择的可选择和不可选择,对各种事物的肯定与否定等,形成了顺境和逆境种种状态。

人对待顺境或逆境的态度就是意志。

即心理学上所说,意志是根据外界情况和自身状态自觉的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

根据意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决心——信心——恒心。

在意志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需要自制性、果断性、坚韧性等这些优秀品质。

动机、兴趣、感情等对意志也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良好的动机,正确的兴趣,健康的感情,能促进意志的发展,增强意志的品质。

反之,则具有破坏作用。

1、语文学习中意志活动的内容和指导。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意志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方法是:

(1)指导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下定学好的决心。

即具有正确方向的意志。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和方法,树立学好的信心。

即开展有效活动的意志。

(3)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建立坚持不懈的恒心,或称作坚韧不拔的毅力。

即克服困难的意志,或称坚强的意志。

2、课堂教学中的控制注意力训练。

注意是一座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把一切心理活动都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

集中程度愈高,大脑皮质上的中心兴奋点愈强,相关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愈活跃,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愈激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愈高。

表现为速度快、效率高、巩固性强。

(2)注意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无意注意是兴趣和感情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活动,是自发产生的,不易控制的。

这种注意无须主观努力,不易造成疲劳,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和能力。

但它难以持久,在遇到困难或干扰时就会消失和转移。

有意注意是动机和意志起主导作用的注意,是根据某种需要产生的、始终沿着预定的方向展开的心理活动。

这种注意集中性和持久性强,不易转移或分散,能使学生在有规律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但它需要一一的强制性努力,脑细胞能量消耗量大,容易产生抑制或疲劳。

课堂教学中的控制注意力训练,主要是控制有意注意,同时要以无意注意进行适当的调剂。

(3)中小学生产生有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是获得知识的动机,能集中20分钟左右;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是对新奇事物的兴趣,能集中5分钟左右。

课堂教学中注意规律的运用艺术,主要是目标集中,节奏鲜明。

目标集中,每堂课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如果同时有几个,要分清主次,主要的还是一个。

没有目标的集中就没有注意的集中,目标的明确程度决定注意的集中程度,目标的可行性决定注意的持久性

节奏鲜明。

就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大致上是知识性的有意注意持续2分钟左右,要插入趣味性的无意注意5分钟左右,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恰当配合,就形成了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节奏。

张,能使注意高度集中,进行紧张的心理活动,向主攻目标积极进取。

弛,能使情绪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驰骋想象,蓄积新的力量。

但是,即便是适中的节奏,如果单一不变,也会产生习惯性抵制,降低学习热情。

但如果变得琐碎零乱,无度无序,就会成为表面上热热闹闹、花花哨哨,实际上目的不明、要领不清的花架子,就是走向了事物的反面。

所以,运用注意规律掌握好课堂节奏,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艺术

注意力需要有意的集中,也需要有意的分散。

如阅读教学中的听、看、批划、记笔记、思考、答问、讨论等同时进行,就需要分散注意,作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也是训练注意力的一项内容。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有它的特殊途径和方式。

(一)语感能力

什么叫语感?

叶圣陶说: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检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所以语感是代表非逻辑性。

这种“灵敏的感觉“不是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也不是指反映事物表象属性的感觉,而是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不是按照语法规则,也不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性推理过程,而是直奔主旨。

这种直觉能力是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动化功能。

1、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内容和方法。

(1)知感。

即感知语言所包蕴的知识内容和生活经验。

正确丰富的语感能力,来自广博的知识积累和真切的生活体验。

例如辛弃疾《村居》: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要感知“无赖”一词的情味,靠翻捡工具书是不能奏效的。

它不但惟妙惟肖的描绘了顽童的撒娇活泼之态,而且从心灵深处流露了诗翁对幼儿的舐犊之情。

(2)敏感。

即对语言的感知要迅速、广泛、深刻,特别要具有辨别力和品味力。

如普通话和方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生活语言和职业语言,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以及其中的正误、优劣、文野、雅俗等。

还要能够品味那些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如含蓄的语言。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包含有多么长的时间和多么大的空间啊!

“乡音未改鬓毛衰”,包含着多少人生的艰辛和多少对故乡的思念啊!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保处来?

”包含着多少对世事沧桑的感慨,笑声里掺和着多少哀伤啊!

(3)通感。

就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另几种感觉。

人的感觉器官虽然有所分工,但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所以任何一种感觉都可以震动整个心灵,都可以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

这种现象在由语言刺激所引起的感觉中尤为明显。

如毛泽东《七律·长征》:

“金沙水拍云崖暖”和“大渡桥横铁索寒”。

远行跋涉、历尽艰险的红军战士面对“金沙水拍云崖”和“大渡桥横铁索”,是视觉所见。

这壮丽的山河使他们觉得一股暖流在全身滚动,热血沸腾,壮怀激烈;但险恶情景又使人不觉倒吸一口冷气,惊心动魄,令人胆寒。

这“暖”“寒”二字就是由视觉所引起的触觉,而实际上并未触到,只是一种心理感受。

古今文章中这种例子极多,曾被人们认为是“可意会不可言传”。

而一旦具有了对语言的通感能力,就可以一语道破。

(4)幽默感。

幽默感的心理学基础,是使感知的对象在大脑皮质上建立特殊联系。

这种特殊联系往往是用极为巧妙的方式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使人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的思想境界。

所以,幽默感总是蕴藏在含而不露之中,总是和新颖的思路相联系。

从所有的幽默作品都可以找到这种特殊联系。

(5)美感。

包括感知有声语言的音韵美、文字的形体美和语言文字的内容美。

许多优秀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美育教育常用的方法有:

指导朗读,即变无声为有声语言,利用音韵美把教材中美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

描绘意境,即通过想象再现教材中美的情景;

引导赏析,如区别快感(生物性的)和美感(精神性的);

利用现代化手段,如图、表、音、像等;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美育活动。

(二)记忆能力(详见心理学有关教材)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1、按照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对记忆分类。

2、按照掌握事物之间关系的方式对记忆分类。

3、记忆的技巧。

(三)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中运用和发展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是联想。

联想主要有横向联想和纵向联想两种,其变异形式有接近联想、因果联想、种属联想(整体与部分)、表里联想(现象与本质),对比联想(相异、相对、相反),类比联想(相同、相似、相关及各种逆向联想)等。

例如:

(1)《包身工》: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过的船户养鸭捕鱼的事。

”(类比联想)

(2)《南州六月荔枝丹》:

“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

(因果联想)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

(种属联想)唐代杜牧诗云: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接近联想)”

(3)臧克家《有的人》全文用对比联想。

(4)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中关于自由主义的种种表现与思想本质的论述,是表里联想。

(5)有些文章的作者还在行文中有意识的引导读者进行联想。

《白杨礼赞》: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设问启发思考)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揭示其精神气质上的相似点,引导类比联想)等等。

(6)对比联想和类比联想中的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中最活跃的思维形式。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只有从正反两面看问题才能全面深刻,才能找到新的思路,发现新的领域。

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就是变“堵”为“导”。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儿时的司马光无力实践水中救人要“使人脱离水”的常识。

就来个“使水脱离人”。

有些教师以《不禁想起……》为题,指导学生对课文或课外阅读物中各种联想的例子进行专题整理,并运用到听说读写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智力的翅膀。

1、想象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

2、语文教学中培养和训练想象力的主要方法。

(1)语言描述。

教师在讲解中用朴素自然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生活情景和完美意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方法。

(2)设置场景。

利用课本插图、教学图表、影视音像,将语言描绘的间接形象呈现为直观形象,建立直观形象和间接形象之间的联系,以此培养想象力。

(3)设置悬念。

悬念是想象的空间。

中国古典小说很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