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9413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docx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

教育综合理论重点考点

教师招聘考试虽然各地呈现不同的趋势,但是针对教师招聘考试来说相对涉及的基本科目为教育基础理论和时事政治几大模块。

下面中公教师考试网帮广大考生整理了各大模块的高频考点,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时政模块

【重点理解】

“三个代表”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贯彻“三个代表”必须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根本的方法是统筹兼顾。

其中“五个统筹”发展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以及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科技与创新是发展核心,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写入了党章。

二、职业道德模块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修养、道德行为。

其基本的范畴包括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公正、教师的仁慈、教师的义务教师的良心及教师的人格等。

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终身学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相统一,并不断内省的方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育法律法规模块

考点1:

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阐述了受教育者享有权利包括: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同时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考点2:

1986年颁布并修订于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并规定不收学杂费,并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6岁(部分地区可延长至7岁)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同时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同时规定了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了解】德国(普鲁士)是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

考点3:

1993年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职责也是主要任务为教书育人。

规定了教师的义务和权力,国家实行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教师资格制度,同时规定教师实行聘任制度,并说明如果教师①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②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③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将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教育学模块

考点1:

a.《学记》是中国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独立教育学的形成的标志。

c.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d.赞科夫教育的主要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e.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其影响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遵循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各阶段的特点是考察重点。

f.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和激励功能。

g.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h.新课程标准下要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

i.我国的小学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初高中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

考点2

(一)教师与学生(主要考察教师的主要特点及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观和学生观)

现代学生观(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

1.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多看优点,会赞美

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悦纳错误,多宽容

3.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相信学生,多期望

4.学生是人——爱护尊重,讲民主

现代教师观:

a.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成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开发教育资源,调整课程进程与课程结构,具有设计教学活动能力)

4.从教学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b.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教学的原则及其具体的运用。

重点掌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

5.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四)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考题大多侧重原则和方法的具体内容。

(五)新任班主任的班集体建设

心理学模块

考点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

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他会全力以赴去应聘工作,在生存条件安定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争取学习进修,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考点2:

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

韦纳

归因:

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韦纳将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韦纳把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韦纳理论的教育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归因未必正确,但是很重要;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考点3: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的。

激发学习动机一船采取下列有效的方式和措施:

(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

(5)教师对学生表扬与批评的教育作用。

考点4:

学习理论:

常考认知学习理论

考点5:

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

(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考点6:

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及对其影响和改变

考点7:

其他高频考点:

最近发展区、罗森塔尔效应、遗忘曲线、自我效能感、学习定义的辨别、正强化负强化及惩罚的辨别、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

历年常考考点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2.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是《学记》。

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

4.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这即是良好测验的可信度。

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课程标准。

6.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7.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8.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赫尔巴特。

9.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是癸卯学制。

10.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11.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这句名言有关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示范性。

13.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

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14.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15.主张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有凯兴斯泰纳、涂尔干、托普尔。

1.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学科教学。

2.马克思认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4.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5.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雅各布松。

6.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7.观察性的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三种。

8.评价目标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

9.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10.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斯金纳。

11.用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所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

一为一般教学目标,二为具体教学目标。

12.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按领域原则安排课堂空间,二是按功能原则安排课堂空间。

13.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1993年11月1日起施行。

15.我国课程改革未来的走向是以学生为本。

1.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在教学中“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特殊性是指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3.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4.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指教学组织形式。

5.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大教学论》。

6.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度。

7.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

8.个性具有如下特征:

先天性与后天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独立性与统一性、客观性与能动性。

9.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是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来进行划分的。

10.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学校教育系统。

11.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因素是遗传。

12.我们在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因为这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和组织班集体。

14.西方古代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即《雄辩术原理》。

15.义务教育的实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1.一份教案的核心是设计教学进程。

2.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阿尔波特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5.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6.一般说来,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的合作。

7.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8.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

9.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总结性评价。

10.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1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2.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13.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15.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学家是夸美纽斯。

1.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2.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共有八章六十三条。

3.依照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5.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6.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7.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8.《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共有七章七十二条。

9.认知同化论的代表人物是奥苏伯尔。

10.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平衡、灵活。

11.顿悟说的奠基人是苛勒。

12.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杜威。

1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核心是强化。

14.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15.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教育学重点

1.在中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以及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等特点和规律。

4.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

5.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法的第三步为产婆术,也叫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6.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7.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遗传素质决定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9.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0.1902年晚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也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1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师专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示范者角色(榜样);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12.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等五个发展阶段。

13.现代学生观的内涵是: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应当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学生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部机制/内因。

学生是责权主体,把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看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

14.师生关系的内涵: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的关系

1.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杜威);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使学生认识的整体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3)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我国现阶段的基础课程教育中,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5)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6)从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4.直观性教学的贯彻原则: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5.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6.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7.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8.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9.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基本涵义:

在德育过程,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10.我国学生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1.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12.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一)心理素质:

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性格良好,兴趣广泛

(二)道德素质:

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三)知识素质:

精通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教育科学知识

(四)能力素质:

了解学生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

13.好的研究课题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必须是新颖、独创的;必须是可行的。

14.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理念:

评价目的:

促进发展。

评价内容:

综合。

评价方式:

多样。

评价主体:

多元。

评价特别关注:

过程。

教育学全面备考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

“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教育要适应自然和“泛智教育”思想。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

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8、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3、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

(2)(时间)连续性、(空间)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4、教师的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健康素养。

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