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9419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docx

《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docx

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

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哪些?

赖宁(1974—1988),英雄少年,四川石棉县人。

他胸怀大志,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

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

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中学。

赖宁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无比热爱,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有着远大志向,要做像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进行无线电实验。

他求知若渴的进行学习,好追根寻底,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

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

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邱娥国,1946年出生于江西省进贤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是党和政府帮他读完小学,参了军。

1967年,邱娥国光荣入党。

1979年底,33岁的邱娥国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南昌市广外派出所担任户籍民警,1990年调往筷子巷派出所继续干户籍民警。

近20年间,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

邱娥国的案头放着一册特困人口记录本,上面写着孤老江一波、盲人万丛娣、残疾人罗尧根等一串人的名字。

街坊邻居们常常看到,邱娥国买来热腾腾的肉包子,送到了江一波老人的手上;帮着万丛娣一家操办柴米油盐、家务杂事;跑上跑下,给罗尧根扛煤气罐。

多年来,辖区老老少少有事找到邱娥国,他都当作大事来办。

邱娥国以一脉真情暖一方人心,一腔忠诚保一方平安,一身正气创一方文明,把爱心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那些残疾人、孤寡老人、迷路儿童、失足青少年等需要救助的普通百姓,被誉为“群众的贴心人”。

丛飞(1969—2006),原名张崇,1969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初二便被迫辍学回家。

但执著的音乐梦想让他不畏艰难四处拜师学艺,最终考上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

1992年,张崇只身闯荡深圳。

刚到深圳的时候,他做过搬运工、洗碗工。

曾有一次,劳累过度的张崇晕倒在草地上。

醒来后,他把名字改为“丛飞”,立誓要“从草丛中起飞”。

其后,凭借出色的男高音和模仿技巧等才华,丛飞开始在深圳崭露头角。

1994年,丛飞参加了一场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

当时观众席上坐着几百名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

丛飞当场捐出了所带的全部现金2400元。

丛飞的慈善之路从此开始,并十几年如一日坚守,直到生命的终点。

在丛飞行善的数年里,他收养和资助的孩子达到183个,花费了几百万元。

丛飞常常收到一笔演出费后,就寄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自己根本存不下钱。

丛飞家里有一个保险柜,里面不是现金或贵重物品,而是他资助的100多个孩子写给他的信和孩子们的照片。

丛飞和妻女住在一间58平方米的房子里,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一架旧钢琴。

十余年时间,丛飞为助残、助学、赈灾所进行的义演超过了400场,义工服务时间达3600多小时。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从2004年春天开始,丛飞的胃部经常剧烈疼痛,家人和朋友们都劝他住院治疗,但为省钱,丛飞只在门诊开了些口服药服用。

2005年5月,丛飞被诊断为胃癌晚期。

2006年4月20日,年仅37岁的丛飞不幸病逝。

而按他遗嘱捐献的眼角膜让6个孩子重见了光明。

郭明义,1958年出生,辽宁鞍山人,1977年参军,1980年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部队评为“学雷锋标兵”。

1982年复员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工作。

先后在矿用大型生产汽车驾驶员、车间团支部书记、矿党委宣传部干事、车间统计员兼人事员、矿扩建工程办公室英文翻译等岗位工作。

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多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

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郭明义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

他们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用信念诠释雷锋精神

焦裕禄(1922—1964),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在家乡当了民兵。

焦裕禄于194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

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

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

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

同年12月,焦裕禄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

焦裕禄从踏上兰考土地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

焦裕禄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

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

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朱伯儒,1937年出生,模范干部,广东茂名高州荷村人。

1953年朱伯儒进入茂名垦殖所,先后任通信员、统计员,被评为劳动模范。

195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2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

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空军航空兵空中通信员、团参谋,空军油库股长、副主任,干一行爱一行。

长期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

廉洁奉公,以雷锋为榜样,发扬解放军优良传统,竭尽所能为群众做好事。

朱伯儒是个普通干部,薪金并不多。

但他们全家生活克勤克俭,艰苦朴素,把省下来的钱,几十元,几百元,送给那些急需要用钱的人。

朱伯儒不但在工作上踏踏实实地干,而且在生活中,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竭尽所能地为群众做了大量排忧解难的好事。

他义务赡养过10人,把7人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接济过40余名生活困难的群众和战士,关心教育青年走上正道。

他先后21次立功受奖,被人们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

1983年朱伯儒任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随后进入空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学习深造。

1983年7月7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朱伯儒同志“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荣誉称号。

孔繁森(1944—1994),山东聊城人。

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

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

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

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

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

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

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

徐虎,1950年出生,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5年5月被分配到普陀区房管系统工作,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5年,徐虎从郊区农村来到上海城里,当上了房修水电工,担负起管区内6000多户居民的水电维修、房屋养护工作。

只要一有空,徐虎总是认真学习房修水电技术。

碰到居民报修,徐虎一喊就到,及时解决。

在工作中,他发现,修修电线,捅捅马桶,对自己来说是举手之劳,对居民却是关系到正常生活的大问题。

如果能在当天及时为居民们解决水电急修的困难,就可以给群众生活带来许多方便。

徐虎从警民联系箱得到启发,萌生了业余时间为居民挂箱服务的念头。

1985年6月,徐虎在几个管区内挂上了“夜间水电急修特约服务箱”,上面写着“凡属本地段的公房住户如有夜间水电急修,请写纸条投入箱内。

本人热忱为您服务,每天开箱时间晚上7点。

打那以后,每天晚上7时,徐虎总是骑着“老坦克”,带着工具包,来到报修点。

然后按照报修的纸条,挨家挨户上门修理。

从此,在徐虎的生活里就没有了“星期日”和“节假日”。

1998年以后,徐虎同志开始从事管理工作,历任徐虎物业经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支部书记等职,2002年5月,调任上海西部企业集团任物业总监。

从普通的水电维修岗位到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徐虎坚持角色变了,“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信念不变,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敬业、钻研和奉献精神,在物业管理工作中作出了新的贡献。

李素丽,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负责人。

曾任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

自1981年参加工作后,她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她认真学习英语、哑语,并努力钻研心理学、语言学,利用业余时间走访、熟悉不同地理环境,潜心研究各种乘客心理和要求,有针对性地为不同乘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

她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离开售票员岗位后,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公交李素丽服务热线”继续为乘客提供耐心、周到的服务。

王顺友,1965年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1984年,年仅19岁的苗族小伙子王顺友从当乡邮员的老父亲手里接过了马缰绳,子承父业,成为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一名普通的马班邮路乡邮员。

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这里高山绵延起伏,全县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大山有20多座,平均海拔3100米,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1999年,王顺友开始负责县城至白碉乡、三桷桠乡、倮波乡三个乡邮件的投递工作,这条邮路往返360公里,他每月两个邮班,一个邮班来回14天,他每月有28天要徒步跋涉在这苍茫大山中的邮路上。

从海拔近5000米到近1000米,气温从摄氏零下十几度到近摄氏四十度,依次经过察尔瓦山、雅砻江河谷、座窝山、矮子沟、鸡毛店山、山王庙峰、刀子山等大大小小的山峰沟谷,穿过四片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

必经之地察尔瓦山,气候异常恶劣,一年中有6个月冰雪覆盖,气温达到零下十几度。

而一旦走到海拔1000多米的雅砻江河谷时,气温又高达40多度,酷热难耐。

从白碉乡到倮波乡,还要经过当地老百姓都谈之色变的“九十九道拐”。

那里山狭路窄,抬头是悬崖峭壁,低头是波涛汹涌的雅砻江,稍有不慎,就会连人带马摔下悬崖掉进滔滔江水中。

这就是王顺友走了20多年的邮路。

面对这绝无仅有的困苦,这个外表矮小、干瘦的“男子汉”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孤独寂寞和艰难险阻,每年投递报纸8400多份、杂志330多份、函件840多份、包裹600多件,为大山深处各族群众架起了一座“绿色桥梁”。

他们追求进步、刻苦钻研用坚守延续雷锋精神

袁隆平,1930年出生,江西省德安县人,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他带领着科研队伍,开启了杂交水稻王国丰产增收的大门,赋予世界强大的战胜饥饿的力量。

许振超,1950年出生,山东荣成人,初中毕业,1974年进青岛港工作。

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立足本职,务实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他自学成才,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

他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赞叹,将“振超精神”名扬四海。

“10小时保班”服务品牌为顾客提供了超值服务,吸引了全球各大船运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2006年青岛港集装箱达到770.2万标准箱,位列世界第11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