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9860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docx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

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

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个性心理:

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最活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真题: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

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布洛卡

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

(1)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元:

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树突多,轴突少。

神经元包括三种:

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者〕。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司令部〕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讯网络〕。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

高级中枢是大脑两半球,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的优势半球。

大脑四叶:

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刺激加工〕。

周围神经系统:

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部分组成。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如:

婴儿生来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食物反射。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例如:

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会欢喜,并有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如:

望梅生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望梅止渴〕是人类特有的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注〕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是:

反射活动。

(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印度狼孩的事例说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地反映

连接考点:

有睡眠到醒来是相继正诱导

开夜车第二天困是相继负诱导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直接来源是实验生理学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将构造主义心理学发展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也叫直接经验〕,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研究范围非常窄。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

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假设干有限元素的集合。

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

他们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好有选择性的,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赞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20年代到50年代长达40年一统天下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

(4)、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冰山理论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

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认为学习是内在心理变化

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1.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特点:

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

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举目凝视、侧耳倾听、呆视着〕;无关运动的停止〔当儿童听讲故事时,会一动不动地看着老师〕;屏息现象〔呼吸运动的变化〕

PS:

1.百米竞赛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间隔为2秒,太长会影响成绩,原因是注意的起伏

2.注意的分配可以用双加工理论解释

3.注意力容易转移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不易转移的是粘液质

4.布鲁德本特:

注意的过滤理论

5.注意被称为心理活动的警卫

6.老师讲课时,学生一会听,一会翻书,一会记笔记,此时注意的状态是转移的

7.儿童有意注意发展阶段:

8.第一阶段是通过成人言语指令

第二阶段通过自己扩展了的外部言语

第三阶段通过内部言语

2.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分为

(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如一道强烈的光线〕;刺激物之间显著的比照关系〔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活动变化的霓虹灯、演讲者抑扬顿挫的声调);刺激物的新异性〔画廊中新张贴的广告〕。

〔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等。

PS:

讲课时抑扬顿挫是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维持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开始不喜欢文言文,但通过学习喜欢了文言文。

二.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

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1〕注意广度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注意广度的大小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PS:

防止分心的方法:

预先控制;信号;提问;表扬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注意的集中性

〔3〕注意的分配:

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2岁是分配关键期

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的。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PS: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注意分配;假设只有眼观六路就是注意的广度

〔4〕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度的条件:

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1〕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小学高年级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起来。

〔2〕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广度的发展。

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

2〕注意稳定的发展。

注意稳定性小学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3〕注意分配的发展。

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

4〕注意转移的发展。

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

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

连接考点:

意识:

心理反应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表达。

特征:

觉知性;能动性;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类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作用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力,能有意识去完成一件事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意识参与成分较少,活动变成自动化,可同时进行其他活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就处于〕

(3)白日梦状态:

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做梦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下自发产生。

〔上课开小差〕

(4)无意识状态:

睡眠。

潜意识在活动,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最可靠的路径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三原色:

红绿蓝

〔一〕感觉:

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A.视觉眼睛的视网膜是视觉的感觉器官。

枕叶〔视觉相应区〕

B.听觉内耳耳蜗是听觉得感觉器官。

颞叶〔听觉中枢〕

C.嗅觉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

D.味觉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

E.肤觉〔皮肤觉〕主要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

内部感觉:

F.机体觉〔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胃塞、胸闷、饥饿、恶心、呕吐等感觉〕

G.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H.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例如:

它传递了手臂与肩部或其他关节扭曲程度的感觉。

PS:

舌尖、舌中、舌后、两侧——甜、咸、苦、酸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差异感受性与差异阈限。

刺激物只有到达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受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到达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

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异感觉阈限,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异感受性。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

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视觉的适应分为:

明适应和暗适应。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暗适应〔感受性上升,感觉阈限下降〕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比照和继时比照〕。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在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比照现象。

例如,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块就显得暗些;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会产生继时比照现象。

例如:

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特别酸。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视觉后像:

正后像和负后像。

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现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因为在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相互影响;〔在噪音的环境影响下,黄昏视觉的感受性会〕

2.相互补偿;:

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

概念: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区别感觉与知觉: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种类:

〔一〕物体知觉

〔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如:

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如:

电视广告〕,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

〕,自主运动〔在暗室里,点燃一根香烟,注视这个光点,就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如:

瀑布〕

〔二〕社会知觉:

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别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也叫社会认知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3.首因效应、4。

近因效应、5.投射倾向:

在与人交往时候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

〔注〕错觉:

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大小形状方向时间倾斜

〔三〕距离知觉:

单眼视觉和双眼视觉——水晶体调节和双眼视轴幅合

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学生阅读红笔画重点,是选择性。

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红笔改作业〕

3〕对象的活动性〔流星;霓虹灯广告;音响等〕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影响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

(3)知觉的整体性:

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如:

残缺的零件,有经验的人能够马上判断它是何种机器上的何种零件。

同一首歌曲由不同人演唱,仍能被人们知觉为同一首歌歌曲。

(4)知觉的恒常性:

包括形状恒常;颜色恒常;亮度恒常和大小恒常。

无论中午,晚上,早上,人们认为国旗总是红色的

观察:

含义: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知觉”

品质:

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目的性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增强;准备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注意〕小学时期是儿童知觉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连接考点:

观察是思维的知觉。

观察的精确性上明显提高是在9岁,三年级

4.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等2〕模像直观〔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

〕3〕言语直观〔教学中大量采用的。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简答〕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记忆

1.记忆概述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PS:

人家告诉你号码,你打通后又忘了这是短时记忆。

(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以形象形式存储游览万里长城〕、逻辑记忆〔对公式、法则、定理的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注在头脑中保留的体操动作、舞蹈动作等;

动作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比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

〕情境记忆:

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为内容的记忆。

真题: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情绪记忆。

2.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动作记忆〔也叫运动记忆〕。

3.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语音传授可以学习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知识,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对这种知识的记忆是〔语义记忆;陈述记忆;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和程序性记忆〔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和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真题:

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记忆机能定位说:

潘菲尔德;记忆整体说;记忆分子学说:

海登

2.记忆品质:

〔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

〔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3〕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首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

〔最重要的!

〔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真题:

学生在使用知识时能迅速地回忆起来,表达了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识记概念:

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

分类:

1〕根据有无目的性,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理解是关键〕。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简答〕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2〕保持与遗忘

保持的概念: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稳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遗忘:

1〕概念: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

〔注〕过度学习到达50%,即学习熟练程度到达150%时效果最好。

PS:

1分类:

〔1〕时间: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2〕动机:

主动性遗忘〔压抑性遗忘:

弗洛伊德;创见性遗忘:

巴特莱特〕和被动性遗忘〔3〕内容:

整体 部分

2.再学习20分钟后,知识遗忘可达42%

3.所谓及时复习就是学习结束后立即复习

4.积极遗忘:

学生在学习了更高级的概念和规律以后将低水平的概念和规律主动遗忘,以减轻记忆的负担

5.在材料难度相近的情况下,分散识记强于集中识记

〔4〕哪些识记材料容易被学生忘记:

〔1.不重要的2.无意思的3.识记次数和时间较少的4.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

5〕遗忘的原因:

心理学家对遗忘的原因看法有四种:

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落〕

B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