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041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4 大小:60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4页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4页
亲,该文档总共1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经济统计学教案教案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十章农村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

学习要点

●一、指标体系总指标体系

●分指标体系

●子指标体系

●二、统计指标指标名称

●内涵外延

●计算公式

●统计方法

●注意事项

基本条件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条件,除阳光、空气、水份等自然条件外,劳动力、土地和资产构成了农村经济的最基本条件.

●第一节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统计

●第二节农村土地及利用统计

●第三节农村资产统计

●第四节农业现代化统计

第一节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统计

●一、农村人口和户数统计

●二、农村人口变动统计

●三、农村劳动力统计

我国人口按生活地域分为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

统计意义农村人口是农村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体。

(解释为)

它提供劳动力资源,创造各种物质财富;

同时作为社会产品的最终消费者,要求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农村人口和户数统计

农村人口指农村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总数。

包括外出的民工、工厂合同工及户口在家的在外学生,但不包括户口在家领取工资的国家职工。

总人口指标在统计上可分为两种,即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在常住地公安机关进行了户籍登记的人口。

因各种原因暂时外出,或常住外地,或已搬迁但尚未办妥户口迁出手续者,都应在统计时点上统计为常住人口

现有人口是指在统计时点上居留在本地的全部人口。

凡常住人口暂外出者不统计在现有人口内,因投亲访友、旅游和因公在本地居留者.不论其居住在何种场所,皆应计入现有人口之中。

农村户数指居住在乡村的常住户的总数,不论其职业如何,家庭户和集体户,均作为农村户来统计。

人口构成

(一)性别构成

●将人口按性别分组,分别统计不同性别的人口数,并计算反映男、女性别构成的统计指标,性比重和性比例。

●1.性比重是男性人口数或女性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各占的比重.

●×

100%

●2.性比例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之间的比例.通常以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

●性比例=×

100

●性比例指标可分为普通性比例和出生性比例。

(二)年龄构成

●当前我国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几种年龄分组如下:

●学龄前儿童组:

0-6岁

●学龄儿童组:

7-15岁

●有劳动能力组:

男16-60岁

●女16—55岁

●被抚养人口组:

0-15岁

●男60岁以上

●女55岁以上

●法定婚龄起点组:

男22岁以上

●女20岁以上

●有生育能力组:

女20—49岁

●义务兵役组:

男18—35岁(征兵18—22岁)

●有选举权组:

18岁以上

二、农村人口变动统计

(一)人口变动原因

●一是由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而引起变动,称为人口自然变动;

二是由于迁出、迁入而引起人口变动,称为机械变动(或称迁移变动)。

(二)出生人口数和出生率

●出生的确切概念是活产。

出生人口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活婴数之和。

●出生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一般为年平均人数)对比的相对数。

千分数。

●人口出生率(‰)=×

1000‰

(三)死亡人口数与死亡率

●死亡人数指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疾病、人身事故等)而失去生命的人数之和(不包括死产)。

为了比较和评价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上的人口总体的死亡水平(死亡程度),需要计算人口死亡率指标。

●死亡率是把某一年的死亡人数和该年的平均人数相比的相对数。

●人口死亡率(‰)=×

1000‰。

●(四)人口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数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后的余数。

为了反映和评价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需要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l0OO‰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五)人口迁移统计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国家或地区(市、乡)之间的移动。

迁出人口数指一定时期内本地区迁到外地的人口;

迁入人口数指一定时期外地区迁入本地的人口。

人口迁移差额指一定时期迁入人口数减迁出人口数之差额。

迁入率反映该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迁入人口的相对规模。

迁入率=×

迁出率反映该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迁出人口的相对规模。

迁出率=×

100‰。

净迁移率是某地区一定时间内人口迁移差额与该地区同一时

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净迁移率=×

(六)人口增长数和增长率

人口增长数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增长变动的绝对量,又称净增人口数,其变动因素有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迁移增长。

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十人口迁移差额

人口增长率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如五年、十年等)人口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又称人口增长速度指标。

人口增长率=×

100%

年人口增长率要了解某一年份的人口增长程度,需要计算年人口增长率。

年人口增长率=×

l000‰

三、农村劳动力统计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统计

●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

指在劳动年龄人口(男16—60岁、女16—55岁)总数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和虽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数,包括待业人员和其他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却未参加劳动的人口数。

不包括现役军人、在押犯人和因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数,也不包括户口在农村的领取国家工资的职工人数。

●劳动年龄内的人口数:

指农村劳动年龄(男16—60岁、女16—55岁)内的人口总数。

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但不包括军人、在押犯人、户口在农村但领取国家工资的职工。

●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数:

指在劳动年龄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

有残疾但能参加劳动的人不包括在内。

●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口:

指男女在16岁以下及男在60岁以上女在55岁以上而实际经常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

●农村劳动力:

是指农村人口中经常参加乡村集体(包括乡办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生产劳动的整半劳动力。

凡是由乡村分配劳动任务或承包乡村各种生产任务,并从乡村直接取得实物、现金收入和从承包的生产任务中获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劳动力,不管他从事何种劳动,都要统计为乡村劳动力。

国家向乡村调用的民工;

由集体经费支付工资或补贴的乡脱产管理干部;

乡村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而收入交乡村,并从乡村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合同工、临时工、亦工亦农人员;

自行外出但户口没有转出的劳动力,都应包括在内。

●十六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和由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都不应统计为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资源构成图

(二)农村劳动力数量统计

—定时点上的劳动力数量是一定时点上劳动力的实际规模,是研究劳动力构成、变化和编制劳动力计划的基本指标,也是用来计算—定时期内平均劳动力数量和分析劳动力合理利用情况的重要依据。

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劳动力数量是用来表明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力平均规模,研究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重要依据。

这个指标的具体计算可采用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在计算时,根据所掌握资料的连续性和间隔期是否相等区别对待。

(三)农村劳动力构成统计

1.按性别分组分为男劳力和女劳力两组,分别计算男女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说明劳动力性别构成的现状。

2.按劳动力的强弱分组分为男整劳动力和半劳动力;

女整劳动力和半劳动力。

男女整半劳动力年龄界限的规定是:

男劳动力16—60岁

其中:

整劳动力18—50岁

半劳动力16—17岁和51—60岁

女劳动力16—55岁

整劳动力18—45岁

半劳动力16一17岁和46—55岁

3.按从事劳动的生产部门分组

●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金融保险业、乡(镇)经济组织(社务)管理及其他劳动力。

4.按文化程度分组

分为文盲、小学、初中、农中、高中和大专程度等。

也可以按其相应的学习年限分组。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

①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

②后备劳动力逐年增长;

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1.抽样推算法先算抽中户劳动日总天数,然后计算各业劳动力占用天数,年终算出全年实际用工天数,最后用下面公式计算:

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数×

300—各业生产占用的劳动力天数)÷

300

2.算大帐法先算出某地劳动日总天数,然后算出各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劳动日总天数进行推算。

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数×

300—各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天数)÷

★公式中300(280)为365天减法定假节日之近似值

第二节农村土地及利用统计

●一、土地总面积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农业用地数量与构成统计

●三、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指标

一、土地总面积的概念及其分类

广义土地由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及以上和以下一定幅度的空间中自然物和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立体概念)包括陆、水、矿、植、阳光、雨露、空气等。

狭义土地地球表面的陆地和除海洋以外的水域。

(平面概念)

自然属性:

位置固定、数量有限、质量差异、不可代替

经济属性:

功能永久、变更困难、报酬递减、后果顽固

土地面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个生产单位管辖范围内的全部面积。

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陆地面积和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

通常用平方公里表示,农业中用市亩表示。

1平方公里=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15亩

(一)土地的自然形态分类

陆地按地形分为平原、盆地、丘陵地、高原、山地等。

按土质分为黑土、黄土、红土或沙土、粘土、盐碱土等。

水面可分为江、河、湖、池、港湾、水库、渠道等。

(二)土地按用途和开发利用情况分类

已利用土地可分为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工矿用地、城市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疗养用地等)。

末利用土地可分为可利用土地(如可垦荒地、可养殖水面等)和不可利用土地。

(三)土地按占有和使用权限分类

国家所有城市的土地一般属于国家所有。

集体所有农村和市郊的土地,除法定用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均属集体所有。

宅基地和承包土地、承包山地属集体所有。

按使用者经济类型分国营农业使用;

农村合作经济统一使用;

农民承包使用;

农民自留地、自留山;

其它

(四)土地综合分类

土地资源已利用土地

农业用地耕地、园林、林地、牧草场、养殖水面、其它农业用地

非农业用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特殊用地(国防、名胜)

未利用土地可利用土地可垦荒地、可养水面

不可利用土地沙漠、戈壁、寒漠、荒漠、雪山、冰川、石骨山地

★目前我国试行的土地基本分类根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复盖特征等综合标志进行划分的。

具体分类如下:

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交通用地7.水域8.末利用的土地

二、农业用地数量与构成统计

农业用地直接或间接用于农业生产及农业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

包括:

耕地、园地、林地、苗圃、草地、养殖水面、可垦荒地以及其它农业用地(如农田水利建设、田间道路及其它生产性建设物占用的土地)。

农业生产用地农业用地中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土地,即耕地、园地、林地、苗圃、牧草场、养殖面积等。

耕地面积指种植农作物的田地面积。

包括熟地、新开荒地等。

耕地分类按灌溉条件分为水田、旱地,其中水浇地

接土壤类型分为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盐碱地

按地势分为山地、坡地、平地等。

耕地数量变动面积增减(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利用结构变动各种农作物占用耕地比重。

耕地质量变动有机质、灌溉情况、土地生产力。

三、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指标

土地利用指土地资源在生产上、生活上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的总称。

包括土地的用途、采用耕作制度和土地保护、改良措施等。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使土地的用途与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相适应,充分地参加生产循环,使土地利用获得最佳效果,并得到保护。

土地利用包括的内容一是对土地面积的利用,即可以利用的土地,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

二是对土地实行集约经营,增加对土地的投资,实行精耕细作.增强土地的生产能力,提高土地生产率。

(一)土地开发程度指标

各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1.国土利用系数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它是已利用土地面积与全部面积之比。

国土利用系数=×

2.农业用地开发指数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用地占全部土地

面积比重的指标。

农业用地开发指数=×

3.垦殖指数是耕地面积占全部土地面积比重的指标。

它表明

一个国家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情况。

垦殖指数=×

4.森林覆盖率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

森林覆盖率=×

(二)土地利用程度指标

反映各类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可计算各类农业生产用地占该类农业土地资源的比重。

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

草地利用率=×

可养殖水面利用率=×

lO0%

复种指数=×

草场载畜量=×

(三)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指标

●标志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的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或耗用的)生产资料和用工的数量。

通常反映耕地集约经营程度的主要指标有:

●机耕化程度指标=×

l00%

●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

●每亩耕地耗电度数=

●每亩耕地固定资产总值=

●每亩耕地用工量=

●每亩耕地农机动力拥有量=

●上述指标是以耕地为例反映耕地集约经营的程度。

对其他农业用地集约经营的分析,可将有关指标作相应的改动。

(四)农业用地利用效果指标

说明土地利用效果主要有两类指标:

一类是按产品实物量表示的有关农业生产用地的生产率指标,另一类是按价值形式表示的土地综合利用的效果指标。

反映农业用地经济效果的指标有:

每亩农业用地农产品产量=

每亩农业用地农业产值=

每亩农业用地收入=

第三节农村资产统计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分类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农村资产农村中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易价值的财物,能以价格来表示,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一、流动资产统计

(一)流动资产数量和构成统计

(二)流动资产利用统计

二、非流动资产统计

(一)固定资产数量和构成统计

(二)农业机械设备数量及利用统计

一、流动资产统计

(一)流动资产数量和构成统计

1、流动资产的概念和特点

流动资产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特点流动性大、周转期限短、不断改变实物形态,且其价值一次性消耗或转移或者实现。

2、流动资产数量和构成

数量指标有两种:

一是时点指标,反映某一时点(如期末)全部流动资产总额;

二是平均指标,反映某一时期流动资产平均余额,如流动资产月平均余额、年平均余额。

流动资产构成包括现金及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1)现金及存款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包括:

库存现金、活期存款和其他相当于现金的即期或到期票据,如:

现金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本票等。

(2)短期投资指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3)应收及预付款项指应收而未收的或预先支付的款项。

农业企业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货款、待摊费用等。

●(4)存货指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生产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

农业企业的存货,按其在生产中的不同用途,可分为:

原材料、农业用材料、修理用材料和零件、燃料、润滑油、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幼畜和育肥畜、产成品和商品等九类。

●流动资产构成是指每一项流动资产占流动资产总额的比重。

流动资产构成=×

(二)流动资产利用统计

流动资产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合理利用流动资产,加速流动资产周转,用较少资金办较多的事情

指标主要有两类:

一类为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指标;

另一类为流动资产占用水平指标。

1、流动资产周转速度

流动资产周转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周转额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

①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

②流动资产周转率(天数)=

第①式计算的结果是流动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周转的次数;

第②式计算的结果是流动资产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

2、流动资产占用水平

可用每百元产值所占用的流动资产表示,也可用每百元销售收入所占的流动资产表示。

●每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产=

●每百元产值占用的流动资产越少,说明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

●每百元销售收入占用流动资产=

●反映经营成果的流动资产占用水平。

占用水平低,流动资产利用效果好,实现积累高。

3、流动资产报酬率

●指一定时期内净利润与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反映流动资产利用综合经济效益。

●流动资产报酬率(元/百元)=

●每百元流动资产创造的利润越多,说明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差。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终是以纯收益的多少来衡量的,因此,流动资产报酬率,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计算:

●流动资产报酬率(元/百元)=

二、非流动资产统计

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长期投资是指不可能或者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种费用,包括开办费、购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

其他资产是除以上各项以外的资产,包括特种储备物资、银行冻结存款、冻结物资、涉及诉讼中的财产等。

着重介绍固定资产的统计。

(一)固定资产数量和构成统计

1、农村固定资产的概念

农村固定资产指农村生产经营单位所拥有的劳动资料,也就是农村生产经营单位固定资金的实物形态,如机械设备、牲畜、房屋及建筑物等。

固定资产的特点①单位价值比较大②使用的时间比较长③能多次使用,不改变其实物形态④价值随着使用而逐渐磨损,以折旧的形式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通过产品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⑤最终失去生产效能后,才需要在物质形态上进行全部更新。

实际工作规定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使用年限在规定时期以上,

(2)单位价值在规定的限额以上,(乡镇企业规定为200元以上,时间为一年以上;

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单位为100元以上,时间为两年以上〕。

不同时具备两条件的劳动资料,一般划为低值易耗品。

2、农村固定资产数量统计

固定资产数量可分为实物量和价值量两种统计指标.

固定资产实物量按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和自然单位统计。

可以表明同类固定资产的数量,如房屋多少平方米,拖拉机多少台/马力,牲畜多少头等

固定资产价值指标有固定资产原值和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原值指购买和建造各种固定资产时实际支付的金额及以后改建、扩建所追加的投资金额。

固定资产净值是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历年提取折旧费后的余额。

表明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3、农村固定资产构成统计

1)按所有制形式分组分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

(2)按经济用途分组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用固定资产。

生产用固定资产指参加农村生产过程和直接服务于农村生产的固定资产;

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指与农村生产无直接关系,用于非生产活动的固定资产,如招待所、幼儿园、学校、俱乐部、医务室、浴室、理发室等使用的固定资产。

(3)按使用状况分组分为使用中的、末使用的和不需用的三类。

使用中的固定资产正常发挥机能的固定资产,包括正在使用的、备用的、因季节原因或因修理暂时末使用的。

未使用的固定资产指尚未开始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因生产的变更而末使用或正在改建、扩建中的固定资产。

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是指不适合本单位生产需要,多余闲置或准备出售转让的固定资产。

4、农村固定资产变动统计

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磨损而逐渐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称为“折旧”。

☆衡量固定资产转移价值大小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折旧额。

固定资产的损耗,有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

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的价值,由于使用而磨损的部分。

无形损耗是指由于科技进步,使新固定资产比旧的有更高的生率和经济效益,而使旧设备提前报废的损耗。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有单项折旧、分类折旧和综合折旧三种。

单项折旧是按每件固定资产分别计算的折旧,又叫个别折旧。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

分类折旧是每类固定资产按照一个折旧率来计算折旧,它是在单项折旧基础上计算出来的。

固定资产分类年折旧率=

综合折旧是现行企业提取折旧的主要方法。

它是将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按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规定的综合折旧率来计算折旧额的

5、农村固定资产利用统计

(1)每百元固定资产产值表明每百元固定资产所提供的产值。

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固定资产利用得越好。

每百元固定资产产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