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0971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docx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docx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

 

第一节声母和韵母变化

 

一、声母的主要变化

 

(一)全浊声母的清化

 

中古汉语的声母共有三十七个,其中並(奉)、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十一母为全浊音,这些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

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

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不送气音;全浊擦音的变化更复杂一些。

例如:

平[pá]:

陪瓢脾旁贫並[b]

仄[p]:

抱(上)病(去)白(入)

 

並(奉)[b]——平仄[f]:

肥(平)、犯(上)、附(去)、乏(入)

 

平[tá]:

亭同唐驮定[d]

仄[t]:

道(上)、盗(去)、毒(入)平[t§á]:

茶潮陈除缠

澄[¥]

 

仄[t§]:

(柱上)、阵(去)、浊(入)

 

平[tsá]:

才惭残曹藏

 

洪音

 

仄[ts]:

在(上)、字(去)、族(入)

 

从[dz]

 

平[ttá]:

乔秦憔全泉

 

细音

 

仄[tt]:

聚(上)、贱(去)、截(入)[tsá](之)韵:

词辞祠

 

 

洪音[s](支韵):

随隋

 

仄[s]:

似(上)、颂(去)、俗(入)

 

邪[z][ttá](尤):

韵囚泅

 

细音[t](其他韵):

斜详旋寻

 

仄[t]:

绪(上)、谢(去)、席(入)

 

(例外:

彗[xuei51])

 

平[t§á]:

柴床潺愁茌

 

崇[dZ][t§]:

(撰上)寨(去)浊(入

 

 

[§]:

(止、志韵):

士(上)、事(去)

 

(例外:

岑[tsáen35])

 

平[t§á]:

 

俟[Z]

 

仄[ts]:

俟涘竢(去)

 

[t§á]:

船唇乘

 

 

船[dü][§]:

绳渑神蛇

 

仄[§]:

楯(上)、顺(去)、食(入)[t§á]:

成承丞酬垂

 

 

[§]:

时殊谁韶

 

禅[ü][t§](职)韵:

植殖埴

 

[§]:

社(上)、树(去)、石(入)

 

平[ká]:

狂葵馗逵

 

洪[k]:

跪柜共

 

 

群[g][ká]:

匮餽

 

平[ttá]:

桥穷奇勤权渠

 

 

仄[tt]:

俭(上)、具(去)、局(入)

 

洪[x]:

华祸憾合

 

匣[?

]

 

细[t]:

嫌限巷协

(二)[f]的产生

 

[f]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帮、滂、並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的帮、滂、並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

此后帮、滂、並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

 

只与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韵拼合。

元明时期,

随着全浊音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和流并变成了[f],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文献材料是原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兰

 

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非、敷、奉三母基本上是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而产生的,[f]

 

母的正式出现是在元明时期。

(三)[tt]、[ttá][t]、的产生

 

[tt]、[ttá][t]、这三个声母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因为

 

在清初的《五方元音》中[tt]、[ttá][t]、尚未出现(如“剪”[ts]母字有:

精尖尊钻;“金”[k]母字有:

京坚根)。

干此三母各有两

个来源,即《中原音韵》中的[k]、[ká][x]、与[ts]、[tsá][s]、:

 

[k]

 

[k

 

á]

 

[x]

[tt]

[tt

á]

[t]

[ts]

[ts

á]

[s]

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这样的:

舌根音

[k]、[k

á]

、[x]与齐、撮

 

呼韵母相拼,受[i]、[y]韵头或韵母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

 

化后舌位前移,遂变成了[tt]、[ttá][t]、。

例如:

 

见:

 

[kiaN]

 

→[ttiaN]

 

溪:

 

[k

 

áy]

 

→[tt

 

áy]

群:

[kiEn]

→[ttian]

晓:

[xiau]

→[tiau]

匣:

[xi]

→i][t

舌尖前音

[ts]、[ts

á][s]、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

[i]、[y]韵头

或韵母的影响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后移,也变成了[tt]、

 

[ttá[t]、。

例如:

 

精:

将[tsiaN]→[ttiaN]

清:

趣[tsáy]→[ttáy]

从:

前[tsáian]→[ttian]心:

小[siau]

→[tiau]

邪:

夕[si]

→[ti][52]

变成[tt]、[tt

á[t]、后,原与细音相拼的

[k]组声母与[ts]组声母

便无从分辨。

清乾隆八年

(1743年),有人(佚名,一说名存

之堂)写了一本叫《圆音正考》

(圆音即团音)的书,目的是要

教人们如何辨别尖音与团音

[53],这说明当时尖音与团音均

已变成了[tt]、[ttá][t]、。

现在京剧中还分尖团,南方不少方

言中都分尖团,如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中齐、撮呼字

的见组、晓组声母基本上都读作

[k]、[ká]、[x],齐、撮呼字

的精组声母基本上都读作

[ts]、[tsá][s]、;吴方言中齐、撮呼

字的见组、晓组声母变成了

[tt]、[tt

á][t]、,齐、撮呼字的精

系声母仍然读作[ts]、[ts

á][s]、。

在北方方言中,分尖团的地

 

区主要有河北南部、山东东部、河南西南部、陕西中部北部

 

和广西东北部等。

这些方言中大部分都是齐、撮呼字的见组、

 

晓组声母变成了[tt]、[ttá][t]、,而齐、撮呼的精系声母没有

 

发生变化(多数方言是部分字的声母没有发生变化),例如陕

 

西长武、邠县、扶风、郿县一带把薑(见)、劫(见)、欺(溪)、

 

孝(晓)四字分别读作[ttia?

)]、[ttiE]、[ttái][tiau]、;而把将(精)、

 

姐(精)、齐(从)、消(心)四字分别读作[tsia?

)]、[tsiE]、[tsái]、

 

[siau]。

 

(四)[t§]、[t§á]、[§]的产生

 

[t§][t、§á]、[§]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

 

成,其演变的情形大致是:

庄组、章组在唐末宋初之际合并为照组,大约到了《中原音韵》时期,知组又与照组合并。

 

此将这个演变过程图示如下:

 

隋唐时期唐末宋初

 

元代

知[|]

 

澄[¥]仄

 

庄[tS]

知[|]

 

澄[¥]仄

 

照[tt]

[t

§]

崇[dZ]仄

 

章[tt]

 

禅[ü](职韵)

 

彻[|á]

 

澄[¥]平

床[dü]仄

 

禅[ü](职韵)

 

知[|á]

 

澄[¥]平

 

初[tSá]

 

崇[dZ]平

 

穿[tt

 

á]

[t

§á]

昌[ttá]

 

船[dü]平

床[dü]平

 

禅[ü]平

禅[ü]平

 

崇[dZ]

 

生[S]

 

船[dü]

 

平仄

床[d

ü]

平仄

 

审[t]

[

§]

书[t]禅[ü]平仄

 

禅[ü]平仄

 

(五)零声母的增加

 

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云(出现于《韵镜》、《七音略》)、以五母都成

了零声母。

其中疑、影、云、以四母变成了[i]、[u]、[y]三类零声母,微母变成了[u]类零声母,疑、影二母同时又变成了

[a](包括[o]、[?

])类零声母。

具体情况如下图:

 

隋唐时期

 

北京话

 

隋唐时期

疑[N-](

谊鱼魏

[i]

影[o-](

衣於威

[u]←微[m-](武微文晚

云[?

-](

矣于伟

[y]

 

以[j-](移予唯)

 

疑[N-](

 

岸藕娥

 

 

[a]

[o]

 

影[o-](按欧遏)[?

]

 

(六)[v]母的消失

 

[v]母的消失是从清初的《五方元音》[54]一书中反映出来的。

该书将声母分为20类,以“梆、匏、木、风”等字命名。

20个声母中已取消了[v]母,原[v]母字被并进了[o]声母。

 

面是这20

个声母的拟音:

梆[p]

匏[pá]

木[m]

风[f]

斗[t]

土[tá]

鸟[n]

雷[l]

竹[t§]

虫[t§á]

石[§]

日[r]

剪[ts]

鹊[tsá]

系[s]

云[j][55]

金[k]

桥[ká]

火[x]

蛙[w]、[o](例字:

晚恩安)

文、晚二字在《中原音韵》中属于“无”

[v]《五母方,元音》将

此类字归入“蛙”母,这说明此时“无”

[v]母已经消失。

二、韵母的主要变化

(一)二呼四等变为四呼

 

中古的开合二呼四等韵到今北京话中变成了开齐合撮四类韵,其演变的情形大致如下:

 

1.中古的开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开口韵。

例如:

 

毛[mAu](肴开一)

 

[mau]

 

茅[mau](肴开二)

 

2.中古开口三四等韵变成了今音的齐齿韵。

例如:

 

联[liQn](仙开三)

 

[lian]

 

莲[lEn](先开四)

 

3.中古合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合口韵。

例如:

 

光[kuAN](唐合一)——[kuaN]

 

关[kuan](删合二)——[kuan]

 

4.中古合口三四等韵变成今音的撮口韵。

例如:

 

员[?

iuQn](仙合三)

 

[yan]

 

渊[uEn](先合四)

 

以上变化只是大致的趋势,实际上每种变化都有不同的情况,主要如下:

 

1.开口二等韵逢见组、晓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开口韵而变

 

成了齐齿呼。

例如:

 

嘉[ka]

(见麻开二

)——

[ttia]

敲[k

áau]

溪肴开二

)——

[tt

áiau]

咸[?

?

m]

(匣咸开二

)——[tian]

 

2.开口二等江韵(包括上、去、入声)逢知组、庄组声母没有

 

变为开口韵,而变成了合口韵。

例如:

 

樁[|?

N]

(知江开二)——[t§uaN]

撞[¥?

N]

(澄江开二)——[t§uaN]

窗[tSá?

n]

(初江开二)——[t§áuaN]

双[S?

N]

(生江开二)——[§uaN]

3.开口三等韵逢知系声母没有变为齐齿韵,而变成了开口

 

韵。

例如:

知[|ie]

(知支开三)——[t§?

]

师[Siei]

(生脂开三)——[§?

]

十[üiep]

(禅缉开三)——[§?

]

辄[|iQp]

(知叶开三)——[t

§?

]

遮[ttia]

(章麻开三)——[t

§?

]

朝[|iQu]

(知宵开三)——[t

§au]

昭[ttiQu]

(章宵开三)——[t§au]

4.开口三等尤韵(包括上、去声)逢帮组声母(后来多变为非组)没有全部变为齐齿韵,而是多数变成了合口韵[56]。

例如:

蜉[bi?

u](並尤开三)——[fu]

 

负[bi?

u](並有开三)——[fu]

 

富[pi?

u](帮宥开三)——[fu]

 

5.合口一等韵逢帮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合口韵,而变成了

 

开口韵[57]。

例如:

 

杯[pu?

i]

 

(帮灰合一

 

)——

 

[pei]

胚[p

áu?

i]

滂灰合一

)——

[p

áei]

搬[puAn]

(帮桓合一

)——[pan]

伴[buAn]

(並缓合一

)——[pan]

奔[pu?

n]

(帮魂合一

)——[p?

n]

门[mu?

n]

(明魂合一

)——

[m?

n]

篷[boN]

(並东合一

)——

[p

á?

N]

蒙[moN]

(明东合一

)——[m?

N]

6.合口三等韵逢帮组声母(后来变为非组)没有变为撮口韵,

 

其中大部分字变成了开口韵,小部分字变成了合口韵。

例如:

 

飞[piu?

i]

(帮微合三)——[fei]

吠[piu?

i]

(並废合三)——[fei]

分[piu?

n]

(帮文合三)——[f?

n]

帆[piu?

m]

(並凡合三)——[fan]

妨[páiuAN](滂阳合三)——[faN]

 

肤[piu]

(帮虞合三)——[fu]

物[piu?

n]

(帮物合三)——[u]

芙[biu]

(並虞合三)——[fu]

无[miu]

(明虞合三)——[u]

7.合口三等韵逢知系声母没有变为撮口韵,而变成了合口

 

韵。

例如:

 

诛[|iu](知虞合三)——[t§u]

 

锤[¥iuei]

 

(澄脂合三

 

)——

 

[t

 

§á

 

uei]

崇[dZioN]

(崇东合三

)——

[t

§á

uN]

专[ttiuQn]

(章仙合三

)——

[t

§uan]

充[ttáioN](昌东合)——三[t§áuN]

 

8.合口三等韵逢精组声母没有变为撮口韵,而变成了合口

 

韵。

例如:

 

纵[tsiuN](精钟合三)——[tsuN]

 

脆[tsáiuEi](清祭合三)——[tsáuei]

 

萃[dziuei]

 

(从至合三

 

)——

 

[ts

 

áuei]

肃[siok]

(心屋合三

)——

[su]

俗[ziuk]

(邪烛合三

)——[su]

关于四呼形成的时间,大体可以确定在明代初年。

明初兰茂

的《韵略易通》(1642年)将《中原音韵》中的“鱼模”部分成

 

了“居鱼”、“呼模”两部,可见其时[y]韵母和[y]介音已经出现。

 

[y]韵母和[y]介音的出现,意味着开齐合撮四呼已经形成(中古的开口细音后来即叫做齐齿呼),只是还未有其名而已。

开齐

合撮的名称是清初潘耒正式提出来的,他在其《类音》[58]

 

中明确用这些名称对韵母进行了分类。

 

(二)相近韵母的合并

 

中古同摄的韵读音比较接近,其中一等韵与二等韵、三等韵

 

与四等韵后来多数都发生了合并,一部分三四等韵与一二等

 

韵也发生了合并。

例如:

 

开[ká?

i](溪咍开)一

 

[káai]

 

楷[ká?

i](溪皆开)二薨[xu?

N](晓登合一)

[xuN]

 

轰[xu?

N](晓耕合二)

 

披[páie](滂支开三)

 

[pái]

 

批[páei](滂齐开四)

 

旋[ziuQn](邪仙合三)

 

[tyan]

 

玄[?

uEn](匣先合四)

 

交[kau](见肴开二)

 

焦[tsiQu](精宵开三)[ttiau]

 

浇[kEu](见萧开四)

 

碗[uAn](影缓合一)

 

绾[uan](影潸合二)[uan]

 

晚[miu?

n](微阮合三)

 

相近韵母的合并是中古韵母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m]尾韵变为[-n]尾韵

 

《广韵》中深、咸两摄的韵都属于[-m]尾韵,这类韵共有九

 

个,即“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在《中原音韵》中,这九类

 

韵被合并成了“侵寻”、“监咸”、“廉纤”三部。

到了明末毕拱宸的《韵略汇通》中[59],此三部与“真文”、“寒山”“、桓欢”“、先天”四部合并为“真寻”、“山寒”、“先全”三部,这说明其[-m]时尾已经消失。

此将《韵略汇通》的十六个韵目列示如下:

 

一东洪

二江阳

三真寻

四庚晴

五先全

六山寒

七支辞

八灰微

九居鱼

十呼模

十一皆来

十二萧豪

十三戈何

十四家麻

十五遮蛇

十六幽楼

 

[-m]尾韵并入[-n]尾韵,这是中古韵母大量减少的又一重要原

 

因。

 

(四)入声韵的消失

 

中古的入声韵有[-p]、[-t]、[-k]三种清塞音韵尾,到了《中原音韵》时,这三种韵尾全部发生了脱落。

韵尾脱落后,入声韵即转变成了阴声韵,遂与原阴声韵发生了合并,这种合并是造成中古韵母减少的主要原因。

例如:

插[tSá?

p](初洽开三)

 

[t§áa]

 

差[tSáa](初麻开二)

 

脱[táuAt](透末合)一

 

[táuo]

 

拖[táA](透歌开一)

 

哭[káok](溪屋合一)

 

[káu]

 

枯[káu](溪模合一)

 

第二节声调方面的变化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

(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

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60]。

例如:

东(端)风(非)吹(昌)衣(影)。

 

(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

都读作阳平声[61]。

例如:

唐(定)时(禅)传(澄)奇(群)、牛(疑)

 

迷(明)难(泥)来(来)。

二、全浊变去

 

“全浊变去”是指上声而言。

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这个变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经开始。

唐末人李涪曾在他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将一些去声字归入上声韵部[62]。

李涪所举的例字正好

 

都是《切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如“舅”、“皓”等。

这些例子说明不是《切韵》将字归错了,而是在李涪那个时代全浊声母

 

的上声字有一部分已转化为去声。

北宋以后,这种变化的趋

 

势更为明显。

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大部分全浊上声字都变成了去声[63]。

例如:

父(奉)坐(从)弟(定)跪(群)巨(群)象(邪)抱(並)柱(澄)

 

三、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

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

 

声(阳平)的行列,如“白、食”;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德、国、百、尺、作、客”。

这种变化称为“入派三声”。

其变化规律是:

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

其中派入上声的字最多。

从《中

 

原音韵》到现代北京话,原入声字的调属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具体地说,《中原音韵》派到阳平的入声字今音仍旧读作阳平,如“白、食”。

《中原音韵》派到上声的入声字今音一

 

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旧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去声,如“作、客”《。

中原音韵》派到去声的入声字今天仍然读去声,如“月、落”。

 

这种新的变化可以称作“入派四声”。

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

其中进入去声的字最多。

此将上述两种变化列成图表以便比较。

 

中古四声《中原音韵》三声北

 

京话四声

 

阴阴平

 

平平

 

阳阳平

 

上上

 

上声

 

去去

 

去声

 

 

最后,我们将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列成一个对照表:

 

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对照表

 

中中北京话

 

古古四声

 

四声声母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东风吹衣

 

 

全浊

 

唐时传奇

 

次浊

 

牛迷难来

 

 

 

好打小虎

 

 

全浊

 

父坐弟跪

 

次浊

 

老李有米

 

 

 

要去应试

 

 

全浊

 

大病盗汗

 

次浊

 

议论浪漫

 

 

 

七鸽八鸭

 

啄折竹菊

 

百尺铁笔

 

不必作色

 

 

全浊

 

独服猾贼

 

次浊

 

月落日跃

 

今读阴平、阳平声的古入声常用字表

 

a

拔跋钹魃

乏伐筏阀罚

搭褡耷答答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