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1252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docx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

话剧雷雨的教学设计

曹禺的《雷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戏剧”。

那么怎么帮助学生理解曹禺的《雷雨》呢?

下面请欣赏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话剧《雷雨》教学设计,希望你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

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

《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2、说教学目标

《雷雨》是现当代戏剧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内教读课文。

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在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

2作者曹禺及《雷雨》梗概。

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能力目标:

1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冲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戏剧人物的个性特点

3训练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

对于第二课时,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通过这一幕剧中的矛盾冲突所表达的人物思想情感。

难点:

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冲突及各自的性格特点。

二、说教法

《雷雨》的教学是戏剧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戏剧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3、讨论,启发诱导,开展课堂讨论,整合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初步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

2、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

第一课时概括介绍戏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接触课文之前对戏剧有个大致了解,预习时有的放矢;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学预习,自行解决课下注释的字词。

这里我着重讲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在第一课时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及《雷雨》梗概基础上,第二课时采用点拨的教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我着重讲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

上世纪30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

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

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2、探究阅读

本课学习以“四三两一”四个数字为导线,学生思考探究。

1把握剧情发展分四个阶段

戏剧的矛盾冲突是随着剧情发展自然产生,本课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剧情发展分四个阶段,问哪四个阶段?

明确:

前一场的“重逢”周朴园和鲁侍萍和后一场“斗争”周朴园和鲁大海

共分四个阶段:

认出侍萍→撕下面纱→大海闯馆→侍萍离馆。

前场两个阶段细腻地刻画了周朴园由疑惑初起、惊疑、惶恐不安到气急败坏、露出狰狞面目的心理状态,深刻地揭露了他的虚伪、自私、残忍的本性。

这一部分是从私生活方面揭露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后场两个阶段中周朴园一系列的心计、手段,充分显示出他那阴险、狠毒、老奸巨滑的性格特征。

这一部分是从社会阶级斗争的角度揭露周朴园反动阶级的本性。

2揣摩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分角色朗读,从人物语言入手,结合人物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

重点分析周鲁两人相逢时各自的心理活动,鲁侍萍与周萍相见时的复杂心理。

通过以下六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第一场戏――-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

a问第一场戏中,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哪两个人之间?

他们是什么关系?

明确:

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

既是主仆关系,也是恋人关系。

b问周朴园为什么向一个自以为是“下人”问起三十年前的旧事?

明确:

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一说明文字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周朴园听出鲁侍萍的无锡口音。

c问周朴园在谈到三十年前的侍萍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而且还说“很贤慧,也很规矩?

”而鲁侍萍为什么要否定三十年前的自己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呢?

明确:

维护周朴园是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周朴园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

鲁侍萍这时表面上否定自己,实质上揭露周朴园的阴私。

d问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三十年前的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

”“想帮一帮她么?

”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

他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

“惊愕”“忽然立起”“连忙”“不,不,不用。

”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侍萍,而是他个人的私利,他的社会地位和他在家庭的尊严。

他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使他身败名裂。

e问面对着侍萍,周朴园又如何表现呢?

你认为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态度陡变,“忽然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

”后周朴园却想以金钱来平息侍萍对他怨愤,了结他的罪恶。

最后决定辞退鲁贵和四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周朴园面对被他凌辱的侍萍时的表现,进一步暴露了他冷酷、虚伪、自私的本性。

f通过这一场戏,你初步认为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她正直、善良,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

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

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

”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通过三个问题分析第二场戏斗争

a问周朴园在和鲁大海见面前,已经从鲁侍萍那里得知鲁大海就是他的“亲骨肉”,也知道鲁大海“鼓动罢工反对他”,但是他为什么还要问大海“你叫什么名字?

”“你有什么事吧?

b问选段中揭示的本质性矛盾冲突是什么?

c分析鲁大海的形象

明确:

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正表现了周朴园的思想本质。

周朴园摆出资本家、董事长的臭架子对待大海,说明他对大海已不存在什么骨肉亲情,他们之间只有劳资间的阶级对立。

鲁大海——觉醒了的工人形象。

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际、不畏强暴。

他对资本家有着透彻、清醒的认识。

鲁大海这个人物虽然刻画得还不够丰满,但作者对他赋予了很大的热情,这是体现作者社会理想的形象。

鲁大海的出现给悲剧的阴郁气氛带来了明朗与希望。

3分析两种最本质的矛盾冲突

问:

周朴园与侍萍之间是什么冲突?

而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又是什么冲突?

课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因而在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之间构成了激烈复杂的戏剧冲突。

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最本质的是两个,即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

前一种矛盾冲突表现得较“平静”,后一种矛盾冲突表现得紧张激烈;前一种矛盾是主线,后一种矛盾是辅线,两条线索互相交织,矛盾冲突环环紧扣,步步激化,逐渐把剧情推向高潮。

4全部内容浓缩在一个舞台背景之中

课文节选部分的人物、事件高度集中,全部剧情都是在一个舞台背景中展开的:

集中在周家一间客厅,不到半天的时间里,把资本家周朴园30年来凌辱女性的罪恶、伪善的面目、压榨杀害工人的血债、骄横的作风,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出来,交织成资本主义王国里阴森森、血淋淋的典型的生活画面。

通过这样四个方面的讨论、点拨、归纳,从不同角度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不仅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同时也领悟能到了戏剧文学的特点。

3、归纳小结

《雷雨》剧作中,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

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理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鲁迅先生说:

“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那么,《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

应该说,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脱摧残和拷打的人性。

因此,《雷雨》既是一出社会悲剧,也是一出人生悲剧。

4、布置作业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布置研究性学习问题

周朴园爱侍萍吗?

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曹禺的《雷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戏剧”。

大凡经典,人物复杂,主题多元,意蕴丰厚,难以读透。

我教《雷雨》,就有这种感觉,什么都想讲,好像什么也没有讲透彻,讲精彩。

《雷雨》备课,我很用心,读多种资料,五次修改教案。

授课得与失,感悟深与浅,记录如下。

一、授课节数,超标了。

学校给的授课计划为4课时,我上了6课时,超标了。

第一课时,讲《雷雨》这出戏的故事梗概。

《雷雨》是四幕剧,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

第二幕之前的内容,我讲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第二幕之后的内容,没讲,留下悬念,让学生读课文。

第二课时,分析剧中节选部分第一个矛盾冲突——情人冲突,归纳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形象。

第三课时,分析第二个矛盾冲突——父子冲突,总结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形象。

第四课时,分析场景描写在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鼓励学生猜测课文节选部分之后的人物命运。

学生猜得不全,我讲了大结局。

第五课时,课文拓展。

探究四个问题,并观看电影《雷雨》的结尾片段。

这四个问题是:

为什么起名为“雷雨”?

《雷雨》是悲剧,悲在哪里?

怎样理解“‘雷雨’是第九条好汉”?

《雷雨》的主题不止一个,你能多元解读吗?

第六课时,演课本剧。

学生表演,积极,活泼,像模像样,他们喜不自胜,有成就感。

二、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客观、全面。

“对待爱情,周朴园是一个很虚伪的人”,这是部分读者的解读,我不认同。

周朴园和鲁侍萍相爱,为什么没有走进婚姻殿堂?

三十年时光荏苒,周朴园为什么对鲁侍萍念念不忘?

讲课中,我倾向于把周朴园看做一个“好人”——有情义、软弱、内疚、真诚;鲁侍萍,我更愿意把她看做一个“女汉子”——有自尊、刚烈、沉稳、清高。

当然,鲁侍萍也有“隐忍”一面,她与鲁贵这个猥琐的男人生活了二十多年,备受屈辱和痛苦,太压抑自己了。

一个宁死也不做妾的刚烈女子,一个生活贫寒却撕掉五千元支票的清高女子,她与鲁贵在一起,委屈了自己。

当然,在父子矛盾实际是阶级矛盾中,周朴园“恶”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冷酷无情、圆滑世故、贪婪凶残。

周朴园是善,还是恶?

鲁侍萍是应该赞美,还是值得同情?

很难一句话回答。

人性本来是复杂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要单一化、扁平化呢?

依着文本走,就事论事,我似乎做得了“客观”“全面”。

三、语言品析,有的到位,有的生涩。

《雷雨》中,有很多对话语言,言简义丰,有嚼头。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忽然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鲁侍萍为什么“不敢说”,我一点拨,学生懂了,这是“激将法”,故意激起周朴园打听真相的欲望。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的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你姓什么?

“你姓什么”,往往是见面之初,人与人的相互探问。

可这里,周鲁两人对话已经好久了,周朴园为什么才想起这句问话呢?

我拈出这个问题,学生很快懂了周朴园的潜台词——你鲁侍萍怎么知道得这么多?

鲁侍萍:

你自然不会想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认识了。

这句话,有言外之意。

以前,鲁侍萍抱着一种宁死不屈的刚烈态度离开周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以后,她对周朴园的恨慢慢减少了。

但她发现周朴园还在想念她

,她就忍不住把自己的身份亮出来了。

没有想到,一个女人,相隔30年,人世沧桑,做了多年的打工生活,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太婆了。

可是站在周朴园的面前,她心疼的,是自己已经那么衰老了,甚至连你曾经是我最亲最爱的男人,也认不出来了。

当年的鲁侍萍一定是以漂亮吸引了周家少爷!

这个言外之意,我讲了,可学生一脸茫然。

为什么讲得学生一脸茫然呢?

我得承认,我的讲解“生涩”了,没有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挂上钩”。

鲁侍萍: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这句话,历来被人称道,它妙在何处?

我讲了,讲得很清楚:

妙在用同音字来表现特定情境下人物思维的急转弯。

但接下来的这句话——“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我对自己的讲解,不满意。

我是这样讲的:

这句话,妙在写出了鲁侍萍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绪:

事先有约——后悔;周萍可能不认自己——委屈;不能直接说——痛苦;鲁大海不但被开除,还挨打——愤怒。

其实,鲁侍萍的这两句话,各有一个破折号,破折号都有话题转换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两句的妙处,应该是有共同点的。

但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一个侧重于“你是周萍啊”,一个侧重于“我是你的妈”。

答案的交叉重叠和相异之处,我没有厘清,更没有讲到位。

四、主题分析,做到了细致化。

曹禺曾这样谈创作《雷雨》的体会:

“刚开始创作时,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要讽刺或攻击什么。

写到后来,仿佛有一种汹涌澎湃的感情激流来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揭露与批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怎样理解“揭露与批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这句话,我没有轻轻滑过,逮住它,做了如下解释:

家庭方面——

倾斜的门第观念。

当年的周朴园和鲁侍萍相爱,为什么不能结婚?

因为门不当,户不对。

森严的家庭秩序。

周朴园很专横,要求他人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他不惜运用一切手段来维护自己追求的家庭秩序——等级森严。

周朴园的专横,伤害了亲人的感情,特别是蘩漪,让她感到了人格的屈辱。

乱伦的人际关系。

周萍和蘩漪,是乱伦。

四凤和周萍,也是乱伦。

畸形的恋爱,必然失败。

社会方面——

罪恶的阶级压迫。

周朴园是煤炭公司的董事长,拥有很多财富。

他的财富从哪里来?

工人们的血汗,工人们的生命。

所以,他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老板,他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一个阶级的兴盛,如果是建立在他人的血汗和性命基础之上,那么这个阶级就是罪恶的!

这样的分析,似乎有条有理,很细致;但我又不满意于自己的分析,因为它是单一的、说教的。

怎样提炼主题,找到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

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谜,难解。

记者喜欢追寻事件真相,刑侦人员执意揭开案件真相。

教师呢?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人物形象,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教师有探究“真相”的勇气和智慧吗?

五、两位老师的创新教法,让我自愧不如。

戏剧中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如果你这样回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就有些“程式化”了,不好。

刘小苗老师焦作一中的回答,别具一格,特别精彩。

他认为,课文节选部分的场景有两个,一个是卧室,一个是客厅。

卧室,是私人空间,不想让外人进来,它所展现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即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他对鲁侍萍的爱恋和忏悔是真诚的。

而客厅,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是一个社交场所,它展现的是周朴园的外部形象——资本家。

两个场景卧室与客厅有机结合,完整地展现了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同时还很自然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场景不同,人物的心理不同,其性格特征也迥异。

这一点,刘小苗的解读,新颖别致,言之成理,我钦佩!

另一个老师——特级教师程翔的教法,也让我大开眼界。

他的课堂实录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老师:

鲁侍萍说“你自然不会想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认识了”。

这句话大有含义:

“连你都不认识了”,你曾是我倾心相爱的人,你都认不我了。

可以想象,那时的鲁侍萍一定长得——

学生:

非常漂亮。

老师:

请同学们假设他们当年的一个生活场景:

周朴园看着侍萍说——

学生:

“你真好看,我爱你!

老师:

这时候,侍萍最关心的是什么?

学生:

侍萍说:

“要是我老了,你还会爱我吗?

老师:

周怎么回答?

学生:

周说:

“你不会老,你永远都年轻美丽!

这真是神来之笔!

简单的句子,生涩的含义,被程翔老师与生活“对接”,一下子,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大放异彩,既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学生,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微言大义。

生活中卧室和客厅,我见过,熟视无睹;剧本中的卧室和客厅,我读过,有何作用,从未像刘小苗老师那样深究过。

鲁侍萍的这句话——“你自然不会想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认识了”,我讲过,讲得“高高在上”,没有像程翔老师讲得这样“接地气”,入耳入心。

这是我与高手的差距,观察的差距,思维的差距,书本联系生活的差距。

一场《雷雨》,气势磅礴,摧枯拉朽,它砸碎了什么,历史已经有了答案。

一场《雷雨》,震天巨响,犹在耳畔,它跨越百年的时光,滚滚而来,将会重建什么,你和我,请不要无动于衷,一笑了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