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1252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docx

第2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1说课讲解

第二章牛的生物学特征与品种

第一节牛在动物分类学上的地位牛在动物学上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偶蹄目、反刍亚目、牛科、牛亚科普通牛

家牛属统称为黄牛

瘤牛

非洲水牛—仍处于野生状态

水牛属

亚洲水牛

牦牛属—牦牛种(全世界90%以上分布于我国的青藏高原)

第二节牛的生物学特征

一、生活习性

1、睡眠:

每日睡觉1-1.5小时,因此夜间有充分的时间采食和反刍。

2、群居性:

①放牧时,牛喜欢3-5头结帮活动。

②舍饲时,仅有2%单独散卧,40%以上3-5头结帮合卧。

③牛群经过争斗建立起优势序列,优势者各方面得以优先。

因此,放牧是牛群不宜过大,否则,影响牛的辨识能力,争头次数增加。

3、视觉、听觉、嗅觉灵敏,记忆力强

(1)公牛的性行为主要由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所引起,并且视觉比嗅觉更为重要。

(鹿是嗅觉比视觉更为重要。

(2)公牛的记忆力强,对它接触过的人和事,印象深刻,例如兽医或打过它的人接近它时常有反感的表现。

二、采食和消化特点

1、采食:

牛是草食性反刍动物,以植物为食物,主要草是植物的根、茎、叶和籽实。

(1)牛适宜在牧草较高的草地放牧,当草高未度超过5-10厘米时,牛难以吃饱,并会因“跑青”而大量消耗体力。

(2)牛有竟食性,即在自由采食时,互相抢食。

利用这一特性,群食可增加对劣质饲料的采食量。

(3)牛喜欢吃青绿饲料,精料和多汁饲料,其次是优质干草,低水分的青贮料,最不爱吃秸秆饲料,同一类饲料种,牛爱吃1立方厘米的颗粒料,最不喜欢吃粉料。

(4)牛爱吃新鲜饲料,不爱吃长时间拱食而沾附鼻镜粘液的饲料。

(5)采食时间,在自由采石情况下,全天采食时间大约为6-7小时。

(6)采食量与体重密切相关:

2月龄-体重的3.2-3.4%6月龄-体重的3.0%12月龄-体重的2.8%体

重500㎏时—2.3%

2、饮水

○1牛的饮水量较非反刍动物大。

○2泌乳牛每产1㎏奶需水3—4㎏。

○3放牧饲养牛较舍饲牛需水多50%。

牛的需水量可按每㎏干物质需水3—5㎏供给。

3、消化特点

○1咀嚼:

乳牛吃谷粒和青贮饲料时94次/分,吃干草时78次/分。

○2复胃消化:

(消化)○3反刍:

一昼夜进行6—8

次反刍,每次持续时间为40—50分钟。

每天总反刍时间7—8小时。

三、对环境的适应性

1、牦牛:

适应于高寒,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地区。

2、水牛:

适应于低洼、潮湿地区,抗寒力差。

3、黄牛:

主要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耐寒不耐热,

牛耐寒而怕热的生理学机制:

(1)牛是一种大型的哺乳类恒温动物。

体型较大,每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小,较有利于热的保存,不利于热的散发。

(2)被毛和体组织的保温性能好。

肉用牛身体的隔热能力很强,不同品种,个体的体组织隔热能力差异很大。

例如:

海福特〉荷斯坦牛20%

(3)饲料消化和利用过程产热量多

例如:

瘤胃发酵产热的乙酸,在代谢过程中有41—67%以热的形式损失,

丙酸—14-44%

代谢过程中热的形式损失。

丁酸—24-38%

(4)产乳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

日产20㎏奶的奶牛,每日需增加44.18-58.24兆焦的能量消耗,这些均以热的形式失。

每日产20㎏奶的奶牛热量比妊娠干乳奶牛多产50%。

(5)汗腺机能不发达,温度升高时必须加快呼吸蒸发。

四、对外刺激的反应性

1、牛的性情温顺,易于管理,但若经常粗暴对待就可能产生顶人,踢人等恶习。

2、对突然的意外刺激,也会引起恐惧,奶牛产奶量减少,公牛抑制其性行为。

因此对牛不要打骂、恫吓,应经常刷拭牛体,使牛养成温顺的性格,利于饲养于管理。

第三节牛的品种

一、乳用品种

1、荷斯坦牛:

四肢下部、腹下、尾帚为白色

荷斯坦牛的体

重与体尺生产性能:

平均年产奶量6500-7500㎏乳脂率3.6—3.8%

(2)兼用型荷斯坦牛荷兰本土目前牛群为代表

(1)乳用型荷斯坦牛原产地:

荷兰;分布:

世界各地分布最广,在北美、欧洲、大洋洲、东亚、拉丁美洲豆油分布。

外貌特征:

典型的如用型牛外贸特征。

A、成年母牛侧望楔型,后躯发达。

B、乳静脉粗大耳多弯曲,乳房特别庞大。

C、皮下脂肪少。

D、被毛较细短,毛色为界限分明的黑白花片来组成,额部多有白星,毛。

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

14519022623900-1200

♀650-75013517019519犊牛初生重:

40-50㎏

外貌特征:

与乳用型荷斯坦牛比较,体格小,四肢较短,体躯宽深,略呈矩形。

体重♂900~1100㎏;♀550~700㎏

生产性能:

365天—-1000~2000㎏乳脂率比乳用型高0.2%

2、中国荷斯坦牛:

1985年各项指标已达到品种要求,育成生产性能高,体型外貌一致的中国荷斯坦牛品种,全国荷斯坦牛约300余万头。

外貌特征:

①毛色为黑白花,额部多有白斑,腹底部、四肢、膝关节以下及尾端呈白色;

②提取长、宽、深,背腰结合良好,尻部长、平、宽

③乳房大,乳静脉大而弯曲。

体重:

1020㎏♀510~590㎏体高:

♂150㎝

♀133㎝

生产性能:

X产乳量:

6359㎏

乳脂率3.56%

中国记录:

16090㎏

优点:

乳量高,性温顺,易管理,早熟,耐寒。

缺点:

耐热性差,乳脂率低,饲料要求高。

3、娟姗牛产地与分布:

原产地为英国,主要分布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

外貌特征:

属于小型乳用品种;毛色:

以褐色为主,个体间有深有浅。

乳房形态好,乳静脉发达。

体重:

♂650~700㎏♀360~400㎏

生产性能:

X产乳量:

3000-3600㎏,乳脂率为5-7%

优点:

乳脂率高,饲料利用率高缺点:

体质较弱,抗病力较低

二、肉用品种

1、海福特牛—中小型早熟肉用品种

(1)产地与分布:

原产地为英格兰,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饲养较多,在我国于1913年开始引进。

(2)外貌特征:

毛色:

体躯毛色为橙黄色或黄红色,头部、颈、腹下、尾帚、肢下部为白色。

头短额宽,体躯宽深,前胸发达,背腰宽平,臀部宽厚,肌肉丰满,四肢短,体呈为长方型的典型肉用牛体形。

分有角和无角两种。

海福特牛的体重与体尺

体重

850—

1100㎏

600—

700㎏

初生重

34㎏

32㎏

体高

134.4

126.0

体长

169.3

152.9

胸围

211.6

192.2

(3)生产性能:

早熟、增重快、产肉性能好、肉质细嫩多汁、味道鲜美。

屠宰率:

60%~65%高者达70%。

犊牛生长快,到12月龄可保持平均日增重1.4㎏水平,18月龄达到725㎏(早熟品种)。

优点:

早熟、生长快、肉质好、耐粗抗病、适应性强缺点:

肢蹄不良、带有跛行、单睾现象

2、安格斯牛——中小型早熟肉用品种

(1)原产地的分布:

原产于英格兰。

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阿根廷的主要肉牛品种。

我国于1994年开始引进北方各省。

(2)外貌特征:

①被毛黑色和无角为其重要的外貌特征、故亦称无角黑牛②头小额宽、颈中等长、背腰平直、臀部发育良好。

③体躯宽而深、呈圆筒状、四肢短。

④体重♂800-900㎏♀500-600㎏

(3)生产性能:

早熟、胸体品质好、出肉率高、肉嫩味美、大理石状较好。

被认为是世界上各种专门化肉用品种中肉质很好的品种。

屠宰率:

60~65%

(4)优点:

早熟、肉质好、对环境适应性好、耐粗抗寒缺点:

母牛稍有神经质,冬季被毛较长而易感外寄生虫。

3、夏洛来牛——大型肉牛品种

(1)产地的分布:

原产地为法国,欧洲大陆最主要的肉牛品种之一。

我国于1964年开始引进,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

(2)外貌特征:

毛色:

白色或乳黄色体型大、额宽脸短、角前方或两侧伸展,常形成“双肌”特征;全身肌肉非常丰满,尤其是后腿肌肉圆厚(发达);胸宽深,肋骨弓圆,背宽肉厚,体躯呈圆筒状,四肢粗壮结实;体重♂1100-1200㎏♀700-800㎏;初重♂40㎏♀30

(3)生产性能:

生长速度快,瘦肉产量高,肉质好。

屠宰率一般为60~70%,胸体净肉率为80-85%

(4)优点:

体型大、早熟、生长快、适应性强,产肉性能和泌乳性能好

缺点:

难产率高、X=13.7%公牛常有双鬐和凹背的弱点

4、利木赞牛—大型肉牛品种

(1)产地与分布:

原产地为法国,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于1974年开始引

进、改良黄牛

(2)外貌特征:

毛色:

黄棕色;头短额宽,体躯长而宽,肌肉丰满,肩部和臀部肌肉特别发达。

胸宽,肋骨开张,背腰宽直,尻平。

体重:

♂950-1200㎏♀600-800㎏、

初生重:

♂36㎏♀35㎏

(3)生产性能:

①生长发育快、早熟、产肉性能高②肉品质好,肉嫩,脂肪少,瘦肉多(80-85%)③8月龄小牛,就

具有成年牛大理石纹状的肌肉④12月龄体重达480㎏

⑤屠宰率63-71%优点:

耐粗饲,生长快,出肉率高。

缺点:

毛色多、体型欠如一

5、黑毛和牛—体型中等大

(1)产地的分布:

原产地为日本,是日本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肉用牛。

(2)外貌特征

毛色黑色、分有角与无角两个类型。

有角和牛系日本土种牛选育而成,无角和牛是由安格斯牛与当地土种母牛杂交育种而形成的。

体重:

♂920-1000㎏;♀510-610㎏

(3)生产性能:

18-20月龄体重可达650-750㎏;屠宰率为65%。

6、韩牛

(1)产地与分布韩国、纯种繁育而成的肉用品种,世界上能生产优质牛肉的品种之一。

(2)外貌特征:

毛色:

黄褐色。

体重:

♂856㎏;♀520㎏

(3)生产性能:

日增重1.09㎏

屠宰率62%

三、兼用牛品种

(1)产地的分布:

原产于瑞士,主要分布于瑞士、法国、德国、奥地利

(2)外貌特征:

毛色黄白色或红白花,但头、胸、腹下、尾帚为白色肋骨开张,前身躯发育好,尻宽平,乳房发育好。

体重:

♂800-1200㎏;♀600-750㎏

3)生产性能:

○1原产地瑞士向乳用型发展,

X﹦产乳量4074㎏乳脂率3.9%○2平均日增重1.6㎏,1.5岁活重日

达440-480㎏,屠宰率65%左右

4)优点:

耐粗放,适应性好,抗菌素病力强,产肉产乳性能好。

缺点:

皮偏厚

 

(1)产地与分布:

原产地为英国,分布于很多国家。

(2)外貌特征:

被毛多为深红色,少数为沙毛、白毛,体躯宽深,乳用性能较为明显,乳房发达。

体重:

♂1000-1200

㎏;♀600-800㎏

(3)生产性能:

①年产奶量为2800~3500㎏,乳脂率为3.5-4.2%;

②18个月龄体重♂433.2㎏♀391.6㎏屠宰率65-68%。

(4)优点:

体格大,耐粗抗病,早熟,肉质细嫩,脂肪沉积均匀,呈大理石纹状。

缺点:

乳角淡,体型毛色一致。

3、三河牛

(1)产地与分布:

原产地为内蒙古,现在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盟。

该品种于1976年育成,1982年制订了品种标准,

现有8万头。

(2)外貌特征:

被毛为界限分明的红白花片,头白角或有白斑,腹下、尾尖及四肢下部为白色。

有角,向上前方弯曲。

体重:

♂1050㎏;♀548㎏

(3)生产性能:

产乳量200㎏乳脂率4.1%屠宰率:

50-55%净肉率:

44-48%

4、中国草原红牛

(1)产地与分布:

以吉林省的通榆等县为主,内蒙古和河北为产地。

中国草原红牛是以乳肉兼用的短角牛与蒙古牛长期杂交而育成的。

吉林、河北、内蒙古三省区自1936年就从国外引进了短角牛与改良当地牛。

1952年—1972年杂交改良阶段;1973年—1979年模交固定;1980年开始自群繁育,严格选择;1985年国家验收通过,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1987年总头数为14万头

(2)外貌特征:

被毛紫红或深红,牛角向前外方呈倒八字型。

体重:

♂700-800㎏♂137.3㎝体高:

♀450㎏♀124.4㎝

(3)生产性能:

220天泌乳量1662㎏乳脂率4.02%;屠宰率50.8-58.2%;净肉率41.0-49.5%

5、新疆褐牛产地与分布:

原产地为新疆,是草原乳肉兼用牛品种。

四、中国黄牛中国黄牛的主要特点是:

(2)数量多,目前黄牛

(1)分布广,东起沿海各省,西至新疆、西藏,南到台湾、海南岛,北至内蒙古、黑龙江等省;

数量9000多万头,约占我国牛只总数的70%;(3)耐粗抗病,性情温驯,能适应我国各地的气候及生态环境。

根据《中国牛品种志》按“地理分布区域”对黄牛的划分,中国黄牛包括中原黄牛、北方黄牛和南方黄牛三大类型,就体型大小而言,中原黄牛最大,北方黄牛次之,南方黄牛最小。

中原黄牛包括分布于中原广大地区的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和晋南牛;北方黄牛包括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华北和西北的蒙古牛,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延边牛,辽宁的复州牛和新疆的哈萨克牛等;南方黄牛包括分布于东南、西南、华南、华中、台湾以及陕西南部的闽南牛、温岭高峰牛和云南高峰牛。

1、秦川牛

(1)产地及分布:

秦川牛产于陕西省渭河流域关中平原地区因“八百里秦川”而得名。

(2)外貌特征:

毛色以紫红和红色为主(90%),其余为黄色。

鼻镜为肉红色。

公牛头大额宽,母牛头清秀。

角短而钝,

向后或向外下方伸展。

公牛颈短、粗,有明显的肩峰,母牛鬐甲低而薄。

缺点是牛群中常见有尻稍斜的个体,也有前肢外弧、后肢呈Ⅹ飞节的。

初生重公犊牛为27.4kg,母犊牛为25kg。

秦川牛的体尺和体重(cm,kg)

性别

头数

体高

体长

胸围

管围

体重

125

141.46

160.47

200.47

22.37

594.5

1051

124.51

140.35

170.84

16.83

381.2

(3)生产性能:

在中等饲养水平条件下,18月龄公、母、阉牛的宰前活重依次为436.9kg、365.6kg和409.8kg;平

均日增重相应为0.70kg、0.55kg和0.59kg;平均屠宰率为58.28%,净肉率为50.5%,眼肌面积为97.02cm2。

泌乳期平均为7个月,产乳量为715.8kg,平均日产乳量为3.22kg。

(4)繁殖性能:

秦川母牛的初情期为9.3月龄,发情周期为20.9天,发情持续期为39.44小时(范围为25~63小时),妊娠期为285天,产后第一次发情为53.1天。

公牛12月龄性成熟。

公、母牛初配年龄为2岁。

母牛可繁殖到14~15岁。

2、南阳牛

(1)产地及分布:

南阳牛产于河南省南阳地区白河和唐河流域的平原地区。

现群体总头数有130多万头。

(2)外貌特征:

公牛以萝卜头角为多,肩峰高。

母牛角细,一般中、后躯发育良好,乳房发育差。

部分牛有斜尻。

色以黄色最多(占

80.5%),其余为红、

草白色等。

鼻镜多为肉色带黑点。

初生重公犊牛为

29.9kg,母犊牛为26.4kg。

南阳牛的体尺和活重

(cm,kg)

性别

来源头数

体高

体斜长

胸围

管围

活重

选育区44

141.5

148.3

185.5

19.4

517.4

良种场8

153.8

167.8

212.2

21.6

716.5

选育区710

121.8

132.4

161.2

15.9

347.4

良种场263

134.0

145.5

179.2

17.5

463.4

(3)生产性能:

18月龄公牛平均屠宰率为55.6%,

净肉率为

46.6%。

泌乳期为180~240天,产乳量为600

~800kg,乳脂率为4.5%~7.5%,

最高日产乳量为

9.15kg。

(4)繁殖性能:

母牛性成熟期较早,初情期为8~12月龄。

发情周期为21天,发情持续期为1~1.5天,妊娠期平均

为291.6天。

2岁初配,利用年限5~9年。

3、晋南牛

(1)产地及分布:

晋南牛产于山西省南部汾河下游的晋南盆地。

(2)外貌特征:

母牛头较清秀,角尖为枣红色,角形较杂。

鼻镜、蹄壳为粉红色,毛色多为枣红色。

公牛额短稍凸,角粗、圆,为顺风角。

尻较窄略斜。

乳房发育不足,乳头细小。

犊牛初生重,公犊牛为25.3kg,母犊牛为24.1kg。

晋南牛的体尺和体重(cm,kg)

性别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

139.7

173.3

201.321.5

650.2

(3)生产性能:

在一般肥育条件下,

124.7

147.5

167.316.5

382.3

16~24月龄屠宰率为50%~58%,净肉率为40%~50%,肥育期平均日

下,屠宰率、

净肉率分别为

59%~63%和

49%~53%,肥育期平均日增重为681~

增重为631~782g;强度肥育条件

961g,眼肌面积为77.59cm2。

在农村

一般饲养条件,泌乳期8个月,平均产乳量为745.1kg,乳脂率5.5%~6.1%。

(4)繁殖性能:

性成熟期为9~10月龄,母牛初次配种年龄为2岁。

繁殖年限,公牛为8~10岁,母牛为12~13岁。

发情周期为18~24天,平均21天。

妊娠期为285天。

产犊间隔为14~18个月。

4、鲁西牛

(1)产地及分布:

鲁西牛产于山东省西南部或黄河以南。

目前群体总头数100余万头。

(2)外貌特征:

体格高大而稍短,骨骼细,肌肉发育好。

侧望近似长方形,具有肉用型外貌。

公牛头短而宽,角较粗,鬐甲高,垂皮发达。

母牛头稍窄而长,颈细长,后躯宽阔。

毛色以黄色为最多。

约70%的牛具有完全或不完全的“三粉特征”(即眼圈、嘴圈和腹下至股内侧呈粉色或毛色较浅)。

鲁西牛体尺及体重(cm,kg)

性别

体高

体长

胸围

管围

活重

146.3

160.9

206.4

21.0

644.4

123.6

138.3

168.0

16.2

365.7

(3)生产性能:

据测定,18月龄平均屠宰率57.2%,净肉率49.0%,骨肉比为1︰6.0,眼肌面积89.1cm2。

肉质细,脂肪分布均匀,大理石纹明显。

(4)繁殖性能:

一般10~12月龄开始发情,发情周期平均22天,发情持续期2~3天,妊娠期平均285天。

鲁西牛耐粗饲,性情温驯,易管理,适应性好。

耐寒力较弱,有抗结核病及焦虫病的特性。

5、延边牛

(1)产地及分布:

产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分布于吉林、辽宁及黑龙江等省,约有120万头以上。

属寒温带山区的役肉兼用品种,为中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

(2)外貌特征:

体质粗壮结实,结构匀称。

两性外貌差异明显。

公牛角根粗,多向后方伸展,成一字形或倒“八”字形,颈短厚而隆起。

母牛角细而长,多为龙门角。

背、腰平直,尻斜。

前躯发育比后躯好。

毛色为深、浅不同的黄色。

延边牛的体尺和活重(cm,kg)

性别

体高

体斜长

胸围

管围

活重

130.6

151.8

186.7

19.9

480

121.8

141.2

171.4

16.7

380

(3)生产性能:

产肉性能良好,易肥育,肉质细嫩,呈大理石纹状结构。

经180天肥育于18月龄屠宰的公牛,平均日增重813g,胴体重265.8kg,屠宰率57.7%,净肉率47.2%,眼肌面积75.8cm2。

泌乳期约6个月,产乳量为500~700kg,乳脂率为5.8%。

(4)繁殖性能母牛8~9月龄初情期,一般20~24月龄初配,发情周期平均为20.5天,发情持续期平均为20小时。

6、蒙古牛

(1)产地及分布:

原产于蒙古高原,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华北至西北各省。

是中国黄牛中分布广、数量最多的品种。

目前估计总头数约400万头。

(2)外貌特征:

头粗重,额宽,角向前上方弯曲,垂皮小。

鬐甲低平,背腰平直,后躯窄,尻斜。

乳房较其它黄牛发育好,乳头小。

毛色较杂。

蒙古牛的活重一般为300~400kg,但不同草原地区的牛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蒙古母牛的体尺和体重(cm,kg)

植被类型

地区

头数

体高

体长

胸围

管围

活重

森林草原

内蒙古鄂温克旗

17

122.7

142.9

172.0

17.2

269~518

典型草原

内蒙古

120

112.6

134.4

167.1

15.9

285~350

半荒漠内蒙古67109.1125.7156.514.8290~320

(3)生产性能:

蒙古牛役力持久,最大挽力可占体重的96%。

产肉性能较低。

8月下旬屠宰的上等膘母牛,屠宰率51.5%,脂肪占活重的3.5%,4月下旬屠宰的母牛屠宰率为40.2%,脂肪较前者少一半。

蒙古牛泌乳力较好,挤乳期为5~6.5

个月,产乳量为500~700kg,乳脂率5.2%,平均日产乳量4kg。

(4)繁殖性能:

母牛8~12月龄开始发情,2.5~3.5岁初次配种,公牛3岁作种用。

在放牧条件下,10~15月龄性成熟。

4~8岁为繁殖盛期。

发情周期19~26天,妊娠期284.8天。

蒙古牛体质结实,适宜放牧,抗病力强,是我国耐严寒、耐干旱的少数牛品种之一。

7、复州牛

(1)产地及分布:

主要产于辽宁省的复县,分布于金县和新金县。

(2)外貌特征:

背腰平直,尻多倾斜。

体躯较长,四肢相对较短。

公牛角短粗、向前上方弯曲,有雄性。

母牛角较细、多呈龙门角。

全身被毛为浅黄或浅红。

成年母牛平均体高达129.0cm,体斜长151.4cm,胸围181.8cm,体重432.0kg;公牛分别为148.0cm,185.0cm,221.0cm,764.0kg。

(3)生产性能:

挽力较强,公牛最大挽力平均为426kg,占体重的55.8%;母牛259kg,占体重的62.4%。

18月龄牛

进行为期100天的舍饲肥育试验,平均日增重836.0g,20~21月龄牛进行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为50.7%,净肉率为

2

40.3%,骨肉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