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2092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docx

微生物检验考试题目及答案Word版

临床检验试题—微生物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肝炎病毒

  一、概念

  1.HBsAg

  2.HBcAg

  3.HBeAg

  二、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和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属于DNA病毒的有;属于缺损病毒的是;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和;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3.HBV的外衣壳由、和蛋白组成,构成HBV的;内衣壳由组成;核心由和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和,猩猩和猿猴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

  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即小球形颗粒和以及。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区,C区,和。

  8.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

三、单选题

  1.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单股RNA

  B.双股RNA

  C.双股线状DNA

  D.双股环状DNA

  E.单股DNA

  2.可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A.HAV,HBV和HCV

  B.HBV,HCV和HDV

  C.HCV,HDV和HEV

  D.HDV,HEV和HAV

  E.HEV,HAV和HBV

  3.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

  A.分娩和哺乳

  B.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性接触

  E.以上均可

  4.不符合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

  5.关于HAV,错误的是

  A.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B.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

  C.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疫苗;

  D.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

  E.隐性感染多件。

  6.目前最常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7.对HBcAg叙述错误的是

  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部;

  B.具有较强抗原性;

  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

  D.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E.可在感染肝细胞膜上表达。

  8.可抵抗HBV感染的抗体主要是

  A.抗HBsIgA;

  B.抗HBsIgG;

  C.抗HBeIgA;

  D.抗HBcIgM;

  E.抗HBcIgG;

  9.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0.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11.可高度传染乙型肝炎的血液中含有

  A.HBsAg、HBcAg、HBeAg;

  B.HBsAg、抗HBe、抗HBc;

  C.HBsAg、抗HBs、HBeAg;

  D.抗HBe、抗HBs、抗HBc;

  E.HBsAg、抗HBc、HBeAg.

  12.关于抗HBcIgM,正确的叙述是

  A.由HBV的表面抗原刺激产生

  B.阳性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C.有抗HBV感染作用

  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

  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

  13.不必接受HBIg被动免疫的人是

  A.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

  B.输入了HBsAg阳性血液者

  C.体表破损处沾染了HBeAg阳性血清者

  D.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

  E.接受了HBsAg阳性的器官移植者

  14.孕妇感染后病死率高的病毒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5.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嗜肝DNA病毒属;

  B.嗜肝RNA病毒属;

  C.肠道病毒属72型;

  D.嵌杯病毒科

  E.黄病毒科

  16.不是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的一项是

  A.病毒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约含7.4×103核苷酸碱基

  B.基因组编码病毒衣壳蛋白,含VP1,VP2,VP3,无或可能存在小分子量的VP4多肽

  C.HAV可在原代肝细胞内增殖培养,并引起细胞病变效应(CPE)。

  D.HAV在组织细胞培养时增殖一代需3周以上,且很少释放到细胞外。

  E.HAV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小时不被灭活。

  17.下列不是甲型肝炎特征的一项为

  A.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可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毛蚶等),食具等,而引起

  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及散发

  B.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输血传播

  C.甲肝的潜伏期为15-50天,在血清ALT升高后5-6天开始从患者粪便中排病毒

  D.HAV在患者肝组织复制高峰时,肝脏病变并不最严重;或者说患者黄疸最重时,不是

  HAV复制的高峰之时

  E.甲肝患者发病2周后,其血清抗-HAVIgG阳转,其时患者基本停止从粪便排病毒。

  18.乙肝病毒基因组含有S,C,P和X区4个开放性读码框架,其中最易发生变异的是

  A.X区

  B.P区

  C.S区的PreS基因

  D.C区的C基因

  E.C区的PreC基因

  19.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很难在其血清中查出的抗原是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20.下列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大多数HCV感染者呈不显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是慢性肝炎

  B.肝组织内因长期存在HCV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

  C.HCV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

  D.HC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

  E.感染HCV后,机体可依次出现血清抗-C33C、抗-C22及抗-100-3等中和抗体,病后免疫力稳固,可预防再次感染HCV.

  四、问答题

  1.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2.简述HAV和HEV的主要异同点。

  3.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4.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组的组成。

  5.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6.简要说明对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答案:

  一、概念

  1.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

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

e抗原。

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二、填空题

  1.HAV,HBV,HCV,HDV,HEV.

  2.HAV、HEV,HBV,HCV,HDV,HBV,HDV,HAV,HBV,HAV.

  3.S、pre-S1、pre-S2,HBsAg;HBcAg;双股非闭合环状DNA,DNA多聚酶。

  4.甲型肝炎的患者和隐性(亚临床)感染者。

  5.潜伏期未期,急性期早期。

  6.管状颗粒和Dane颗粒。

  7.P区,X区,。

  8.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三、单选题

  1.D2.B3.E4.C5.D6.C7.D8.B9.D10.B11.E12.B13.D14.E15.B

  16.C17.C18.E19.B20.E

  四、问答题

  1.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体系

  

(1)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为HBV病毒体外壳蛋白,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

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

e抗原。

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诊断意义:

  2.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甲型肝炎的患者和HAV隐性感染者(亚临床患者)。

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为30天。

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开始于发病前2周,止于发病后2~3周。

传染性最强的时间为潜伏期未至发病初期。

  

(2)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污染了水源、食物、水产品(如蚶、蛎等贝类)、食具、玩具和卫生用具等引起水型、食物型爆发或流行及通过生活密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散在发病。

其次HAV也可通过输血、注射(暴露于病毒血症时的血源或污染器械)传播,但几率很低。

 

  3.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组的组成。

  HBV归于嗜肝病毒科嗜肝DNA病毒属,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在电镜下观察有3种病毒颗粒,即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长40~200nm的管状颗粒和直径42nm的大球状颗粒或称Dane颗粒,后者为完整的病毒体,前二者为缺少病毒核心的外衣壳蛋白,仅具有抗原性。

病毒体即Dane颗粒有3层结构,即外部包囊8nm厚的外衣壳蛋白(相当于病毒包膜即HbsAg、前S2和前S1抗原),内为27~30nm的衣壳体,依次包括HbcAg为主的核衣壳和核心的核酸及DNA聚合酶成分。

  HBV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其中长股或称负股为完整链,约3280个核苷酸构成;短股或成正股,仅由约2800个核苷酸构成。

在5‘端连接有DNA聚合酶,能修补部分单股成为完整的双股。

在长股DNA上主要含有S区、C区、P区、X区等4个开放读框(ORF)。

  

(1)S区:

由S、前S1和前S2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或185个氨基酸的HBsAg(P25或S蛋白),281个氨基酸中的分子HBsAg(含S和前S2蛋白)和389或400个氨基酸的大分子HBsAg(含S、前S1和前S2蛋白)。

它们共同构成HBV的外衣壳。

  

(2)C区:

由C和前C2个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或185个氨基酸的HBcAg(核衣壳蛋白)和29个氨基酸的前C蛋白。

E抗原(HBeAg)的编码区主要在前C段,并与C基因部分重叠。

血清中HBeAg系编码的e抗原与不同血清蛋白的结合物,形成分子量不同的多样性HBeAg.

  (3)P区:

最长,它与其它3个ORF均有重叠,它编码的DNA聚合酶(HBVDNAP),为病毒复制酶。

  (4)X区:

编码X蛋白(HBxAg),目前认为它可反式激活一些细胞的癌基因及病毒基因,可能与HBV致癌性有关。

  4.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1)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有急性和慢性患者、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在肝炎患者中又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在临床型患者中,又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

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从大到小依次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亚临床传染源意义大于临床型,而临床型患者中无黄疸型大于黄疸型者。

  

(2)传播途径:

按重要性依次是:

母-婴传播、经血液、日常密切接触及性传播。

HBsAg携带者无症状HBsAg阳性的母亲导致母-婴传播率为40~50%,如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则母-婴传播率可高达90~100%.人群中至少40%HBsAg携带者由母-婴传播而来。

在乙型肝炎病例中,约占50%有血液暴露史。

母-婴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传播,共同构成HBV感染的家庭内聚集性分布。

  (3)致病性和免疫性:

人感染HBV后,由于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不同及感染HBV毒株及数量的差异,造成转归的多样性。

HBV之外衣壳前S2和前S1抗原与肝细胞膜多聚蛋白受体、IgA受体等结合并吸附于肝细胞表面,继而侵入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释放子代病毒体至循环血液中。

在血液中被病毒抗原致敏的CD8+T细胞可选择性杀伤受感染的肝细胞。

当受感染的肝细胞较少,而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由正常,则细胞外HBV容易被中和抗体(抗HBs)所清除,表现为一过性HBV感染或自限性急性乙型肝炎。

当大量肝细胞被HBV感染,机体的免疫应答又超常,则发生CTL大量破坏肝细胞,引起重症肝炎。

如果胎儿宫内感染或新生儿感染HBV,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被HBV感染的肝细胞仅有一部分被CTL杀伤,则造成肝细胞内外持续存在HBV,表现为慢性HBsAg携带状态或慢性肝炎。

当成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或感染HBV免疫逃避变异株也可发生持续性感染。

此外,免疫复合物及自己免疫反应,在HBV致机体肝脏病理性损伤方面也起重要作用。

  5.简要说明对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与丙型肝炎均经肠道外传播,由于目前已经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有效地预防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首要放在母-婴传播上,即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3、6月龄各肌肉注射5μg,其次对暴露于血液的高危人群,也应实施上述0、1、6个月间隔的3针注射。

此外,加强血源管理和筛查、避免医源性污染以及实行婚前检查等也是有效措施。

  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低,且目前尚无预防用疫苗,故丙型肝炎的预防宜采取加强血源管理,避免医源性感染为主的措施。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