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2775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北京版选修1.docx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北京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北京版选修1

解题:

讽谏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

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

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

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

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

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第一段:

进谏的依据。

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

进谏的内容。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

纳谏的举措。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

第四段:

纳谏的效果。

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

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

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

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昳(yì)丽  时时而间(jiān)进  臣妾(qiè) 

B.窥(kuī)镜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 

C.弗(fú)如  孰(shú)与  数(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  衣冠(guàn)谤(bàng)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 )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徐公来,孰视之( ) 

②能讥谤于市朝( ) 

 皆朝于齐( )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暮寝而思之,曰:

“     ,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

“举烛。

”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乙: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 )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北京版选修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 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

讲读课

【教学课时】

四课时 (调整: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

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

为什么以此为题?

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

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

传注,注释。

\'左\'指谁?

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

《春秋》。

《春秋》为\'五经\'之一。

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

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

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

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

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

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

 

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

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

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

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

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

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2、3自然段) 

第三部分 (第4自然段) 

第四部分 (第5、6自然段)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騫叔劝告,出师伐郑:

2、3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

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

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第4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

败于崤,主帅被俘,第5、6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

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四、小结课文 

1 . 了解《左传》一书的\'崤之战\'的背景。

 

2 . 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

学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1 . 给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超乘者三百乘( sheng 兵车,古时─车四马叫乘客) 

(2)衰绖( cui 丧服) 

(3)稽首( qi 旧时所行跪拜礼) 

(4)累臣( lei 系累,捆绑) 

(5)騫叔之子与师( yu 参加) 

2 . 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1)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向) 

(2)堕军实而长寇仇。

(隳) 

(3)郑穆公使视客馆,使米载、厉兵、秣马矣。

(砺) 

(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避) 

(5)公使阳处父追之。

(甫) 

3 . 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 

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

 

(1)騫叔进谏;(2)騫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4)弦高犒师;(5)皇武子逐客;(6)先轸论战;(7)晋释三帅;(8)秦伯乡师。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第一段:

 

重点词:

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

劳师以袭远(劳,使 ...... 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

(限用一句话) 

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騫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

 

\'騫叔进谏\'和\'騫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騫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騫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

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1)騫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

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

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騫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騫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

肴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騫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騫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

其语气有何不同?

 

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

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1)谏穆公:

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

感叹语气。

 

(3)子:

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态度:

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

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二段:

 

重点词:

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

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

其理由是什么?

 

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 

理由:

(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

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

\'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第三段:

 

重点词:

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谦词、婉语:

寡君、敝邑、敢,不腆。

 

1. 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对策:

(1)犒师。

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

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

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第四段:

 

重点词:

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

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词。

) 

以闲敝邑(空闲、休息、使动用法) 

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

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 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 . 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

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三、小结课文 

1 . 了解\'蹇叔论战\'是全文的\'纲\'。

 

2 . 领会第二、三、四段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法。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并口译第一段。

 

2书上题目三、四。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

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

 

(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

 

(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二、继续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第五段:

 

重点词:

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活用词:

以贪勤民(使 ...... 劳苦,使动用法。

)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

)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

主要写的是什么?

 

两层意思:

(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

战。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 

栾枝:

不战。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

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

 

(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

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第六段:

 

重点词:

请、实、构、逞、拘、原、暂、免、顾、释、惠、赐、稽首、累臣、衅鼓、不朽。

 

敬词、尊称:

君、辱。

 

1、 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

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三件事:

(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 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第七段:

 

重点词:

替、眚、次。

 

活用词:

秦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词用作动词。

) 

以辱二三子(使 ...... 受辱,使动用法。

)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行:

\'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不替孟明\'。

 

言: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且五不以一眚掩大德。

\' 

思想性格:

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内容:

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

\'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三、小结课文 

1了解\'原轸论战\'的内容。

 

2学会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分析其思想性格。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并口译第五、六、七段。

 

2区别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与 蹇叔之子与师 (参加) 

吾与点也 (赞同) 

可得闻与 (通\'欤\') 

(2)市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买卖商品) 

原为市鞍马 (买) 

(3)使 自郑使告于秦 (派人)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让) 

(4)御 晋人御师必于 (抵御) 

梁弘御戎 (驾御) 

第四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检查背诵。

 

2、 检查口译。

 

(1)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译文:

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捉回来,女人家只用几句谎话,在朝廷上一下子就放走了他们,毁了自己的战果,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不要多久了!

 

翻译要注意意思表达的完整性,并力求传达出原文的语气。

 

(2)君子惠,不以暴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译文:

贵国国君宽洪大度,不把我们这些俘虏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敝国国君如把我们杀了,虽死也不磨灭。

 

\'使归就戮于秦\'句中\'使\'后省略了兼语\'累臣\'(承前而省),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二、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深究文章主旨。

 

可以分两步走,组织学生深入讨论。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

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

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

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晋扬晋。

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

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 

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

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2.深究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三、整理文言虚词\'以\'、\'为\'、\'焉\'、\'其\'的用法 

1.以 

(1)劳师以袭远 (而,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 (来,连词)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用来,连词) 

(5)且吾不以一 掩大德 (因为,介词) 

2.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 

(2)为吾子之将行也 (在,介词) 

(3)为从者之淹 (因为) 

(4)何施之为 (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 

(5)莱驹为右 (担任,动词) 

3.焉 

(1)公辞焉 (他,代词) 

(2)有二陵焉 (表示肯定语气,助词) 

(3)作收尔骨焉 (于之,到那里,兼词) 

(4)君何辱讨焉 (他们,代词) 

4.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他们的,代词)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它,指秦军,代词)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中,代词) 

(4)事子取其麋鹿 (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 

(5)事其还也 (表示命令语气,副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