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403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中考 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docx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古人还常以“丝竹”代表音乐。

B. 我国古代表示自我谦称的词有:

“愚、鄙、敝、卑、仆”等。

帝王自我谦称的词有:

“孤、寡、不谷”等。

C. 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

D.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伉俪指夫妻,不是朋友。

其它别称都对。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  )

A. 樽                                         

B. 白                                         

C. 觥                                         

D. 筹

【答案】D

【解析】【分析】ABC三个词语都是酒杯的意思,D.“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创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B. “以诗为词”指的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C. 乡试是明清科举制中省一级的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到第三名称亚元。

D. 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辰时指的是上午七时至九时。

【答案】C

【解析】【分析】C.有误。

乡试中举第二到第十名称为亚元,并不是第二到第三名。

故答案为:

C。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4.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过年有“除旧”“守岁”等各种习俗。

然而随着最近几年过洋节风气的盛行,过中国年的“年味”渐淡。

为增加我国传统的“年味”,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下列建议中不是很适合的一项是(   )

A. 写春联贴家门增加过年喜庆气氛。

                      

B. 挂灯笼舞狮子放爆竹以庆贺新年。

C. 全家人驾车出游过有意义的新年。

                      

D. 街坊邻居之间互相道个喜拜个年。

【答案】C

【解析】【分析】写春联,挂灯笼舞狮子放爆竹,街坊道喜拜年这几种都属于传统习俗,有“年味”。

驾车出游属于现代。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能力。

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文化常识的积累,考生在做该题时要明确题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注意对选项进行仔细的辨析。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进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B.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其中“和”是连词,“如”是动词。

C. 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D.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韵脚可平可仄”有误,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 “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 “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 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

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有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

“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

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 《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有误,“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B项有误,正确应是:

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

C项有误,“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8.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擅以花言志:

东晋陶渊明喜菊,“采菊东篱下”表达的是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北宋周敦颐爱莲,“花之君子”表达的是对自己高洁品质的期许。

B. 《屈原》《白杨礼赞》《我爱这土地》《变色龙》的体裁分别是戏剧、散文、诗歌、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郭沫若、茅盾、艾青、莫泊桑。

C. 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

人们又分别将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叫做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D.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

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有误,《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D.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

问候别人的父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答案】C

【解析】【分析】A.《乡愁》是余光中的作品;

B.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铭”;

D.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

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等。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着重叙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C. “是日更定矣”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 我国古代的年龄大都有特殊的称谓,例如男子二十岁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知命”。

【答案】D

【解析】【分析】D错误,四十岁称“不惑”。

故答案为:

D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1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小题。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山海经》

(1)《读山海经》中“孟夏”是指农历_______月。

(   )

A.四

B.五

C.六

D.七

(2)《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

(   )

A.神话故事

B.地理著作

C.人物传记

D.文人随笔

(3)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名潜,字(   )

A.彦和

B.子建

C.元亮

D.德施

【答案】

(1)A

(2)B

(3)C

【解析】【分析】

(1)孟夏:

初夏,指农历四月。

农历一年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的排列。

农历夏季的三个月即四、五、六月,分别对应称为“孟夏”“仲夏”“季夏”。

进入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四月为孟夏,用十二地支中的已表示,所指的月份是阴历。

(2)《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3)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故答案为:

(1)A

(2)B

(3)C

【点评】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12.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我们已经学了韩愈的《小石潭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B. 艾青因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美好愿望,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他的这两首诗歌都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C. “迁谪”是贬官的意思。

“迁”是指官职的变化,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那么“右迁”指的就是升官。

D.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周树人的《且介亭杂文》,这是一篇驳论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作者发出了中国人当自强自信的呐喊。

【答案】A

【解析】【分析】A“韩愈的《小石潭记》”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柳宗元。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基本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连中三元”指的是三级考试都获得第一名。

B.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文中以孩子若瑟夫的视角展现了现实社会中金钱对人际关系和人性的扭曲,强化了小说的批判性。

C.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申时”都是用地支记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

D. 根据议论的方式,议论文分为立论和驳论,《敬业和乐业》属于驳论文,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属于立论文。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有误,《敬业和乐业》属于立论文,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属于驳论文。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相关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4.下列称谓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司:

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

(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B. 妻子:

古代指老婆。

C. 寡人:

古代国君、诸侯及大臣称自己的谦词。

D. 夫子:

古时对丈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

【答案】A

【解析】【分析】A.说法正确。

B.妻子:

古代指妻子和儿女。

C.寡人:

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王侯夫人的自称。

D.夫子:

古时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等相关知识,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15.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

(1)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________。

B.年年________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________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D.忆对________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2)请写出一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中涉及的节日风俗。

【答案】

(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

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

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俗:

赏菊喝菊花酒。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填写传统节日的能力。

A句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诗句应为“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B句出自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诗句应为“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C句出自元代的《折桂令·元宵》,诗句应为“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D句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诗句应为“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据此填写即可。

(2)本题考查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涉及的风俗是登高插茱萸。

故答案为:

(1)清明;端午;元宵;中秋。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风俗:

登高插茱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俗:

登高。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风俗:

赏菊喝菊花酒。

【点评】

(1)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

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

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

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

九月九)。

(2)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表现节日的诗句有很多,春节: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2、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重阳节: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秋节: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6.你所在的学校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我讲历史】在我国的悠久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了很多君子自强不息的例子,他们或是叱咤风云的武将,或是诗书满腹的文人……为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他们的认识,学校开展了“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请你以此为主题写一则你所知道的故事,为比赛做好准备,字数在80字以内。

(2)【图片链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幅书法作品,请指出它们各属于什么字体,并说说它们的字体特征。

(3)【补写对联】我国有许多鼓励人们自强不息的对联。

下面的对联就颂扬了这种精神,请你根据上联,补写出下联。

上联:

一路风雨兼程磨砺意志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①岳飞,身怀报国之志,一生精忠报国,以满腔热血挥洒在南宋的大地。

②勾践卧薪尝胆;③司马光用圆木警枕写《资治通鉴》;④祖逖闻鸡起舞。

(2)①楷书,字体端庄,匀称工整;②行书(行楷),笔画连绵,灵活连贯。

(3)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解析】【分析】⑴开放性试题,所讲的故事要围绕“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来选择,叙述完整,语句通顺即可。

这样的故事如,①岳飞,身怀报国之志,一生精忠报国,以满腔热血挥洒在南宋的大地。

②勾践卧薪尝胆;③司马光用圆木警枕写《资治通鉴》;④祖逖闻鸡起舞。

⑵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图一符合楷体的特点。

行楷,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的行书字体。

图二符合行楷的特点。

⑶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按照上联“一路(数量词)风雨兼程(主谓短语)磨砺意志(动宾短语)”来分析下联即可,如“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故答案为:

⑴①岳飞,身怀报国之志,一生精忠报国,以满腔热血挥洒在南宋的大地。

②勾践卧薪尝胆;③司马光用圆木警枕写《资治通鉴》;④祖逖闻鸡起舞。

⑵①楷书,字体端庄,匀称工整;②行书(行楷),笔画连绵,灵活连贯。

⑶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点评】⑴开放性试题,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

所讲的故事要围绕“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来选择,叙述完整,语句通顺即可。

⑵考查学生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楷书,代表人物颜真卿。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宋宣和书谱:

"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行书的优点:

张怀《书议》说:

"行书非草非真,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草行",在日常生活中最切实用的字体。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知识。

我们要熟知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即对偶,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抓住这个特点,即可作答。

17.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让我们一起走进“酒香千古一一中国酒文化探究”专题实活动中去吧!

(1)【书法中的“酒”】书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

下面是“酒”字的几个书法字体,分别代表的是甲骨文、篆书、隶书。

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看到以下书法字体的感受。

(2)【文学中的“酒”】如果你读读诗词歌赋、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一定会为其中所散发的醇厚酒香而陶醉。

请你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文名句和一个故事(名称或梗概),与大家分享。

(3)【生活中的“酒”】醇香的酒令人陶醉,但现实生活中,酒也可能坏事。

奶奶生日那天,亲朋欢聚,举杯畅饮。

宴会结束后,喝了酒的叔叔准备开车回家。

请你说几句话劝阻他。

【答案】

(1)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2)诗文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故事:

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3)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可以从“酒”汉字书法的线条表现力的角度,从字体的形态寓意角度,从书法字体的演变等角度来谈感受。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从积累的诗文名句中选择与“酒”有关的名句和故事作答。

写故事时要概述故事内容或列举故事名称。

答案不唯一。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交代“酒后不能开车”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

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1)我从“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或我从“酒”字典雅的字体造型里仿佛倾听到了远古的呼唤,闻到了阵阵沁人心脾的酒香。

(2)诗文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事:

杯酒释兵权;醉打蒋门神

(3)叔叔,酒驾不安全,也是违法行为,我帮你叫辆的士,好吗?

【点评】

(1)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

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甲骨文、篆书、隶书的“酒”字,都表示是一个象形字,左边是水,右边的“酉”字代表盛酒的容器。

从书法中的“酒”字和谐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相关诗句很多,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借问酒家何处有——唐·杜牧《清明》;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自古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半好酒,演绎千古传奇。

王羲之醉酒《兰亭序》名世,张旭酒后狂草惊人;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渊明的菊花和酒。

(3)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说清楚饮酒开车的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