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题历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410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6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高考押题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押题历史.docx

《高考押题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押题历史.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押题历史.docx

高考押题历史

2014年高考押题历史课标版

(30道选择题+20道非选择题)

一.选择题部分(30道)

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规矩是:

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2.1864年12月,在狄更斯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谈到“科举…….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根基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的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是,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作者主要强调了科举制

A.发展的稳定性B.功能的综合性

C.影响的持久性D.地位的神圣性

3.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4.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

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5.清朝蔡澄在《鸡窗丛话》中写道:

“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

识者日:

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北宋初年非常重视科技成果推广B.宋代娱乐场所中已注重科技普及

C.铜活字技术在北宋就已经发明了D.宋朝之后活字印刷术得到新发展

6.奥古斯都允许外出当兵的儿子,对他在服役期间取得的财物享有合法权利,如果该儿子在未立遗嘱的情况下死亡,其财产将转归其父。

后来,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在其他各种公务部门服务时获取的财物。

此外,对不是来源于父亲的财产,同样也允许儿子享有一定程度的利益。

材料说明在罗马帝国时期

A.积极鼓励儿子离家外出当兵B.父亲的利益是执法的唯一标准

C.用法律来协调财产权的矛盾D.父子关系是法律关注的核心

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B.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人人心

C.改造城邦政治的必要性

D.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8.在1787年制宪的时候,麦迪逊说:

“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能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C.用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D.避免少数人的暴政

9.“天文学产生于迷信;雄辩产生于抱负、仇恨、虚假和奉承:

几何学产生于贪婪;物理学产生于无聊时的好奇;道德哲学产生于人的自尊。

所以,艺术与科学的诞生归功于我们的邪恶。

如果他们来自我们的美德的话,我们就不那么怀疑他们的好处了。

”卢梭上述分析是为了说明

A.以科学反对迷信B.主权在民

C.人应该回归自然D.美德即知识

10.历史学家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11.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C.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12.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表》中可以得出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有

时间

大事记

1928年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30年4月

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军阀混乱

1930~1931年

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

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围剿”

1945年

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         ②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③官僚资本挤压                     ④外国的侵略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除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学生翻译的《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葡萄牙革命史》等书。

这反映出

A.西方学说已经完全统治中国思想界B.欧洲启蒙思想成为舆论界大一统学说

C.民主革命思想逐步成为思想界主流D.资产阶级政体大争论仍然持续进行着

14.新民周刊记载,中国的80年代,最早堂而皇之播放迈克杰克逊的歌曲就是那首著名的《四海一家》,它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没有遭遇到任何阻力,反而催生出它的衍生产品,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和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连演唱的方式也如出一辙。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说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C.“良知复兴”运动席卷全球D.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

15.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一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一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一经济实力(经济权威)。

这表明

A.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B.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C.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D.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16.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

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7.据台湾新闻网2013年10月31日报道,台湾企业联合会总会长郭山辉31日率领30多位台商会议,一起对外喊话,希望台湾立法机构能尽速让延宕多时的服装协议过关。

他呼吁“立法院”能放下争议,为了两岩和平、台湾的经济与未,朝野双方应共同携手尽速通过服贸协议。

由这段资料可见

A.两岸直接的经贸往开始于2008年B.经济利益的驱动促成两岸政治对话

C.经济交流受岛内政治斗争的影响D.“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在岛内深入人心

18.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

【单位:

亿元(人民币)】

年份

国家财政总支出

国防费支出

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1951

122.49

52.64

42.97

1953

220.12

75.38

34.24

1955

269.29

65.00

24.14

1957

304.21

55.11

18.12

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 B.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

C.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 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

19.日本《每日新闻》2009年5月9日援引美国方面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在美国要把小笠原基地返还日本前夕,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

日美当时采取这一措施的依据是

A.中国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B.古巴发生了导弹危机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D.欧洲建立了共同体

20.以下为国际工人运动整体发展的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对应的分别是

1848年               1917年

A.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

B.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C.理论到实践、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

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论到实践

21.“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A.分清敌我与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B.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

C.该学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D.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

22.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体制”分别指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混合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24.“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人民资本主义”

25.卞悟在《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中谈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

”苏联农民“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实质上说明农业集体化

A.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B.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

C.有利于加强农民的集体意识D.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

26.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27.据某史学著作:

“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

”文中的“事件”是

A.北约组织建立B.朝鲜战争C.柏林墙修筑D.古巴导弹危机

28.

如右图,英国学者约翰夫·杰弗在《历史焦点》一书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基本强国可以被看作构成了两个三角形的结构,

美国同时占据了两个三角形的顶点。

根据下列强

国的特质,a、b、c、d对应顺序准确的应该是

A.欧盟、日本|俄国、中国

B.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C.日本、俄国|中国、欧盟

D.中国、欧盟|俄国、日本

29.中国与非洲自古就有往来。

而近代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中非关系则是中国与非洲获得独立主权后才出现的。

独立主权的获得不仅意味着中国与非洲国家享有自主处理内外事物的权利,而且双方能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磨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进而产生新的战略结合点。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改革开放以前,中非关系的主要战略结合点为

A.政治革命共识B.合作发展的共识

C.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注D.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30.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

“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

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

”主要原因是

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

C.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D.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

二.非选择题部分(20道)

3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自汉以来,历经各朝有所发展。

其中比较著名的要数宋代至明代的浦江郑家,史载:

“自建炎初殆今,已历十世,逾二百五十春秋矣。

大小家人三千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

郑家以“义居”闻名于世,曾颁布了家法《郑氏规范》,其规定了:

(1)建祠堂一所,以供奉先祖神位,家族有重大事务必到祠堂禀告祖先;

(2)选择一人(家长)监视家族事务,“家庭凛如公府,子弟小有过,颁白者犹鞭之”;

(3)家中产业券契,都要印上“义门公堂产业子孙永守”等字样,还需编字号。

家长会集家众将其封藏,不得擅自开启。

族人不论长幼,有敢言抵押出卖的,以不孝论处;

(4)家族膳食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每旦,击钟二十四声”;所有妇女劳作应当集中在一处,织布纺纱;生活用度,均由家中统一购置,统一发放;

(5)子侄称呼伯、叔则在排行之后再加上伯父、叔父,小辈和年幼者不得顶撞长辈。

在家则孝悌为先,处事要仁爱宽恕;

(6)同族之人,本来就是一脉所生的血缘兄弟……郑氏子弟应当对他们尽心保护,不要让他们因贫病而失去存身之地,切不可恃势欺压他们,以辱没上祖。

——摘自于《郑氏规范》

 

材料二、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促使家族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群体性质的血缘关系日趋松懈,主张废除祖先祭祀者越来越多;家庭规模呈逐渐缩小之势。

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同住)占绝大多数,主干家庭(父母与已婚子女同住)次之,联合家庭(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庭)很少;辈分等级秩序逐步被平等性、法制性所替代;同时,家庭的权力模式“正从父系家长制转变为民主平等制”,分工模式“正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转变为无差异分工模式”,“夫妻共同决定”家庭权力和管理家庭日常事务的越来越多。

父母在家庭中也不再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在婚姻、教育、职业、交友等活动上具有了相当大的自主权;族居方式的地缘关系大为削弱,族员的流动性、杂居性与聚居性交相并存。

——李永芳《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家族文化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3分)

 

32.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

”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

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

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

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

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三、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四、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

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及原因。

(5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4分)

33.(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则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

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软实力”的认识。

(4分)

 

34.(24分)历史经验证明:

改革往往因问题倒逼而产生,改革需及时。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

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

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摘自斯皮瓦格尔《两方文明简史》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的贵族政治。

(4分)

材料二、自昔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或隐漏,废公罔私。

富强者兼并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摘自《魏书·食货志》

(2)据材料二指出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策。

(4分)

材料三、表1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纪

时间

事件

1901年

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

1903年

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各省代议机构——咨议局

1910年

成立中央代议机构一一资政院

1911年

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3)据表1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

(3分)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该观点。

(9分)

 

35.(26分)德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兴衰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直到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工业发展才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把这种发展速度的加快叫做“革命”是适当的。

德国正是在这期间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一些作为“未来”工业时代标志的新兴工业,像电气工业、化学工业、光学工业等,得到最早的开发和扶持。

……德国的综合国力很快赶上和超过英国和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科技化工业强国。

——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不可一世的纳粹政权仅仅存在12年就兵败国亡,其暴兴速亡的反常曲线给世人留下很大的思索空间。

从显性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纳粹体制是被外力打败的。

……从更深的层次看,20世纪的人类社会,世界整体发展的进程在加快,民众的民主意识在提高,纳粹政权鼓吹并实施的专制恐怖统治和民族沙文主义行为,严重违背了时代精神,是注定要失败的。

——齐世荣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材料三、表5:

1951-1966年联邦德国经济增长率表

——数据2000年第28期《德国经济研究所DIW周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70年后德国经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纳粹德国迅速败亡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联邦德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

从经济、外交两个方面分析联邦德国政府为此发挥了哪些作用?

(10分)

 

3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两项有关中世纪以前阿拉伯文化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和19世纪其版图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7.(12分)阅读、观察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利用“形”到“意”的思维,概括一个主题并分析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价值要素。

 

38.阅读、观察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