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534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docx

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

2019年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还山宅①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

卧柳碍浮槎②。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③,犹是昔烟霞。

(注)①《还山宅》是诗人重回华阴旧居的见闻和感受,是一首纪行之作。

②槎:

读chá,指小舟。

③泉路:

可指流着山泉的路,也可指山泉或山中之路。

泉,水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还山宅》描写芳草茂盛遮蔽山路小径,但是作者仍旧走入山中,回到山宅,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回家的思归之情。

B.首联对起,总写还山宅之行。

“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C.第二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暮春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的衰败景象,抒发诗人春光易逝的感慨。

D.第四联展示山宅风貌,明写“鸟散”,暗传人去屋空。

“云披涧户斜”是自然景物,又是今昔所同。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这是诗人对山宅的认同,山宅既不负旧主,主人亦不负旧宅。

此行像偿还了一笔不大的宿债,得到的是一种恬静的满足。

2.第三联“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中“扫”和“碍”这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答案】

1.CE

2.扫,拂扫,拂弄的意思,写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宅周边景物的别致,表现了诗人对山宅的热爱之情;碍,阻碍的意思,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了诗人很久没有回家,也表现了诗人急于回家的心情。

【解析】

1.C.第二联以“落花”反衬空山之幽,隐然传出诗人心境的安闲自适。

E.第五联诗人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

不是想象。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意思是:

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

所以一个“扫”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垂藤拟人化,碍,阻碍的意思,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家的思归之情。

2.赏析崔颢的《黄鹤楼》,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的“黄鹤”与楼同名,紧扣题意,与下句形成虚实结合。

B.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C.“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D.本诗传说与现实、景与情结合,意境深远、气势雄大,情感真挚感人。

2.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案】

1.C

2.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或(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解析】

1.C错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所以“乡关”的意思是故乡,“故乡在哪呢?

”思乡之愁溢于言表。

2.考查对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理解。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

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山①

[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①北山:

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②陂(bei):

池塘。

③堑:

这里指水渠。

(1)请赏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1)“输”字用了拟人(化静为动)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

(2)写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之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境。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在这里,“输”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池塘,春水涨满池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心境的感悟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这首诗是写王安石的闲适生活。

开头说,北山把它的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于是涨满了陂堤;不管是直的堑沟,曲的塘岸,都呈现一片滟滟的波光。

两句概括了眼前的景色。

下面转一笔就写自己:

由于心情悠闲,一坐下来就是半天;也因为心情悠闲,看见树上的残花一瓣两瓣飘落地上,索性便一二三四地计数着,看看这会子功夫到底落了多少瓣。

待他感到坐倦了,于是站起来,缓缓向家走去。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写出诗人留连于自然的美景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绪。

4.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黃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黃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这首诗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的阴雨天气,诗人也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

这一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灰暗。

D.尾联以抒情作结。

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诗歌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诗人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同时,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又回到现实中来。

据此,C项中的“阴雨天气”“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色彩灰暗”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5.诗词赏析。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后,国事家事,交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末句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国难当头,凡夫俗子众多,词人意欲出国留学、报效国家。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答案】

1.C

2.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

C“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表达的感情是:

拥有的俗人眼光是不可能认识我的,虽然我现在没有出息,但我把这当着磨练。

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故选C。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意思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故,表达作者知音难觅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忧虑。

据此作答。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端午①

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②。

空惆怅③,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

①《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

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

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②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

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③惆怅:

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楚辞·九辩》: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

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B.作者"空惆怅"是因无人解,"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C.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D.此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

2.该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

2.作者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解析】

1.B错误,“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无人解”等诗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

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徙倚:

徘徊薄暮:

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

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

徘徊,彷徨。

(2)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①

王维

独坐幽篁②里,弹琴复长啸③。

深林④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⑤。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wǎng)川时期。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②幽篁:

幽深的竹林。

③长啸:

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④深林:

这里指“幽篁”。

⑤相照: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悠然自得的月夜独坐图:

诗人独自坐在茂密而幽深的竹林里,优雅的弹着琴,自在的长啸,周围静无一人,唯有月光心有领会的照耀着、陪伴着诗人。

2.诗歌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境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将它当知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澄净,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面的能力。

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幽篁”“琴”“月”,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幽”“深”“明”,以及诗人的行为“独坐”“弹琴”“长啸”等,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叙述和描写。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关键词句分析。

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直抒胸臆。

该诗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表现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将明月人格化,将它当知己,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归嵩山作》是王维从济州贬所返回之作。

②薄(bó):

草木丛生的地方。

(1)诗人归来时的情感是波折变化的。

从颔联中的流水有意、______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则流露出诗人______的情感。

(2)请结合《归嵩山作》和《竹里馆》的内容,谈谈你对“归”的理解。

链接材料:

竹里馆①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时期。

【答案】

(1)暮禽相还、凄清悲苦

(2)示例: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闲适的心境。

诗人选择“归”,纵然有一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爱自然的人生选择。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的意思是“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的意思是“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

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2)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

《归嵩山作》的“归”,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

在归去的路上心情经历了由悠闲到伤感,最终释然的过程。

而《竹里馆》中,也可看到诗人归隐后的生活,虽然有孤独寂寞,但更多的是心境的澄净恬淡,由两首诗可知,“归”正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10.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李白乘舟渡江从遥远的荆门外,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B.颔联写高山随着平野渐渐隐去,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C.颈联写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D.尾联写作者还是更怜惜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作者的万里行舟。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B.“江入大荒流”,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D.颔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在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远景与近景。

3.对这首诗主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B.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C.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D.沈德潜说:

“作故乡亲友思千里之外人,愈有意味”。

高适《除夜作》,也写到“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故乡今夜思千里”,因自己思乡而想象家里人思己,从对方入手来写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

“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因思乡而愁,却说家人哀愁之中又是一年。

这与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不同的。

【答案】

1.C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项错误,应该是来到遥远的荆门,而不是从遥远的荆门出发;B项错误,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而不是山和平野渐渐隐去;C项正确;D项错误,怜:

怜爱。

不能说成怜惜,没有可惜之意,应该是爱恋,怜爱。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项错误,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长江的近景与远景,而不是远景与近景。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D项错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以理解为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所以,这种借他物而言己情的手法与“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中所用的手法是一样的。

故选D。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

②恰似,正如。

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示例:

“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2)示例:

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意思是“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怨恨。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意思是“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命运坎坷的感慨。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

1.属:

适逢。

2.幽人:

此处指邱员外。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二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答案】

1.怀君思念友人

2.(示例1)运用以声衬静(反衬)的手法,以“松子落地”之声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考查这首诗的诗眼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如“怀君属秋夜”一句中的“怀君”就是诗眼。

概括了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即“思念友人”。

也就是说诗眼“怀君”,是对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

2.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

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

而“松子落地”又是以声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