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792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

专题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

【高频考点解读】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结果及意义;②中共“一大”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③国共第一次合作;④北伐战争。

2.新民主主义革命(1937年之前):

①武装起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③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热点题型】

题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例1、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

【提分秘籍】

1.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表现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是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这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政治前提和保障。

(2)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迈进指明了方向。

(3)社会性质: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的全新变化——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3.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影响

(1)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作用

①宣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②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

③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

这些都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举一反三】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热点题型】

题型二国共十年对峙

例2、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答案】 B

【提分秘籍】

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遭遇的两次严重挫折及主观原因、挽救措施

(1)两次严重挫折及主观原因

①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②毛泽东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李德掌握军事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挽救措施

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工农武装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最后走出一条正确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

②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途中召开遵义会议,取消“左”倾领导人的军事指挥权,在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革命转危为安。

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1)探索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

①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中共“二大”

“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中国的社会现实。

②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因此,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③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党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为此,中共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成熟期:

土地革命时期

①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理论,探索出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遵义会议是在共产国际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正确、系统的有关统一战线政策策略的理论。

如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促成事变和平解决,扭转时局。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长征→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移到“外战”。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举一反三】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热点题型】

题型三材料型(地图类)选择题

例3、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

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图中的(  )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局部)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准确判断出图中选项对应的地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转移到武汉。

A项为上海,B项为南京,C项是武汉,D项为南昌。

故选C项。

【答案】C

【提分秘籍】如何解答材料型(地图类)选择题

材料型(地图类)选择题是在题干中把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命题材料,并依据历史地图提供的主体信息而设计题目的一种题型。

由于历史地图展示了过去人们的活动空间、进程和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故具有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读图获取历史信息,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联系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

【解题技法】

(1)解答此类选择题,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图中自然地理名称、政治地理名称及变化,经济和政治地理区域范围及变化等所反映的信息来判定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物、历史特征或形成原因(一般要从历史事物的名称变化、历史事物区域范围的变化和新旧历史事物的兴亡变化三方面来思考)。

(2)解答此类试题的正确方法策略:

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的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举一反三】

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

选B。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主要从广州一带发起,向北推进,一直打到郑州。

据此可以判断这场战争应为广州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战争,而这场战争发生于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故B项正确。

【高考风向标】

1.(2014·浙江卷)《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

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

2.(2014·四川卷)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3.(2014·天津卷)《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答案】C【解析】本题以中国近代外交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

在近代中国没有成为世界强国,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从题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看出,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自强。

故C项正确。

4.(2014·天津卷)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5.(2014·四川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6.(2014·福建卷)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7.(2014·山东卷)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  )

(2013·北京卷)中国共产党曾提出:

“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答案】C 

【解析】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

“苏维埃区域”,联系所学知识判断,这一名称只在

(2013·广东卷)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2013·江苏卷)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侧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绩,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2013·山东卷)1923年,陈独秀说: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2012·高考福建文综卷)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

【解析】 “打倒偶像”指五四运动猛烈抨击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启蒙”指大力传播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D项的说法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

【答案】 D

【随堂巩固】

1.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解析:

C 该事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针对社会国家黑暗局面而采取的行动,二是人民直接参与制裁导致社会国家黑暗局面者。

五四运动就是人民广泛参与、制裁卖国贼的运动,与材料描述的特点一致。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均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

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

这说明五四运动(  )

A.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4.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国共产党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国共产党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解析:

C 从材料来看,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任务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公有制。

因此C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故答案为C。

5.1923年3月,苏联向孙中山提供了200万墨西哥银元的经济援助,并支援了武器,派遣了政治和军事顾问。

孙中山对他们下达的主要任务是:

“按苏联模式组建军队,建立北伐桥头堡。

”这表明当时(  )

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B.国民党放弃旧三民主义

C.孙中山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

D.国民党为统一中国作准备

6.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7.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

“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

”“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C.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D.以退让求合作

8.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解析:

D 从题干“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分析,李立三认为城市是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心,反对在农村中开展革命斗争,因此,应选D项。

9.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报道:

“该区成立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

”“该区”应该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B.日本占领区

C.陕甘宁边区D.解放区

10.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

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国共产党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

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

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国民党已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束内战

C.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

D.中国共产党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三种观点:

观点一:

民族的马克思主义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马克思主义现在只能是,将来也永远只能是国际主义的学说。

观点二:

着重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把握它的唯物辩证法,并且必须精通他们自己的所专门研究的科学部门中已有的成果,以达到中国各门学术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化。

观点三:

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另一方面,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孔朝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在武装群众的工作中,必须对于工业城市的无产阶级加以最大的注意,绝不能把工人阶级的武装暴动看成对于乡村游击战争的简单响应或补充。

谁不懂只有工业城市是暴动的组织中心,谁不懂只有无产阶级是暴动的领导力量,谁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暴动策略丝毫也不懂。

——《王明言论选集》

材料三 “中国的特点是:

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种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问题上的区别。

(2)据材料二、三,指出王明和毛泽东的观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他们的不同观点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观点与材料一中的哪个观点是一致的?

为什么?

12.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

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

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区别?

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3)有部分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