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817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区第一中学17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

长安一中2017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说钓

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

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

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

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

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

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

余曰:

“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

”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

余曰:

“鱼至矣,大者可得矣!

”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

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

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

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

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

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

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

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

此可以观矣。

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

其始之就试有

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①,是得鱼之大。

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

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

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

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天官:

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

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1.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蚤.食后出门蚤:

通“早”B.其得鱼与午前比.比:

比较C.更诣.别塘求钓处诣:

到,去

D.逮.暮乃归逮:

到,等到

2.文中加水波线的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

老死而不知休止。

B.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

老死/而不知休止。

C.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

D.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

老死/而不知休止。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多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急于求鱼、患得患失而全然失去了垂钓之趣的

“我”的形象,让人慨叹。

B.作者肚子很饿了,但却忍着不回去吃饭,继续钓鱼,主要是想钓到大鱼。

直到看到村里很多人吃完饭到田里来了,才不得不回家。

C.作者借钓鱼阐发议论。

他看透了世态,明白了得失,也明晓了得到与失去都不会给人带来满意。

因为失去了就想得到,得到后更想得到。

D.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既是作者的智慧所在,也有几分

无奈自嘲的意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

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

(5分)

(2)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5-6题。

 

水仙子·咏雪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

大灰泥漫了三千界①,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

面瓮儿里袁安②舍,盐罐儿里党尉③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释】①三千界:

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

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

“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

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

“天气不正。

5.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前两句运用比喻,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积雪像飘落满地的梨

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

第五句的“噤”字指心里想着

但闭口发不出声之意。

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

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白的盐

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散曲,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字,从

不同角度运用白描的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E.本曲夸张手法运用得十分突出。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

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6.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的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

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4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5)《锦瑟》一诗的颈联是:

,。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7)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大树苍凉范超

我们从森林出发,最早的家园是树,“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我们启蒙的智慧是从树上来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

孔子在家里栽下一颗桧树,然后周游列国去了,他劳而无怨,挫而弥坚,直到呼喊着“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定格。

庄子在“木雁之间”开拓出中庸之道,他看见孟子的故园乔木已深,知道该回家了。

门外,我们在树下纠缠着祖辈讲秦汉唐宋元明清,阳关古道上,《山海经》、《尚书》、《诗经》……

诺瓦利斯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寻找树。

举头望明月,只是因为看见了月亮里的树——桂树。

低头思故乡,记忆的村庄里长满了一群不死的人和不死的树。

是树让村庄真正挺了起来,树是村庄的又一生命。

我家的房前立着四棵椿树,每年收完秋,我就沿着高高的梯架把金黄的玉米挂在椿树

的颈项肩头。

庄子自比为椿,认为椿树“臃肿不中绳墨、拳曲不中规矩”的本色是人性委曲求全以柔克刚的象征。

清代的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

“大椿树姿态奇特处全在枝干之间,平常树凭借绿叶摩抚云彩,大椿树的枝条就足以遮住阳光。

枝条向上托起,酷似牡

丹花蒂。

”最后一句盛赞,绝了。

我家后院有一棵榆树。

榆钱是我迄今所见世上最一无是处也永不会变质的钱,买不来

东西,榆钱生来命贱。

我不怪它,我也用不上什么值钱的东西,榆树给了我那么多穷开心,这足够了。

枣树也在后院,“一天所有的叶子,仍然默默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我在周树人的院子里也见过枣树的倩影,“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枣树看见面如重枣的先生坐在绿林书屋里,横眉冷对千夫指,枣刺般的目光和笔锋戳透了他的浮世。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暧暧远人村去呢?

美美地睡上一觉,听那鸡鸣桑树颠。

桑梓之地是我故园,我们扶桑成长,而后把酒话桑麻。

一个诗人说:

“我一生中看见的树只有一棵,它叫做陌上桑;我一生中遇见过很多荆钗布裙的村姑,但现实主义的村姑只有一位,她叫做罗敷;我一生中的爱情有许多种,但最忧伤最美丽的一种叫乡愁。

我习惯于和树对视,长时间的无语对视,有助于我和树的交流,看的久了,树会动起来。

据史料记载,树可能曾是一只动物,亦或一只鸟,但无一例外都是温和的。

其实树成了精也是谦恭文雅的。

《西游记》中唐三藏遭遇树精算得上最浪漫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劫了。

八百里荆棘岭上木仙庵里,十八公是松树,孤直公是柏树,凌空子是桧树,拂云叟是竹,赤身鬼是枫树,丹桂、腊梅则为女童,千年大树与从长安来的唐僧谈经论道,作诗和赋,李树更是杏眼含春,一曲“雨润红姿娇”醉了红颜撩了人心。

当这些树被一阵乱耙连根掀翻时,根上一时间鲜血淋漓。

我喜欢这些美丽、从容而又睿智的树精,看着他们被愚夫莽徒毁灭,我忍痛合上了书卷。

树木崇拜是久远的习俗,遍布各地,风水树的存在即为例证。

风水树一般位于村庄的风口处,它与风水术伴生。

风水术认为“煞气”侵入会令人财破身亡,必须植树消之。

撕开这层面纱来看,北方盛行季风性气候,风口种树,无疑能抵抗住大风。

乡野居址树多则宅必旺,因为“万物莫善于树”,自有吉气相随,成全富贵坦局,同时给人邪不压正的力量。

松柏精神与松柏长青就是这个道理。

我家的院子在我离开之后荒废了,整个村庄因某种原因很快迁到了高处,树都被伐去盖房了。

老村的底盘成了田地,田里偶尔会长出一些树苗来。

等他们快长成材时,村子又因某种原因整体回迁,新村里却再也没有当年的葳蕤样。

在树远离后的日子,我常梦见它们,在梦中我召唤着这些树的灵魂,回吧,回到咱家的院子里去,挖一个坑,让我跳进去,让我长成一棵树,向着你们微笑。

我的绿荫定会留住你们往昔的美好。

来吧,靠近我,抱紧我。

我爱你们。

 

(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有删改)

A.文章开篇介绍“树”的人文历史,交待出作者喜爱“树”的原因,为后文写“树”的精神做铺垫。

B.文章托物言志,通过写不同树种的特性和树的历史传说,表达作者对现实乡村正在慢慢消失的思考。

C.作者用历史材料、现在乡村状态,古今对比,旨在说明“树”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树”文化的萎缩。

D.在我国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世用“桑梓”代指“家乡”。

(2)本文文眼是哪句话?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3)全文表现了作者对树的礼赞和热爱,可标题却为“大树苍凉”。

你认为这个标题是否合适?

谈谈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题。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

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

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

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域二首》之一)。

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

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

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

“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

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

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

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

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

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

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

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

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

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

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

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

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

1将五首》。

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

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

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

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3分)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

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

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

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

D.“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

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2)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4分)

(3)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

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

(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皮尔洛、特维斯和比达尔三大王牌球星离队后,尤文图斯队仅剩球星博格巴。

他一人,最终未能使球队在意甲联赛中夺冠。

②小齐是外地留京工作的大学生,父母在外地,,照顾不上他们的孩子。

③到阿·波林谢世之时,他担任奇才队老板已长达45年,这一纪录令其他NBA老板

A.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独木难支

B.望尘莫及

鞭长莫及

独木难支

C.鞭长莫及

独木难支

望尘莫及

D.独木难支

鞭长莫及

望尘莫及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

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B.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1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料不到又必须承受,承受又不想使自己一蹶不振地消沉。

②坦然走过荆棘,就必然置身于另外一重天地。

③既然这样,经过努力使其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能量,就成为人之不选之选。

④虽然阶梯的旁边充满荆棘,但在阶梯尽处却充满鲜花。

⑤人群之中,物欲横流,谁料得到何时何地会滋生出一种针对自己的折磨来呢?

⑥这时候的磨炼对生命来说,已经变作美丽的阶梯。

⑦生命因磨炼而美丽,不仅仅因为生命需要在磨炼中成长,更在于磨炼对生命的不可回避性。

A.⑤①⑦③⑥②④B.⑦⑤①③⑥④②C.⑤⑦①③④⑥②D.⑦⑤③⑥①④②

13.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

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5分)学生甲:

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学生乙:

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学生甲: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

1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每题3分,共6分)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四、写作(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春晚,已走过35个年头。

虽然年年有吐槽,但多数人依然会选择春晚作为过春节的“标配”。

有人在春晚的陪伴中体验一家欢聚的气氛,有人在春晚中寻找自己喜爱的明星偶像,有人在春晚欣赏一年比一年炫美的舞台,有人欣赏“留下年度记忆”的那些人那些事,有人观察中国人不断变化的生活和心态,有人关注世界性开放性的春晚视角……

你更喜欢在春晚中关注与寻找什么?

你的寻找带给你怎样的情感冲击和思考?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自

定文体,诗歌除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