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4106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 教案.docx

部编版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春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春》(3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同学们迈入初中校园的第一节语文课,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去漫游神奇的语文世界,我们将一起去学习用我们最熟悉的语言,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感情。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又是一年开学季,天气也一天天转凉,当秋叶飘落的时候,我不禁想到播种希望的春天?

春华秋实,正因为春的播种,才有秋的收获。

那么,同学们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

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

(学生朗读,教师解析。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出示课题),首先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的个人风采。

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省东海县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就是历史上的“李闻血案”,血的教训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却坚决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当年12月病逝于北平。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小组互助完成字音及解词任务:

(课件)

朗润(rùn)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宛转(zhuǎn) 

嘹(liáo)亮水涨(zhǎng)  抖擞(dǒusǒu)应和(hè)  

薄(bó)烟黄晕(yùn)捉迷藏(cáng)宛转(wǎnzhuǎn)

散(sàn)在草丛里       嘹(liáo)亮

欣欣然:

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

凑热闹。

朗润:

明亮润泽。

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

   

抖擞:

振作

酝酿:

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

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

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写作:

婉转。

    

嘹亮:

声音清脆响亮。

黄晕:

昏黄不明亮。

         

静默:

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花枝招展:

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

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2、提问学生朗读课文,全体同学思考:

课文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

(课件)

第一部分

(1)是盼望春的到来。

(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

(绘春)

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

(颂春)

教师小结:

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

“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来到人间。

  “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

“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3、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

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

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

(小组探究)

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

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

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

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

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

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

点拨:

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

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如下:

盼春

(1):

急切

          春归图(总写)

(2)

          春草图(3)

春 绘春(2-7)春花图(4)  细腻描绘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

新、美、力             

(朗读指导见教科书)

4、课堂练习:

字词,作者及作品常识见课件。

5、小结:

(1)重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2)作者应该掌握的一些常识。

6、作业:

背诵课文前4段。

课时2

三、赏析课文。

(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课件)

出示问题组:

①春天来了没有?

(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②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

(“盼望”)

③为什么叠用“盼望着”?

(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作者盼望春天心情急切)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从第二段开始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我们先来分析第二段:

①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

(“一切”)

②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

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来总写春回大地。

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

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

冬天的水是枯涸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

“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

3、小结:

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

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4、学生品读、揣摩语言(结合导学案)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

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

1、2句从正面描写出春草的质地和颜色,第3、4句侧面描写。

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以风衬草,表现春草的可爱。

②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

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

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

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

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③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

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

在写景的层次上:

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的顺序描写春花的。

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②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

为什么?

   明确:

不能颠倒。

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④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⑤“闹”改为“飞”好不好?

为什么?

明确:

不好。

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⑥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

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⑦“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

“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⑧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

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

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

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

这两个比喻又互补:

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①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解说:

五种感官角度:

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

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运用了比喻,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

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应和,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

②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用是一种修辞。

“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

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

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

“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

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

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5、课堂小结:

(1)多角度描写

(2)赏析句子的方法

6、课堂练习

直击中考-2015济宁中考阅读《石崖上的枣树》第16题: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5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答案:

(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

(2)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7、作业:

(1)课后题4.

(2)复习背诵课文前4段,背诵后6段。

 

课时3

结合导学案继续探究学习。

1、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

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

“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

“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

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2、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

“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

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

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

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

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

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

全篇用叠字17处。

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更加突出事物的特点。

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

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

试读这一句: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

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

“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3、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

(8~10自然段)

①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

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解说1:

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说2:

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

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解说3:

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1)新。

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

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美。

喜欢姑娘的美: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力,青年健壮,是力量的象征。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

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

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

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

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

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

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

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

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

去实现美好的希望。

去建设美好的未来。

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4、课堂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

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5、课堂练习

直击中考-2015资阳《燃烧的木棉》

13.简略分析下边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

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

13.①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木棉花的灿烂热烈、无拘无束。

②贬词褒用,流露出了作者对木棉花的喜爱。

(意对即可)

14.文章引用古人有关木棉花的诗句,有何作用?

(3分)

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一十雨寒》诗中写道:

“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

”意思是说,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花要向谁要,就连李子樱桃这样的小家碧玉的花也没有。

但是南方春色却有不同,满城都是木棉花。

生动地描绘了南国红棉闹春的绚丽景色。

我能想象,走在开遍全城的木棉花下,该是怎样繁盛热闹的景象。

⑥明末清初女诗人张乔的《春日山居》里也写到了木棉花,诗曰:

“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

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

”诗中写了早春二月时晴时雨的气候,木棉花如火如荼地开放,杨柳冒出新芽像一团团浅黄色的烟雾,遇到大雨时,不用开门汲涧泉取水,自接天水烹茶,饶有风味。

那样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

14.①增加散文的文学色彩②进一步突出木棉花的灿烂、美丽,表达出对木棉花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对即可)

6、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3、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发现并感悟济南冬天的美。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季节呢?

为什么呢?

(同学回答)

不错,大家回答的都很好,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

老舍先生说过:

“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

”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二、解题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自古素有“泉城”的美称。

尤其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

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老舍先生关于《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吧。

三、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应召回国。

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