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04253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docx

古代汉语的修辞+诗律

古代汉语的修辞

修辞的概念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周易》: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古代的修辞手段,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辞格。

一、稽古(引事)

•“引用”可分为三种:

引言、引文、引事

[引言:

引用俗语等;]

[引文:

引用经典书面文字;]

[引事:

即稽古,引用古人的事迹等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

•《水经注·巫山·巫峡》:

“故漁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言]

•《庄子·秋水》: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引言]

•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

自古而耻之。

(汉书·司马迁传第三十二)[引事]

有两种类型:

明稽古、暗稽古

[明稽古:

人物事件都出现]

[暗稽古:

不出现具体人物]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明稽古]

•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通培,墙)以遁。

[暗稽古]

•登龙门[有些暗稽古到后来变成典故]

二、引经(引文)

引经与稽古的分别

①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②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宣公二年《晋灵君不君》赵盾“稽首而对曰: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三、代称

[代称只涉及同一事物,用于代称或者被代称的,二者为同一个事物;比喻涉及两种事物:

本体和喻体]

1、以事物的性状、特征来指代该事物

•《孟子·梁惠王上》: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肥甘指代食物,轻暖指代衣服]

•《战国策·齐策》: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带甲指代士兵]

•诸葛亮《出师表》: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毛指代荒凉的地方]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指代老人和孩子]

2、以部分代全体。

•二十五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指代棺材]

3、以原料代成品

•《孟子·滕文公上》: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指代农具]

4、以具体代抽象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

[一种刑具,指代刑罚]

5、以地代人[以做官地点代人比较多]

•王勃《滕王阁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彭泽指代陶渊明,临川指代谢灵运]

6、以官代人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指代其父亲,表示尊敬]

7、专名用作通名

•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舆扁鹊也。

[指代名医]

8、割裂式的代称

•《文心雕龙·鎔裁》篇说:

“及云之论机,亟恨其多,而称清新相接,不以为病,盖崇友于耳。

”[指代兄弟,《尚书》:

“友于兄弟”]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指代大鱼,此指罪恶深重的人]

四、倒置

倒置与宾语前置不同

•修辞上的倒置是临时的,而宾语前置是固定格式

•倒置有加强语气或起强调的作用。

•由于对仗和平仄的要求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原为“白发归江湖”,出于对仗需要]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泉冽而酒香”,出于平仄需要]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心惊骨折”,出于平仄需要]

五、比喻

明喻

•《庄子·山木》: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若射之有志。

”《尚书·盘庚上》

暗喻(隐喻)

•《左传·文公七年》:

“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曹公,豺虎也。

《孟子·滕文公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借喻

•《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子女]

•杨雄《解嘲》:

“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

[周网解结指周王朝分崩,群鹿争逸指诸侯叛离]

“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六、迂迴[拐弯抹角地说]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七、委婉

1、避冒犯

•司马迁《报任安书》:

“……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

[委婉地说皇帝不对]

•诸葛亮《出师表》: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用谦词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杨恽《报孙会宗书》: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

3、外交辞令

•《左传·僖公四年》: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左传·成公二年》: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

“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

4、避粗俗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侯家舍人得罪他广,怨之,乃上书曰:

‘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他广。

他广实非荒侯子,不当代侯。

’”[“他广”是人名;“荒侯”是他广的父亲;“为人”是造人,即生孩子]

5、避忌讳

•《战国策·赵策》: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讬于赵?

诸葛亮《出师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人名)之属。

八、夸饰

•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形容轻微]

•《史记·项羽本纪》:

“(樊)哙遂入。

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杜牧《阿房宫赋》: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表示人多]

九、并提[合叙,本来分成两个句子表达的,合在一起了]

•《韩非子·五蠹》: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汤讨伐桀,武讨伐纣]

•《山海经·大荒北经》:

“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风伯纵大风,雨师纵大雨]

•《水经注·江水》: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亭夜不见月]

•《论衡·艺增》:

“耳目所闻见,不过十里。

[耳所闻,目所见]

•《荀子·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繁启于春,蕃长于夏;畜积于秋,收藏于冬]

十、互文

1、同句互文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和汉的明月,秦和汉的关隘]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不轻薄偏爱今人,不轻薄偏爱古人]

•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

2、对句互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悲,不以己喜悲]

•汉乐府《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马可食。

[战于城南郭北,死于城南郭北]

•《孔雀东南飞》: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东西左右都种植松柏和梧桐]

•枚乘《七发》:

“越女侍前,齐姬奉后。

[越女齐姬既侍前又奉后]

3、特殊结构的互文

•杜甫《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扫;花径不曾缘客开,蓬门今始为君开。

]

•杜甫《北征》: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十一、双关

1、借音双关

•《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乐府诗集·子夜歌》: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杜甫《秦州杂诗·其三》: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堤斜。

2、借义双关

•《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曰:

‘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

[“背”表面上与“面”相对,实际上是说背叛]

•《乐府诗集·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十二、连及[连及而类,类似于偏义副词]

•《论语·宪问》: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稷躬稼:

稷亲自种庄稼,禹作为陪衬而已]

•《孟子·离娄》: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告子》: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十三、变文[变换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意思,避免重复,增强文采]

•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练习:

1.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刘豫州遁逃至此。

代称

2.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之阳陵。

委婉

3.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义。

稽古

4.侣鱼虾而友麋鹿。

互文5.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

稽古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代称

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互文

8、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夸饰

9、纵一苇之所如。

代称

诗律

[老师讲得实在快,我笔记不足似懂非懂,借了班上几个尖子的笔记,也是零散的,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不敢乱补。

建议大家认真听课做笔记^^sorry~~]

一、格律

格律是指诗、赋、词、曲等韵文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韵律。

二、近体诗格律的产生

齐梁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接着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创造了“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近体诗发展的时代。

三、格律的利与弊

⏹格律是人类诗歌创作在形式上的一种规范和总结,它的完善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模式,便于人们掌握和运用。

⏹格律的完整必然产生僵化的模式,不能适应感情表达的需要。

四、古体诗

1、古体诗句的字数

(1)四言:

《周南桃夭》:

桃这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五言: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3)七言: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变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4)杂言:

亦称长短句,长短诗

⏹五七杂言,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欢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七杂言,李白《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三五七言: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错综杂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古体诗的句数:

⏹最短的两句,最长的357句。

⏹《书户》:

出惧之,入惧之。

⏹《孔雀东南飞》357句。

3、古体诗的押韵

⏹押韵标准

⏹平仄要求

⏹韵距

⏹韵数

五、近体诗

⏹近体诗的分类:

绝句、律诗、排律

⏹律诗在格律方面的要求:

1、字句固定

2、押韵严格

3、讲究平仄

4、要求对仗

第二节近体诗的押韵

一、押韵和押韵的位置

⏹所谓押韵(也作“压韵”),指的是把同韵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近体诗在句末押韵,因此句末押韵的字,就叫“韵脚”。

⏹都是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

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首句都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二、押韵的标准

⏹唐朝官颁的韵书是《唐韵》,分一百九十五韵。

⏹北宋官颁的韵书是《广韵》(陈彭年、丘雍等奉命编修)和《礼部韵略》(丁度等奉命编修)

⏹到了南宋,江北平水刘渊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一百零七韵。

同时金人王文郁撰《平水新刊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减为一百零六韵。

即现在一般所说的“诗韵”又叫“平水韵”

⏹清代的《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就是按照平水韵来排列的。

⏹平水韵平声韵

⏹字数多的叫宽韵,如东、支、虞、真、先、萧、麻、阳、庚、尤等韵

⏹字数少的叫窄韵,如江、微、佳、文、删、青、肴、侵、覃、盐、咸等韵

⏹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押韵的规则

1.近体诗偶句押韵,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一般只押平声韵

⏹顾况《忆旧游》:

“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

2.近体诗用韵很严,无论律诗、排律、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

⏹在押同一韵部的字的时候,还要求字音不完全相同,要么声母不同,要么介音不同。

⏹所谓邻韵,指的是韵部排列相邻而语音相近的韵,或排列虽不相邻但语音相近的韵。

⏹如东冬、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元寒删先、萧肴豪、庚青蒸、覃盐咸

⏹如江阳、佳麻、蒸侵

⏹近体诗借用邻韵押韵,只限于首句

⏹四、押韵的避忌

⏹1.必须避免“出韵”

⏹2.必须避免“重韵”

⏹3.必须避免用同义字相押

 

第三节近体诗的平仄

一、平仄和平仄的作用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明末袁子让《字学元元》云:

“大概平声铿锵,上声苍老,去声脆嫩,入声直朴。

”说得很玄乎。

他又打比方说:

“说者谓平声似钟,上声似鼓,去声似磬,入声似柷,其理近似。

⏹明代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陆龟蒙《叠韵山中吟》:

“琼英轻明生,石脉滴沥碧。

玄铅仙偏怜,白帻客亦惜。

⏹近体诗的节奏一般以两个音节为一个单位,另一个音节自成一个单位,放在句尾或插在句中。

⏹近体诗的节奏由平仄交替构成。

五言诗的节奏构成是二二一或二—二。

七言诗的节奏构成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近体诗利用平仄交替来构成高低缓急的节奏,注意单双配搭和上下变换,就可以在整齐中见错落,在变化中见匀称,避免单调和杂乱。

二、平仄的辨别

中古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比较

三、平仄组合的规则

[1]本句平仄必须相间

⏹平仄的基本格式有两个: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诗句的类型只能有以下四种:

a.(甲)仄仄平平仄

B.(乙)平平仄仄平

b.(丙)平平平仄仄

A.(丁)仄仄仄平平

五律的这四类句型可以归成两大类:

1、是A和a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仄仄,是仄起句。

分别在于A收平声,a收仄声。

2、是B和b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平平,是平起句。

分别在于B收平声,b收仄声。

七言律诗诗句的类型

a.(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B.(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b.(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A.(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是在五律的每句前面加上与之相反的相同两个字即可。

[2]一联之中,平仄必须相对。

⏹所谓“对”,即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五言)。

如是七言,二、四句平仄必须相反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王国维《阙题》: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刘禹锡《春有情篇》:

雨频催发色,云轻不作阴。

[3]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的平仄相黏

黏:

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不会符黏的规则就叫做“失黏”

⏹王维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平仄格式的运用

1.要避免失粘、失对

2.要避免犯“孤平”

⏹五言在“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里,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就是犯了孤平

⏹七言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里,第三字也必须用平,否则就是犯了孤平。

⏹对B句而言的七律第三个字,五律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是“犯孤平”

五律:

平平仄仄平不能变成仄平仄仄平

七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

⏹郎士元《盩厔县郑爔宅送钱大》中的“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杜甫《寄赠王十将军承俊》

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3.要避免“三平调”

⏹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第三字、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的仄声也不能改为平声,否则就成了所谓三平调。

⏹杜甫《岁晏行》:

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

 

入律的古风和古风式的律诗:

(一)入律的古风。

是指古体诗中有符合平仄相间规律的近体诗句子

⏹韦应物《寄中书刘舍人》

⏹ 云霄路竟别,中年迹暂同。

比翼趋丹陛,连骑下南宫(拗对)。

佳咏邀清月,幽赏滞芳丛(拗对)。

迨予一出守,与子限西东。

晨露方怆怆,离抱更冲冲。

忽睹九天诏,秉纶归国工。

玉座浮香气,秋禁散凉风(拗对)。

应向横门度,环佩杳玲珑。

光辉恨未瞩,归思坐难通。

苍苍松桂姿,想在掖垣中。

(二)古风式的律诗。

是指八句五言或七言符合近体诗对仗格律的拗句古体诗

其特点是:

①常用三平调;②拗而不救;③上下联失粘;④节奏点上字的声调相同。

杜甫《暂游临邑至 山湖亭》

野亭逼湖水,歇马高林间。

鼍吼风奔浪,鱼跳日映山。

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

霭霭生云雾,唯应促驾还。

4.要讲究拗救

诗中凡平仄合乎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①本句自救:

第一,“孤平”拗救:

五言平起平收,一拗三救

(七言仄起平收,三拗五救)

韦应物《奉送从兄宰晋陵》诗末句:

邑人多颂声。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第二,“特种拗救”:

五言平起仄收,三拗四救、(七言仄起仄收,五拗六救)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秋风引》)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杜甫《秋兴八首》)

②对句互救

⏹况有台上月,如闻云外笙。

(刘禹锡:

秋日抒怀)

⏹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

(孟浩然:

送友东归)

⏹落日含古意,高台多远心。

  (宋•刘敞:

观鱼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

江南春绝句)

⏹江村清景皆画本,画里更传诗语声。

(金•克怀英:

渔村话图)

小拗可救可不救。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王维:

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

  (苏轼:

游鹤林招隐)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范成大:

初归石湖)

⏹青山缺处日初上,孤店开时莺乱啼。

(陆游:

上虞逆旅见旧)

③本句自救和对句互救相结合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陆游《夜泊水村》

⏹流水如有意,莫禽相与还。

——王维《归嵩山作》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晚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纶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王维《辋川别业》

第四节近体诗的对仗

一、对仗和对仗的要求

⏹诗中的对偶叫对仗。

⏹诗中的对仗,就是把两个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的句子,用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造成一种结构相同或相近、意思相关或相反的对子。

⏹对仗的主要要求是:

相对的两句必须句法结构相同、词性一致。

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结构方面并不严格要求

二、对仗的安排

(一)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一样

(二)绝句的对仗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要对仗也行。

(三)对仗的类别

正对——上下两句意思相关的对偶。

⏹门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孟浩然:

题义公禅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绝句)

反对——上下两句意思相反的对偶。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

塞下曲)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

春夜喜雨)

⏹流水对——两句意思连贯一气的对偶。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

遣悲怀)

当句对——句中自对的对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

春望)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夜泊水村)

隔句对——四句两两相对的对偶。

⏹郑谷《寄裴晤员外》(其二):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

今日重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殊。

⏹交股对——上下两句相对的字词不在相当的位置上,而是颠倒错综的。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

同郑相并歌姬子小饮戏赠)

借对——有借音借义两种。

①借音对是借同音或近音字与另一个字相对。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孟浩然:

裴司士吴司户见寻)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

锦瑟)

②借义对是指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却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杜甫:

九日)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

马嵬)

(四)关于工对和宽对

⏹两个句子对得工整,句型相同,词性一致,而且小类也完全相同,叫工对。

否则叫宽对。

⏹关河自昔称天府,淮海于今作战场。

(李纲:

伏读三月六日内禅诏书)

1、邻类(邻近的小类,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等)相对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句中同类自对而又与下旬异类相对的对偶,也应对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离堂思琴瑟,别路远山川”

3、反义词相对,应算工对。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4、在同一句法结构里,自动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