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4925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0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docx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方案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二○一一年十月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1、行业背景

化工产业是我国六大现代制造业之一。

据【中国化工报】报道,截至2010年10月末,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6114家,实现总产值7990.77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0%,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12.71%。

有权威机构数据表明,“十二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达到60%以上。

麦肯锡等国际权威机构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石化产业将处于旺盛发展期,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化学品消费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制造国。

化工产业是湖南的优势产业之一。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将石油化工产业确定为十大优势产业之一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成为了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2008年,湖南省石化行业生产总值和主营销售收入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湖南省第三个千亿产业。

截止2009年底,全省石化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72家,总资产700亿元,从业人员17万人,与“十五”末相比,年均递增分别为30.3%、19.8%、13.1%。

经初步估算,2010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达1800亿元;2011年2月25日,在“湖南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强调:

“要以转型创新发展为核心,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是优化工业结构,加大产业振兴规划力度,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汽车、冶金、有色、石化等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根据我省石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省政府相关规划部署,石化行业全面实施“94212”战略,即到2015年,形成以炼化一体化和盐资源优势为龙头和出发点,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和配套发展支农化工、现代煤化工、新能能源化工、化工装备、化工物流共9大产业;实现4200亿元销售收入;行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12强。

从而继续在湖南经济中保持优势产业地位。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升级,能源、重化工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

正处于鼎盛期的行业优势为我院专业建设与发展奠定了产业背景。

2、区域经济背景

工业重镇株洲,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浙赣、湘黔三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是南方最大的货运编组站,与北方铁路枢纽城市郑州并称“北郑南株”,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由此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株洲市是“长株潭城市群”中工业基础最强的城市,也是湖南最大的基础化工产业基地。

现已形成了基础化工、生物医药和食品、有色冶金、交通装备制造、陶瓷五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株洲也是湖南石化行业的基础化工产业集群基地,现有中盐株化集团、智成化工、中成化工等大型化工企业20多家,近两年来又增加了数以百计的化工、医药、食品等大中型企业集团或其生产基地,到2015年,株洲、娄底、怀化三市基础化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规划达到500亿元。

“十二五”期间,石化全行业将进入产业转型期。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阶段性变化,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亟需转变,传统产业比重将下降,而高端和新型产业将得到较快发展。

与“两型社会”实验区建设综合配套的“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现已通过国家评审并全面启动。

清水塘地区高端和新型化工产业发展需要更多与之相适应的化工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学院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石化行业产业升级对人才高素质要求的挑战。

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化工产业技术工人中,技师、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稀缺,满足比例仅为18.8%。

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占高级技工总量的2/3以上,可当前化工技术类专业在校生本科占据60%,高职18%,中职22%,供求比例倒挂严重。

而且,具有相当权威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通过对比石化院校中的石油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和其他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生各项关键就业指标,得出如下结论:

石化类高职院校石化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2%,高于其他高职院校该指标(89.8%)2.2个百分点。

石化类高职院校石化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有56%在石化行业就业,而其他高职院校的石化类专业这一指标仅为36%。

由此可以看出,石化类高职院校对石化行业的贡献度远高于其他高职院校。

抓住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机遇,利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明显的区位优势及石化产业基础优势与战略格局,学院必将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增强服务行业和社会的能力,为化工行业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人才需求分析

工业分析与检验素有工农业生产的“眼睛”、科学研究的“参谋”、环境保护的“卫士”之称。

随着新项目、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分析检测手段日趋现代化和高技术化,我省每年需要增加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产品检验人才约300人,兼顾到湖南省其他石化、化工企业和以生物化工为主渠道的农产品加工、医药、冶金、建材、环保等行业企业对分析检测及检验人才的需求,合计每年需新增800人。

此外,全国石化等行业企业也有相当数量的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空间广阔。

(二)建设基础与优势

1、校企合作机制体制

近年来,本专业依托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董事会的支持,凭借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建立了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1)聘请向德磊、侯定军等多名知名企业专家加入本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他们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活动。

(2)学院依托株洲基础化工、长沙精细化工、岳阳石油化工和衡阳盐化工等4个化工产业集群,与“株洲冶炼集团”、“株洲中盐化工集团”、“郴洲化工集团”等9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本专业学生现场实训、毕业实习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专业教师现场实践锻炼的需求。

(3)一方面本专业聘请了近30名企业技术人员在现场或校内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本专业又积极为“湖南海利集团”“华湘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培训员工、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近300人次。

实现了校企互聘兼职人员、互培在职员工,使教学内容紧跟企业技术革新而更新。

(4)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共建化,其实训环境、实训管理、实训过程均模拟真实职场内容,融造了具有企业管理氛围的职场训练环境,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各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

(5)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了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改服务项目6项。

2、“双证融通实境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和高职教育规律,科学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注重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规定的应知、应会、应是和学历证书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融为一体。

具体如图1所示:

 

图2“双证融通、实境教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湖南省化工职业教育集团,以株洲冶炼集团公司、中盐株洲化工集团公司及湖南昊华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技术支撑,与中小企业按照质量技术保证要求共建分析测试中心。

以分析测试中心为平台,以企业的真实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师生以员工身份与企业员工共同完成产品分析检验工作,并将教学融入产品分析检验过程,从而实现实境教学。

见图2所示:

图2实境教学过程图

通过企业化管理分析测试中心,将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社会服务与专业教学完美结合,校企文化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

通过体验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切身感受职责、纪律等职业规范的作用和意义,增强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意识,形成“实境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分析测试中心,把企业真实分析项目引入教学,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三位一体,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深度融合,逐步形成“双证融通实境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基于典型产品分析检验的课程体系

贯彻以就业导向为课程设计目标,以模块化为课程设计基本结构,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为项目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实境教学为实训的主要手段,以双证融通与素质教育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总体改革思路,改革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从分析专业岗位(群)职责、任务、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探索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构成基本职业素质模块,通过探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态度,构建双证融通实境教学模块和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

同时,构建典型产品分析任务,确定了行动领域,再将之转化为学习领域,由此构建了基于化工产品、冶金产品、精细化工产品、食品、药品等典型产品分析检验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充分符合职业标准的要求。

从而形成了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具体如图3所示:

图3基于典型产品分析检验的课程体系

目前本专业有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精品课程1门,出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5本,校本教材10本,获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

4、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本专业目前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特色、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专任专业教师12人,高级职称8人,比例为67%;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型素质教师8人,比例达67%。

兼职教师5人,占教师总人数比例20%,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80%。

青年教师9人,其中研究生比例为100%。

5、教学条件

(1)教学管理

健全的管理机构:

目前有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机构,院级管理机构有教务处和督导室,其中教务处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督导室重点负责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督导与监控。

系部则由各教研室负责各专业的教学管理,由系教学督导组负责各专业教育、教学督导和监控。

系教学督导组由系主任和各专业负责人及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

健全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于2009年集册成《教学管理制度汇编》。

这其中共包括近50个制度文件,涉及各类教学标准管理、教学环节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人员管理、学生的学籍管理以及运行流程等各个方面。

学院还在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教学管理文件进行了调整、补充。

现代化管理手段:

为了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学院以校园办公网为依托,积极引进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在购置现代化教学管理软件的同时,也大力改善现代化办公条件,基本实现了教学任务、课程信息、学生学籍、成绩管理、评教评学等项目的现代化管理。

(2)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引企入校”的培养模式得到深化和发展,形成带薪实习、订单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培养形式。

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师团队。

实现教学法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监控点:

人才培养目标监控。

主要监控点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等。

人才培养过程监控。

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是工学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建设、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教材建设、师资配备、授课计划、教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与试卷质量、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等。

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职业能力、必备知识、基本素质的养成。

主要监控点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基本技能)、职业关键能力(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就业率及层次、毕业生工作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社会对学校综合评价以及课程合格率、校内外各类竞赛状况等。

(3)教学质量保障监控

①教学资源监控。

主要是师资队伍总量、结构、质量及其建设与发展状况;教室(含多媒体教室等)配置状况;校内实训基地、机房、教学仪器设施配置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状况;校园网利用、图书资料建设状况;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状况等。

②管理队伍监测。

主要监测管理机构健全、结构合理状况以及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等。

③制度建设监测。

主要监测制度健全与科学合理性,特别是教学文件的齐备及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④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主要监测改革创新意识、成果和实效。

图4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框架图

(3)教学资源

①教材开发

随着分析技术手段的革新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近年来,本专业教师都积极参入专业教材的开发。

据统计,目前已由我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的高职高专专业教材共8本,校本教材10本;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书4本;学生学习指导书1本。

②教学资源库

为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本专业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专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课件、试题库、教学视频等要素在内集电子、视频和网络资源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库。

③校企共建共管实习实训基地

通过与企业共建共管,分析测试中心已逐步成为中小企业的厂外化验室。

已与株洲凤凰实业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中小企业建立了长期委托检验合作关系,为企业完成定期和不定期分析检验任务。

2008年,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共同授予:

“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下设4个基础实验室,10个专业分析室。

现有分析仪器设备价值近400万元,分析测试仪器先进,设施齐全,管理制度健全,师资优良,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能够保障实验、实训和社会服务很好的完成。

项目达标率、实验实训开出率100%,价值达标率82%,设备完好率95%。

建立了株洲冶炼集团、中盐株洲化工集团、郴州化工集团等9家企业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实习基地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

6、社会服务

(1)技术研究、开发、推广、产品加工,服务

积极推进成果的转化应用,已完成了衡山金贝尔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0000吨食品级小苏打生产项目,项目投资450万元,创利税800万元,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主持完成了衡阳裕华化工有限公司卤水法生产小苏打母液中氯化铵的回收项目;完成了衡阳春晖化工有限公司热法回收氯化铵工业化项目,为企业解决了小苏打生产废水处理问题,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加了湖南安醇公司的“醇烃化工艺项目”在河南新乡、岳阳天润的现场测试鉴定工作,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完成了衡山金贝尔化工有限公司合成氨技术改造项目,合成氨由年产2.5万吨增加至3.3万吨,生产能力提高了54%,能耗下降了12%,全年可为企业增加产值2400万元,创经济效益240万元;参与完成了郴州化工集团公司桥口氮肥厂脱碳工艺技术改造项目,改造后,合成氨生产能力由210吨增加至250吨,为企业年增创利润13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与隆回县农药厂合作完成“稻瘟灵生产新工艺技术研究”项目,该技术成果国内领先,已通过省级技术成果鉴定,并获得湖南省2010年度新技术奖。

部分教师长期担任衡山金贝尔化工有限公司、桃江矿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郴州化工集团公司、株洲凤凰实业有限公司、广州花都花山日用化工厂等企业技术顾问。

主持制订了广州花都区花山日用化工厂“5%氯菊酯超低容量喷雾剂”和“5%氯菊酯超低容量液剂”产品企业标准;主持制订了株洲凤凰实业有限公司“杀菌灭藻剂FH-102”和“钻井液用双聚铵盐”产品企业标准。

(2)社会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行业和区域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中心功能,依托设在我院的湖南省唯一的化工行业特有工种鉴定站、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积极推进从业资格标准认证工作,稳步推进化学检验工中、高级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考证。

每年面向院内化工类专业学生组织培训考证500人以上,面向企业进行的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化学检验高级工和技师培训考证600人以上,赢得了企业的一致好评,在行业内产生了较强的影响。

7、专业优势与特色

(1)搭建校企共享多角度互动型立体教学平台

发挥化工职教集团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为教学内容,把握人才培养发展方向,实现“校企一体联动”,形成多角度互动型立体教学平台。

图5多角度互动型立体教学平台图

运用系统的方法,把学术与职业、理论与应用、知与行、用脑和用手等二元分立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突出高职特色,真正实现“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确保毕业生由学校顺利地“零距离就业”,上岗过渡到职业社会,并能适应未来职业社会的变化。

(2)构建了基于典型产品分析检验的课程体系

构建了以化工产品、冶金产品、精细化工产品、食品、药品等典型产品分析为载体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充分符合职业标准的要求,适应技术监督行业的需要。

(3)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分析测试中心由学院与企业按照企业产品化验室要求共建,实现了实训场所职场化环境;按照企业化验室的工作要求与流程管理,实现了实训过程企业化管理;仪器设备按照企业要求配置,实现实训设备生产化;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管理和指导下,由学生实施化学检验过程,实现师生员工化。

从而实现了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学习环境与职业环境高度一致。

(4)构建了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保障体系

学院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引入6S管理理念,逐步完善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的工学过程监控与评价体系。

学生在企业参与项目实施,以企业监控、评价为主;在校期间,由学院教学行政部门、教学系部、院系两级督导组织,对工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

紧紧围绕形成单元专项能力,对模块选择、模块化任务确立、工学结合实施计划、专项能力的形成(考核方式)、工学结合成果等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小组和班级信息员小组,院系两级督导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部门,社会及用人单位等,广泛参与工学结合质量监控与评价,构建了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保障体系。

具体如图6所示:

 

图6教学质量监控流程图

(5)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化社会评价体系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评价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方法,强调以社会监控为手段,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

遵循教育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模式多样化、人才质量评价社会化等原则。

建立由工学结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及行业团体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监控评价体系。

用人单位与社区评价:

①毕业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能遵纪守规、吃苦耐老、胜任岗位工作,并具有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映普遍良好,满意率稳定在90%以上;②学生能在学校(班级)组织下积极参加社区各项精神文明活动或志愿者服务活动,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得到社区的认可与好评,形成品牌服务项目;③学校与社区共同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措施落实到位,帮教效果良好,安全事故和违法现象为“双零”。

学校荣誉与社会声誉:

①办学方针正确,办学方向明确,全体师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办学使命,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工作,在课程建设、就业服务、技能竞赛、教学法改革和服务产业等单项和学校综合荣誉上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办学效能高,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认可与嘉奖;②学校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学生称心、家长放心,进口充裕,出口通畅,规模稳定,招生指标完成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90%。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建设目标

对接质量技术监督行业,把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成为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可供示范的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专业。

成为湖南省化学检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湖南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矿产冶金中小企业的分析测试服务中心。

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分析检验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能从事工业原料、产品化学检验、环境监测及质量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教学质量目标及其监测指标

以学生发展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出发点,制定专业教学质量目标:

贴合行业发展和学生生涯发展需求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

“引企入校”的培养模式得到深化和发展,形成企业洽谈会、订单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培养形式。

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师团队,满足教科研的需要。

课改的理念和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得到贯彻和执行,实现教学法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1)人才培养目标监控。

主要监控点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与发展(方向)等。

(2)人才培养过程监控。

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是工学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建设、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教材建设、师资配备、授课计划、教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与试卷质量、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等。

(3)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职业能力、必备知识、基本素质的养成。

主要监控点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基本技能)、职业关键能力(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就业率及层次、毕业生工作状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社会对学校综合评价以及课程合格率、校内外各类竞赛状况等。

(4)教学质量保障监控。

教学资源监控、管理队伍监测、制度建设监测、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监测改革创新意识、成果和实效。

三、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以优势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课程及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为我省建设教育强省,促进“四化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1)建设目标

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以校企合作办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行开放办学,着力进行课程、教材、校内“生产性”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长株潭强大的化工生产基地,把专业建设成为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可供示范的省内知名专业,成为全省的分析与检验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通过对口支援、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途径有效带动同类专业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

1、以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与20家以上的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深化以“双证融通实境教学”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共同参与,以典型产品分析检验为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建设优质核心课程5门(其中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编写特色教材3部。

3、围绕典型产品分析项目教学创建共享型资源库,建立自主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充分共享,增强辐射能力。

4、争取合作共建“分析测试中心”的企业超过20家,扩大社会服务能力丰富教学资源。

并使校外实训基地增至20家。

将工业分析与检验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才培训的示范实训基地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5、通过进修、参与企业项目、企业实习、技能培训等途径,培养一批在省内分析与检验行业具有影响力、能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技术能干和教学骨干;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教学骨干4名,聘请兼职教师20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