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325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1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docx

北京化学二模探究汇编

昌平33.(8分)化学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产生兴趣,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摩擦剂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该牙膏摩擦剂由氢氧化铝、碳酸钙粉末组成。

②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氢氧化钠不溶解,遇到稀硫酸时无气体生成。

③氢氧化铝[Al(OH)3]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偏铝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

相关物质的溶解性表

物质

Al(OH)3

NaAlO2

Al2(SO4)3

溶解性

不溶

④Ba(OH)2+CO2BaCO3↓+H2O

【猜想与实验】

实验I:

验证中摩擦剂中含有氢氧化铝。

同学们先在少量牙膏样品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再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此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为,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摩擦剂中含有氢氧化铝。

实验II:

验证摩擦剂中含有碳酸钙,并测定其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

足量

Ba(OH)2

溶液

碱石灰

牙膏

样品

氢氧化钠

浓溶液

稀硫酸liusuan

空气

ABCD

(1)实验步骤

①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准确称取牙膏样品的质量8.00g,并在各

仪器中加入相应试剂;

③打开弹簧夹甲,缓缓通入空气,然后接上C和D;

④打开B的分液漏斗滴加稀硫酸反应,同时再次持续缓缓通入空气;

⑤待B中不再产生气体后停止滴加稀硫酸;

⑥将C中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BaCO3固体。

(2)数据处理

实验中准确称取8.00g样品三份,进行三次测定,测得BaCO3平均质量为3.94g。

则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实验反思】

(1)A中放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

其作用除了可搅拌B、C中的反应物外,

还有_______。

(3)有同学认为不必测定装置C中生成BaCO3质量,只要测定装置C在吸收CO2

前后质量差,一样可以准确测定碳酸钙质量分数。

请说明是否可以及理由_____。

大兴33.(8分)据有关资料介绍:

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作用,可以得到氢氧化钾。

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们为了制取氢氧化钾,将少量碳酸钙充分灼烧后的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10%的碳酸钾溶液,充分反应冷却后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和溶液B,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固体A中的成分是什么?

高温

【查阅资料】

CaCO3===CaO+CO2↑

碳酸钾与碳酸钠性质相似,在溶液中都

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

只有CaCO3;乙同学:

CaCO3、Ca(OH)2;丙同学:

CaCO3、CaO

甲、乙两位同学认为丙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与探究】

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

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下述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自己的猜想正确

乙同学:

自己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而乙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他的猜想,因此小组同学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提出问题2】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

KOH、K2CO3;猜想2:

KOH、Ca(OH)2;猜想3:

KOH

【表达与交流】结合上述实验,同学们讨论确定了猜想正确,理由是。

为了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钾,需要向溶液B中滴加适量的一种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东城33.(6分)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某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气泡放出。

为探究生成的气体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下述实验。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分析,生成的气体可能是SO2、H2。

【查阅资料】

(1)SO2与CO2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化学方程式是。

(2)H2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

发生置换反应。

H2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方案。

(1)甲同学验证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SO2,其方案是将放出的气体(填操作、现象),结论是没有SO2。

(2)乙同学利用右图所示装置验证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

H2,实验前应将干燥的气体从a处通入一段时间,原因

是,之后再点燃酒精灯,则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说明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房山33.(8分)课外小组的同学上网查阅有关金属资料时,看到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能生成一种无色气体和一种白色不溶物。

于是产生疑问:

产生的气体和白色不溶物是什么物质?

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

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物质?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及结论

实验I

用砂纸擦去镁条表面氧化膜,将其放入盛有适量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

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不溶物

实验Ⅱ

将实验I中收集到的气体点燃,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小烧杯

气体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该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产生的白色不溶物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

1.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阴离子

2.部分碱盐的溶解性表

阳离子

OH-

CO32-

Na+

Mg2+

说明:

“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

【猜想与假设】

猜测1:

白色不溶物可能为Mg(OH)2

猜测2:

白色不溶物可能为MgCO3

猜测3:

白色不溶物可能是Mg(OH)2和MgCO3的混合物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及结论

实验Ⅲ

称取22.6g实验Ⅰ中所得的白色不溶物,加入足量。

固体溶解,产生无色气泡

白色不溶物中

含有。

将产生气体全部通入装置A和B中(如图所示)。

实验后装置B增重8.8g

白色不溶物的

成分及质量分

别为________

_______。

 

【实验反思】

1.实验小组的同学得出上述结论之后,认为对于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还有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该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上述实验说明,对于未知物成分的确定,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台33.(11分)某地在对下水管道清淤的过程中有环卫工人不慎被管道中的毒气熏倒,这一消息引起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的思考。

【提出问题】下水管道中的毒气有什么成分?

【查阅资料】

I.排污管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会产生CO、CO2、H2S、CH4等。

Ⅱ.CuSO4溶液能吸收H2S气体,并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提出猜想】小组同学对排污管道气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3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1:

有CO、CO2、H2S;猜想2:

有CO、CO2、CH4;

猜想3:

有CO、H2S、CH4;猜想4:

有;

猜想5:

有CO、CO2、H2S、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

 

【问题讨论】

(1)如果A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成立;

如果B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成立。

(2)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若要进一步验证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操作是:

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入,振荡。

(3)要验证气体中是否有CH4,某同学认为图示装置有不足之处,需要在装置C与D之间加一个装置。

改进后,若气体燃烧,且D装置内壁出现,则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H4。

(4)在验证过气体中含有CH4后,为了进一步确定气体中是否含有CO,可以通过应用质量守恒分析元素组成的方法。

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装置E和F,完成表格:

实验操作

需要测定的数据

反应前

装置E和F中依次盛有、

反应后

将装置E和F从整套装置中拆卸下来。

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E和F的质量。

数据处理及结论:

如果燃烧产物中H2O、CO2的质量比小于,则气体中含有CO。

门头沟33.(8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保

管不当,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且标签破损,其残缺的标签中只剩下“Na”和“10%”字样。

已知该溶液中的溶质是一种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

【相关资料】

Ⅰ.初中化学常见的含钠化合物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Ⅱ.碱性的Na2CO3溶液与中性的CaCl2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Ⅲ.测定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的质量/g

36

109

21.5 

9.6 

【验证溶液的成分】

(1)根据资料判断:

该溶液不是溶

液。

(2)进一步实验验证:

请完成对实验过程的填写

实验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

结论和解释

取样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无色溶液变红色

该溶液不可能是溶液,理由是

另取样于另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

产生大量的气泡

该溶液为碳酸钠,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此,同学们得出结论:

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老师指出该结论不严密。

理由是:

老师提示,不需另取样,只要在实验Ⅰ后的试管中加入足量溶液,若观察到现象,即可说明该溶液中有氢氧化钠。

密云

33.(6分)小丽午餐时买了一份清炒菠菜和一份豆腐肉片汤,但同学告诉她菠菜不能与豆腐同食。

[发现问题]菠菜为什么不能与豆腐同食?

[查阅资料]a.制作豆腐需要加入石膏(主要成分:

CaSO4);b.菠菜中含有草酸、草酸盐等成分;c.草酸钙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醋酸的白色固体,是诱发人体结石的物质之一

[提出猜想]菠菜与豆腐等含钙的食物同食可能会产生人体不能吸收的沉淀物。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菠菜在少量开水中煮沸2~3min,取l~2mL滤液于试管中,并滴加少量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有草酸钙生成

②在步骤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过量醋酸

沉淀部分溶解,且产生气泡

被溶解的沉淀一定

不是

[发现新问题]被溶解的沉淀是什么?

产生的气体又是什么?

于是她设计如下实验进一步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③将步骤②产生的气体通入

产生的气体是;步骤②

被溶解的沉淀是碳酸钙

[反思与应用]

家庭中常常将菠菜放在开水中烫过后再烹饪,其目的是

石景山33.(8分)固体过氧化钠(Na2O2)可用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来源,这是因为Na2O2

能跟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O2,也能跟H2O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O2。

某呼吸面具在使用后,同学们为了检验反应后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1)人呼出气体中CO2含量约为

4%,水蒸气约为1.1%。

(2)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3)CaCl2溶液呈中性;CaCl2+Na2CO3=2NaCl+CaCO3↓

【猜想与假设】

固体可能为:

①Na2CO3;②Na2O2和Na2CO3;③NaOH和Na2CO3;④___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

操作

现象

1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2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足量水,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无气泡出现,溶液变红

3

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加足量水,再滴加澄清石灰水

________

【解释与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

为进一步确认可能含有的物质,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向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时试管有热感。

同学们认为根据此现象可以判断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

该结论的得出是不严谨的,你认为还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顺义

33.(8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

以做干燥剂,而稀硫酸不能。

好奇心强的同学提出问题:

浓硫酸的浓度降低到什么程度时就不能继续做干燥剂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带同学们展开探究。

[探究1]同学们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B烧杯中的水能被浓硫酸吸收的根本原因是。

确认A烧杯的浓硫酸不再吸水的方法是。

[探究2]测定探究1中吸水后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H2SO4+BaCl2=BaSO4↓+2HCl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套方案,请协助他们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1)取一定量的探究1所

得待测溶液,滴加BaCl2至过量,,称量,计算。

(2)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加入过量氧化铁,测量消耗氧化铁的质量,计算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利用测得的气体量,计算硫酸的质量及其浓度。

该实验使Y型管中锌粒与硫酸溶液反应的正确操作是。

[反思与评价]

(1)老师引导同学们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提出问题:

上述方案中,可行性差的是那一个?

为什么?

你的回答是。

(2)聪明的小刚提出,整个探究过程通过一个实验就能实现,他的设想是。

通州

42.(9分)美丽的青海湖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当地的居民还能从青海湖内“冬天捞碱、夏天捞盐”。

当地学校的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捞出来的纯碱进行研究,有的同学认为捞出来的全是碳酸钠,有的同学认为捞出来的纯碱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

现在他们准备以一包冬天捞出来的纯碱(若含有杂质,只考虑为氯化钠)为研究对象,探究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小组通过讨论设计了下图中的装置,请你参与探究。

(实验前活塞都关闭)

 

【实验一】称取13.25g纯碱样品完全溶于水,放入甲中,称量丙装置的质量为355g,打开

b、c,甲中现象为时,再称量丙装置的质量为350.6g,通过计算得出纯碱样品中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甲和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上述方法并不能准确测量,其理由可能是。

(写一条即可)

【实验二】通过讨论,改进后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称量丙装置的质量。

②称量样品,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关闭a,打开b,注入足量的稀盐酸。

④打开a、d,鼓入氮气一会儿。

其正确顺序为    (填字序号,可重复)。

【表达与交流】

(1)此实验中丁装置的作用是 。

(2)此实验中鼓入氮气的作用是 。

(2分)

43.(9分)某合作学习小组欲用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固体,他们将少量生石灰放入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冷却后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和溶液B。

请你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NaOH、Ca(OH)2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NaOH溶解度(g)

31

91

111

129

313

336

Ca(OH)2溶解度(g)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提出问题1】固体A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1】

甲同学:

只有CaCO3

乙同学:

CaCO3,Ca(OH)2

乙同学猜想可能含有的Ca(OH)2理由是。

【实验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再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自己的猜想正确

乙同学: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振荡,过滤,

向滤液中滴加。

溶液由无色

变为红色

自己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结合甲、乙两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因此小组同学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提出问题2】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2】

丙同学:

NaOH,Na2CO3丁同学:

NaOH,Ca(OH)2戊同学:

NaOH

【表达与交流】

(1)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丁同学猜想正确,理由是。

(2)该小组同学欲将溶液B加热浓缩,加热不久,溶液出现浑浊,只好停止加热,请解释加热时溶液出现浑浊的原因。

(3)该小组同学立即变换方案,向溶液B中。

(2分)

西城

33.(7分)化学小组同学发现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加入了一些白色粉末,使面包变得松软。

同学们对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经调查,市场上有以下3种主要产品。

商品名称

小苏打

食臭粉

混合碱性膨松剂

主要成分

碳酸氢钠

碳酸氢铵

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

②氨气(NH3)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③2NaHCO3Na2CO3+H2O+CO2↑;NH4HCO3NH3↑+H2O+CO2↑;

2NH3+H2SO4=(NH4)2SO4

【实验准备】同学们选用下列实验装置,经组合进行实验:

 

ABCDE

【实验记录】

实验序号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分析

实验1

选用A、B、C

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CO2生成,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2

选用A、和E

E中紫色石蕊溶液

变成色

有NH3生成

【实验分析】

根据上述实验,甲同学认为该粉末的主要成分为食臭粉,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能确定该粉末为食臭粉。

为进一步确认其组成及含量,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定量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装置

数据

记录

实验结论

实验3

测定生成CO2的质量

选用A、B、D

装置D增重ag

该粉末为“混合碱性膨松剂”

实验4

测定生成NH3的质量

选用A、B、D

装置B增重1.7g

(1)实验3中装置B的作用是。

(2)实验3中测得装置D增重ag,a的范围是。

(3)若测得a为92.4,该碱性膨松剂中NaHCO3与NH4HCO3的质量比为(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答案昌平(8分,每空l分,第2空2分)

【查阅资料】③Al(OH)3+NaOHNaAlO2+2H2O

【猜想与实验】

实验I:

牙膏样品中部分固体溶解,上清液中滴加稀硫酸先有固体产生,后固体溶解。

实验II:

(1)实验步骤①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数据处理25%

【实验反思】

(1)吸收空气中的CO2,防止干扰测定结果。

(2)使样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O2都吹入C中,全部与Ba(OH)2反应生成BaCO3。

(3)不可以,因为A、B装置中的水蒸气也会进入C装置,引起测量结果偏大。

大兴【猜想与假设】CaO+H2OCa(OH)2

【实验与探究】实验操作: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

实验现象:

滤液变为红色

【反思与评价】CaCO3和Ca(OH)2混合物加入盐酸也会有气体产生,所以不能证明固体中只有CaCO3

【表达与交流】2反应后一定有KOH生成,上述实验中乙同学证明了固体含有Ca(OH)2,则溶液中一定存在溶解的Ca(OH)2。

(2分)

Ca(OH)2+K2CO3===CaCO3↓+2KOH

东城【查阅资料】

(1)SO2+Ca(OH)2=CaSO3↓+H2O

(2)H2+CuO=====Cu+H2O

【方案设计】

(1)通入澄清石灰水,没有出现白色浑浊(2分)

(2)排净管中的空气,防止爆炸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房山33.(8分)

点燃

探究一:

实验Ⅱ烧杯内壁有无色小液滴生成2H2+O22H2O

探究二:

实验Ⅲ盐酸(或稀硫酸)碳酸镁

氢氧化镁5.8g碳酸镁16.8g…(2分)

【实验反思】

1.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答案合理给分)

2.定性和定量

丰台33.(11分)【提出猜想】CO2、H2S、CH4【问题讨论】

(1)23

(2)吸收CO2

澄清石灰水(3)干燥水雾(4)

实验操作

需要的实验数据

反应前

浓H2SO4(或CaCl2或无水CuSO4)、NaOH溶液

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前装置E和F的质量。

反应后

将装置E和F从整套装置中拆卸下来。

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E和F的质量。

数据处理及结论:

如果燃烧产物中H2O、CO2的质量比小于9:

11,则气体中含有CO

门头沟33.(8分)

(1)NaHCO3

(2)Ⅰ:

NaClNaCl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Ⅱ:

稀盐酸(或稀硫酸)Na2CO

3+2HCl=2NaCl+H2O+CO2↑

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敞开放置,发生变质,能产生与实验Ⅰ和Ⅱ相同现象CaCl2

密云33.(6分)每空1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菠菜在少量开水中煮沸2~3min,取l~2mL滤液于试管中,并

滴加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或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有草酸钙生成

②在步骤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过量醋酸

沉淀部分溶解,且产生气泡

被溶解的沉淀一定不是

草酸钙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③将步骤②产生的气体通入

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

产生的气体是CO2;步骤②被溶解的沉淀是碳酸钙

目的是:

将菠菜中的草酸溶出一部分,减少对人体不良影响。

石景山33.(8分)

【猜想与假设】④Na2CO3、NaOH和Na2O2

【进行实验】无气泡出现,产生白色沉淀

【解释与结论】Na2CO3NaOH

实验操作(2分)

实验现象与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溶解,再加入过量CaCl2溶液

②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若溶液变为红色,则含氢氧化钠

若无明显现象,则不含氢氧化钠

【反思与评价】

取碳酸钠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测量温度变化

顺义33.(8分)反思

(2)2分,其他每空1分

探究1:

分子在不断运动;定期多次称量硫酸的质量,而质量不变

探究2:

实验设计

(1)过滤、洗涤、干燥

(2)Fe2O3+3H2SO4=Fe2(SO4)3+3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