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450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练习 学案 Wo.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练习学案Wo

第八单元 单元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28)1877年,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蚕丝、茶叶,其出口比重分别为26.9%、49.4%,而到了1894年,这一比重则分别为26.2%、24.9%。

这一变化可以折射出中国(  )

A.出口商品种类的增加

B.传统手工业的升级换代

C.自然经济日益走向解体

D.蚕丝出口数量保持稳定

答案 A

解析 “蚕丝、茶叶,其出口比重分别为26.9%、49.4%,而到了1894年,这一比重则分别为26.2%、24.9%”可以看出更多的商品得以出口,从而改变了传统两种商品所占的比例,故A项正确。

2.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

由此说明(  )

A.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

B.列强侵略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夭折

C.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加快向前发展

D.政府扶持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表明比重约占一半,故A项正确;材料中“32个传统手工行业”,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不仅是材料中的“传统手工行业”,故C项错误;政府扶持与材料中“鸦片战争后”不符,故D项错误。

3.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是(  )

年份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输华货物总值(万英镑)

96.9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

B.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

C.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表现

D.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从1842~1854年,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增长并不明显,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从材料看并没有实现其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强烈的抵制作用,故D项正确。

4.(2017·韶关一模,28)光绪年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

”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  )

A.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

B.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C.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D.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

答案 C

解析 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与近代化并没有关系,且材料中并没有有关这方面的信息,故A项错误;与“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密切相关的是半殖民地化而非近代化,故B项错误;直接促使“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是世界近代化的重要视角,故C项正确;“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这显然与近代化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故D项错误。

5.(2017·淄博二模,28)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

”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  )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洋务运动已宣告破产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

答案 D

解析 甲午战争后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符合史实,但是材料呈现的是官府(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宣告洋务运动破产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中洋务企业的扩展不符,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想体现的是企业家的行为,但在材料中体现的是政府企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得出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故D项正确。

6.(2017·全国Ⅱ卷高考模拟三,28)据记载,至1894年为止,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额6749万元;其中官方资产为4751万元,占70%。

而在官办企业中,属轻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

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顽固派的阻挠作用

C.列强未觊觎我国重工业

D.洋务运动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至1894年为止,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额6749万元;其中官方资产为4751万元,占70%。

而在官办企业中,属轻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这种现象是洋务运动选择性投资的结果,故D项正确。

7.(2018·昆明一中高考仿真模拟,28)马克思曾在阐述世界文明的发展规律时说:

“只要你把机器应用到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你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自己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以下对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的表述符合该论断的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B.自强运动对中国固有物质文明系统造成冲击

C.机器制造业是推动中国近代发展的基本动力

D.中国近代的工业化主要局限于工业制造方面

答案 B

解析 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引进了机器生产,与材料中“这个国家自己去制造这些机器”相符,故B项正确。

8.(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28)1897年《中国商务报》载:

“天津兴办商务,各省皆引领而望,以为畿辅开风气之先,庶足以资法方也。

”“津谚云:

谁想发大财,快到北洋来。

只说办商务,知单去招股。

”这说明(  )

A.国家工商业政策有所放宽

B.洋务运动中心迁移到北方

C.天津成为新兴的商埠城市

D.企业经营新方式开始出现

答案 A

解析 材料“天津兴办商务”“快到北洋来”,反映出国家工商业政策有所放宽,故A项正确;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天津兴办商务”对天津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知单去招股”,企业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经营新方式出现,但不能据此推断是“开始”,故D项错误。

9.(2017·江西八所重点中学高三4月联考,27)雷颐在《历史的裂缝》中写道:

“1895年8月,光绪帝颁布诏书,敕令官办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开启了清末官办企业私有化之端绪。

”这一诏书颁布(  )

A.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需要

B.促进了清廷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

C.旨在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

D.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甲午战争之后,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业已破产,故A项错误;光绪帝敕令之下鼓励的是兴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而非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旨在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根据光绪帝的敕令,自此之后鼓励工商成为晚清政府基本的经济政策,这就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故D项正确。

10.(2017·黑龙江哈三中四模,28)下表是近代重庆《商务日报》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重庆地区(  )

时间

1930.11

1932.5

1934.6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15

17

20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46.8

41.5

38.5

A.反帝运动不断高涨

B.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C.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D.社会生活日益西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占总商品广告比例(%)在1930~1934年期间逐年减少,再根据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可以得出这一时期重庆地区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11.(2017·大连二模,30)下表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增长指数

100

103.5

105

107.6

A.列强干预经济刺激消费

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

C.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

D.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

答案 C

解析 近代列强对华实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刺激中国消费不是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故A项错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实行的,故B项错误;1927~1936年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工商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故C项正确;当时是国共两党对峙局面,东三省被日本占领,故国家统一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2.(2017·石家庄二模,30)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

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

这(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

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可以看出这段时间轻工业已有相当发展,重工业发展迅速的特点,所以说中国工业化水平提高,故C项正确。

13.(2017·太原二模,30)据统计,1920~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平均年增长率4.3%,是外国在华投资增加最多的时期,投资集中在金融、外贸、能源、钢铁和近代化运输等领域。

这一现象导致(  )

A.民众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B.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挤压

C.政府消极应对列强冲击

D.列强垄断国内主要行业

答案 B

解析 1920~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不断增加,体现外国对华经济侵略加剧,这一现象不能直接导致民众收回利权运动,故A项错误;外国对华经济侵略加剧,使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与挤压,故B项正确;材料现象无关政府的应对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现象无法得出列强已垄断国内主要行业的结论,故D项错误。

14.(2017·乌鲁木齐三模,30)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

首先统一货币发行权,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

这一措施的结果是(  )

A.便于官僚资本搜刮百姓

B.推动中国融入国际金融体系

C.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D.致使金属货币完全退出金融舞台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可知便利了蒋宋孔陈四大官僚资本控制金融、剥削百姓,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国际金融的关系,故B项错误;对外贸易顺差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该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15.(2017·甘肃二模,30)蒋立文认为,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

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  )

A.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

B.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

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得出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故A项正确;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是在一战期间,故B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这些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但不能说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故D项错误。

16.(2017·长春三模,30)1925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5年的联营协议。

双方规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

这一协议

(  )

A.加剧了同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

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旨与同行业的竞争无关,故A项错误;一战之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一些本土企业加强了联合,用以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的水泥公司产品应该主要是国内市场销售,与海外市场的扩大无关,故C项错误;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

17.(2018·厦门一模,30)1936年,国民政府国家资源委员会拟定《中国工业发展三年计划》,并向德国借款三千万元法币,主要用于兴建冶金、电力、化工等厂矿。

此举(  )

A.开启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B.借鉴了苏联经济发展的模式

C.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D.扭转了中国工业失衡的局面

答案 B

解析 币制改革,与材料中“工业发展三年计划”不符,故A项错误;苏联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工业发展三年计划”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1936年”拟定“工业发展三年计划”,而抗日战争于1937年全面爆发,该计划被战争打断,故C项错误;虽然材料中“主要用于兴建冶金、电力、化工等厂矿”,该计划被战争打断,不可能扭转中国工业失衡的局面,故D项错误。

18.(2018·全国Ⅲ卷高考模拟,28)下图是晚清政府发行的纸币——大清银行兑换券,它是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套具有国家法定本位币的纸币。

作为史料它直接说明(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剧

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

C.中国近代货币体系混乱

D.中国货币体系的近代化趋势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套具有国家法定本位币的纸币”得出:

中国货币体系的近代化趋势,故D项正确。

19.数据统计是研究经济史的重要途径。

观察下图,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官营手工业束缚了中国经济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C.开放通商口岸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D.列强侵略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经济数据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所占世界工业的相对份额从1860年开始出现大的变化,这与1840年后列强侵略中国有关,也就是说列强侵略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20.(2017·潍坊一模,29)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

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

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可得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代表新旧不同的政治主张,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D项正确。

21.(2018·昆明一中高考适应性训练,29)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

这说明(  )

A.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

B.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共通

C.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

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得出:

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故A项正确。

22.(2017·黑龙江哈三中二模,28)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

“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

”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

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B.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

C.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D.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

答案 C

解析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与材料主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饮食的细节,看不出中西饮食区别,故B项错误;徐树铮在宾馆请客,在宴席上的谦虚之词被酒店认为是侮辱,反映了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故C项正确;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3.(2018·梅州一模,28)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要点,但在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的《现行刑律》婚姻类中删除了“禁止良贱通婚”这一条。

这种变化说明了(  )

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

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

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朝统治阶层

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材料“在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不符,故A项错误;在当时广大农村,婚姻风俗变化不大,故B项错误;据材料清政府删除了“禁止良贱通婚”,反映了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朝统治阶层,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无体现,故D项错误。

24.(2017·大同二模,31)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

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说明(  )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中国自行车制造水平高于汽车的制造水平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答案 D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时间观念大大提高,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自行车便捷的一面,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自行车与汽车制造的比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由于环保、生活理念转变而引发的自行车出行,故D项正确。

25.(2017·资阳二模,29)1920年,上海政府发布布告,禁止“一切所穿衣服或故为短小袒臂露胫或摹仿异式不伦不类”,并称其“招摇过市恬不为怪,时髦争夸,成何体统。

”“故意奇装异服以致袒臂、露胫者,准其立即逮案,照章惩办。

”该布告表明(  )

A.自由开放之风已渐入民间

B.五四运动促成国人思想解放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

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政府对开放的西式穿着传入中国的禁止态度,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五四运动与国人思想解放,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男尊女卑的观念,故C项错误;政府禁止开放西式穿着不等同于反对西方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2017·日照一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

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

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

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些前所未有的财富为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等

材料二 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印度、日本等新兴产茶国的崛起,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份额日趋减少。

面对这一颓势,中国社会各阶层试图全面整顿华茶。

《时务报》《湘报》《农学报》等报纸大量登载国外茶业商务和茶业改良文章,清政府派员到印度等国考察茶业。

进入20世纪之后,为了培养掌握先进茶叶技术的人才,湖北、四川等地率先创办茶业学堂、讲习所。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

有些地方还设立茶叶检验所,对出口茶叶进行质量检验,并加强广告及包装等环节。

从清末到民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减免茶税条文。

但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资本薄弱,无力采用机器生产,晚清政府国库亏空,无暇过多顾及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依然巧立名目,加增捐税。

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每磅两便士,使华茶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当时北洋政府无力与英国交涉,以取消差别税。

最终,华茶外销急转直下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摘编自《中国社会挽救华茶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振兴茶业的举措,并加以简要评价。

(10分)

答案 

(1)原因:

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方来华人员的宣传,扩大了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巨大贸易利润的刺激,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

影响:

茶叶的输入,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热”,传播了中华文化;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2)举措:

宣传国外茶叶商务和技术,派人出国考察,培育新式人才,以提高茶业生产技术水平;颁布法律,引进机器,开办公司,革新生产方式;加强质检和生产环节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减税,促进企业发展。

评价:

中央到地方振兴茶业的努力,促进了茶叶生产近代化,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但由于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中国国际地位低,政府财政困难,因此效果有限。

27.(2018·北京海淀高三查缺补漏,7)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财富观各有不同,对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七律《咏史》诗中强调: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北宋时理学家朱熹在《治家格言》强调: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在中世纪的欧洲,处于统治地位的基督教会把生活中的纵欲当成罪恶,提倡鄙弃奢侈的生活观念,崇尚个人的思想修为。

《圣经》中说“有钱人要进神的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表示财富并不能帮助基督徒进入天国,所以积聚财富也就难以成为基督徒的生活目标”。

诚如罗杰·巴克豪斯(RogerEBackhouse)的评述:

《旧约》通篇写的是,增加个人的财富总是和不诚实的商业活动以及剥削穷人相联系的。

材料二 托马斯·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Leviathan,1651年)认为,以往的财产税赋予了贵族和僧侣免税的特权,而征收消费税可以限制封建特权,保证税收公平,人人要消费,人人要纳税。

另外,消费税可以抑制浪费,因为消费越多,纳税越多。

最后,消费税附加在消费品价格之上,消费者消费时自然而然地纳税,不会感到赋税的沉重,同时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申报》刊登《理财辨》指出:

假使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恶之器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

《奢俭论》也认为:

通都大邑之中,豪商巨贾,富家大族,自奢其宫室车马,衣服饮食之奉,其与富者固无损也,而一切以力食人者,得以获其利,得以分其余,得以均其不平。

惟奢侈之人爱求精巧之物,是以鼓励人皆精巧,又为分财之道也。

”思想家严复提出:

无享用则物产丰盈之后,民将缦然止步,而所以励其求益之情者,不其废乎。

他认为“滞财之致贫,其害烈于侈靡。

……今日之中国,害端在此。

”谭嗣同鲜明提出:

大富则为大厂,中富附焉,或别为分厂。

富而能设机器厂,穷民赖以养,物产赖以盈,钱币赖以流通,己之富亦赖以扩充而愈厚。

梁启超也曾言:

“举国尚俭,则举国之地利日堙月塞,驯至穷蹙不可终日,东方诸国之瘠亡,盖以此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古代东西方消费观念和财富观念的异同。

(6分)

(2)概括材料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