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563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练习题

简答题

  1、简述劳动在从猿变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什么是社会进步?

其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3、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

  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6、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及其理论基础。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8、简述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0、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涵义

参考答案:

  1、答:

在猿变人的过程中劳动具有决定意义。

首先,劳动促使类人猿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脑,推动了语言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再次,通过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在生产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

  2、答: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其发展的水平越高,社会进步的程度也就越高。

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的。

既有经济的、政治的,又有道德的、文化的。

在这综合的众多的标准中,有一个根本的、最高的标准,这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答:

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首先我们必须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逻辑矛盾是指思维中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自相矛盾。

这是主观造成的,是人的思维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应当从思维中加以排除的。

辩证矛盾则是对立统一关系,它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能否认和排除的。

它具有两个基本属性,那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贯通,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主要表现为: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综上所述,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有着种种区别,但它们又同属于认识范畴,都是对矛盾的具体看法。

  4、答: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背叛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社会历史观结合起来,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理解,使得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到哲学中来,使它成为自己的哲学的基础。

  (3)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①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②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③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答:

(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东思想。

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2)以毛泽东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总结了我国人民数十年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继承、丰富了马列主义。

毛泽东求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诸多方面,并机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3)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十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东思想,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列主义。

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在哲学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突出特点。

  ③强调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色。

  ④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又一重大特色。

  6、答: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主要包括四个内容: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

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其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其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7、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深入群众,把群众在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和智慧、意见和要求,集中起来,经过整理研究,形成领导的意见、政策的过程。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就是把领导的意见、政策在群众中宣传,指导群众的实践,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这些意见、政策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而使领导的意思、政策越来越完善,并且随着群众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8、答:

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主要表现在: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接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可以迫使剥削阶级节制一下它的剥削欲,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从而推动社会在各种不同程度丰向前发展。

  9、答: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了相互转化。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其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再次,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

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10、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

这个真理主要有以下三层涵义。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其它各类要素中去,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

  (3)科技进步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简答题

  11、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1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3、掌握“度”的实际意义。

  14、简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15、简述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内容,以及两种类型生产关系的区别。

  16、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及关系是什么?

  17、简述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论的根源。

  1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9、意识能动性的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条件。

  20、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为什么它们是社会基本矛盾?

参考答案:

  1、答: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真正解决问题,切实使生产力发展快一些,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任何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答: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

何者是本原?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两大阵营。

凡是断定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即主张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学说,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反之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说。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与之相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反之,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②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其观点属于可知论。

但也有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其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3)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斗争中,始终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3、答:

(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圈、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事物的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关节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发生质变。

  

(2)掌握事物的度对于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

其次,只有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高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人们通常说的“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4、答: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

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

  (3)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

社会改革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5、答: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体系的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和产品的分配方式。

这三项内容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2)生产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6、答:

(1)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2)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即互相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7、答: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其根源在于:

  

(1)阶级根源。

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剥削者总是垄断脑力劳动的特权,被剥削阶级被迫从事物质生产劳动。

所以,剥削阶级必然夸大脑力劳动的作用,夸大个别人物的聪明才智的作用,贬低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群众的作用。

  

(2)社会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因而限制了人们眼界,使人们看不到物质生产及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认识论根源。

如果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只停留在人们的思想动机上,特别是只着眼于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上,就会片面夸大他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得出英雄创造历史的结论。

  8、答:

(1)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其现象,把握事物的必然性,就把握了事物的规律。

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及普遍性的特点。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客观规律性是属于物质世界自身;主观能动性是属于意识。

但两者又都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首先,客观规律向主观意识的转化,这是说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事物的规律,用观念去把握这种规律,这时客观规律便转化为人的主观意识。

  其次,人的意识再把自己认识的规律同目的、理想结合起来,形成计划、方案、政策、方针等,并把它付诸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使之又转化为客观的东西。

上述的全部过程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所以尊重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毫无作为,恰恰相反,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认识规律,而且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9、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

  

(1)所谓意识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

  ①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过过程。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③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④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使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获得成功,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①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③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同事物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践。

  ①意识本身只是精神、思想观念等,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实在的力量,也不能实现什么。

所以人们常说:

思想、精神、理论是苍白的。

  ②思想、理论、精神只有掌握了群众,变成指导群众的实践,才能显示它的巨大威力,它自己也才能得到实现。

  ③要把意识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10、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之所以构成为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

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它一切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社会面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这两对矛盾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解决的矛盾。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

  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4、简述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历史过程。

  5、简述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6、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正确性。

  7、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

认识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8、简述人类历史上及当代环境问题。

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

  9、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大意义。

  10、简述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主要形式。

参考答案:

  1、答:

生产力与生产关象是生产中不可分割、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当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适合与阻碍的程度,又依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2、答:

杰出人物是才旨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一般地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起着倡导者和发起人的作用。

  

(2)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抵柱的作用。

  (3)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在,能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椎动作用。

  (4)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等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答:

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法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

它的主要错误在于:

  第一,它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这样,否定就成了偶然的甚至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第二,它把否定看成是对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第三,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4、答: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

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历史过程,其原因在于:

  首先,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其次,阶级社会发展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再次,社会进步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最后,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辩证否定的"扬弃"过程,因此,社会形态必然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5、答: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指贯串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中,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具有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具体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其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再次,在阶级社会里,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其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再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的能动性亦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况:

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一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续历史发展的进程。

  6、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正确性在于:

  

(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7、答: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特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②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认识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在生产劳动的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

从生产劳动的观点出发来考察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客观地、全面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性。

  8、答:

(1)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

  

(2)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不同的环境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常常由于过度的采集和打猎,消灭了一个地区的许多物种,破坏了自己的食物来源,这是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

整个古代,农业的自发的发展,破坏了大片森林,很多地方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是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即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大量废弃物排向环境,许多地才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

当代环境问题表现为:

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物种不断减少;臭氧层变薄等。

  (3)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必须以-种全面的态度对待和支配,自然界,即对人类支配自然的强大能力进行全面的理解,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支配,而不要片面地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

要反对盲目乐观和消极怠、观的态度。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