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7758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170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集(后附答案)

——公务员考试辅导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有没有“高尚”的理想D.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D.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4、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

A.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唯一可靠的B.只有感性认识才是唯一可靠的

C.只有人的意识才是世界的本原D.只有“宇宙精神”才是第一性的东西

5、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

A.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唯一可靠的B.世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世界是由在人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英国古典经济学B.英法空想社会主义C.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

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B.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显著特点是()。

A.历史性B.科学性C.实践性D.革命性

9、物质是标志()的哲学范畴。

A.物体的总和B.原子C.存在D.客观实在

10、“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A.固有属性B.根本特性C.存在形式D.最高理性

11、世界统一于()。

A.存在B.意识C.物质D.物体

12、物质的固有属性是()。

A.时间空间B.能量C.质量D.运动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多样性B.运动性C.客观实在性D.统一性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17、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

A.经验材料B.理论结论C.一般方法论D.具体方法

18、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质的不同回答

19、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就是()。

A.一切从理论出发B.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C.使主观意志得到发现

D.调和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

20、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

21、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观点。

A.主观唯心主义的B.唯物主义C.唯物主义经验论D.客观唯心主义的

2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实践D.物质

23、“物质是永恒的”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

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D.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24、“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这是()的观点。

A.辩证法B.机械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物主义

25、物质的运动是()。

A.暂时的B.绝对的C.时动时静的D.不可把握的

26、离开运动去看待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B.唯物辩证法的C.主观唯心主义的D.唯心主义的

27、“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2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2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0、“此亦彼也,彼亦此也”,这种说法()。

A.是一种辩证法的观点B.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C.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

D.符合事物普通联系的观点

31、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

风动,一僧曰:

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3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要指()。

A.意识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发展无关B.社会生产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决定作用

C.意识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D.意识是社会的人自觉创造的

33、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

A.概念、判断、推理B.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C.客体、主体、客体

D.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34、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

35、意识的本质是()。

A.意识是大脑的机能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6、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的观点。

A.诡辩论B.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唯物主义

37、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语言的发展B.人脑的形成C.物质文明的发展D.生产劳动

38、意识是客观事物经过加工后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论的观点C.唯意志论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9、“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40、列宁说: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由此表述可见()。

A.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一定是物质的B.物质的东西一定是客观存在着,并能被人们认识的

C.能使人们认识的事物都是物质的

D.哲学中的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概念,是人们思考出来的

41、人的活动具有“先思而后行”的特点,即所谓“三思而行”。

这表明()。

A.认识总是先于实践而产生B.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认识决定实践,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D.人们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活动

4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43、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降低了人类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44、矛盾是指()。

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B.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

C.事物之间的差异D.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

4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矛盾和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B.是否承认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是否承认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D.是事承认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性

4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4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在原有状态下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D.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48、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A.人的主观能动性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事物的内部矛盾D.外力的推动

49、矛盾是事物发展()。

A.障碍B.动力C.内容D.形式

50、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普通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5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同一性是指()。

A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B纯粹的同一性C.完整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D.诸事物的完全相同

52、民主与法制不可分,从哲学观点看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B.事物是对立统一的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互联结

D.事物的矛盾都有共特殊性

53、“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推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54、黑格尔说过:

“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句话表明()。

A.事物普通联系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折衷主义观点D.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55、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A.联系是复杂多样的B.联系是有条件的C.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D.联系是普通的

56、“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7、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哲学根据是()。

A.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D.绝对与相对辩证关系的原理

58、看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下列命题中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有()。

A.一个巴掌拍不响B.面对争端,双方各打五十大板

C.分析形势,既要看清两种倾向,又要注意把握主流和大方向D.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59、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是()。

A.一叶知秋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窥一斑而知全豹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60、俗话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一说法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每一矛盾都有它特定的性质B.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1、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观点D.不可知论

62、“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候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

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3、“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A.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不可分割B.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

64、事物的性质的是由()。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决定的B.主要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

65、“天之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的包含的哲理是()。

A.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重复性C.规律的主观性D.规律的程度性

66、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A.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B.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它不能被人的感觉直接感知

D.它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利用

6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普遍联系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68、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状态是()。

A.对立和统一B.肯定和否定C.一般和个别D.量变和质变

6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的形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7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否定是()的否定。

A.直接B.间接C.辩证D.全盘

71、质变是事物()的变化。

A.质和量B.外在性质C.根本性质D.量

7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A.保守与进步的关系B.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C.主要与次要的关系D.对立统一的关系

73、“过犹不及”说明()。

A.事物都会发生量变B.把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性C.量变中有部分质变D.质变中有部分量变

74、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方面B.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方面C.资本主义社会中既肯定又否定的方面

D.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因素

75、否定之否定规律是()。

A.在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性过程后才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上表现出来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7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形式和状态B.源泉和动力C.方向和途径D.内因和外因

77、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

78、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79、认识的客体是指()。

A.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B.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C.人的感官能够直接感知的一切事物D.一切主客观现象

8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直接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意识有能动作用B.认识有能动作用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D.物质决定意识

8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

”这两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82、“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这句名言表明()。

A.人们对一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B.客观条件是制约人们认识的决定因素

C.由于多方面的主观原因,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会有所不同

D.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

83、感觉、知觉、表象,它们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84、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再实践D.抽象、具体、再抽象

85、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8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实践到认识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C.从感觉到知觉D.从具体到抽象

87、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可知论C.认识论中的唯心论D.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88、“学而不思则罔”说明()。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才是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不能认识事物

C.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D.人们只要思维,就能产生理性认识

8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9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事物的现象,后者反映事物的本质B.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前者的源泉是实践,后者的源泉是书本知识

D.前者是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认识,后者是从他人那里(包括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

9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认识的“面”与“点”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92、“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C.唯心主义经验论的错误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93、自然科学中的定理,公式是真理,因为()。

A.凡是定理公式都会被大家公式的B.它们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总结出来的

C.它们对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D.它们的内容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相符合

94、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

A.客观性B.绝对性C.相对性D.具体性

95、“有用即真理”,这种真理观否认了真理的()。

A.主观性B.客观性C.相对性D.绝对性

96、“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这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一切唯物主义共有的主张D.诡辨论的观点

97、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B.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原望

C.是否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D.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

98、相对真理是()。

A.基本正确但不完全正确的认识B.不包括绝对性的真理C.相对谬误

D.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总是有限的

9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

A.有些真理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都有其不同

10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实践是一种()。

A.客观物质性活动B.自觉能动性活动C.直接现实性活动D.社会历史性活动

101、承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是坚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

A.唯物论B.客观论C.辩证论D.折衷论

102、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具体针对的问题是()。

A.“两个凡是”B.“以阶级斗争为纲”C.苏联模式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3、“跟着感觉走”的说法是()。

A.理性主义B.教条主义C.本本主义D.狭隘经验主义

104、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

A.起决定性作用B.只起微不足道的作用C.与实践共同起决定性作用D.起补充实践检验的作用

105、()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圣人之言B.主观意识C.经验D.实践

106、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经验、观念、意志等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C.天命主宰人间世界D.我思故我在

107、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A.直立行走,手脚分工B.有语言,能思维C.制造工具,使用工具D.分长幼,讲道德

108、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社会意识形态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9、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和物的关系C.物和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110、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11、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占主体地位。

A.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

112、在上层建筑组成部分中()占主导地位。

A.国家B.政治C.法律D.哲学

113、()是划分阶级的依据。

A.人数B.收入C.权力D.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114、()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人民群众B.社会基本矛盾C.政党D.阶级斗争

115、国家的实质是()的工具。

A.服务全民B.阶级调和C.阶级统治D.管理社会

116、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B.经济基础是第一性,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

C.生产方式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第二性的D.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第二性的

117、“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价值标准D.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18、“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指()。

A.通过发动革命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当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以推翻统治阶级的社会变革对生产力发展有重大作用

C.凡当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的时候,就必须发动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D.以上均不对

119、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问题。

A.经济B.国家政权C.生产力D.上层建筑

120、()是历史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B.杰出人物C.杰出的政治人物D.英雄

121、人的本质在于其()。

A.理性B.意识C.自然属性D.社会属性

122、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发展水平。

A.政治B.科学C.文化D.生产力

123、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A.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B.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

C.摆脱社会的限制使人自身成为目的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124、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1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在思想领域里处于统治地位,最根本原因是()。

A.他们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B.他们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C.他们掌握了宣传机器

D.他们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1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阶级斗争B.经济发展同道德滑坡的矛盾C.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之间的矛盾

127、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

A.存在和思维B.运动和静止C.认识和实践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28、历史人物的成功或失败,归根到底取决于()。

A.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B.他们的意志是否坚强

C.他们的愿望是否善良D.他们的行动是否果断

129、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