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607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王学御①于王子期②,俄而与子期逐③,三易④马而三后。

襄王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⑤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⑥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⑦后也。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①御:

驾车。

②王子期:

战国时善于驾车的人。

③逐:

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④易:

更换。

⑤调:

协调。

⑥诱:

引诱。

⑦所以:

……的原因。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往事耳(了解)

B. 即更刮目相待(另外)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向)

D. 未尽也(尽头)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此君之所以后也。

(3)【甲】文中吕蒙才略长进惊人的原因是:

________,【乙】文中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

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4)从【甲】【乙】两文中你各获得了哪些启发?

【答案】

(1)D

(2)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了。

②这就是您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3)蒙乃始就学;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4)①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②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这样才可能取得成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在句子意思的理解基础上进行辨析。

(1)D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改为:

未尽也(完全)。

整句话的意思:

没有完全教给我。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才略”:

才干和谋略。

“复”:

再。

“所以”:

……的原因。

还有“此君之所以后也”判断句的翻译。

(3)甲文中吕蒙才略长进惊人的原因可直接提取“蒙乃始就学”作为答案。

而乙文中赵襄王落后的原因可直接提取“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作为答案。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分别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分别都表明了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甲文可从开卷有益,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等角度作答。

乙文可从做事情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目标明确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⑴D;⑵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了。

②这就是您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⑶蒙乃始就学;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⑷①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②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这样才可能取得成功。

【点评】⑴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考生要首先理解整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在再进行国定词语的意思理解。

同时要注意平时对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积累,能将课内的知识进行迁移。

⑵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注意关键字的正确理解,句意要准确。

⑶本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要注意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回答,找准答案,注意括号内的要求。

⑷考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感悟作者在文本中要阐述的中心,由此而写出感悟或者启发。

注意要对两文分别阐述。

【附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

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说:

“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

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之时他多次改换马匹而多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

襄王说:

“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

”王子期回答道:

“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问题。

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

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了上来。

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

而你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

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康肃忿然(忿然:

气愤的样子)                         

B. 以我酌油知之(舀取,这里指倒入)

C. 笑而遣之(遣:

派遣)                                       

D. 公亦以此自矜(自矜:

自夸)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尝射于家圃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 尔安敢轻吾射     惟手熟尔

C. 但手熟尔         但当涉猎                                    

D. 徐以杓酌油沥之   蒙辞以军中多务

(3)下面对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意思是:

“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但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B.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意思是:

“陈尧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射箭(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

C.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意思是:

“竟然(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D.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意思是: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详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作了比较粗略的描述。

B.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寥寥数语,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 文末写道“康肃笑而遣之”,康肃公的“笑”中有会意,有尴尬,也有解嘲,“笑”和“遣”也表现了陈尧咨通达爽快的一面。

D. 作者借卖油翁对康肃公说的“无他,但手熟尔”,以及卖油翁对自己的评价“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意在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答案】

(1)C

(2)B

(3)D

(4)A

【解析】【分析】选自:

《归田录》。

作者:

欧阳修。

年代:

北宋。

(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项理解错误,遣:

打发。

(2)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B项,意思分别是:

你/罢了。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

A:

在。

C:

只是。

D:

用。

(3)。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D项正确,其他各项的应该分别翻译为:

A: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B: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C: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4)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A项错误,略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故答案为:

(1)C;

(2)B;(3)D;(4)A。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句意解释,词组有,忿然:

气愤的样子,作动词,自矜:

自夸,动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题时应注意,虚词一般是一词多义,要根据整个句子乃至全文的意思加以辨析,特别要区分词性。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和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

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逆道也。

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乃上疏言:

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②。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默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

“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汉书·霍光传》)

【注】①害:

妒忌,怨恨。

②报闻:

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突:

烟囱。

④上行(háng):

上位。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霍氏秉权日久________

②主人乃寤而请之________

③客谓主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案】

(1)执掌;同“悟”,醒悟;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解析】【分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寤”:

同“悟”,醒悟。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更”“曲突”“徙”“不”“且”等字词的翻译。

(3)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时要根据文本理解成语和情节,明确故事发展前后因果关系。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作者借这个故事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故答案为:

(1)执掌;同“悟”,醒悟;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附参考译文】

   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

“霍氏必亡。

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

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厌恶。

霍氏一家执掌权利的日子很久了,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于是,上书朝廷说:

“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

”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

后霍氏一家被诛杀,曾告发过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上书汉宣帝,为徐福鸣不平说:

“我听说,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这位客人便对主人说:

“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主人默然,不予理会。

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

于是,主人家杀牛摆酒,对邻居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各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坐,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

有人对这家主人说:

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用杀牛摆酒,终究不会有火灾。

如今论功请客酬谢,建议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功劳,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吗?

‟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卿不闻朱买臣妻邪?

”时闻者多哂⑤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

非常爱好。

②营:

谋求。

③斗储:

一斗粮食的储存。

④意怡如:

内心还是安适愉快。

⑤哂(shěn):

讥笑。

⑥通儒:

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斯是陋室________         ②何陋之有________

③其妻患之________         ④常丐食诵《诗》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4)【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

(5)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案】

(1)这;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以……为患,为……而担忧;乞讨

(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3)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相同之处:

安贫乐道。

不同之处:

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患”的意思是“以……为患,为……而担忧”。

(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尽量直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要“乱”、“劳”、“守”等实词的意思。

(3)要注意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加以概括。

从文章内容看,它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本题考查对话的作用,从文中王欢与妻子的对话可以看出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比较两篇文章主题思想的异同,要反复阅读选文,疏通文意,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故答案为:

(1)①这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以……为患,为……而担忧  ④乞讨

(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3)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相同之处:

安贫乐道。

不同之处:

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5.阅读文言文,阅读问题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

“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

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

鲁国,在现在的山东。

②计:

计谋,策略。

③俄:

不久,一会儿。

④老父(fǔ):

老人。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⑤圣人:

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

⑥中截:

从中间截断。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一处)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执竿入城________

②不可入________

③但见事多矣________

④遂依而截之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竖执之。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

(不超过40字)

【答案】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握,持;进入;只,只是;于是,就

(3)①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②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但”解释为“只是”。

(3)注意第②句是反问句。

(4)阅读文本可知,执长竿者是一个遇事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人。

这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

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或做事不能固执己见,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要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故答案为: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①握,持②进入③只是④于是,就

(3)①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②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点评】

(1)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2)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并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拿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人,我是一个爱帮忙的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

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

念之!

念之!

“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

”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释】①义理:

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②膝下:

这里指父母。

③汩:

搅乱,扰乱。

④伎俩:

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⑤乡党:

家乡的人。

⑥无忝:

不要辱没。

忝,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然今遣汝者________

④力改故习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