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914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12课

安驾庄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课时

课题

1、稻草人

课型

新授

执笔人

赵国胜

执教人

明国庆

教学

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刻画的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3.帮助学生认识“肤、怠、穗、瘪、搓”5个会认字和“肌、肤、懒、穗、喉、耕、橘、褐、祸、挽、甸”11个会写字,掌握“肌肉、皮肤、稻穗、勉强、白喉、耕种、橘子、褐色、祸事、挽救、沉甸甸”等词语。

教学

重点

了解在稻田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稻草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教学

难点

理解作者刻画的稻草人是个怎样的人物。

教具

准备

演示文稿

学具

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

方法

研读、讨论法

第1页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活动程序与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

阅读课文,学生质疑:

有什么问题想和大

家交流吗?

(展示课件第五屏)

(一)稻草人是谁做的?

它的外形是什么

样子的?

(二)稻草人有什么特点?

它是用来做什

么的?

(三)课文写了稻草人什么事情?

作者为

什么要写稻草人这篇课文?

(四)简介作者:

叶圣陶代表作品(展

示课件第六屏)

(五)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

课文主要写了稻草人在夜里看到小蛾在主

人的稻田里下了子,子变成肉虫毁了主人即将

获得好收成的稻子的事。

(六)过渡: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步入“童话寓言

之旅”。

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神奇美妙

的童话寓言王国,去领略一则则光怪陆离的故

事,去认识一位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去感受一

个个意味深长的哲理……

二、根据内容→理思路

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课文是按什么

顺序来写的?

主要写了稻草人哪几件事情?

(展示课件第七屏)

(一)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课文可

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农人做的稻草

人整天整夜站在田地里,尽守职责。

第二段(第3—8自然段):

一天夜里,稻

草人在稻田里看着新抽穗的稻子长势很好,很

替可怜的主人高兴;当他看到一个小蛾飞来,

在稻叶上下子时,因无法把即将发生的祸事告

诉主人而焦急、发愁。

第三段(第9自然段):

田里到处是蛾子

的子变成的肉虫,把稻子吃得只剩下光杆儿。

稻草人为主人一年的辛苦又白费了而痛心。

(二)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农人亲手

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

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

由于发现稻叶

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

又因自己无效

的警告而愁闷。

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

叶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深感痛心。

 

 

设计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重点训练学生通过质疑,学会审题,从课文的题目中初步探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和表达意图。

 

 

训练学生能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课文线索和脉络,培养学生能大致概括课文段意和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2页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活动程序与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三、沿着思路→理层次

再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段落(重点分析

第二段),说一说:

这一段分别写了什么意思?

第一层(第3自然段):

稻草人看到稻子长

势很好,很替主人高兴。

第二层(第4—5自然段):

一个小蛾飞来,

在稻叶上下了很多子,稻草人非常着急,非常

恐惧。

第三层(第6—8自然段):

主人来了,稻

草人靠扇子的声音反复表示警告,但主人不懂

他的意思,走了。

只有他一个人为稻子发愁,

以致使他憔悴得像个病人一样。

四、抓住层次→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

段和第三段。

注意读出稻草人不同的感情变化,体会稻

草人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课文→学字词

边读课文边做笔记,在课文中用不同的符

号标示出生字、生词以及优美的语句。

采用自

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新词,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你的学习体会。

(一)会写“肌、肤、懒、穗、喉、耕、

橘、褐、祸、挽、甸”11个生字,并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辨析字义。

(二)会认“肤、怠、穗、瘪、搓”5个

生字,读准字音。

(三)掌握“肌肉、皮肤、稻穗、勉强、

白喉、耕种、橘子、褐色、祸事、挽救、沉甸

甸”等10个重点词语,会读会写;自觉积累课

文中的优美词句。

(四)课堂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至少三个)

沉甸甸(ABB):

()()()

安安静静(AABB):

()()()

沙拉沙拉(ABAB):

()()()

2.“望”字在字典中有多种释义:

(1)看,

往远处看;

(2)拜访;(3)希图,盼;(4)名望,声誉。

在句子“直到主人的背影都望不见

了,他才知道这警告是无效了。

”中,“望”字

应选第()中解释。

 

 

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

生在理清课文线索和脉络的前提下,进一步对重点段落的层次进行梳理,扫清阅读理解障碍,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减轻压力和负担。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

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和大致结构以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重点段落的优美语句进行反复品味和赏析,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这一环节应以学生自学为

主,教师适时点拨,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联系具体的语境学习生字新词,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自主学习字词,并乐于向同伴交流学习经验。

 

可结合生活聚集个有趣的例子进行讲析。

第3页

板书设计:

            稻草人 (尽职尽责 忠诚善良)

守护庄稼 

一夜所见    

深感痛心

教学反思:

第4页

说明:

请老师们注意,每单元语文园地上的内容(比如包括低年级的口语交际;中高年级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要按教学用书上的要求备足课时。

安驾庄镇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电子备课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2课时

课题

1、稻草人

课型

新授

执笔人

赵国胜

执教人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活动程序与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一、抓对比→突出责任

感情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

题:

(展示课件第八至十屏)

(一)课文是怎样介绍稻草人的样子的?

用横线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你觉得稻草人

美吗?

(二)稻草人的责任是什么?

你喜欢稻草人

吗?

为什么?

写牛和狗有什么作用?

二、抓飞蛾→突出善良

感情朗读第3—5自然段,小组合作交流:

(展示课件第十一至十四屏)

(一)稻草人看到新出的稻穗一个挨着一

个,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二)哪些事让老太太笑不出来?

这说明

了什么?

(三)稻草人看到蛾子飞来,他是怎么想

的?

怎么做的?

(四)从描写稻草人的内心和动作的词句

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再次阅读这三个自然段。

想一想:

稻草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个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动

手动脑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

勾画出相关语句,找出重点段

落的中心句,学习作者的写作

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重点

句子含义的能力。

领会作者插叙老太太身世的部分的真实目的和意图,能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内心的语

句,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1页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活动程序与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三、抓祸事→突出忠诚

默读课文第6—8自然段,自学并讨论:

(展

示课件第十五至二十屏)

(一)老太太“看一切事情都很好”,“一切

事情”指的是哪些事情?

想一想:

老太太此时

心情怎样?

(指导观察插图)

(二)主人要走了,稻草人是怎么想的?

么做的?

(三)再次阅读这三个自然段。

想一想:

草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从稻草人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词句

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抓肉虫→突出悲惨

朗读第9自然段,思考:

(展示课件第二十

一至二十二屏)

(一)稻草人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到了么?

(二)想一想:

稻草人为什么而“痛心”?

为什么而“哭了”?

(三)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稻草人的感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五、抓变化→突出中心

再次默读全文,找出稻草人感情变化的语

句读一读。

(展示课件第二十三至二十五屏)

(一)结合课文,仔细体会他感情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

(二)想一想:

《稻草人》这篇童话故事有

什么特点?

想要告诉人们什么?

(三)课堂练习。

展开想象,想想稻草人“禁不住低头哭

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再写下来。

 

观察课文插图这一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并且能学会观察图的一些初步的方法,通过看图体会老太太的内心活动,从侧面衬托出稻草

人情感的变化。

 

 

暗含了两条线

索:

一是稻草人的感情变化由喜到悲,一是老太太的命运变化从希望到绝望,从而推动故事达到高潮,发人深省。

这个环节总结全文,揭示

课文中心,深化人物形象,升

华课文思想内涵,总结课文写

作特色,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训练学生动笔写作的能力。

 

第2页

板书设计:

稻草人

稻长新穗高兴

小蛾产子惊恐

警告无效愁闷

吃光稻叶痛心

(尽职、忠诚、善良)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我担当了导演的角色,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氛围,在这节课上,学生表现的很积极,因此课堂上学生很活跃但秩序并不混乱。

课堂结尾是老师尽情发挥才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大舞台。

课尾作品展示环节,我尝试了一种新的结尾模式:

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让学生扮演稻草人、稻穗、棉桃、麻雀…等角色,表演过程中,允许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自由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学生即兴表演的很投入很快乐,让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

第4页

安驾庄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1课时

课题

2、寓言两则

课型

新授

执笔人

赵国胜

执教人

教学

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教学

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

难点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具

准备

演示文稿

学具

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

方法

研读、讨论法

第1页

 

第一课时《自相矛盾》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活动程序与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

学生齐读课题,审题质疑:

(展示课件第二

至三屏)

(一)矛是什么样子的?

它的作用是什么?

(二)盾是什么样子的?

它又有什么作用?

(三)课文写了关于矛和盾的一个什么样的

故事?

(四)教师小结:

课文写了古时候有一个卖

盾和矛的楚国人,由于片面地夸大了盾和矛的

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

尴尬局面的故事。

(五)简介:

1.作者:

韩非《韩非子·难一》

2.寓言:

体裁特点

3.过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这节课,我们要首次

学习一种既古老又新奇的语言——文言文。

家还记得吗?

在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

接触过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

大家回忆一下:

那些名言警句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根据内容→明思路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熟读成诵。

(展示课件

第四屏)全文只有一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

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在夸

耀自己的盾与矛。

第二层:

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

个楚国人无言以对。

三、沿着思路→译课文

(一)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矛、

弗”2个生字,会写“矛、盾、弗”3个生字。

观察课文插图,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每

一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展示课件第五

至十六屏)

 

这个环节重点让学生通过审题质疑,初知矛和盾的感性

形象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为下文的顺利教学和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教学生分清句读,学生熟读成诵便于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和表演,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第2页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活动程序与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演一演:

假如你就是那个楚人,你将怎

样夸耀你的盾?

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

吆喝叫卖的样子。

2.议一议: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

想?

怎样说?

3.演一演:

假如你就是那个楚人,你又将怎样夸耀你的矛?

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的样子。

4.议一议: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又会怎样想?

又会怎样说?

四、联系课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话给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讲一

讲这则寓言故事。

(展示课件第十七至十八屏)

(一)交流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其人弗能

应也”的尴尬局面?

(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想一想:

在你的周围,存在着自相矛

盾的人和事吗?

(四)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楚人有yù()盾与矛者,yù()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

表演给大家看。

 

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

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点到即可。

表演时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力求

惟妙惟肖,富有创造性。

议论时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在尊重别人意见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独特的不同见解和感受。

 

 

通过讲故事、列举事例等形式,既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深学生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深刻领悟寓言蕴含的哲理。

 

第3页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坚固

矛——锋利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教学反思:

第4页

说明:

请老师们注意,每单元语文园地上的内容(比如包括低年级的口语交际;中高年级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要按教学用书上的要求备足课时。

第二课时《画蛇添足》

课题

2、寓言两则

课型

新授

执笔人

赵国胜

执教人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活动程序与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

学生齐读课题,审题质疑:

(展示课件第十

九屏)

(一)谁画蛇?

为什么要画蛇?

(二)蛇有足吗?

为什么要给蛇添上足?

(三)课文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四)教师小结:

课文写了楚国有个人在祭

祀后赏赐给下人一壶酒,下人商量通过画蛇比

赛决定怎么喝酒,先画完蛇的人又给蛇画上了

脚,结果没喝到酒的故事。

(五)简介:

《战国策·齐策》

(六)过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

事,从中我们明白了寓言这种体裁一般都包含

了深刻的哲理。

那么,《画蛇添足》这个寓言又

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它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

道理呢?

二、根据内容→明思路

学生示范朗读课文,教师适时指点纠正,

学生熟读成诵。

(展示课件第二十屏)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

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

楚国有个人在祭祀

的时候,赐给他手下的人一壶酒。

第二层(第2自然段):

几个人商量怎么喝

这壶酒。

第三段(第3—4自然段):

先画完蛇的人

又给蛇画上了脚,结果没喝到酒。

 

这个环节重点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审题质疑,激

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

怎样做的?

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

(个别读)

第1页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活动程序与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三、沿着思路→译课文

(一)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卮、

遂”2个生字,会写“祠、遂”2个生字。

观察课文插图,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展示课件第二

十一至三十一屏)

(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故事的起因有几句话?

2.他们为什么要画蛇?

3.“蛇先成”的那个人为什么要给蛇画上

足?

他那时的表情怎样?

怎么做的?

怎么想

的?

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教师要指导学生

仔细观察插图)

4.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是一个什

么句子?

你能把它换个说法,且意思不改变

吗?

四、联系课文→悟道理

用自己的话给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讲一

讲这则寓言故事。

(展示课件第三十二至三十三屏)

(一)交流讨论:

为什么“蛇先成”的那个

人会“终亡其酒”?

(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想一想:

在你的周围,存在着画蛇添

足的人和事吗?

(四)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1)誉之曰()

(2)吾盾之坚()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饮之不足()

(5)为之足()

(6)一人之蛇成()

2.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表演给大家看。

 

这个环节,既是课文内容的升华,又是课文内容的拓展。

 

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深刻领悟寓言蕴含的哲理。

 

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吾能为之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比喻有人自作聪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了。

教学反思:

第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