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982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的古代教育.docx

中国的古代教育

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

徐建厚

今日蒙周坚老师拨冗为余导游柏林,如数家珍,尤至派加蒙博物馆,耳闻纵横辟阖之希腊两河文明,目接宏伟曼妙之建筑雕塑陶器,直如身在远古天国,迷恋不忍,而周老师则感国内博物馆教育之羸弱,民族文化启蒙之缺失,叹息良久。

于是共论中国人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中国历史,更不知其不知,而妄自菲薄,常令西人亦为之瞠目。

我一辈人上不能引民族未来之路,下不能安传统断绝之状,唯可作为者似考古学家,发掘真相,洗清污垢,复原神采,以奉后人。

联想近日讲学,同道多询古代私塾事,因思撰文略述中国古代教育。

然而今日受教于周老师之大心得,尚不为古代史,而为做人之谦恭、不坚硬。

唯知我之可能错,而有聆人之可能,而为己留一生路。

余自推广吟诵以来,姿态多锐进,做事多坚决,此为狂狷,非君子者。

赵师多诲,余尚未能。

五四之失,其因亦在急切。

周老师长余一岁,而谓渐知天命。

师友亦多有劝余慢行者。

此余心慕之事也。

然余读书之少,为学之利,此非能立变者。

唯日三省,多反思之。

今日为文,亦为急文,各位师友不可做定论看。

余不敢论今日教育何去何从,唯谈古代教育;亦不敢论古代教育,而云我所理解的古代教育。

此意非定如此,而仅为余翻检旧书、拜访耆老而个人构拟者。

故盼诸君指点不足、纠正偏颇,或补充见识、发表新论,共同接近传统真相,则幸甚至哉!

又,此为漫谈,不引文献考证。

拜访近千耆老、翻检上万文献所得之详情,请待朱立侠君大作。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一、现在我们的教育场所,叫做school,教育形式,叫做education,老师叫做teacher,学生叫做student。

老师不是古代的“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现在的老师不传道。

学生不是古代的“生”。

生者,所以学道修身安民也。

现在的学生就为找份好工作。

所以school也不是学校,学校不是老师站着学生坐着,而是大家都坐着,也不是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而是一对一的教学。

当然education也不是教育。

翻译误事,已逾百年。

英语的所有词汇,都不能够完全对应汉语的,心不是heart,父亲也不是father。

我们的文化复兴,好像要从重编字典开始。

一百年前,我们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性,——这当然是对的。

可是,一百年后,我们似乎应该关注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了,这才全而不偏,不是吗?

一百年前,中国的教育不是这样的。

从一百年前上溯到三千年前,中国的教育从来不是这样的。

我们古代的人才,都是私塾官学系统教育出来的。

如今,最后一代读过私塾的老先生,还有一些尚在人间。

我和我的团队,这些年来到处拜访这样的老先生,询问当年的教育情况,采录当年的读书方法。

昨天有人问起,那些老先生都是怎样的人?

我郑重回答:

不是现实中的人。

和他们面对面坐,恍若隔世。

他们吟诵的时候,会哭。

他们和你一见如故,亲如家人。

他们不顾年迈体衰,总是倾囊而授,或又拄杖带我们寻访他人,从未提报酬、版权,也从不怀疑我们是骗子,也从不担忧我们是文盲。

他们都会随口作诗,儒经道藏,更是信手拈来。

吃饭的时候,能为你解说每一道菜的来龙去脉。

走路的时候,能为你指点每一处地方的历史变迁。

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术药材、拳理兵法,都通一二。

他们历尽苦难,死里逃生,却都达观开朗,笑对人生。

他们是“士”,周坚老师谓横平竖直立于大地,他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气节。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气节不是一个架势,恰恰是亲切,是温柔,是可爱。

我们也认识一些会吟诵,但没有读过私塾的先生。

这些先生或从家传,或从学堂、大学,或像我一样从采录习得吟诵。

这些先生,就感觉是现实人物。

这其中的差异,也难以说清,但就是感觉不同。

所以不是吟诵使人不同,而是传统教育使人不同。

您教语文,教文学,教历史,教文化,只要是中国的,是不是就该了解一下古代是怎样教的。

您是家长,是学生,是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古代中国人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我们现在不想了解,是因为我们以为知道,以为没有价值,以为古人就是落后。

章太炎先生说:

目学变耳学。

对历史的认识从亲眼见到变成了道听途说。

我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在身边寻访一下读过私塾的老先生,亲身感受一下你以为知道的那种陌生。

在成都讲课,前面一位先生下台前说:

世界上最会读书的民族是犹太人,中国人太落后了,我们要多向犹太人学习。

我接着上台,不知道怎么往下接,迟疑了一会,只好说:

恐怕不是这样的!

这个世界上,最会读书的,是我们中国人,只是我们都忘了。

或者说,不知道了。

二、我们采录到的吟诵人,有一些是农民,有一些是妇女。

他们并不是文人,可是会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我们总以为,古代劳动人民是不识字的,是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事实恐怕不完全是这样。

孔子有教无类,他把本来是贵族的教育向民间大众开放了。

封建制也是在那个时代瓦解的。

此后,中国民间的居住形式,虽然也有依附豪门卖身为奴者,然而其主流,是宗族聚居。

所以我们农村的地名,多赵家村李各庄之类。

一个宗族能聚居,其中一定有富裕者,否则都是穷人,一定会流离失散了。

富裕者或者宗族长老、大户人家,有三件必做的事情:

修路、建祠、兴学。

族有族学,村有村塾,家有家教,这是中国教育最基层的单位。

这些私塾,有公立的,那么对于这个宗族乃至村子里的外族都是免费的;也有私立的,会收费,但是费用也不高,一般一个月一袋米而已。

在原则上,所有人家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没听说哪个私塾规定什么样人家的孩子不许入学的。

当然,实际上,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条件的。

首先是要有点余钱,不能穷得叮当响,其次,要舍得这个孩子不劳动。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三年义务教育传统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儿童三到六岁,也就是蒙学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调皮捣蛋,但又没有劳动能力,所以家长一般愿意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送去私塾。

到了六岁左右,他能带弟弟妹妹了,能放牛了,能砍柴了,很多人家就会让孩子辍学,所以古代很多农民是受过三年左右的蒙学教育的,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和一些唐诗,但是并不是文人。

上学的不只是男孩,也有女孩。

古代也有女馆,专教女生的。

也有专门给女孩读的蒙学书。

我们采录到的吟诵调,有的先生会分男调女调,教男生是一个调,女生则是另一个调,比男调要温柔细腻。

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都是要上学识字的。

您回想一下笔记小说里的情节,是不是这样?

那时候好女孩的标准是“知书达礼”。

有人要说,古代给女孩的教育都是封建的、压抑人性、侮辱人格的,这个我不想争辩,只请您亲眼看看那些女孩的蒙学书,我们再讨论吧。

综合这些情况,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大概是世界上最低的。

我们总有个印象,觉得旧社会文盲率高。

这是因为1950年的调查数据是80%以上的文盲率,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

但是,186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湖南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还是一般的县镇山区。

在城市,文盲率会低于50%。

一百年间,文盲率的飙升有两个大的原因。

一个是战争,我们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百年。

另一个更重要,是教育体制的急速更替。

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旋即废止读经,政府只承认新学堂的学历。

私塾大批消失,而新学堂却一时寻不到教师。

今天全国都难觅国学教师,情况不是一样吗?

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当年教育转型太急,以致于广大县镇农村,包括许多城市,新学堂一时难以建立,建立起来质量也没有保障,而私塾已经大量消失,结果是两代中国人,大批失去了受教育机会,文盲率一下子上升了近一倍。

以前,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中国人,大部分是识字的,所以这个国家,叫做文明古国,这个地方,叫做天朝上邦。

不仅如此。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子曰:

“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教育并不是以识字为必须的。

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好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对族群有用的人,一个人生幸福的人。

苟能如此,何必识字?

慧能大师就是明证。

以前不识字的人,也受教育。

我们采录到了很多不识字但是会大篇背诵《三字经》等蒙学,或者评书曲艺、戏曲民谣等等的人。

北京老天桥的相声,有《歪说三字经》、《歪说百家姓》、《歪说四书》等段子。

那时候相声可是撂地说的,围观的多贩夫走卒,十秒钟不让人发笑,场子就散了,可是要发笑,就得先背得过这些书。

这就证明一般观众都是背得过这些经典的。

《歪批三字经》我也听过,几乎把《三字经》的内容说了一多半,你没读过,真是一句也笑不起来。

以前听评书说《三国》、《英烈》,那不是教育吗?

看戏演《包公》、《梁祝》,那不是教育吗?

农民也不是只有祈福求利习俗的。

闻刘备败则悲,听徐达胜则喜,知耻而勇,知义而信,这就是人格的养成了。

况且,族有族规,门有门风。

家族和家庭的教育,是代代相传的,是由父母和长辈口传心授的。

老一辈的人都会说:

咱们家人可是忠厚老实的,不能出去偷奸耍滑。

又会说祖上的事迹,又会贬斥市井败类。

小到待人接物,大到成家立业,都会谆谆叮嘱,细说利害。

当然也包括生活常识、自然知识。

骂人如果骂“没有家教”,就是对整个人品的彻底否定。

可见,家教、门风,是教育的一个基础。

少数民族现在还有很多是没有文字的,其中包括一些大民族。

难道这些人都是没有教养的?

还是没有知识的?

他们的知识、文化、修养,都是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未必见得比所谓文明人差。

他们的生活、人生也可以很健康、很幸福。

文字,只是教育的工具之一。

科学,也是教育的工具之一。

没有文字和科学,对人生会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

以前中国的教育质量如何?

看看我们在几千年内的文明一直在世界前沿,看看我们凝聚来多少人,看看我们的文化成果,还不清楚吗?

如果教育质量不好,两代人下去,这个文明就要衰落了。

中国的文明能够延续不绝,而且一直高歌猛进,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天下第一!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整个社会成员的教育,从理念到方法,从内容到模式,都是令人惊佩的!

我举个例子吧。

中国古代是居民自治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不是吗?

以前的中国官员,最低一级是九品下,相当于现在的镇长,镇以下呢,就没有官了。

村庄、街道、小区、胡同,都没有政府,一律居民自治。

自治,靠的是长老、大户,更靠的是门风、家教。

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在自治范围内解决。

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等等,让很多人对居民自治和门风家教印象恶劣,其实用逻辑想一想就知道,只是恶劣的东西,不可能为全体民众所接受并奉行几千年。

人心都是肉长的,脑子不是都进水的,居民自治和门风家教,缔造了地方的安宁和秩序,塑造了正能量的人品,给了每个人以优化的生活,这才为大家所接受。

今天,还有几家有家风?

还有几处有自治?

中国人的整体道德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至少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严重不成比例吧。

为什么现代教育没有带来相应的素质提高呢?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好人,如果把这个目的忘了,就很可能适得其反。

识字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专业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这些都是途径,不是目的。

在这些教育的背后,贯彻着一个精神的教育,一个做人的态度和方法的教育,做事的态度和方法的教育,这才是更重要的。

今天,我们重专业教育,轻精神心灵情感信仰的教育,又或把两者脱节,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没有家教门风了呢?

一个原因是,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糊口甚至发财的职业,不是教师的人,或者教师在八小时之外,都很少再从事教育工作。

家庭、社会的教育经常跟学校教育唱反调。

这也说明,学校教育的理念没有贯彻到每个家庭。

不过这也不是说学校的理念就都是对的。

我们需要对此有个深入的思考。

另一个原因更重要,就是很多家长自己已经没有资格教育子女。

自己就没有素养、没有人格,如何激励孩子?

家长平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庸俗猥琐、无知无畏、混吃等死的状态,就是对孩子持续的反面教育。

有几个家长在孩子面前敢说气节、人格?

门风已堕,谈何传承?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状。

文化复兴,往往从零开始。

一穷二白,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有人说,是反右、文革,把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吓掉了。

中国知识分子现在整体呈现无信仰、无品格、无作为的状态,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为什么会有反右、文革?

积极进行反右、文革的不也是知识分子吗?

这不是伟大领袖一个人想做就能做的事情。

得有群众基础。

群众基础是什么?

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蔑视,对传统品格的集体抛弃。

结果是学习西方的独立自主精神的中国知识分子反而失去了本来的独立人格。

不过,这么说有点过分,其实反右、文革的知识分子还是有理想的,尽管是割裂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不牢的信仰。

改革开放再次延续西化未完的进程,到九十年代教育产业化,知识分子才真的彻底失去了信仰。

教育产业化,老师上了台,还有什么脸面对学生?

学生说:

你不过就是来赚我钱的!

我给了你钱,我就是上帝,你还有什么资格教训我?

师道不存,学生的需求被摆在了第一位,上学是为了找工作,职业规划成为很多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教育不再以人格教育为首要,是教育的堕落。

这与全面否定古代教育有莫大的关系。

古人读书为了什么?

很多人都回答说:

科举做官!

这是以偏盖全。

很多人读书并不去科举的,而去科举的很多人也不是非考上不可的,考上的也不是都为了做官的,做官的也不是为了做贪官的。

儒士是为行道而上学、出仕,这一点不可不知。

古代的教育,其目的是树人。

把高洁的品格和文化的特质注入一个人的生命。

从诵读经典到诗词文赋、琴棋书画,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在进行人格教育。

教育出来的人,可能成绩不好,但人品首先要好。

这样的人,为世所敬重,并不在于做了多大的官。

这样的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文人的身上,有一种气节,一种精神。

在任何地方,中国人都会团聚在这样的人的周围。

我这次去欧洲,看到中国人开始流散了。

以前中国人是不流散的。

不管到哪里,都有唐人街。

有的是政府划的,有的是自发形成的。

现在没有自发的唐人街了。

中国人在国外不再聚居。

以前为什么能聚居呢?

因为有长老。

不是钱,不是政策,那些都不是不可战胜的。

现在没有长老了。

长老是什么人?

就是老师。

是德高望重的儒士。

有长老就有气场,有儒士就有道场。

我看到欧洲教堂林立,最大最漂亮的建筑都是教堂。

以前我们也是这样的,孔庙和宗祠林立。

孔庙和宗祠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总是跟学校在一起。

这是两位一体。

西方是分开的,教堂和学校分别存在,分别进行教育。

我们是合在一起的。

现在海外的中文学校,还有孔子学院,只是school,没有church,老师只教知识不传道,不传文化,当然就没有长老,也没有道场。

中国人无从聚起,于是大家都谈怎样融入当地社会。

融入当地社会当然是对的,但是你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呢?

当地人也期望你能给当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可你只是脱中入欧,令人失望。

我们中国也是不断地聚集人的,聚来的人的数量是原有华夏人的十倍百倍以上。

你看广东人和山东人一样吗?

他们好像各自保持着一定的传统的,但是又能互相谐和,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形态。

不仅是在欧洲,尤其是在中国,如果这个社会要想实现和谐幸福,就得发展林立的道场。

现在我们有村庄、有小区,有居委会,有文明办,这些都是很好的条件。

但是仍然没有道场。

大家仍然对面不相识,每个人都说孤独所以上微信去摇朋友。

以前的宗祠也许不适合现在,但是道场应该是永存的。

中国的道场从来就是以学校为主体的。

那不是西方式的学校,而是道场式的学校。

所有的居民都是学生。

这里没有神仙鬼怪,也不讲利益竞争。

这里会讲健身养生,但也会讲舍生取义。

这里以人格教育为主旨。

所有的人也都是同学,学道的同学。

什么时候中国的每个村庄和小区都有这样一个道场,什么时候大学有这样一个师资专业,什么时候农村大学生愿意返乡做一名道场老师,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叫做小康社会。

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跟好多人说过,也尝试过,但是,好遥远啊。

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做这件事吗?

在古代,文人儒士,就是一方民众的主心骨,一方水土的保护神。

识字的人就是精神文化的集中所在。

读书的人就比不读书的人要更有品格、更有气节。

蒙古、满清南下,都是在东北横扫,人民望风依附,到中原长驱直入,各处难以抵挡,但一到江南,就艰难推进,反复拉锯,要攻坚,要屠城。

江南人不是没有北方人高大勇猛吗?

江南也不比北方更有天然抵御屏障。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江南文人多。

自魏晋以来,文化重心南移,明清状元多出自江南。

这个地方儒士多,就有气节。

民风剽悍不管用的,城高水深不管用的,技术先进不管用的,人品的教育是最顶事的。

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修身为本的。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下面所讲的古代教育方法,就仅仅是技巧了。

三、无论是此前说的,还是此后说的,都是指主流、核心的部分,不是指全体。

从五四到现在,很多批判传统文化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常把历史整体中坏的部分当成传统文化来批判。

比如:

传统文化如果好,怎会有三妻四妾的现象?

怎会有缠小脚?

怎会有昏庸皇帝?

怎会有农民起义?

怎会有窝里斗?

怎会有劣根性?

这种问法很奇怪,因为按照同样的逻辑,我也可以问:

如果西方文化好,怎会有妓女?

怎会有高跟鞋?

怎会有希特勒?

怎会有屠杀?

怎会有金融风暴?

怎会有西方的劣根性?

什么地方都有好文化,也有恶习俗。

文化是人性的部分,不是动物性的部分。

残杀和压迫,都是动物性,不是人性。

文化是一直跟这些劣根性做斗争的那个部分。

孔孟从来没说过要三妻四妾,朝廷也一直下令禁止裹小脚。

我们现在要发扬的,是那主流、核心的部分。

大家对传统教育的印象恶劣,是因为有很多批判私塾先生、八股文、科举制的小说、诗歌、散文,那些当然基本上是真实的,可是只是真实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

就像你看今天的西方艺术,或者读西方的报纸,你会觉得西方真是没救了,不是在悬崖边缘,简直是已经在坠入深渊。

而实际上,西方的大部分都很平静,他们上不了艺术,也上不了报纸。

那被批判的,是不符合文化的那个部分,是没文化、反文化的那个部分,是打着文化旗号破坏文化的部分。

教育也有三六九等,那九等的、等外的,就是反教育的。

天天举着戒尺打学生的,非孔门弟子也!

只令背四书五经的,非孔门弟子也!

一心考科举做贪官的,非孔门弟子也!

看看《儒林外史》吧,看看《官场现形记》吧。

吟诵也有三六九等。

不是所有传统吟诵都是好的。

所以不要拿某位先生的吟诵否定吟诵的规则,或者吟诵的整体。

也不要拿某位先生的私塾,否定所有的传统教育。

我今天说的,不是传统教育的整体,而是传统教育的主流、核心,是好的教育,是教育的理想。

我们今天要发扬的,是文化,而且是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

有些人已经不相信传统文化有优秀的部分了,尤其不相信其主流和核心是优秀的,这就是很糟糕的事情了。

对此争辩是没有用的,只能建议读读四书五经吧,再读读钱穆的历史著作。

现在可以专门说说古代的学校教育了。

前面说,古代的教育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主流教育,把教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零岁到三四岁,为家学时期,实际上是自母亲怀孕开始的。

胎教是中国词儿,最早见于《大戴礼记》。

其原则跟现在的胎教理论没有大的差异。

婴幼儿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三、四岁到六、八岁,为蒙学时期。

古人一般三岁、四岁开蒙,进蒙馆。

六岁至八岁进学馆,这个年龄划分跟今天的幼儿园、小学的划分差不多。

蒙学的主要任务有礼教和乐教两部分。

下文再详细说。

六、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

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

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还是要详细解释的。

十二、十五岁到二十、二十五岁,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

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等内容。

解经不是训诂,是讲义理。

二十、二十五岁到三十、三十五岁,有时甚至到四十岁,又是一个重要时期,以前往往被我们忽视。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专业。

古人也有专业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学习专业要拜专业的老师,但也是文人,不是工匠。

专业看自己的兴趣了,有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政治军事,都是可以学的。

还有一个任务,是行万里路,去交游。

交游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为出仕做官做准备。

在做官之前,必须先了解官场,也要了解国计民生,还要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和声誉名望。

杜甫玩到了三十六岁,才去考科举。

古人也有很早去考科举的,那是为了练手,历历场,如果真是为了考取,那就走偏了。

古人对于年少中举者,不贺。

为什么?

你什么都不懂,就去做官了,非家族之幸也。

将来为祸国家,连累宗族的,就是你。

以前常有人跟着西方学者指责科举,说不考政治经济学,不考行政管理学,不考金融贸易学,只考四书五经,所以中国官员都是啥也不懂的书呆子。

果真如此吗?

那中国早就垮于两千年前了。

看看史书,中国的官员真是什么都不懂吗?

实际上好像每个人都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

你可以说那都是师爷干的,可是师爷也是文人哪。

况且老爷啥都不懂,师爷也无法可施。

他们什么时候学的这些知识?

就是这十年交游间。

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三十、三十五岁到七十岁,是出仕做官时期。

当然,做不了官,就做老师,都是行道布道。

不做老师,也可以做隐士,修身齐家,一样起作用。

古人七十致仕,回家养老。

养老也不是不做事了,作为乡党长老,或以身作则,或著书立说,或兴学讲学,都是继续教育事业。

下面主要说蒙馆、学馆、官学三个时期,尤其是蒙馆时期的情况。

四、古代教育有很多地方今天看起来简直是匪夷所思——比如说:

一对一教学。

这难道是真的吗?

从孔子到民国,中国所有的私塾、官学,都是一对一授课。

老师从来不会面对两个以上的学生讲课。

上大课只有一种情况,所谓“会讲”,也就是讨论课。

老师的授课,从来都是一对一。

——这是真的。

一百年前教育改革,章太炎先生反对,主要反对两点,一是“目学变耳学”,也就是用教材、课本。

要知道我们古代的学校,只有蒙馆才有教材,也就是《三字经》之类,自学馆开始,就再也没有教材了,一律读原典。

——这也是真的。

——用教材,从此学生不读原典,所有的学问都是听说来的,所以章先生说“目学变耳学”。

另一点,就是一对一教学变成一对众教学。

这两点,都是从西方学来的。

所谓教育改革,就是引进西方教育模式。

我们从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到苏联模式、美国模式,实验了一圈,最终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八个字评价,叫“不中不西,似是而非”。

西方教育为什么用教材、一对众?

这与西方人的世界观有关。

西方兴于商业文明,中国兴于农业文明,这是双方最根本的分歧点。

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商业文明,所以流动、小家庭制、关注私利、重视计算、讲究契约、追求自由,农业文明,所以安土重迁、大家族制、关注集体、重视平衡、讲究仁义、追求天道。

商业文明,信神,从希腊到希伯来到印度,都有宗教,一神论。

所以也都有科学。

科学和宗教是一体的。

很多人都以为科学是在反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际上科学是宗教的产物。

科学也在根本上支持着宗教。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当属霍金。

霍金先生获得了罗马教皇的嘉奖,理由是“您的理论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从一个点开始的,向外爆炸而形成的。

世界(宇宙)又一次统一了,统一于宇宙大爆炸理论。

只要世界是统一的,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上帝就存在。

不然是谁让世界统一的?

宇宙凭什么要爆炸?

宗教的一神论,就是在指出:

世界有统一的规律,因为上帝是稳定的。

上帝从不喝醉或者抑郁。

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在寻找世界统一的规律。

所以最大的科学家,最后都走向了神学。

——牛顿晚年在做什么?

爱因斯坦晚年在思考什么?

——可是,世界真的有统一的规律吗?

要是没有呢?

凭什么一定要有呢?

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基于农业文明的朴素的道理:

世界没有统一的规律,或者说,规律是变的,所以叫做“道”,道者,世界元首在行走,他在变!

所以描述“道”的书叫《易经》,就是“变易”的道理。

您会看到,在《易经》里,都是整体平衡的观点,没有什么是一定的,都有很多可能性,掌握这些可能性很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世界有统一的规律,那么学生也就有统一的规律。

把统一的世界规律教给统一的学生,所以要有教材,要一对众教学,要套公式,要考试有标准答案,横向混合学生,成批生产毕业生。

世界没有统一的规律,那么学生也就没有统一的规律。

把变化的世界教给差异的学生,所以不能用教材,要靠老师,要一对一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