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中医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092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docx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泄泻中医诊疗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docx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

泄泻

西医病名: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

【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以腹泻为主症者.辨病泄泻。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

本病—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

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西医诊断标准:

1.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10余次,呈黄色水样便,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2.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体征。

3.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领剂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案】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中医辨病论治

(1)实证

1寒湿证:

证候:

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鹫澹,皖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

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

堇香正气散。

2湿热证:

证候: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

清热利湿。

主方:

葛根苓连汤。

3伤食证:

证候:

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皖痞闷,暧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

消食导滞。

主方:

保和丸。

4肝气乘脾:

证候:

时有胸胁胀闷,暧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

抑肝扶脾。

主方:

痛〉与要方。

(2)虚证:

1脾胃虚寒:

证候:

大便澹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

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

补脾健胃。

主方:

参苓白术散。

2肾阳虚衰:

证候:

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

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其他中医疗法:

1.针灸疗法

(1)针刺上巨虚、天枢、足三里,适用于急性泄泻。

(2)艾灸上月完、天枢、关元、足三里,适用于慢性泄泻。

2.常用中成药:

堇香正气颗粒、黄连素片、保和丸、参苓白术散、理中丸、四神丸等。

3.中药温经通络热庵包敷中皖、上皖,每日1-2次’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

(三)辨证施护

(1)寒湿证:

1病室宜汪洁整齐,温暖干燥,衣被适度。

2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因患者恶寒发热,可能兼有外感’应按时测量体温。

3患者喜热恶寒,可选用温热疗法,如腹部热敷.艾灸神阙、关元、

足三里及葱熨、盐熨等疗法,有止痛消胀缓泻的作用。

4,饮食宜细软、少渣、少油腻之流食或半流食,待泄泻缓解后再给予

软食,并可给炒米粉、炒面粉等制品食用,有助于燥湿止泻。

5本证不用固涩止泻药物。

6根据病情安排患者活动量,如泄泻频繁并伴发热者,应卧床休息。

7饮食和中药宜偏热服。

(2)湿热证:

1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増高,应考虑变生它证。

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

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

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尊弄汁、西瓜汁、藕汁,以増补津液,清热利湿。

5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实液后尿量増多,是津液已恢复的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6)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

亦不用固涩止泻。

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

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3)伤食证:

1病室宜整洁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避免异味刺激。

2,泄泻严重者,应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可禁食数小时至一曰,待腹中宿食泻净,逐渐自流食开始,恢复进食,并注意少食多餐,食入能消,待病情好转后再增加食量。

3可给山楂、萝卜、炒米粥、麦芽等饮食,禁忌油腻厚味。

4)本证不宜止泻,清除宿食,腹泻自止。

(4)脾胃虚寒证:

①虚证常为慢性,经久不愈,遇寒而发。

患者多畏寒喜暖,病室宜偏

温暖、干燥、阳光充足。

2一般虚证腹痛不重,常有慢性持续性腹中隐隐不舒,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适当锻炼,以通调脏腑増强体质。

3注意患者情绪,多加劝慰,使其安心养病,树立治愈信心,与医务人员配合。

4)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原则。

多选用豆制品、鲫鱼、鳗鱼、黄鱼、牛羊肉、瘦猪肉、鸡肉、牛奶、鸡蛋等有补中健脾作用的食品。

此外,扁豆、番茄、栗子、桂圆、龙眼、苹果脯、大枣等水果蔬菜有补中益气健脾的功效,可多食用。

胡椒、姜等调味品,即可増加食欲,又能湿寒,可以常用。

5可采用各种湿热疗法,如艾灸、熨贴、热敷、拔罐等’均有助于健脾止泻。

也可用护理保健品。

6大便滑泄,可以酌情用固涩止泻药。

中西药同用时,需注意配伍禁

o

(5)脾肾虚寒证:

1患者喜暖恶寒,病室应温暖向阳,通风良好。

多加衣被,必要时以热水袋保暖。

因常五更登厕,必须注意防寒,以免受凉。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以识别顺证逆证。

若腹泻突止,而其它症状不见好转,或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深长’神志恍惚,眼窝下陷.皮肤干燥.少尿或无尿等,是病情恶化的表现,应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3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力,适当鼓励起床活动,进行锻炼。

冬天多晒

太阳,以使阳气振奋,驱除寒邪。

4多选用有补中益气之食品,如胡桃、山药、狗肉、动物肾脏等,并可加胡椒、肉桂等调味。

二、西医治疗方案

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个体化方案,应积极寻找并祛除诱

因,减轻症状,治疗只限于对症处理。

1.调整饮食

详细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其与症状的关系,避免敏感食物•减少产气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高脂肪食物抑制胃排空,増加,加强餐后结肠运动。

高纤维素食物(如荻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

2.心理和行为治疗

对病人进行耐心的解释工作,具体包括,生物反馈疗法等,对于有失眠.

焦虑等症状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

3.药物治疗

(1)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能药物最常用,尚可部分拮抗胃结肠反射和减少肠内产气,减轻餐后腹痛,钙通道阻滞药如:

硝苯地平(硝苯毗唳)、匹维漠钱。

(2)胃肠道动力相关性药物洛哌丁胺、多潘立酮(吗丁咻)、西沙必利等。

(3)泻药通常避免使用,但对严重便秘者可短期使用,首选半纤维素或渗透性泻药,睡前服乳果糖15-30ml,效果亦较好,尤其适用于老年人。

(4)精神药物对具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适当予以镇静剂,抗抑郁

药,抗焦虑药有一定帮助。

(5)消除胃肠道胀气二甲硅油,药用炭(活性炭)具有消气去泡作用,临床常用。

(6)肠道益生菌部分腹泻型患者可能有肠道菌群的紊乱,应用肠道益生菌类制剂有帮助。

(7)其他5-HT4受体部分激动药替加色罗对便秘型IBS有效.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腹痛症状,5-HT3受体拮抗药阿洛司琼对腹泻为主的IBS有效。

【难点分析】

引起泄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医学将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脾虚泄泻。

难点就是如何泄泻进行辩证施治,药物剂量的掌握。

另外由于泄泻急性期病势急,中药疗效慢•慢性期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煎煮中药困难,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疗效评价】

1•主要症状单项的记录与评价。

症状判定标准1腹痛和腹胀程度评

分:

无症状为0分;经提示后方觉有症状为1分,轻度;不经提示即有症状为2分,中度;患者主诉为主要症状为3分,重度。

②腹泻的频率评分:

无症状为0分;〈3次/天为1分,轻度;3-5次/天为2分,中度;6次/天为3分,重度。

③便秘的频率评分:

无症状为0分;排便M3次/周为1分,轻度;1-2次/周为2分,中度;〈1次/周为3分,重度。

单一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

症状消失;②有效:

症状减轻,积分下降2分以上(含2分);(S)进步:

症状减轻,1分<积分值下降<2分;④无效:

症状无改善。

改善包括显效、有效和进步,计算各主要症状的总改善率进行症状评价。

2.主要症状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按改善百分率二(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xlOO%,计算症状改善百分率。

症状消失为痊愈,症状改善百分率275%为显着改善,50%W症状改善百分率<75%为中度改善,30%W症状改善百分率<50%为轻度改善,症状改善百分率<30%为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时为恶化。

痊愈、和有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