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486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检测内容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嘶哑(sī)分外(fèn)娉婷(pìng)浮动(fú)

B.摇曳(yè)折腰(zhé)鲜妍(yán)可汗(kě)

C.妖娆(náo)海峡(xiá)红晕(yùn)凝望(níng)

D.冠冕(guān)枉然(wǎng)飘逸(yì)轻灵(líng)

【答案】D

【解析】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D项注音全部正确。

A娉婷(pīng)。

B可汗(kè)。

C妖娆(r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妖娆   优戚   生机勃发   呢喃软语

B.黎明   流盼   屏气凝神   江山多娇

C.汹涌   丰润   暴风骤雨   尽态极颜

D.坟墓   喉咙   涛涛不绝   稍逊风骚

【答案】B

【解析】

【详解】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B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A忧戚。

C尽态极妍。

D滔滔不绝。

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朗读停顿完全正确。

B改为: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C改为: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改为: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获得冠军,朱婷被评为MVP和最佳主攻手,人们因此称她为排坛的“一代天骄”。

B.他从头到脚都换上了新的,让人觉得他冠冕堂皇。

C.早晨雪停了,推开门,好一派红装素裹的景象呈现在眼前。

D.马化腾、马云等人都是当今中国互联网界的风流人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B项加点词语使用有误。

冠冕堂皇:

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

含贬义。

此处明显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5.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不应该对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滥加粗暴的不讲理的非议。

(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滥加”)

B.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情色彩相同)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整个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

(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辨析能力。

其余几个都是褒义词,“沉湎”是贬义词。

【考点定位】理解语文语法常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________。

①从个人角度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从国家层面来说,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③历史证明,全世界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无不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之上。

④的确,读书可以明理,阅读铸就灵魂。

A.①④②③B.③①②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C项排列顺序最恰当。

推敲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④句承前解说张元济先生话语的意思,注意“的确”二字;①②两句从个人到国家层面依次展开,具体说明读书的作用;③句总结放最后。

7.名句默写。

(1)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2)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4)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

【答案】

(1).原驰蜡象

(2).从今夜白(3).但愿人长久,(4).千里共婵娟(5).数风流人物,(6).还看今朝

【解析】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驰”“蜡”“婵娟”等字词的书写。

8.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中美贸易战的博弈已经进入到肉搏阶段。

特朗普对中国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500亿美元的商品关税清单,随后又发出了再加1,000亿美元商品关税清单的推文。

近日,美国相关机构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

然而,中国的反击似乎更出乎美国人的预料:

首先,对已经开出来的500亿美元美方清单,对等开出清单;对特朗普再加1,000亿美元的推文,中方表示,美方清单落地之日,就是中方的新报复清单出台之时。

(摘自“XX搜索”)

材料二: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从1985年美方开始出现6亿美元的逆差,到如今2017年美方贸易逆差达到37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摘自《快资讯》)

材料三:

5月2日,商务部官网发布消息称,中方欢迎美国总统特使、财政部长姆努钦率美方代表团于5月3日至4日访华。

届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将与美方代表团就共同关心的中美经贸问题交换意见。

同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表示,通过磋商解决中美分歧符合两国利益,但指望一次磋商来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

(摘自《北京商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向中国施加贸易战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为什么要打这场贸易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就我国该如何应对这场贸易战提出你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经济打压,科技垄断

(2).

(2)改变贸易逆差现状,保证自己在世界上的经济科技方面的垄断地位,控制他国发展。

(3).(3)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自主创新;态度不卑不亢,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尽量协商解决。

【解析】

【详解】

(1)考查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具体考查美国向中国施加贸易战的方式。

仔细阅读材料一,根据题干要求从中提取相关信息继续分析。

如“特朗普对中国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500亿美元的商品关税清单,随后又发出了再加1,000亿美元商品关税清单的推文”属于经济打压。

“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属于科技垄断。

(2)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首先要读懂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题干要求从中提取相关信息继续分析。

如美国打这场贸易战从材料二“从1985年美方开始出现6亿美元的逆差,到如今2017年美方贸易逆差达到375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来分析,是为了改变贸易逆差现状。

从材料一的“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来分析,是为了保证自己在世界上的经济科技方面的垄断地位,进而控制他国发展。

(3)提建议。

建议的针对性要强,也就是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科技垄断我国应该怎么做这一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如可从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自主创新等角度提出建议。

一般建议的具体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

建议要具体明白,可操作性强,切实可行。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田晓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

“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9.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

10.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1.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12.仿写。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

【答案】9.纯洁,默默无闻,舍己为人

10.拟人11.

(1)正视现实,不自卑

(2)尽其所能,不计名利,默默奉献

12.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露”具有的特点。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如“一滴纯洁的甘露/很少人注意我”是写默默无闻,“我不抱怨”是写乐观,心灵纯洁,“我会升华成一朵/美丽的洁白的云”是说心灵纯洁、默默奉献的特点。

【10题详解】

考查诗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类型。

全诗运用了女人的手法,露珠消逝在阳光中本来是变得无形无色,而作者却让她以另一种形态存在。

如“张开惺松睡眼”“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等句。

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露”的默默无闻,乐观,心灵纯洁,舍己为人的特点。

【11题详解】

写启示。

露珠黑夜悄然而来,滋润万物,在太阳升起后,又默默离去,即使没有人注意它赞美它,它也没有丝毫的怨意。

它不仰慕星星和明珠,而只是真实地生活,珍视自己的本色,它平凡但不卑微,美丽却不骄傲。

作为一个人,我们也应该像露珠一样,悄然来去,默默无闻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也不乞求别人的爱怜赞美,做到平凡但又不失美丽。

【12题详解】

仿句,要求有三:

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

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抓住前例句“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

句式结构为“我不是……也不是……我就是我……”。

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

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

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

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敞开门,有春风灌进来。

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

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

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

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

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

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

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

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呢喃的声音。

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

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

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呢喃,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

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出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

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

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

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

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

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

老人说,燕子一袋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

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

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

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

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

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

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

就像大人牵挂贪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

给燕子留着门。

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

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

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

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

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

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

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

村民习惯了关门。

13.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

请简要概述。

14.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

15.“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6.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17.“村民习惯了关门”,你赞同村民的这种做法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3.①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

②村里的老人看燕子,听燕子的呢喃。

③晚上给燕子留着门。

④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上。

14.“仪式”一词一般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上,在文中大词小用,写出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燕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体现“我们”对燕子的喜爱)。

15.岁月流走,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

人和燕子和谐共处,如一家人一般生活的热闹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16.通过对燕子神态、声音、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燕子双飞双宿的生活习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燕子间的温情,也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与下文写人类夫妻相处的情景相映衬。

17.示例一:

不赞同。

门犹如一道屏障,隔离了人和燕子。

门又像一把锁,封闭了人心的善与爱。

村民的这种习惯,是对燕子的拒绝,是人性的自私。

在村民一次次的关门中,人类和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在一点点消逝,人类善良友爱的心灵也在慢慢硬化。

示例二:

不赞同。

燕子到来,带来了热闹,带来了福气。

关门,拒绝了燕子,疏远了燕子,村子变得寂寞,人心也变得空虚。

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走向僵化。

【解析】

【13题详解】

仔细阅读文章,了解内容,根据问题“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梳理文章,找到作者写村人重视喜爱燕子所表现的行为的句子一一概括即可。

如可提取“敞开门,有春风灌进来”,“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呢喃的声音”,“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等句分析作答。

【14题详解】

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属于大词小用,做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我们”对燕子的喜爱。

答题时,一定要答出词语对人物情感的意义。

【15题详解】

考查对语句深刻含意的把握。

“年复一年”指岁月流走。

“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指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所以只能是在“记忆里”。

这句话是说,人和燕子和谐共处的热闹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一去不复返。

【16题详解】

欣赏文句。

“歪着头一动不动”为神态描写;“轻轻几声叽叽”为声音描写;“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为动作描写。

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燕子双飞双宿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作者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17题详解】

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

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

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

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

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原文的内容考虑,应该答出不赞同的观点,可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

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

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

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

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

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

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

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

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9.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0.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答案】18.《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19.对比论证。

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意近即可)

20.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21.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概括。

本文的标题是“《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再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判断,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标题,即: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点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处。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这就要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出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别与作用分析。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文章的第6段将《朗读者》节目与其他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进行对比,可以判定是对比论证,来突出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这也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七段内容来看,“这”指代的就是前一句话所说的“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点睛】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根据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那”是代指下文内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这是一道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的都是文章写作的内容,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中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应是C,因为文章第⑤段阐述“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这并不是表现“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三、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茉莉、白兰、米兰等花虽香气袭人,但缺乏艳丽之姿;牡丹、君子兰、郁金香等花虽香气寡淡,但显得华贵奇异;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

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