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2754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 新人教版.docx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内容含解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

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抹杀(mǒ)腐朽(xiǎo)脊梁(jǐ)模式(mó)

B.遁词(dùn)省悟(xǐng)慨叹(kài)譬如(pì)

C.鲁钝(dùn)汲取(jí)玄虚(xuán)滞留(zhì)

D.诓骗(kuāng)诬蔑(wū)创意(chuàn)豢养(huàn)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考查对字音的识记。

A.腐朽(xiǎo)-(xiǔ);B.慨叹(kài)-(kǎi);C.正确;D.创意(chuàn)-(chuàng)。

据此,答案为C。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腐草为萤辩伪去妄持之以恒轻而易举

B.走头无路孜孜不倦自吹自擂根深蒂固

C.不足为惧自暴自弃哑口无言地大物博

D.怀古伤今行之有效前仆后继随即应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考查对字形的识记。

A.辩伪去妄-辨伪去妄;B.走头无路-走投无路;C.正确;D.随即应变-随机应变。

据此,答案为C。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部电影必须有许多生动的细节,细节抓得好,处理得好,的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B.班长把同学们希望到野外秋游的想法报告给班主任,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

C.支教的王老师,看着村子里山穷水尽的现状,不禁热泪盈眶。

D.不言而喻,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考查成语(词语)的正确作用。

A画龙点睛:

比喻写作或说话时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B为民请命:

替老百姓申诉痛苦。

运用时加上引号后,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C山穷水尽:

山和水到了尽头。

比喻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与语境不符,使用错误。

D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明白。

形容事理极其显明。

使用正确。

据此,答案为C。

4.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将“提高”改为“体现”)

B.只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将“只要”改为“只有”)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删去“几乎”)

D.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将“由于”删去)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C项,语序不当,“所有”不应修饰“中国”,应当为“中国所有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据此,答案为C。

5.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

面对贸易战争,中国表示将“奉陪到底”,__①__?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有更强的承受损失的能力。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将打出什么底牌?

第一张底牌,限制进口美国商品;第二张底牌,削减对美国的出口。

专家表示,中国反击的目的是让美国意识到贸易战不可取,__②__,才能惠及两国和世界。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底气何在(或:

中国依靠/凭借/根据的是什么)?

(2).②中美经贸合作唯有相向而行,回到正确的轨道(或:

中美两国唯有相互合作/中美经贸只有回到原本的轨道)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第一空后面的“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有更强的承受损失的能力”这句话阐述的是面对贸易战争,中国表示将“奉陪到底”的底气和原因。

据此理解填写“原因何在?

”或“底气何在?

”作答,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根据第二空前面语句内容,目的是让美国意识到贸易战不可取,那也就是说要阻止美国打贸易战,回到合作共赢的正确轨道上来。

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答案是多元的。

6.名著阅读。

中国酒文化由来已久,《水浒传》里,酒香飘于江湖之上,融入英雄骨髓之中。

酒壮英雄胆,酒误英雄事,酒伤英雄心,酒要英雄命。

请列举一个与酒有关的故事名称,并简述其故事情节。

【答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

从阅读的名著中选择一个与“酒”有关的故事作答即可。

如:

《水浒传》中:

吴用智取生辰纲;武松醉打蒋门神;景阳冈武松打虎。

《三国演义》中:

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醉酒枉送命等。

7.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自己旷达的胸襟,表现人生感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秋草独寻人去后

(2).直挂云帆济沧海(3).人有悲欢离合(4).月有阴晴圆缺(5).落红不是无情物,(6).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

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

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济、沧、圆缺、落红”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睛】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8.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2017年12月15日20时22分,中国首都北京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这座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双奥”场馆,又一次见证了奥林匹克历史性时刻: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在此揭开了神秘面纱,正式亮相。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分别通过视频表示了祝贺。

材料二

材料三 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新贡献的不懈努力和美好追求。

(1)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两幅会徽图片,简要概括冬奥会、冬残奥会会徽设计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在冬季掀起锻炼高潮,支持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我国举行。

请你为学校学生会策划两个活动。

活动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在此揭开了神秘面纱,正式亮相。

(2).

(2)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

会徽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

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喜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

会徽以蓝色为主色调,寓意梦想与未来,以及冰雪的明亮纯洁。

红黄两色源自中国国旗,代表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

在“BEIJING2022”字体的形态上汲取了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

(3).(3)符合题意即可(4).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1)考查对文本材料内容的概括。

材料一,讲述的重点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在此揭开了神秘面纱,正式亮相”。

材料二,给出的的是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图标。

材料三,介绍“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的特点。

据此,三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是: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在此揭开了神秘面纱,正式亮相。

(2)考查对会徽设计意图的理解。

重点要结合材料三所写的内容和会徽图标中的线条、颜色、文字、图案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后再组织语言整合作答。

从图案上看,把中国的书法艺术融入到会徽图标之中;线条表现的是运动员优美的身姿和场地的特点;文字表明冬奥会的时间和地点,所用文字又与剪纸艺术相结合等。

整体来看,这个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是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体现中华民族有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

据此理解作答。

(3)考查策划活动项目。

作答时,结合题目的要求,选择两个适合学生在冬季进行锻炼的运动作答即可。

如:

滑冰、冰壶、冰球等。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①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②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③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

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④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⑤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

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

⑥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

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⑦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

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

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

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⑧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⑨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⑩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⑪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

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⑫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

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

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作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

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

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

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⑬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

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

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

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

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

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⑭是啊,如果我们对大自然没有怀抱一颗“惊奇之心”,我们身体埋藏的“灯”,就不会闪亮,这世界就不会诞生那么多优秀的童话,我们在冬夜的炉火旁,也就没有听神话故事的美好时光了。

其实对大自然的“惊奇之心”,不仅孩子应该有,成人也应该有,因为它能持久地生发心灵的彩虹,环绕我们黯淡的人生。

(选自《大河文摘报》2017年7月26日)

9.由盲人老妪听海引发了作者对家乡的哪些回忆?

10.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1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

1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9.

(1)故乡的冬里赏大雪和听神话。

(2)认知森林里自然事物的乐趣。

(3)把山林里带回的疑问抛给大人们。

(4)发现大人们关于大自然的神话是编撰的。

10.承上启下。

承上文盲人老妪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世界的密切联系,开启下文,叙写对热爱自然的深刻认识。

11.“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写出老妪虽为盲人,但一样具有一颗亲近大自然之心。

12.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的动力。

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文章1~8段写盲人老妪听海的情形;9、10段过渡;文章的11~13段则叙写回忆的内容。

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文章11~13段内容筛选信息并概括即可作答。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文章第9段“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这句话,内容上,承接上文盲人老妪的故事,引起下文自己对家乡的回忆和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此理解作答。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本题作答可结合语句中的“虔诚”这一形容词,从老妪人的神情态度进行分析作答。

也可以从语句中运用的“伫立”“抱拳”“望”等动词的角度,分析老妪人神情,表现其亲近大自然的角度作答。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

文学作品主旨的归纳,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即可作答。

本文通过盲人老妪的故事及“我”对家乡的回忆,引发了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作答时可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的“我们对大自然没有怀抱一颗‘惊奇之心’,我们身体埋藏的‘灯’,就不会闪亮”可概括为人应该用心感悟自然;“这世界就不会诞生那么多优秀的童话,我们在冬夜的炉火旁,也就没有听神话故事的美好时光了”可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来反思;“对大自然的‘惊奇之心’,不仅孩子应该有,成人也应该有”可从人应该敬畏自然的角度分析概括。

【点睛】归纳文章的主旨,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可以利用一点小技巧:

(l)紧扣文题。

有许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

(2)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文中的议论有的是揭示人物品质,有的揭示事件意义,有的直接揭示文章的主旨。

文中抒情句其实已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显示了作者的倾向性,这些都有助于对主旨的理解。

(3)注意文中一些特殊句子。

如矛盾句、反问句、警句等,往往与主旨密切相关。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部

潘裕民

①常常有人问我,该读什么样的书?

我的回答是“经典”。

因为经典原著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书籍所不能比拟的,“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

②所谓“经典”,指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著作。

经过千百年来的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大都是生命力最强、最有价值的经典。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和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话,可以引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思考。

苏格拉底曾说:

“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

”没有经典,当然不会有好的生活。

③我认为读经典,一定要真正意义上的“读”。

所谓“读书”,不是说你今天去书店买两本书,明天从网上购回一包书,这不难办到;难以办到的是,你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尤其是要阅读经典著作。

④哲学家周国平说: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

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和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阅读经典著作。

日本有一位哲学家叫柳田谦十郎,他在自传中说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为了庆贺这件事,他夫人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家宴。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个人写出一本书固然不容易,值得庆贺;一个人读完一本书也不容易,也同样值得庆贺。

⑤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如果不读经典,只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我们可能成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机器,还有什么灵魂和境界可言?

从一定意义上说,读经典是为了人格更加完善,包括精神的自我提升和灵魂的自我觉醒。

在我看来,精神追求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变得强大。

比如我们读哲学,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已故著名学者俞吾金教授曾指出,“哲学赋予了人们一种‘Choice(选择)’的眼光,使得你能够站在制高点上,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儿、明天可能去哪儿,这样才能生活得比较自在、比较自信,也更加乐观。

⑥其实,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要直接读大师的作品。

叔本华说过一句话:

“谁向往哲学,就必须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不朽的大师。

”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

朱光潜先生说: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这是因为,读书有着特殊的规律,必须经历一个吸收、转化、升华的过程。

1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5.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句能否删去?

为什么?

16.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13.运用设问,引出论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能够使读者印象更深刻。

14.运用道理论证,论证了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15.不能,“从一定意义上说”表限制修饰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不是全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16.首先引用哲学家周国平说: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

”提出此段的观点,然后举日本哲学家叫柳田谦十郎的例子加以论证,最后写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答作用类试题要结合文章特点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议论文开头段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

文章的开头第一段运用设问的方法,引出了本文论述的问题——阅读经典的好处;同时,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

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文章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

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的时候,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结合各种论证方法的具体的作用进行分析。

语句引用了叔本华的话是道理论据,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分析能力。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本题重点从议论语言的严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一定意义上说”起修饰限制作用,指的不是全部,若去掉,则指全部。

这样,议论的语言就不严谨了。

据此理解作答。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

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文章第4段,首先引用哲学家周国平说的“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这句话,提出分论点;然后列举日本哲学家柳田谦十郎的例子,运用事实论据论证这一论点;最后交代从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点睛】①举例论证:

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

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就等于数理化?

郑腾飞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

是深奥难懂的公式,是稀奇古怪的仪器,是刺鼻难闻的试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把“科学”变成了几门自然学科及其知识的组合。

我不否认“科学”应该包含这些学科和学科知识,但我不认为就只是这些。

当人们称某一观点、原理、研究或做法是“科学的”,一定不仅仅指它们发现了或表达了某种知识,而是想说明它们包含着某种特殊的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

究竟是什么如此特殊呢?

这需要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进一步研究。

我想,“科学”应该是一座金字塔。

金字塔最底层是科学精神。

包括好奇心、勇于尝试、独立思考、能体会学习的乐趣、面对困难有勇气坚持下去,等等。

人类从诞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感受新发现带来的趣味和惊喜,同时遇到各种问题和考验,反复思考,不断尝试,直到又有新的发现。

这样,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发展至今。

我想,这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原动力应该就是“科学”中最特殊的那个元素,是金字塔最坚实的根基。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上面一层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方法。

这有三个要素:

事实、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事实”是指所有科学结论都要建立在确凿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科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但不是胡想乱想,必须立足于客观事实。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做实验发现客观事实,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去发现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事实,比如地铁是怎么开动的、地底下也有动物、小鸟不全住在树上等。

“逻辑”是连接事实依据与科学结论之间的桥梁,也就是事实能否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