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6872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docx

完整升级版作文教案十一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题

作文训练

第1——2课时

教学要点

立意和选材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双边活动

(一)“立意”释义

(二)“意”之种种

(三)怎样立意

二、叙述类文章的选材

我认为,老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何谓“立意”。

《现代汉语词典》将“立意”解释为“命意”。

我觉得,这个解释显然过于简单。

本人认为:

“立”是动词,指的是“从诸多对象中加以甄选然后确定”,“意”是“出自作者内心的意思或意愿”。

由此,“立意”就是“根据作文题目确定文章主旨或中心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般从看到作文题目开始,在审题和构思的过程中完成。

构思完毕,立意也应结束。

立意,是指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决定了写什么,接着就要考虑:

通过写这个内容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文章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情感或道理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

一篇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当略以及顺序如何安排,前后怎样照应等,都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

中学生作文,在中心思想方面应该做到明确、集中,如有可能,再争取有点深度,有点新意。

一篇学生作文,以什么为意,“意”到底有多少?

可供中学生选择的范围有多大?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十几年。

2003年,本人在执教《荷塘月色》的时候,似乎悟到了作文的主旨之种类。

我认为:

在作文中,可以写自己的“五识”和“七情”。

五识是眼、耳、鼻、舌、身,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综而言之,作文的“意”,可以是学生的感觉、感受、情绪、认识和感悟。

为什么这样说?

受启发于朱自清先生。

《荷塘月色》是写什么的,我认为,就是写朱先生的情绪的;什么样的情绪?

非常复杂,难以言说、难以排解的情绪。

“心里颇不宁静”者也。

不能对父母说,朱先生当时已经为人父;不能对同事讲,那是“白天里”面对的人;不能对妻子讲,“妻已熟睡好久了”。

积郁在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文人的习性,使他只能诉诸文字,通过文字来排解他内心深重的无奈和苦闷,“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所以,学生作文立意的范围还是比较宽阔的,即使是自己的情绪——或者心境——也可以写,关键在于怎么写,也就是表达。

表达非常重要!

表达中的体裁选择,至今没有引起国内写作界予以足够的重视;语言也非常重要,对于广东的考生来说,尤其如此。

对于学生来说,价值最大的,是就一个具体的作文题目来说,应该怎样立意。

因为,在真正作文的时候,立意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立意是否准确;这是切题与否的问题;立意层次高低;这是文章的主旨深刻与否的问题;立意价值大小;这是文章的导向性问题。

1。

在立意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不偏不倚求“准确”

立意首先要“破题”,破题首先要考虑“准确”。

所谓准确,就是指文章的主题符合作文题目的要求。

高考作文把这一检查目标定为四个等级:

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我们要力争符合,朝切合题意努力。

例如:

2006年上海卷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这是一个适合写叙述类文章的题目。

有人评价说:

这是2006年高考全部作文题中最有“小资情调”的一个,也最易写出真情实感的一个。

题目的要点是“想”,写作的范围是“我握你的手”。

这个“我”应该是作者自己,按照传统观点;或者是文章中的第一人称者。

“你”是对方,被握的对象。

“我”为什么“想”握你的手呢,可能因为感激,也可能因为化解。

选择一个角度,就可以破题立意了。

(2)比较琢磨求“深刻”

一篇文章光是做到立意准确是不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得分的高低与立意的高低是紧密相连的。

就考场作文而言,多数考生都能做到立意准确,但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就很少了。

因此,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在立意的深刻性上下功夫。

2006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雕刻心中的天使》,此题可发挥的方向不太多,美学要求比较高,也可以写叙述类文章。

题目的要点是“雕刻”,对象是“天使”,写作的范围是“心中”。

那么,“雕刻”就是打磨、塑造,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打磨自己,也可以雕刻他人;“雕刻”还包含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天使”定是美丽的、美好的、善良的、可爱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心中美好圣洁的行象作为题材,从“白衣天使”、“洪战辉”等生活中的英雄到“超女”、“哈利•波特”等娱乐、小说人物,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平凡人。

“心中”则表明其价值或重要性,是心里的不是眼里的,是发自内心的。

(3)自信泛爱求“积极”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很多问题答案都不止一个。

然而,多元化是有条件的,多样化是有前提的。

作文之自行立意,也并非写什么都可以。

譬如《红楼梦》中写林黛玉,作者写她尖刻、爱哭泣、耍小性子,但是,曹雪芹先生决不写她如厕。

难道只有刘姥姥才需要释放内存,林黛玉就不需要吗?

非也。

不美也。

写刘姥姥如厕可,写林妹妹如厕则大不雅。

同理可证,作文无论写什么,都要积极向上,都要健康乐观,喻人以事,晓人以理,动人以情;不片面、不偏激、不灰色、没有低级情趣等等。

不可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

从阅卷情况来看,立意完全不正确的作文是很少的,问题主要出在立意“片面、偏激、消极”等方面。

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

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

(4)匠心独运求“新颖”

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更高一些的要求。

文章要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

一定要考虑到针对性和社会性。

2.怎样立意,方法有三

(1)认真审题,琢磨题意

任何一个作文题目,命题者一定有一个预定的最为确切的主旨,或者写作角度。

考生要努力从题目当中看出来。

如果能够体会到命题者的考察角度或意图,立意自然不在话下。

(2)结合材料,确定中心

选材的时候,一定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考究,深入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没有写的价值。

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能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意义。

例如:

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

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

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生走上去说:

“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

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

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个作文题目。

这个材料,如果满足于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可以命为:

《助人为乐》、《一诺千金》、《长者风范》等。

稍稍挖掘一下,则可拟题为:

《开学第一课》、《北大第一课》、《人间自有真情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

如果再深一层,则可以拟为:

《己之所欲,巧施于人》、《可敬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旨在赞颂季羡林先生,平凡中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

发现的角度多了,从中确定一种。

选择的标准,首先看自己对哪—点更有体会,更有可说;在同样有体会、有话说的情况下,再比较一下哪一点更“有点深度,有点新意”。

切记:

不要片面追求“立意深刻、新颖”。

为了将中心思想表现得更明确、更集中,在写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中心的地方—定要详写,从而使中心思想自然流露出来。

(3)发散思维,多种角度

其一、多维立意

所谓多维立意,指的是思考客观对象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思考,从而决定自己文章的主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观察者,可能因为所站角度不同,看到的特点有异,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不尽相同。

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判断、所得出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努力将这些不同的判断归结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一,作为文章的主旨。

其二、融旨于物

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表现文章的主旨。

这种立意方法常常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精雕细刻,以显示深远的寓意。

借某事物寄情托志,是“融旨于物”的主要特征。

如2006年北京市高考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作。

一考生以《冰糖葫芦》为题,借“冰糖葫芦”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写法摆脱了常规写法的单调乏味,当然趣味盎然。

其三、反用其意

指借旧事物翻出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感受,使读者耳目一新,收到好的艺术效果。

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这是立意创新的关键。

摆脱思维定势,多逆向思维。

我们要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记叙对象,能写出前人所不曾有的理解,这就是立意上的推陈出新。

比如2001年高考作文《题乌江亭》,“这位考生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诚信’为中心,深入探究人性的善恶美丑,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这种不拘前人旧说,用充满思辩色彩的严密推理得出的结论,表现了一种十分可贵的科学的创新精神”。

确立文章的主旨以后,也就是完成了立意的工作,在动笔作文之前,还要做一件工作:

用一句话把本文的主旨——或者中心(思想)——概括出来,以此来选材,确定文章结构,选择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

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

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就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必须紧紧围

(一)什么是作文的材料

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

没有材料,就等于最先进的计算机没有任何可供处理的数据,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作文材料的来源

材料最好能是亲身经历的,那样富有真情实感。

但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生体验”,所以,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1.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

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

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2.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

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3.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杂志,做有心人,善于收集。

4.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

5.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

6.试卷中的材料往往会成为写作的触发点。

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就由作文题目中的寓言材料,一下子联想到与“诚信”相关的吕布和关羽形象,巧妙地构思了“赤兔之死”,写出了人人称道的佳作。

(三)选择材料的方法 

如同产品制造的优劣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一样,一篇叙述类文章写作的成败好坏,也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作者掌握的材料,能否成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关键在于选择和取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选择材料,贵在一个“严”字,即如鲁迅所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茅盾提出选材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这“百般挑剔”体现了选材的基本原则。

1.围绕和突出主题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剪裁,需要有依据。

依据之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一定要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2.真实性和典型性

“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叙述类文章的选材与论述类的选材有不同的特点。

叙述类的文章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

如《琐忆》、《一件难忘的衬衫》均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

3.新颖而又生动

“新颖”就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或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

这样才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

新颖的事物能吸引人,作文尤其如此。

从阅卷场上的反馈的信息来看,考生作文选材陈旧的情况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

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

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

所以如此,可能是没有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

要做到这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选材以今以中为主,尽量从生活中选择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问题的事例。

这些事例总是新颖的,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如果选取古代或外国的材料,要选择那些历久弥新、洋为中用的事例,因为回归古典(如《薛宝钗魂断大观园》)、借鉴西方也是新颖生动的重要途径。

其二、要善于把握角度,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新鲜生动的材料。

如2002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月若有情月长吟》,作者编写了一个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故事,切合题意。

故事以“我”为母亲治病筹钱作线索展开,通过“我”选择送迷路小孩回家,感化了王医生,使其选择了为“我”妈治病的事,表现了“友爱比金钱更可贵”的主题,较好地反映了社会风貌。

整个故事设置在月光下展开。

开头写月景,为“心急如焚”作反衬。

中间写月景,为“我坚信人间真情在”的美好心灵作映衬。

卒章写月景,为深化主题,为抒发情怀大放异彩。

再回味文章的标题,令人觉得意境深远。

4.选取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

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

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

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作文要有当代意识

白居易曾经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时至今日,脱离或远离现实仍旧是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许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既不关心政治,也不关心社会,还不读名著名篇。

因此,写出的文章材料陈旧,观点无新意,毫无时代感。

学生作文确立当代意识,已是当务之急。

1.确立写作目的的当代意识

学生作文的主要读者是老师,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希望看到考生对现实的态度,听到考生对时代发出的声音。

如果学生作文时没有当代意识,文章就会缺少针对性,文章质量可想而知。

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虽取材三国,但服务于当前的“诚信”这一话题,作者表达的正是“人无信不立”这一对现实很有意义的思想观点。

2.立意要有当代意识

于漪老师在谈当前中学生作文时,曾经指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钙”现象。

学生作文暴露出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的共同弱点。

“缺钙”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思想的贫乏,对当前世界的冷漠,无法把握,对自身的缺乏必要的观察洞照。

人文精神,伟大的悲天悯人的气度和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热情与热爱,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这些精神应该成为中学生作文立意时的坚实基座。

学生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锤炼自己的思想,在内心真正确立起一种当代意识。

只有这样,学生作文立意才能由正确,逐步向新奇、深刻、高远方向发展。

比如,关于腐败,“反腐”和“防腐”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就不尽相同,“防腐”这个立意就比“反腐”更胜一筹。

3.选材紧扣时代脉搏

美酒,越陈越好,“材料”则越是贴近当前生活,越是离现实生活近,就越能吸引读者。

新鲜的材料永远是我们写作时的首选。

作文的新鲜材料从哪里来?

从生活中来,从阅读中来。

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新闻等,都是学生了解社会,获取写作素材的好途径。

《中国青年报》辟有“冰点时评”、“教育时评”、“经济时评”、“求实篇”等多个栏目,这些栏目的文章往往紧扣当前发生的某些事情进行评论,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常读常看,不仅能积累材料,对提高思想修养也大有裨益。

总之,学生作文时应时时刻刻想着我是当代的人,我在为这个时代的人而写,我写下的东西必须要具有一种“当代意识”,要有针对性。

作文如“为学”,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如果我们能按照鲁迅先生所讲过的“要多看、多想、多读、多写”,把作文写好,大约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吧。

本节小结

将写作细化,目的就是希望同学们正确树立写作文的信心。

布置作业

练习搜集作文素材,并归纳整理分类,给每一类一个恰当的主题。

板书设计

作文训练

课后记

系统全面的分析了作文需要注意的部分,帮助学生树立写作文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