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107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docx

安徽中学生生物竞赛

第1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教学目标:

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重点难点:

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

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

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一、认识生物种群

读图:

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

为什么?

 

 

 

     苔藓   金鱼藻    灵 芝       蝗 虫

  ――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

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

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种群(population):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

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

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

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

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 ]

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    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    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强调:

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

种群知识介绍

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为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2、性别比例――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雌雄相当型:

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

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雌少雄多型:

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

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强调: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

    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

思考:

①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

(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控制的效果)。

②为什么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

(使害虫不能完成正常交配,所以,可以通过破坏农作物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3、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活产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强调: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

  死亡率>出生率:

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小结: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统计学特征。

此外,有的种群还具有社群结构等特征,如灵长类的首领制和等级制等。

而每个种群的大小或数量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种群动态。

了解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的动态规律,是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控制有害动物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作业:

作业本

后记:

 

               第2课时

二、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

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观察:

1、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找一个花坛、一块农田或其他生活小环境,观察这个环境中生活着哪些生物种群?

  2、在周围环境划定一个范围。

计算一下该环境中的某一种群的密度

  3、通过观察比较,你认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及密度是固定不变的吗?

小结:

生物群落具有以下几个要点:

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

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与种群的区别与联系:

①与种群区别:

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②与种群联系:

群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种群的集合体。

练习:

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视频播放:

种群和群落

植被(vegetation):

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被。

 

         把被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森林群落

  以森林植物群落为例,说明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

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森林群落:

☆乔木层:

一般指5米以上的乔木区,这一层动物种类丰富,有各种昆虫、鸟类。

☆灌木层:

一般指1-5米高的灌木丛区,动物有树栖兽类以及各种鸟类。

☆草本层:

指地面上1米以下的草本植物区,在这一层中,昆虫、蜘蛛、蛇及各种小型鸟和兽类较多。

☆苔藓地衣层:

贴着地面生长的苔藓、地衣和真菌等。

☆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

池塘群落:

动物在群落中也存在类似的分层现象,淡水养鱼中四大家鱼的混合饲养,就是根据群落垂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空间和条件来获得高产的。

2、水平结构:

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的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树冠的疏密度,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于是群落就由各种不同的“小群落”镶嵌分布在地面上,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群落内环境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观察:

在学校附近找一片小树林,辨认乔木层、灌木层、草木植物层主要有哪些植物种类,在各层植物中有哪些动物分布?

作业:

作业本

后记:

                第3课时

引入:

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都会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读图:

图中植物形态的变化主要是受了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

  

   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以影响环境。

举例: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同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保护色

*拟态

*此外,如仙人掌能耐受长期的干旱,适于沙漠环境;哺乳动物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上行走或奔跑……

讨论:

鱼在水中游,鸟在空中飞……各种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有哪些特点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⑴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助(蚂蚁、蜜蜂)的现象,也存在着斗争(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的现象。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⑵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互惠:

彼此有利,分开后能独立生活,也叫种间协作  如:

花与蝴蝶    

共生:

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如: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

竞争:

彼此互相抑制,也叫种间竞争         如:

水稻与杂草   

捕食:

一方杀死或吃掉另一方            如:

鸟吃虫

寄生:

一方有利,另一方有害     如:

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

偏利、偏害:

对一方有利或有害,另一方则没有影响

小结:

课堂练习:

1-5题

作业:

作业本

后记:

 

     第4课时  观察酵母种群

作业:

作业本

后记:

第2节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

2.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3.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4.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

重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分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动。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复习引入:

1、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生理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可分为非

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两类,生物因素是指它们的生活环境中的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多种环境因素.

2.池塘淡水鱼混合放养的依据是(  )

A、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不同B、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

C.鱼类对阳光的要求不同D.鱼类的食性和栖息水层不同

2、水族箱中哪些属于非生物因素?

以青鱼为例,分析一下影响它生活的

生物因素有哪些?

――

非生物因素有

——阳光、水分、空气、温度、池底泥沙。

浮游等植物

影响青鱼浮游动物

的生物因鱼等其他动物

素微生物

思考:

若把大鱼缸看成一个体系,

其内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

间是什么关系?

―――水族箱中的植物和鱼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而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也会随植物和鱼的生理活动而变化。

植物为草食性鱼类提供了食物,而鱼的排泄物又为植物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养料。

由此可见,水族箱中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

思考:

1、草原上的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把它们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

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还需要阳光、水、空气、土壤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这些非生物因素,草原上的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

3、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一部分草场

罩起来,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

结果导致加罩区的草场昆虫的大量繁殖,造

成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

师归纳: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把这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

1、概念

在一定地区域内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2理解:

①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

②非生物因素是指生物存在的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群落有地域性的,群落的划分是人们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以及观察和研究的需要来确定的,生态系统也按照这两个原则划分。

④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一片湖泊、一条河流、甚至一个村庄或城镇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小的生态系统也可以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可以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三、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①森林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是陆地上最复杂

的生态系统。

有高大的乔木、许多灌木和苔藓等,

还有各种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许多细菌和

真菌等微生物。

还有各种非生物因素,如阳光、

空气、水、土壤及气候因素等。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你能说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成吗?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②草原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以草本植物为主,有少量的灌木和罕见的乔木,羚羊、跳鼠、狐等善于奔跑的动物,水生动物

和两栖动物很少。

作用:

畜牧业基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作用。

 

 

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③海洋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③海洋生态系统:

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植物主要是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

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动物中个体最大的蓝鲸。

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和盐度。

④淡水生态系统:

 

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

⑤沼泽生态系统:

⑤湿地生态系统:

 

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典型的有沼泽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

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⑥农田生态系统:

 

⑥人工生态系统,人起主导作用。

是人工建立起来的,一定程度上受人控制的生态系统。

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群落结构单一。

 

人工生态系统

⑦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人类起重要的

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

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

动物。

 

其他生态系统

 

荒漠草甸高寒荒漠

讨论: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的种类在哪类生态系统中更多?

2、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与陆地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主要区别有哪些?

3、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有所不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

思考:

1、校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2、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三、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

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生物圈。

思考: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定义:

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生物圈。

2、生物圈范围:

大气圈底部:

地面以上10千米;

岩石圈表面:

地面以下2~3千米;

水圈大部:

水面以下12千米

作业:

作业本

后记: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

2.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3.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4.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

重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教学

难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分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动。

教学过程

小结:

四、生态系统的组成

五、

右图所示思考:

1、找出这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

非生物因素?

2、说明各类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

3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

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

总结:

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物部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浮游植物

消费者:

浮游动物、鱼

分解者:

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

物质:

空气和水矿物质等;能量:

阳光温度。

1.生产者:

1指自养生物,它们都是能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生物。

2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是生产者的主体。

另外光合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也是生产者。

小动物绿眼虫在有光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此时是生产者;无光时通过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此时属于消费者。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必要的、最基本的成分。

2、消费者:

1主要指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绿色植物制造地有机物进行生活。

2直接以植物为食地食草动物叫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地肉食动物为次级消费者,捕食次级消费者的肉食动物称三级消费者,依次类推。

3消费者是非基本成分,它们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3、分解者:

1主要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

2分解者也是生态系统中必要的、最基本的成分。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由太阳辐射能及无机物的和有机的化学物质组成的非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主要包括太阳能、温度、水、空气、矿物质等。

练习:

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

小结:

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

生产者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动物(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

2、非生物部分:

物质:

土壤、空气和水等;能量:

阳光温度。

 

第2课时:

复习引入:

1.在一定的区域内和生物群落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地球上的和它们全部生物所生活的环境中的组非生物因素成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等。

4、生态系统的组成:

5、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生产者: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物,供给自

身和系统中其他生物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

成分。

消费者:

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

食。

分解者:

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重新被绿

色植物利用。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

思考: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是什么生物现象?

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例如:

草兔狐虎

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练习:

写出草蛇鼠鹰之间的食物链。

 

动动脑:

右图所示你能连接多少条

食物链?

写出最长的食物链?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右图所示)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由

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的表示方法:

用箭头表示捕食

关系,被捕食者在前,捕食者在后。

食物链的起点是绿色植物。

食物链关系的本质是物质和能量的

传递关系,所以食物链表征的是生

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渠道。

食物网——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以被多种生物为食。

将一个群落中所有的食物链在一起组成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网状结构,形成了食物网。

练习:

(下图所示)

观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将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用箭头连接

起来。

 

思考:

这里有多少条食物链?

你能找出一条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食物链?

探索人在食物网中的地位P49

活动:

1、在纸上写下你昨天吃的食物

2、写出每一种食物的组成成分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

如:

馒头——小麦,牛奶——牛,请接着列出它们的食物。

3、找一张纸写上这些生物的名称。

想一想这些生物还能吃那些生物,或被那些生物所吃,把这些生物的名称也写上。

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

讨论:

1、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食物网中的地位有什么特点?

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消费者的角色,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因此,我们要保护我们周围的生物。

小结:

课后练习:

作业:

作业本

后记: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

2.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3.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4.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

重点: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分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动。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生态系统:

1、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水、大气、土壤、阳光。

2、生物部分:

生产者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动物(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

读图:

说说鹰、鼬、鼠、小麦进行生命活动

的能量各来自何处?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

什么地方开始的?

能不能从动物开始,

为什么?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的输入形式:

太阳能

能量的传递途径:

食物链

能量的散失形式:

呼吸热能

见p51读图2-22:

自然界中的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思考: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有什么

联系?

2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为

什么会不断减少?

师归纳:

1能量流动的起点应该是生产

者,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能量

流动的终点是热能。

分析:

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能量流动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固定在体内以后才开始的,所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而不是太阳。

2生物所需的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传递的,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

3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

光能――生物体内的化学能――热能,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也就是说能量流动的终点是热能。

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约10%-20%),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

3、能量流动特点:

①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3逐级减(传递效率约10%-20%)

为什么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能量流动之所以是单向的不循环的,原因之一是食物链的各级营养级的顺序不可逆;之二是呼吸放热不可能作为光合作用的能源,必须要太阳能不断补充。

思考: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物质的流动呢?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

由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讨论:

碳的循环过程(右图所示)

以碳为例,

说说化学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

解者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如何循环流动的。

总结:

(1)碳循环的形式:

CO2;

(2)碳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碳循环的形式

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碳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③化工燃料的燃烧

读图:

1、氮是怎样循环的?

1、中固氮途径有:

雷电固氮、

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

2、说明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

元素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是可以循环。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